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优化演练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李商隐诗三首》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中“彩凤”之翼、“灵犀”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的默契。
化繁难为简易,含蓄地表达出难以描绘的恋情。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用简短含蓄的语句道出了热恋中的男女间心灵的默契,故而流传千古。
2.“嗟余听鼓应官去”中的“嗟”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六句写相得之乐,后两句写无奈之叹。
“嗟”字起转折作用。
答案:“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
一“嗟”字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第二单元9李商隐诗三首柳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柳教学设计理念:唐诗、宋词、元散曲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三座高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分别达到了这三种文学样式的颠峰。
学好《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作为高考的必考版块,也要培养学生鉴赏分析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懂诗歌内容及情感,掌握本诗的艺术手法。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方法及常见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咏物诗的对比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1.读懂诗歌内容及情感,掌握本诗的艺术手法。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方法及常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咏物诗“物”与“志”的契合点,明确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式、练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设计这一环节是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顾学过的咏物诗并归纳出咏物诗的特点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归纳咏物诗的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设计这一环节是联系学生的旧知识,以旧知识来带动新知识的学习,并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教案)

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李建辉教学要点:1 背诵《无题二首(其一)》2 进一步理解古诗中的虚实问题3比较同一意象物“柳”,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进而了诗作的本质的是什么。
教学要点:1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问题2比较同一意象物“柳”,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进而了诗作的本质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鉴赏《无题二首(其一)》步骤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不同角度与虚实”的话题上来。
简要地复习《早雁》,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一步从“虚实”的角度进行鉴赏。
二鉴赏《无题二首(其一)》(一)声读,特别提示颈联的节奏。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然后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联翻译原诗,让学生把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翻译时,教师巡视,同时提示翻译的“信、达、雅”,最后师生共同评讲写在黑板上的译文。
可以展示教师的译文如下:昨夜星光闪烁,晚风习习,我们在画楼西畔的桂堂的东边相聚,今天我虽没有彩凤双飞的翅膀,但我们心里却有犀牛之角的灵异,能够感应对方的一切,做到心心相应。
相聚的情景来历历在目:隔着座位松钩猜令,在美好的时刻畅饮那赏罚的美酒周身温暖,分组射覆赌酒,觥筹交错中,只觉得灯火更加明亮,而相聚的气氛也愈加浓烈。
可叹的却是,听到报晓的鼓声,我就不得不要去应对官差,那骑马奔走的形状就像那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
(三)情读,展示练习一答,让学生明确虚实分析的角度:思考·探究一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无题二首(其一)》就是如此。
请结合他的《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诗,仔细体会。
答: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而所谓的“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眼见身临为实,联想想象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由此不难理解,虚实其实是相当的概念。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 李商隐诗三首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李商隐诗三首【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李商隐简介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
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
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二.《无题》赏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内容阐述:昨夜,天上闪烁着星辰,地上阵阵微风,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咱们二人会面。
我恨身上没有彩凤一样的双翼,能随时飞到你身边,幸好,你我的心(象神异的犀牛的两只角一样,中间有一条线连着)每时每刻都是相通的。
还记得最初相识,是喝着温热了的美酒,做藏钩游戏,我隔座把玉钩传递给你来藏。
后来,还几人分成组,在红色的灯影里猜迷。
可叹的是,这时早晨的更鼓响了,我不得不进宫去应付差事,唉,已经晚了,只好快马加鞭地往秘书部跑,就像风吹着断了根的飞蓬一样。
2、昨夜——现在——最初相识——这时情景叙写上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问题探究对于此诗主题理解各有不同,有说是政治失意,有说是写爱情,有说是偷情,但一般俱将此诗作为言情诗阅读。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云:“此二首显为赋体,而非比兴寓言之作……所述殆为作者亲身经历之事情。
而非托事寓怀,借美人以喻君子之寓言……”4、主旨: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高中语文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 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 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 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 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 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 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 病。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和哭刘著诗四首则 体现了其政治抱负和愤慨。其咏史诗托古讽今, 成就很大。这类诗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 荒淫误国,也有的则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 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律绝,截取历史上特定场 景加以铺染,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 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
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能以典型 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 神韵,寄寓作者的情怀。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 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 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 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 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此外,有少数 艳情篇什,轻薄浮艳。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 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 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
(4)可怜:可惜。虚:空自、徒然。前席: 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 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据《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接见贾谊时刚 举行过祭祀,因而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 谊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两人一直谈到深 夜。因为谈得投机,汉文帝不自觉地坐席上 把双膝移动靠近贾谊。接见结束后,文帝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5)苍生:老百姓。这两句说,汉文帝空自 半夜前席向贾谊征询意见,但不问治理国家 大事而询问鬼神之道。
优化方案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三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作者卡片 ◆
姓
名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
字号称 谓 朝代/生 卒年月 籍 贯
唐代/813—858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
