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一、背景简介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地铁工程建设日益增多,然而地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因此对地铁施工变形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对象地铁施工变形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地面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
三、监测手段1.地表测量:通过对地表标志物进行定点测量,如测角、测距等方法,了解地表的变形情况。
2.遥感监测:利用航空摄影和遥感技术,对地铁工程周边的地形进行全方位监测。
3.地下管线探测:采用地下雷达等技术,对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探测,及时排除隐患。
四、监测频率1.实时监测: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建筑物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2.定期监测:除实时监测外,还需定期对地铁施工周边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五、监测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地面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2.问题排查:如发现地面变形异常,需及时进行问题排查,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监测报告撰写:根据监测数据和问题排查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
六、应急预案1.事故处理:如发生地面建筑物坍塌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
2.紧急通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需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通报,并配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七、总结与展望地铁施工变形监测是保障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监测工作,提高预警能力,才能确保地铁施工的顺利进行。
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地铁施工变形监测工作将更加精准、高效。
以上是关于地铁施工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的介绍,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确保地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城市交通的高效便捷。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与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变形监测与分析摘要:为探讨隧道工程变形监测要点,文章以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隧道工程为例,从建立地面及地下高程系统、布设监测点位,到获取监测数据,有效实现了对隧道变化情况的监测,监测结果可靠,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这对于促进隧道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希望能够为有关单位提供帮助。
关键词: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变形监测地铁轨道工程的使用运行过程中,隧道沉降现象较为常见,但沉降量较大时,往往会造成车辆运行过程的平顺问题,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还存在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
对此,给予有效的监测方式,及时发现变形问题,尽早给予处理,才利于切实维护轨道工程的稳定应用,减少事故、问题的发生。
1 工程概况项目为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沉降与收敛工程,测量范围为:昌邑路站(不含)~桂桥路站(含)段正线里程自K26+176.901~K38+557.755,包含工作范围内的折返线、与6号线云山路站换乘通道,桂桥路出入场线,地下车站9座。
实际的工作中,重难点为线路长,跨幅大,参与人员多,仪器设备投入多等,且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快速建立了地面高程系统、获取了线路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有效处理,完成了监测任务,取得各方一致的好评。
2 工程地质条件从轨道工程所在地域情况来看,为水系较为发达的区域,包括地上河流与地下暗河。
地质情况为浜土、粘土、基岩石等,基岩面被厚约250~350m的第四系覆盖。
由于基岩出露面积较少,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涉及100m以浅的主要由软土、粉土和黏性土组成的第四系松散土体,其中与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为浅部砂、粉土层和软土层。
由于地质情况较差,虽然施工过程中给予了有效的固化技术,但还可能出现工程的沉降变形问题,因此给予全面的变形监测具有必要性[1]。
3 隧道变形监测3.1 隧道监测内容(1)对隧道位移变形监测。
隧道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地表下沉位移或周边位移现象。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
地铁变形控制标准主要涉及到地铁施工过程中,对新旧隧道、地下结构、地面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变形的控制要求。
为了确保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变形控制标准:
1. 隧道变形:新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其变形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隧道的径向变形控制标准为±10mm,纵向变形控制标准为±5mm。
对于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
施工,新建隧道变形控制标准应更为严格,以确保既有隧道的正常使用。
2. 地下结构变形:地铁施工过程中,地下结构的变形应控制在设计范围内,以确保地下结构的安全稳定。
