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

合集下载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3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3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大文豪歌德创作。

这部小说以少年维特的内心烦恼和迷茫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而生动。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情感丰富,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少年,他痛苦地思索着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在维特的心境中,爱情是一种追逐他的存在的力量,也是他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

他与夏洛特的爱情,既种下了他对幸福的向往,也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

夏洛特则是一个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同时爱着维特和她已经订婚的阿尔伯特。

在夏洛特的形象中,作者并没有将她塑造成极端的坚决或软弱,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此外,小说中还有德斯维林、美杜莎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部小说通过维特的内心烦恼和追求,表达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维特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少年,他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和痛苦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的烦恼和迷茫在整个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都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痛苦。

小说通过维特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引起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最后,这部小说的文学形式十分独特。

作者运用了“小说中的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信件、日记等文体,将故事的情节呈现得更加生动。

而且,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诗歌,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富有感情、富有想象力,并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意象的手法,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小说深刻地展示了人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主题的表达,小说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通过独特的文学形式,小说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和艺术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以书信体格式来描写维特少年时的小说。

它是由德国的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所写。

看了之后沃知道了很多做人的优秀品格。

这本书是说了维特在少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

绿蒂有着很多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欢维特,维特就更爱绿蒂了。

每天不惜走几里路到那里看望她。

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了他,绿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贝特,他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而且绿蒂也非常喜欢他。

这时维特绝望透顶,他告别了他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维特在新的地方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绿蒂长得很像,维特每天都可以见到她,这使维特得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维特还是忍不住回到了绿蒂生活的地方。

当他再一次来到绿蒂的家时,绿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来扰乱我的生活了。

”维特一听,心想:我忍不住,那我还不如自杀算了。

于是,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手枪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点钟,只听一声枪响,维特死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有时沉重的放弃也是必要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

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

生活在18世纪的歌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

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

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

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

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如何看待《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烦恼

如何看待《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烦恼

如何看待《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烦恼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想敏捷,才华出众,热情奔放。

渴望自由,崇拜大自然,向往宁静的山村,热爱淳朴的村民和天真的儿童,向往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

但是围绕他的却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鄙陋的社会。

维特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孤独而愁闷。

他自己过于软弱,感情热烈而心灵脆弱,憎恨周围暮气沉沉的现实却只停留在孤独的感伤和愤慨中,并不想去改变现实,最终自杀了结。

这是一种孤独而消极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

1事业的不顺.维特为一座大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

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

出身中产阶级,在当时尊崇贵族身份的德国饱受歧视,在伯爵家聚会上被当众羞辱。

维特痛恨封建等级制度,渴望摆脱阶级的枷锁,但是自身力量不够。

他的上司按部就班、拘泥于细节,2.缺乏归属感:他对市民阶层反感,公职人员整日忙于繁文缛节、地位的提高,办理琐碎事物,而且受封建压迫只会服从指挥,维特不屑与之来往,便受到市民阶层的攻击。

他看到了贵族阶层的腐败腐朽和市民阶层的可悲境地,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

3.烦恼主要来源:爱情不顺。

他对绿蒂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她,渴望占有绿蒂,但是不得不顾忌道德伦理,不能插足别人的婚姻。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让他陷入痛苦之中。

他对绿蒂是抱有期待的,因为绿蒂与他有着默契和心灵的共鸣,绿蒂也是爱他的。

他把她看做是质朴纯真的人,寄予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

然而绿蒂让他失望了,她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这使维特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他既无法为市民阶层、贵族阶层所认可,爱情上又得不到芳心,所以缺乏归属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不过是个漂泊者,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对复活和永生的影射
• 小说对耶稣受难的影射并没有结束在死亡本身之中,而是和福音书一样, 把死亡视为复活、来世和永生的开始。耶稣曾在受难时通过祈祷求得天父 的安慰,并由此获得永生的希望和喜悦。维特同样认为死亡可以逾越此岸 和彼岸的鸿沟,不仅可以到彼岸的天父那里得到安慰,而且还可以与绿蒂 相会,因为他说“我先去了!去我的父那里,也是你的父那里。我将向他 诉说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直至你到来。”“那时,我将奔向你,拥抱你, 将在无限中永远拥抱你。”这表明对维特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 一个通往彼岸和来世的过渡, 是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的途径——在彼岸 他将等待绿蒂的到来和与她的结合,这比现世的结合更为崇高与神圣。基 督受难的痛苦伴随着对复活的希望和喜悦,维特同样以这种对来世、复活 和永生的信念,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小说在悲剧的结尾不但没有流露出 维特对死亡的恐惧,而且极细致地描写维特自杀前的准备工作,极平静地 再现他死亡的整个过程。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进步知识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 次激烈反抗,其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等级观念、个性束缚等; 他们要求崇尚自然,抒发主管情感;他们崇尚自然,抒发主 观情感,歌颂生命觉醒与爱情自由。这是一个精神昂扬、感 情奔放的人的解放运动。尽管它只限于德国的文学领域,也 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它强烈的反抗性和叛逆性,对德国 落后面貌的改变,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 《维特》正是隔得狂飙突进精神的代表作。
• 事业失意,回到山村:回到绿蒂那里的维特,在爱情中寻找一丝慰藉。此时 已结婚的绿蒂虽同情他,却给不了他什么。对维特来说,前途渺茫,社会地 位和自尊心的破灭,爱情的绝望,一系列导致心灵的枯死,肉体也等待自戕。
• 从上文维特的烦恼(“精神苦痛”)到死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爱情 的可遇不可得固然是他自杀的一大因素,但对于一个精神饱满、志向 高远的青年来说,即使遭遇爱情挫折,又怎会轻易了却余生?维特之 死,还需探寻其深刻内因——社会的“制度捆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通用26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通用26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通用26篇〕《少年维特之烦恼》〔通用26篇〕《少年维特之烦恼》篇1在前段日子,我看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

