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3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大文豪歌德创作。
这部小说以少年维特的内心烦恼和迷茫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而生动。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情感丰富,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少年,他痛苦地思索着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在维特的心境中,爱情是一种追逐他的存在的力量,也是他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
他与夏洛特的爱情,既种下了他对幸福的向往,也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
夏洛特则是一个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同时爱着维特和她已经订婚的阿尔伯特。
在夏洛特的形象中,作者并没有将她塑造成极端的坚决或软弱,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此外,小说中还有德斯维林、美杜莎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部小说通过维特的内心烦恼和追求,表达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维特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少年,他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和痛苦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的烦恼和迷茫在整个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都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痛苦。
小说通过维特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引起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最后,这部小说的文学形式十分独特。
作者运用了“小说中的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信件、日记等文体,将故事的情节呈现得更加生动。
而且,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诗歌,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富有感情、富有想象力,并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意象的手法,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小说深刻地展示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主题的表达,小说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通过独特的文学形式,小说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和艺术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二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少年维特内心世界的追寻和困惑。
这部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维特的内心独白形式展开,通过他的自述来描述他的思绪、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维特是一个富有才华和激情的青年,他追求自由,渴望超越现实的束缚。
然而,在激情与现实之间,维特不断陷入矛盾和迷茫。
他对爱情的渴望,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使他陷入了痛苦和困惑之中。
小说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维特和夏洛特的爱情故事,他们相爱但又无法在一起。
夏洛特对已婚的韦特家庭负责,无法抛弃自己的家庭。
维特陷入了对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他无法接受现实,并最终选择了离开。
我觉得这部分描写了人们常常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当爱情与责任发生冲突时,我们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部分维特的故事则更加复杂。
他开始追求一种完美的生活,放弃了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
他与一位富家女子相恋,与一位军官成为朋友,他在这些关系中不断挑战现实与道德,但最终他付出了代价。
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我认为这个部分揭示了对于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极端追求,常常会导致自毁的结果。
整个小说所传递的主题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生活的烦恼与思考。
维特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却感到对生活的无力和迷茫。
他对于自由、爱情和艺术的渴望常常与现实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自省。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普遍的话题,每个人在成长和面临生活困境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通过我对《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实中很多人都会经历的烦恼和困惑。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于自由、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深思,并促使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否忽视了内心的追求与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个体的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体格式来描写维特少年时的小说。
它是由德国的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所写。
看了之后沃知道了很多做人的优秀品格。
这本书是说了维特在少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
绿蒂有着很多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欢维特,维特就更爱绿蒂了。
每天不惜走几里路到那里看望她。
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了他,绿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贝特,他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而且绿蒂也非常喜欢他。
这时维特绝望透顶,他告别了他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维特在新的地方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绿蒂长得很像,维特每天都可以见到她,这使维特得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维特还是忍不住回到了绿蒂生活的地方。
当他再一次来到绿蒂的家时,绿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来扰乱我的生活了。
”维特一听,心想:我忍不住,那我还不如自杀算了。
于是,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手枪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点钟,只听一声枪响,维特死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有时沉重的放弃也是必要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
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
生活在18世纪的歌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
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
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
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
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少年维特之烦恼句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句子
1. 少年维特啊,那心里的烦恼就像乱糟糟的线团,怎么也解不开呀!就好比我,有时候面对一堆烦心事,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2. 少年维特的烦恼,不就是我们青春时都曾有过的迷茫吗?像我在岔路口徘徊,不知道该选哪条路走。
3. 哎呀,少年维特的那些烦恼哟,不就像阴雨天总也停不了的雨,让人心情烦闷!就像我上次考试没考好,那感觉真糟透了!
4. 少年维特的烦恼难道不是成长的阵痛吗?就像我学骑自行车时,一次次摔倒又爬起来。
5. 少年维特心中的烦恼,大概就像那怎么也赶不走的乌云吧!我有时和父母闹矛盾,心里也会这样阴沉沉的呢!
6. 嘿,少年维特的烦恼不就是心里的小怪兽在捣乱嘛!像我面对喜欢的人不敢表白,心里的小怪兽就在闹腾。
7. 少年维特的烦恼呀,如同那怎么也跨不过去的坎儿!我之前减肥的时候,那一次次失败不就是这样的坎儿嘛!
8. 哇塞,少年维特的烦恼该有多折磨人呀!就像我努力了好久却看不到成果时的那种无奈。
9.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不是像那无尽的黑夜让人感到无助?我曾经一个人在家害怕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10. 少年维特的烦恼啊,简直就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像我在选择未来方向时的纠结,真让人头疼!