地下结构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桩基、地道等结构的变形限制。
3. 地面建筑物变形:地铁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地面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包括建筑物倾斜、沉降、裂缝等方面的限制。
4. 周围环境变形:地铁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地下管线、道路、绿化等方面的变形。
周围环境变形控制标准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来确定。
5. 施工安全:地铁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施工安全控制标准包括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工艺的规范、监测系统的建立等方面。
6. 变形监测:地铁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变形监测系统,对隧道、地下结构、地面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施工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地铁变形控制标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设计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确定的。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实现变形控制目标。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控制网及其数据处理

2 0 1 4 年 O 1 月
现
代
2 贝 0 绘
Vo 1 . 37 , No .1
Mo d e r n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a p p i n g
J a n . 2 0 1 4
地 铁 隧道 结 3 ] 。
l 隧 道结构 变 形监测 系统控 制 网 的布 设及 TM3 0 ( 0 . 5 , 0 . 6 mm+ l p p mXD) 测量机 器 人 , 将 测 其 数据处理流程
隧道 内测量 条 件很 差 , 隧 道结 构 变 形 无 法 采 用
常规 的监测 手段 , 智 能 化 的 监 测技 术 如 测 量 机 器 人
自动化 监测 系统 所测 , 该 系统 采用 测 量 机器 人 ( L e i ~
数据处理时 , 如果监测 网内有稳 定 的基准 点,
网平 差 有 足 够 的 起 算 数 据 , 则 采 用 固定 基 准[ ] 。 根据 该工 程 的实 际情 况 采 用 固定基 准 , 即认 为 基 准 点位 置 坐标 已知 , 由基 准 点 观 测 数 据平 差 求 得 工 作
也 带来 了变形 数 据 的分析 难度 [ 1 ] 。如 今地 铁 隧道 变
形监 测 走 向 系统 化 、 自动 化 和 实 时 化 , 将 硬 件 系统
图 1 基 准 点 组 布 设 不 意 图
和 软件 系统 结合 起来 , 提供 实 时 的监 测 数 据 和 变形 量L 2 ] 。本 文所 处 理数据 来 自南京 地铁 隧道 结构 变形
程 实践 有 很大 的指 导意义 。
外, 在该工程中变形区外布设 4 组基准点 , 每个基准 点 组在 变形 区外 8 0 m 处 均匀 布 设 9个 L型棱 镜 ,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统 的建立提 供基 础 。
3 系统功能
地 铁 隧道 结 构 变 形 监 测 信 息 管 理 系统 包 括 文 档 管理 、 据 预 处 理 、 据 库 管 理 、 测 数 据 分 析 、 数 数 监 信 息 预警 预报 和系统 管理 六 大模 块 , 内容 不仅 涵 盖 了相关技 术规 范的 所有 要 求 , 而且 具 有 地 铁 隧道 自 身 的特点 , 面 、 全 标准 、 专业 , 良好 的应用 前景 。 有
黄维华, 岳荣花, 张学华, 于安柱
( 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 江苏 南京 2 00 ) 1 0 8 摘 要 地铁 隧道 结构 变形监 测的特殊性 、 周期性 和长期性 , 使其信 息量非 常庞 大。信息 管理是 地铁 隧道 结构 变
形 监测 中一 项 重 要 的 工 作 , 有 的 管 理 方 式 效 率很 低 。 为 了 高效 、 现 准确 地 管理 监 测 信 息 , 时 分 析 预 报 地 铁 隧道 结 及 构 的稳 定 状 况 , 文 结合 南京 地 铁 运 营期 隧道 结构 变 形监 测 实例 , 发 了一 套 具 有 变 形 监 测 资料 存 储 、 处 理 、 本 开 预 管 理 分析 、 可视 化分 析 、 测 预报 及 限值 预 警 等 功 能 的 信 息 管 理 系统 , 证 了 准确 及 时快 速 的数 据 处 理 和信 息 反 馈 , 预 保
对 于不 同的地 铁 隧道 结 构 变 形监 测项 目内容 ,
所 用监测 方法 和仪 器 也 不相 同。通 常 , 于 隧道垂 对
直 位移 和水平位 移 监测 , 通 过 大地 测 量 或者 自动 可 化 测量 的方法利 用精 密 水 准仪 、 密 全 站仪 或智 能 精
地铁隧道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

地铁隧道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隧道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在地铁隧道施工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铁隧道施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风险的过程。
在地下施工环境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物影响等诸多挑战。
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也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全面的安全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成为了确保地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地铁隧道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是一个集成了多种技术和功能的综合性平台。
它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以及信息共享等手段,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安全管理。
在这个系统中,实时监测是基础。
通过在施工现场布置各种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等,对隧道结构的变形、围岩压力、地下水位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