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歌--《小小少年》:"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它,深深的吸引了我。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位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写的。

全书记述了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他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的经过:他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并对她一见倾心。

可是绿蒂已经订婚了,而且绿蒂非常忠于订婚时立下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

维特绝望极了,便辞别绿蒂,辞别了那个难忘的小山村。

如今的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

维特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哀最终自杀,我非常的不赞同。

如今初中生与大学生动不动就跳楼、跳楼、还是跳楼,以为死便可以解决一切的困难与烦恼。

不曾为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着想,你死了却不知你的家人是如此的痛苦与悔恨,白发人送黑发人,谁为他们送终,又有谁给他们养老呢?读了这本书后,我虽然很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但是我始终认为自杀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典范,做像他那样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生活的青少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所以我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2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这已近超越小说的境界,这种结局是将万千群众的结局放大化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

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

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分开了故土。

从此开场了下部。

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哀最终自杀的故事。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三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三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

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最为充分,印象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品。

与歌德大部分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恋人之妻而借凯德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

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内心激起了创造的冲动,他手不释卷,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茫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一种无止境的爱情粉碎,用一颗弹丸射进自己的脑子里”小说情节十分简单。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体现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精神的压制,渴求自由,张扬自我。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写成的,这种题材适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的心理和迷茫的情感。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无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了读者情感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和精神上极大的震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二)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感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之后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刻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杯具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简介:《少年维特的烦恼》(英语: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

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初版属于狂飙突进运动的风格,而修订版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

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

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

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在他心中只有绿蒂。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

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1.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I will no longer, as has ever been my habit, continue to ruminate on every petty vexation which fortune may dispense; I will enjoy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shall be for me the past.我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念念不忘);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2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2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

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

生活在18世纪的歌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

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

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

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

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

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

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

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

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

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

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

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

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

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

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

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马克思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称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二、《维特》创作背景歌德对夏洛特·布夫的爱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

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

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

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

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

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

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耶路撒冷的自杀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不同于歌德的经历。

维特自尽了,歌德却沉浸在痛苦与写作中。

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

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

卡尔·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年10月自杀。

此事是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

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

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

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

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

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

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关于《维特》的写作情况,《诗与真》第十三卷作了如下描述:“……没过多久,这种情况我便觉得忍无可忍,一切从类似处境中惯于产生的不快,似乎都两倍三倍地压迫着我,我需要重新痛下决心,才能得到解脱。

“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中撼醒了我。

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我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起来,杜门谢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杂念。

另一方面,我又搜索枯肠,重温我最近那段还不曾写出来的生活,不放过任何有一点点关系的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那么久和那么多的暗中准备,我奋笔疾书,四个礼拜便完成了《维特》,而事先并不曾写下全书的提纲或者内容的一部分。

“……我像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觉的情况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

所以,当我最后通读它,对它进行修改泣饰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十分吃惊……”三、《维特》及其时代不能仅仅认为《维特》就是一部个人的恋爱悲剧;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提出,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换句话讲,《维特》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

《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时期。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兴市民阶级已经觉醒,青年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对自己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歧视的地位深感不满,强烈渴望打破等级界限,建立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与人关系。

他们提出“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以反对封建束缚,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想。

在这种时代气氛下产生的《维特》,不只述说出了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理想,揭示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为这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

这就使当时的一代青年在《维特》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并像希腊神话里那个纳尔齐斯一样狂热地爱起它来。

四、故事简介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离开了市民的世界,来到了W城。

在那里,他从在自然中游荡和练习绘画中获得享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

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在这次舞会上,他认识了公务员的女儿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八个兄弟姐妹。

维特先前就知道她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

舞会期间下了一场暴雨。

两人想到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同一首诗,并由此意识到了两人间深深的灵魂的亲和力。

从此,绿蒂和维特一起度过了很多时光。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出差回来的时候,维特的感情渐渐产生了变化。

绿蒂未婚夫的存在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

尽管阿尔伯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心肠的人,他和维特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

当维特意识到他对绿蒂的感情因为这种棘手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时,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以避开绿蒂。

维特为一座大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

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

他失望地回到了W 城。

这时绿蒂已经和阿尔伯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Ossian)的作品,他们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