姓名
李商隐 李商隐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一生生活在牛、李两
党之争的旋涡之中,潦倒落魄。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
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
相关
材料
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 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 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名师指津]结合“彩凤”和“灵犀”的本义,阐释诗句的意
思,点明诗人的心绪。
我的理解:这两句写诗人心中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彩凤,彩 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 名曰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它的角的顶端和 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连。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贾
生》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
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
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 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
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
灵异,得以互相感知。
2.《无题二首 ( 其一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 慨。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 名师指津 ] 由“类转蓬”可知诗句所用修辞手法,至于作者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

《辛弃疾词三首》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词中是用什么艺术手法塑造这一女子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中的女子形象、性格是通过反衬的手法塑造的,结合描写的景物、人物分析即可。
答案: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2.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结合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感慨自身遭遇、表达自己卓异品格的词。
“伤心人”是词人自己,“别有怀抱”是说这首词另有深刻含义。
要结合词人的抱负、品格、遭遇等分析。
答案:词中的女子象征词人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
这首词表面写一位不随波逐流的女子,其实是词人高洁操守的表现。
(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题解读《无题二首(其一)》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
原作二首,此其一。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贾生》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
《柳》题目点明了诗歌歌咏的对象。
走近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背景纵览《无题二首(其一)》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当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贾生》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
这里,诗人不是作陈词滥调,而是选择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入诗,别有新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三首》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中“彩凤”之翼、“灵犀”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的默契。
化繁难为简易,含蓄地表达出难以描绘的恋情。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用简短含蓄的语句道出了热恋中的男女间心灵的默契,故而流传千古。
2.“嗟余听鼓应官去”中的“嗟”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六句写相得之乐,后两句写无奈之叹。
“嗟”字起转折作用。
答案:“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
一“嗟”字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可怜”一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前两句写贾谊的才能,后两句写贾谊的不得志,据此可以推知。
答案:“可怜”一词在诗中的含义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4.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商隐的观点要借助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理解,王安石的观点要借助对“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一反问句的理解。
答案: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借贾谊感叹自己的遭遇;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二、语言运用5.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写出最恰当的排列顺序。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
你看,__________,如绿透了的海;__________,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
雾霭溶溶的、柔柔的。
苇穗已在拔节,__________,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
芦苇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
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④红的敷抹⑤黄的点染⑥绿的底色解析:语段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描述芦苇荡的。
“无边……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是描述“整体”,故第一处选①;“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因而第二处选③;“新穗”与上文“苇穗已在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高粱穗”相衔接,所以第三处选②;“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答案:①③②⑥④⑤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炫出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炫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中的三句话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各自富有的特点。
符合这个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草原纵横千里,炫出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蓝天空旷无垠,炫出的是自己明净的苍穹;大海浩瀚渺远,炫出的是自己苍茫的壮美。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心有灵犀.一点通(xī)B.嗟.余听鼓应官去(jiē)C.贾生才调.更无伦(diào) D.曾逐东风拂舞筵.(yàn)解析:选D。
“筵”读“y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肯.到清秋日肯:岂肯;如何肯,表强调B.可怜夜半虚.前席虚:空虚C.如何肯到清秋..日清秋:秋色已深D.贾生才调..更无伦才调:才华解析:选B。
虚:徒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叹,令人怜悯)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叹,令人怜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羡,惹人羡慕)解析:选A。
A项,“可怜”的意思是“可惜,可叹”。
4.把下列带序号的诗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诗歌,正确的一项是( )“西风错漏出半生轻叹,秋葭一夜就愁白了头”,上世纪30年代的作家陆蠡说得富有诗意。
同样是荻花,王室后裔吟来却满是凄凉:“______________。
”①王孙芳草伤心色②雪点芦花起白鸥③散作江南处处秋④片帆一片画中游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解析:选C。
通过②句中“起”可知有帆而来,所以接④;③中“散”和“处处”暗含前句的事物之多,所以①③相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谒山①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②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①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
②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5.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和李商隐的其他诗一样,情感把握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如“乏”“恨”等,加以联想推知。
答案: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比慨叹。
6.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手法上来看,本诗除了用典,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使全诗充满新奇浪漫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7.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句把盛开的飞扬的柳花比作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柳的繁盛,把春柳的繁华写到了极致。
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了。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