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采集到的大量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分析处理,才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趋势。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发现隧道结构变形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预警预报功能则是系统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某些参数超过了设定的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相关人员,如短信、电子邮件、手机应用程序等,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信息共享也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
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通过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各方可以实时共享施工安全信息,实现协同工作。
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够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安全管理漏洞。
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浅析地铁隧道结构的变形测量与监控

杜 林
江 阴市市政建i  ̄ : r - 程 有限公 司 江苏江 阴 2 1 4 4 0 0
【 摘耍 】 下文结合 了笔 者多年的工作 实践经验 ,针对 沉井施工 中容 易出现 的问题 进行 了探讨 ,并提 出了相对应 的处 理方法,希望与大家共 同学习 进步。 【 关键 词 】 概 述;制作 ;问题;措 施 中 图分 类号 :U 4 4 3 . 1 3 + 1 文献 标识 号 :A 文章 编号 :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0 9 — 0 0 6 8 — 2
以上。基坑底 部的平面 尺寸 ,一般 要 比沉井 的平面 尺寸大一些 ,同时还 需 考虑支模 、搭设脚 手架 及排水 等项工 作的需要 。基坑 开挖 的深度 ,视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而 定 。 砂 垫层 可提 高 地基 的承 载 能力 ,便 于支模 ,可 使沉 井 自由收缩 , 避 免产生收 缩裂缝 。砂 垫层宜采 用颗粒 级配 良好 的中砂 、粗砂 或砂砾 , 施 工时应采用 平板振 动器进行 分层夯实 。为便于施工 在砂垫层 上面浇筑 2 0 0 a r m 厚C 2 0素混凝 土垫层 作为沉 井刃脚 的底模 ,6 0 a r m 厚 素混凝 土垫层 作 为沉井支护 结构脚手架立杆基础 。 本 文 以圆形沉井施 工为例 ,为便于环 形模支设 ,模 板采用 l O O m m宽 组 合钢模板进 行拼接 ,钢模板采 用卡扣 锁死 ,侧模 固定采用对 拉螺栓及 斜撑 , 同时 为了保证 外侧模板稳 定,防止浇 筑混凝 土过程 中发生胀模 , 在模板 外侧增设螺纹 由2 2的钢 筋环型箍 。模板采用 内撑 外挂的方式整 体 固定在满堂 脚手架 上,模板 的固定与脚 手架 的固定上下可 稍微移动 ,避 免 浇筑混凝 土 时下 沉压垮脚 手架 。混凝 土采用商 品混凝土 ,泵 车配 合, 采 用分层铺 设法,混凝 土面保持 同步均匀 上升, 以免造 成地基 不均匀 下 沉 或产生倾 斜, 同时设专人密 切观测沉 井沉 降,以防井壁 产生裂缝 。为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沉 降监 测基 准 网 由水 准基 点 和工 作 基 点 构
成 。 由 于狭 长 的 地 铁 隧 道 使 得 监 测 基 准 网 的 网 形呈现较 长 的带 状 形式 , 水 准基 点 远 离 隧道 , 加 之隧道 内光 线 昏暗 , 能见 度 低 , 给 观 测 成 果 带 来
1 2
选择 相应 的平差 方法 。
检验, 判 定 整 个 基 准 网 的稳 定 性 。若 不 显 著 , 则 表 明基 准 网稳 定 。若 显 著 则 采 用 单 点 位 移 分 量 法 对 基 准 网的基 点进行 逐 个 检 验 , 判 定 各 工 作基 点 的稳
定性 。
1 . 2 . 3 单 点位移 分量 法
现
代
测
绘
第3 6 卷
行分 析 , 本文根据地铁沉 降变形实际 , 主要 分 析 如
该法 是 在 平 均 间 隙法 对 基 准 网进 行 整 体 性 检
验显 著后 注
意 的是 , 该 法 是 在 两 期 同精 度 观 测 的条 件 下 进 行 的, 因此 在进 行 该 项 检 验 前 , 先 要 进 行 F 检 验 判 断 两期 观测 精度 是否 相 同 。
法, 对地铁结构沉 降监测数据 处理与分析 系统的设计 与 实现进 行 了深入研 究 , 经某地铁监 测 实际应 用表 明该 系统 具有较好 的 实用性和较 高的可靠性 , 为类似 系统提供 了借 鉴。
关键词 地铁 隧 道 结 构 沉 降监 测 数据 处理与分析 沉 降监 测 系统
中图分类 号 : T U 1 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0 9 7 ( 2 0 1 3 ) O 5 —0 0 1 1 —0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探讨开发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系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以VisualBasic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为工具, 应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设计开发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系统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直接与外业观测电子手簿连接下传原始观测资料、预处理和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测量内外业的一体化。
系统结构合理、易于维护、利于后继开发,提高监测数据处理的效率、可靠性以及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值得类似工程的借鉴。
关键词: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管理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工程。
地铁隧道建造在地质复杂、道路狭窄、地下管线密集、交通繁忙的闹市中心,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无论在施工期还是在运营期都要对其结构进行变形监测,以确保主体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内容需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设计、国家相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的变形监测以及当前地铁所处阶段来确定,由规范[1]与文献 [2]知,运营期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区间隧道沉降、隧道与地下车站沉降差异、区间隧道水平位移、隧道相对于地下车站水平位移和断面收敛变形等监测。