但是绿蒂挣脱了,还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

这次事件后,维特彻底绝望了。

他写了一封诀别信,并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尔伯特借了两把枪开枪自杀。

次日早晨,人们发现他身着他标志性的蓝-黄衣服死去了。

《爱米丽雅·迦洛蒂》翻开放在他的桌上。

由于是自杀,人们无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五、维特之死1、绿蒂的选择首先看一看维特和阿尔伯特这两个男性的特点:维特,感情细腻,但是容易激动、暴躁;而阿尔伯特,情感淡漠,但却冷静、沉着。

再看一看两个人的经历,维特在社会上屡屡碰壁,很不得志;而阿尔伯特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正如绿蒂所言:“他的稳重可靠仿佛天生作为一种基础,好让一位贤淑的女子在上面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似的。

”可以说,绿蒂的选择是维特自杀的导火线。

2、鄙俗的社会绿蒂的选择正体现了社会道德规范对维特爱情观的排斥。

维特的自杀绝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而是爱情悲剧下折射的社会政治经济悲剧。

社会的种种鄙俗气使维特彻底失望了,他又重新回到绿蒂身旁,紧紧抓住除了给他同情别的什么也不能给予他的绿蒂作为情感支柱,终于导致了悲剧。

六、人物分析维特自杀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解脱,更不是对绿蒂单纯的爱,维特之死更像是对阿尔伯特的示威,对绿蒂某种程度的报复,他希望用自己的死唤起绿蒂的悔恨,激发阿尔伯特的恐惧。

维特的梦想、计划、决定无法付诸实践,他的生命没有牢固的生存基础,没有物质,没有财富,但是沉重的经济压力在为难他,维特认清理想与现实的界限,理想需要金钱,而他厌恶金钱本身,而这构成的矛盾愈发彰显。

维特内心的痛苦有着他对自身无法生存、无法妥协于现实的模棱两可的怨恨;有着对世俗粗鄙卑劣的轻蔑与愤怒;有着对无数无知者的无奈与忧伤;有着对自我自负的嘲笑与鞭笞;有着对家庭社会环境可能无法理解其思维而对其形成厌恶的担忧。

最终他只能以“对不起”作为借口选择离世。

维特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死因,他唾弃无病呻吟,其实是对自身的厌烦,因为痛苦,表达成为一种治疗,但这种治疗往往成为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冲动,他厌恶,他恶心,他将表达颠覆,索性直面痛苦,用痛疗痛,以毒攻毒,后者的痛苦更加直观,后者是对身体的伤害,死亡便是伤害的极限。

阿尔伯特阿尔伯特试图体谅维特对心上人的骚扰,在妥协与嫉恨中徘徊。

徘徊往往只能是一种向心运动,它的中心叫做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又导致阿贝在两个“我”的概念中无法自拔,他同样需要治疗,治疗的方式是爆发,是歇斯底里;另一方面,阿尔伯特将自己的“治疗”动因或多或少(或者完全地)转嫁给绿蒂,他将向绿蒂施暴作为自我安慰,但这种安慰转瞬即逝,余下的只是他对绿蒂忏悔。

忏悔又将引入下一轮的爆发,歇斯底里,如此循环。

在循环运动的趋势上,偶尔会渐渐平静,将恶性循环指向良性的出口,偶尔又会遇到新的刺激,愈演愈烈。

宁可相信阿尔伯特即维特,只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一个得不到爱而痛苦,一个试图摆脱痛苦地去爱,你会发现这两个类比可以颠倒顺序。

他们是同一时空、同一范畴的一种对立,也是一种同病相怜,区别仅仅在于阿尔伯特在“剧本”中显示出某种虚伪的、假惺惺的理性,也正因此,阿尔伯特不愿赴死。

绿蒂女人的软弱在于她太容易承认宿命,而不愿为真爱在所不惜,甚至献身。

所以,女人太容易满足,这种满足往往借“安稳”“平静”为托辞。

为此她更愿意屈从现有的这个阿尔伯特。

这里没有贬低女权主义的意思,但事实往往如此,女人的爱情肤浅、庸俗、鄙陋。

(也许这种界定正是维特式的)绿蒂的两张面孔。

一面迎合着周身附庸风雅的生活,虚荣心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在动力,她不愿被女性集体所抛弃,而愈加故作娇柔;另一面是女性的内心,男人无从知晓,也许某些人内心注定痛苦,因为痛苦最容易引起女人的注意,至于女人在面临真实与虚伪,强迫与妥协的处境如何释放与疗伤,往往被她们自身所忽略。

女人的两面与男人不同,因为男人可以对此加以区分,而大多数绿蒂们恨不得将第二面展现的同样虚伪造作。

如果绿蒂能面对自我,独立思考,她将不再是绿蒂。

七、主题思想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

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叙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少年维特之烦恼》充满时代精神,触发和引爆了淤积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对现实不满的火药,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这正是当时形成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

因此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艺术上,小说仿佛给文坛吹来一阵新风。

他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拒绝一切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书信体的形式功能,让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双方直接产生交流和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