我的观点结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每个人成长中都会经历的,虽然会带来痛苦和迷茫,但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勇敢面对这些烦恼,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篇 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歌德,歌德是⼀位18——19世纪的伟⼤作家。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500] 想念绿蒂的维特就像是被魔化了⼀样,⽽魔化他的就是他对她的那份爱恋。
如此执着,如此彻底,以⾄于最后只能⽤很激进的⽅式来释怀。
“我具有再多的精⼒,也会被对她的热情吞噬掉;我具有再多天赋,没有她⼀切都将化为乌有。
”那么真实却⼜是那么残酷的⼼底话。
⼀⽅⾯,我对于他的执着⽆法理解,甚⾄⽆法原谅最终他告别的⽅式;⼀⽅⾯,我⼜为他的执着感到⼼酸,⽽且开始体会他的悲哀,他的痛苦,⽽这种痛苦,似乎也只有随着呼吸的停⽌才能罢休。
带着⽭盾的⼼情,我看完了这本书。
他以为⾃⼰只是绿蒂⼀个⼈的吗?在他的丧礼上,有多少⼈为他痛哭流泪?如果他知道他的逝去会给那么多爱他的⼈带来痛苦,不知道他还会不会选择这种⽅式结束⾃⼰的⽣命了。
⽆疑,维特是让⼈难解的,可是,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他的想法⼜是那么的难得。
“我们⼈啊,常常抱怨好⽇⼦如此少,坏⽇⼦如此多;依我想来这种抱怨多半都没有道理。
只要我们总是⼼胸开阔,享受上帝每天赏赐给我饿美⼥的呃欢乐,那么,我们也会有⾜够的⼒量承担⼀旦到来的痛苦。
”字字铿锵,句句有⼒。
每⼀个独特的想法都像是⼀颗扎实的种⼦,悄悄地,埋藏在我⼼中的⼟壤⾥。
我知道,我要适时地灌溉,种⼦才会萌发得好。
当这本书紧紧合上,⼀个⼈静静的时候,我就会想想,那些曾经冲击我⼼的思想……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200] 假期⾥,我不经意拿起《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看就难以放⼿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年轻的维特来到⼀个⼩镇,这⾥的⾃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孩⼦给予他极⼤的快乐。
⼀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个叫绿蒂的 少⼥,她的⼀眸⼀笑,⼀举⼀动都让他倾倒。
当我读到这就感觉维特像是吃了迷魂药⼀样,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认识她不久,她(绿蒂)就已经和⾃⼰的好朋友订了婚,他决定离开此地,⼒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简介《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于177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推崇。
本书以主人公维尔纳·维特的内心矛盾和精神困扰为主线,描写了他在追求理想与感情之间所面临的挣扎与苦恼。
德国浪漫主义背景德国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和艺术运动的代表。
它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创造以及对自然界和超越现实存在的追求。
这一思潮在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概述主人公维尔纳·维特少年维特是一个聪明才华出众、敏感多情但内心孤独寂寞的青年。
他追求自由,同时又深陷内心的挣扎和烦恼之中。
维特以一种旅行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情感经历和思考。
爱情与理想维特陷入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他爱上了已婚少女卡洛琳,但却无法与她建立稳定的关系;而结识艺术家墨菲斯特后,他被其自由奔放、魅力四溢所吸引,试图通过实现理想来解决内心困惑。
对抗社会规范《少年维特的烦恼》揭示了社会观念对个体人生选择的压制和束缚。
维特试图摆脱社会既定规范,追寻内心真正的渴望,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影响与评价该作品在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欧洲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其对自由、个人情感和对抗社会规范的探索,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通过深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苦恼,该作品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并延续至今。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篇一《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书信展开整个故事。
作者歌德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类似人物的自白。
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来到瓦尔海姆,他称这个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唱出对自然风光的赞颂。
他说“我不知道,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如伊甸园般地美好。
”除了瓦尔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维特的心,当地的下层老百姓,水井边的青年女仆,酒店的女老板,菩提树下的孩子,挂着提篮的年轻妇人,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都成了维特观察和赞颂的对象。
他说“这样的人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到他们,我紊乱的心境就会平静下来。
”可以说,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们是治疗维特心灵的一剂良药。
小说得第二部分:维特去参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
维特去庄园接绿蒂时,对绿蒂一见钟情,他说“我整个灵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声调、举止上了,等她到房里去取手套和扇子时,我才有时间从诧异中恢复过来。
”在马车上的交谈中,绿蒂独特的见解让维特大为吃惊,他说“她生动的双唇和活泼的鲜艳的面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
”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他说“臂中拥着个最可爱的造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四处飞舞,周围的一切全都消失了”。
舞会尚未结束,由于天气恶劣雷鸣闪电,留住了舞会的客人。
绿蒂建议大家玩“数数”的游戏,谁要是数得慢或者数错了就要挨耳光。
维特挨了两记耳光,他说“我发现,她给我的两记耳光比给别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维特的心完完全全给绿蒂俘获了。
“从这时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却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舞会过后,维特常常去探望绿蒂。
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恋之中。
他说“她纯洁无邪,她的灵魂毫不拘谨,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小的亲密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8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8篇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书中的情绪与情感,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情绪和感触的抒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1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文学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认为这部书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通过维特的眼睛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大自然,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于维特的心情息息相关,四季的变化随着维特的心情或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维特心理变化的理解。