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特点是监测项目多、线路长、测点多、测期频和数据量大,给监测数据处理、分析和资料管理带来了繁琐的工作,该项工作目前仍以手工为主,效率较低,不能及时快速地反馈监测信息。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套高效、使用方便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监测数据的科学管理及快速分析处理。
现阶段国内出现了较多的用于地铁施工期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3-4],这些系统虽然功能比较齐全、运行效率较高,能够很好地满足地铁施工期监测需要,但它主要应用于信息化施工,与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目的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局限性。
而现在国外研究的多为自动化监测系统[5-6],也不适用于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地铁隧道监测。
此外,能够用于运营期并符合当前国内地铁隧道结构监测实际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还较为少见。
因此,随着国内建成地铁的逐渐增多,开发用于运营期地铁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迫切。
为此,根据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内容[1-2]和特点,以isualBasic作为开发工具[7],应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8],以目前较为流行的Access数据库作为系统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了用于运营期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监测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保证了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而且在某城市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投入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1系统的结构1.1系统数据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库用于存储监测点属性、监测成果等数据信息,是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
因此,合理的数据库结构不仅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还有利于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高效处理分析。
考虑到变形监测成果的特点,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应不仅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能使系统需求的资源最少,同时还要使数据库中数据冗余度尽量小,以达到结构合理、易于维护等目的[8]。
为此,根据变形监测内容,系统数据库设计由如下数据表构成。
1) 测段名表:包括测段编号和测段名称两个字段。
为便于变形监测分析,在监测中将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隧道划分为一测段,并按车站和车站之间的隧道进行编号,测段名称则根据各个车站或者车站之间隧道的名称而定,监测点的测段属性值直接根据其所在测段来取对应的编号值,方便查询。
2) 监测点属性表:包括监测点名、测段、车道、具体位置、里程、材料、布设时间、布设单位、当前状况、用情况、备注等。
其中车道为监测点所在的左、右道或上、下行线;具体位置指测点所处具体的空间位置,如地面、地下、高架等;当前状况是指目前监测点的完好情况,也就是可用否;使用情况是指监测时是否使用。
3) 沉降监测成果表:包括编号、监测点名、高程、测期、监测时间、备注等。
为了遵守数据库键的唯一性原则和方便查询,各个测点的每期编号由测期号与监测点名组成,因而表中将不会出现相同记录,保证了键的唯一性[8]。
4)沉降差异点属性表:除了测段为各个车站编号,其余与监测点属性相同。
5)沉降差异监测成果表:与沉降监测成果表相同。
6)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包括编号、监测点名、X坐标、Y坐标、测期、监测时间、备注等,测点的编号设置与沉降监测成果表相同。
7)水平位移差异监测成果表:与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相同。
8)断面收敛变形监测成果表:包括编号、监测点名、直径1、直径2、测期、监测时间、备注等,测点的编号设置与沉降监测成果表相同。
在以上各表中,第一个字段为主关键字,各字段值的类型与字节宽度均按照实际所需的最佳值确定,考虑到测段名的繁琐和数据库管理操作的方便迅捷,在数据库管理时将测段名表与其他各表进行关联[8]。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根据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内容与特点,系统由系统设置、预处理、数据库管理、在线帮助和退出5个模块组成,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的功能及特点2.1系统的功能2.1.1系统设置功能1)参数设置:设置系统所使用数据库的地址,实现对地铁的不同隧道段监测数据库分别进行管理,同时还可设置显示计算成果的小数位数等参数。
2)用户设置:可以添加用户和更改用户登录密码,防止非系统用户进入破坏数据,保证监测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2.1.2预处理功能1)观测资料整理: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的接口程序实现系统和外业观测电子手簿直接相连,下传原始观测资料,并对其计算处理,得到观测成果数据。
2)粗差检验:对观测成果数据进行检验,剔除不合格数据,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可靠,同时将检验后的成果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
3)基准点稳定性检验:检验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1.3数据库管理功能1)数据查询:包括属性数据查询和监测成果数据查询。