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赞扬歌德描写出当时德国社会的鄙陋,评说歌德通过维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等等,我发现很多书,特别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中,如《双城记》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时期,我一开始有些困惑,有时候根本从书里读不到众多评论名家所说的社会背景,现在我读了很多书,我想,作者这么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通过明里暗里的铺垫,赋予和表现故事里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2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德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的书信展开的整个故事,人物内心情感丰富,整个小说类似于人物的自白,维特是一个成长于良好家庭的多才多艺的青年,他善于作诗绘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但性情敏感多愁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周围的社会却充满登记的偏见和鄙陋习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蓝本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这部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以主人公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和绿蒂的信以及日记片段构成全书。
书中写了维特为了逃避世俗居住到郊外结识了女主公绿蒂而产生的爱情悲剧。
小说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维特对于大自然、小孩子的热爱,对真实情感的赞美,同时展现他独特的思想以及他对绿蒂的由浅入深的爱。
后半部分展现维特对于贵族的厌恶与屁批判和他受到贵族排斥的处境,更重要是表现了他对绿蒂难以控制的爱,这些构成了他极度复杂的心里,最终用自杀来结束了这一切。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一直没有阅读,这次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阅读完这部小说。
虽然我和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截然不同,但是我与小说中的共鸣之处不在少数。
《维特》的作者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歌德是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思想家,被当今世人公认为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是“最伟大的德国人”。
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被视为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欧三百年历史的结晶”,“人类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前景的壮丽颂歌的汇总”,“德国人世俗的圣经”,“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
可是真正让歌德享誉世界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本《维特》。
从内容上看,《维特》既无曲折复杂的故事,也无离奇的情节,写的多半是些生活琐事以及主人公对这些琐事的思考和反应。
但这部
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场面以及不同细微之处,大多是从与作者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得来。
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基本上就是青年歌德的自身的感情世界。
另外,这本小说采用了书信体第一人称自述,使得作品流露出真情实感,令人感动肺腑。
这些都赋予了《维特》强烈的魅力,构成了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条件。
这部小说是作者经过长期的暗中酝酿后,在四个星期内完成的,这不得不给我们火热的情感、丰富的内容。
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已经不能分辨艺术的虚幻和生活的现实,两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比生活更精髓跟典型的艺术真实。
从艺术特点上看,这部杰作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是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在信中,维特有时沉着地直接进行自我剖白。
歌德还善于通过细节刻画,间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维特对绿蒂的一片忠诚,书中的描写更为别开生面。
另一方面是小说灵活的结构,精当的裁剪,含蓄有力的语言。
在小说不长的篇幅中,作者不仅展现维特个人悲惨境遇的始末和心理历程,还展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贵族阶级到市井阶级的广阔而复杂的生活。
小说的结构十分灵活,通过信的长短波浪式地展开情节,节省了许多承接性的笔墨,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叙事行文的精致含蓄集中体现在编者致读者的沉静记录中。
只言片语,隐藏着无数暗语,激起读者的思考。
从思想上看,《维特》并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的爱情小说,一个意志软弱者的悲剧。
维特的追求和烦恼,已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追求
和烦恼。
小说主人公所追求的,实际上也是能使人的一切本性就,包括思想、欲望、能力、智慧等,充分满足,充分发挥。
所以他热情洋溢,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所以,他鄙视墨守成规、理智清醒、善于把控自己感情和欲望的市民;所以,他反对艺术的一切条条框框,迂腐呆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男女。
维特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已具有了普遍意义。
它使我们明白了那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隐约感到,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热望与感情。
小说展示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对德国当时的阶层和阶级,同一阶层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广泛地涉及了政治、宗教、道德以及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它述说了新兴资产阶级所怀抱的理想,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对妨碍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现实的德国社会进行谴责与抗议。
小说在现实性、思想性、艺术性三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功,无怪乎在出版后会掀起一阵“维特热”。
在引入中国后,蔡元培先生说它是“于青年的影响心理颇大”,矛盾将其写进小说《子夜》。
这部小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宝库,深入研究,我们能发现不少瑰宝,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