查询属性数据时,可以先对属性数据类别和属性值条件进行选择,同时系统动态搜索出满足条件的测点,然后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结合监测成果条件(前后测期、两期沉降量、两期沉降速率等)查询出满足要求的测点属性信息,实现对不同类监测点在不同监测成果条件下的属性值进行查询。
查询监测成果时,可首先对测点的测段、车道、具体位置等测点主要属性值进行选择,然后再对监测成果的测期、两期变化量、累积变化量和变化速率等条件进行设置,查询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测点成果。
在查询出满足要求的数据后,可导入到EXCEL中进行编辑打印。
2)数据录入和添加:包括监测点属性数据录入添加和监测成果数据录入添加两个功能,用于向数据库录入添加监测点属性信息和监测成果数据。
设置有手工录入添加和自动导入两种方式,前者直接在程序界面上的相应空格中填入数据值,实现逐点录入;而后者则将文本数据格式或者EXCEL格式的数据自动导入数据库,实现多点自动导入。
添加数据时动态显示已添加的数据和添加后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信息,添加完成后可以将已添加的数据导入到EXCEL中进行编辑、打印。
在录入添加之前可将所要录入添加的数据按照预定的格式存储在EXCEL或记事本中,随后便可将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
3)数据修改:考虑到操作的规范性,系统只允许对监测点属性进行修改。
通过查询所要修改的监测点,对其属性信息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动态显示数据库中的监测点属性信息,方便用户及时看到修改结果。
4)数据删除:与数据修改功能相似,通过对数据信息查询后再进行删除,删除前须经确认,然后才能操作,确保准确无误。
5)数据导出:由于在前述操作中已包括本功能,因此系统中无需再单独设此功能模块,避免重复。
2.1.4在线帮助功能包括帮助目录与帮助主题搜索两个功能,用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在线帮助,以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对系统进行操作说明,并对常见问题作详细解答。
2.1.5退出功能退出系统。
2.2系统的特点1)系统充分利用了先进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克服了传统的监测数据管理存在的数据查询繁琐、处理分析低效等缺陷。
2)系统操作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具有界面友好、操作帮助完善等优点。
3)系统可通过接口程序与外业观测电子手簿相连,下传原始观测资料,并进行计算处理,实现测量内外业一体化。
4)经系统处理的数据成果可直接导入到EX-CEL中,充分利用了EXCEL报表制作的优点,满足了用户对报表格式多样性的要求。
5)监测数据通过系统存入数据库进行管理,使复杂、繁琐的监测数据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如数据的查询、添加、删除、导入EXCEL等可通过鼠标单击直接实现,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系统采用Windows2000/Me/XP作为操作平台,以桌面式关系型数据库ACCESS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Basic6。
0作为开发工具,通过数据库引擎(ADO)[7]与数据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系统开发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 ,它是根据应用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建立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软件开发思想[7]。
利用该方法的关键是对前端概念的理解,只有当应用领域固有的概念被识别和理解了,才能较好的设计系统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其功能。
VisualBasic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图形界面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利用它可开发面向对象的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7]。
由于VisualBasic充分利用了Windows的窗口资源,因而开发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美观、简洁。
本系统中所使用的菜单、按钮和结果显示等功能方式均以模块化开发实现,有利于系统的后续开发升级。
系统应用过程:首先,按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表的字段格式对车站、区间段和监测点进行统一编号、命名和归类,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点属性值,将整理后的测段信息与测点属性数据录入数据库;然后,通过系统的接口程序从外业观测电子手簿下传各期原始观测资料,对其进行预处理后将满足要求的成果数据录入数据库;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计算,分析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情况。
该系统在某城市地铁监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实际应用表明:1) 监测数据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应用系统后,数据处理分析所花时间从原先手工进行所需的7d至8d缩短为1d至2d。
2)系统计算准确、成果可靠。
3)系统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美观。
4 结论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是结合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系统应用了先进的ADO数据库开发技术实现了数据库与系统的有机结合,使Access数据库与VisualBasic语言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值得类似系统借鉴。
2)通过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功能完善、方便实用、计算准确、数据成果可靠,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大大减少了数据管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3)系统中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的实现为地铁隧道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的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