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 脱水精华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给我们的启示

少年维特之烦恼给我们的启示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年轻维特对爱情、理想和人生的思考。
这部作品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青年迷茫:小说中的维特表达了青年时期常见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提醒我
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面临困惑和挑战,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心和人生方向。
●爱情与理想:维特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是小说的核心。
这反映了人们在年轻时对爱情
和理想的强烈向往,但也提示我们要理性思考和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人生的曲折:小说中的维特经历了生活的曲折和挫折,这让我们明白人生很少是一帆
风顺的,面对困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对自然的赞美: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以及维特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情节,让我们
意识到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治愈和启发作用。
●艺术的力量:维特通过写诗、表达情感来发泄内心的烦恼,这反映了艺术对于情感宣
泄和心灵寄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探讨了人生、爱情、理想等主题,给予读者对成长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文学分析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文学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维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体验为主线,深刻探讨了人性、爱情、自由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其情感深度、哲思探讨以及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以下是我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1. 内心情感的深刻描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以维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为核心,将其内心的挣扎、追求和矛盾情感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维特对爱情、人生、自由的追求和纠结,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反叛,都在小说中得以深刻表现,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2. 人生的苦痛与追求:维特作为一个青年,经历了内心的剧烈波动,既有对爱情的狂热追求,又有对世界的不满和对现实的逃避。
小说展现了人生的苦痛与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揭示了青年一代面对未知未来时的不安和烦恼,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爱情的复杂性:小说中维特与夏洛特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维特在情感中迷茫,一方面是深爱夏洛特,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割舍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内心挣扎使爱情显得深刻而令人感慨,让人思考爱情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4. 对自由的追求和反叛:维特的反叛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贯穿整个小说。
他拒绝受到社会规范和现实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和内心真实性的重视,也唤起了读者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5.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和哲学元素,维特的诗歌创作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这使得小说不仅是情感和故事的叙述,更是一场对人生、爱情和自由等重要问题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进入深度的思辨。
6. 小说结构的变革:歌德在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时采用了“书信体小说”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书信来叙述故事。
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维特的内心,感受到他情感的真实和复杂。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从《维特》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书信体采用的多重抒情方式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冲击,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魅力进行解读。
歌德维特真实性多重抒情魅力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歌德创作,几乎让他一夜成名的畅销小说,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甚至还形成了一股维特热。
随后,《维特》被译成意、法、西等多种语言,在各个国家流行起来,甚至还有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译本。
另外,《维特》的阅读群体也非常的广泛,上至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下至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对这部小说有极大的赞誉。
恩格斯曾经说《维特》是一部“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的小说。
一、《维特》所特有的时代精神《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态体现。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
二、《维特》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所谓艺术就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j简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读一七七四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在沉闷的德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深深地被那个热情、有才华、但运气不佳的小伙子维特感动了。
一时间,蓝色的燕尾服、黄色的背心和长统靴成为年轻人的时装,有些冲动的读者甚至模仿维特式的自杀方式,追随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去。
当时只有二十五岁的作者歌德,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可能既喜出望外,又难免有几分担心,所以在小说的第二版为上、下篇各增加了一首短诗,劝慰世人不要“步我(维特)后尘”。
歌德在写作这篇小说之前,就曾经以一些诗篇和剧本《葛兹·封·伯利欣根》赢得了诗人的声誉,《维特》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歌德在文坛的崇高地位,从此,他也像自己笔下的著名人物维特一样,成为人们崇拜和敬仰的偶像。
《维特》不仅使歌德名扬四海,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歌德的命运。
魏玛公国的年轻公爵卡尔·奥古斯特慕名邀请歌德去他的国家,并委以重任。
随后的十年中,年轻的歌德在政治上大显身手,成为魏玛宫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事实上,《维特》故事的原型的确源自作者本人的一些情感体验,虽然我们不能把上述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歌德二十二岁那年遇见了一个单恋对象“绿蒂”,不过,那个姑娘不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没有回报给歌德同样的激情,而是始终与他保持着合乎礼仪的普通朋友关系;此外,歌德处理自己情感上的失意的方法显然与维特有极大的差别,否则我们也就不可能读到这部小说了。
歌德之所以让他的维特自杀,似乎也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另有一个原型故事:歌德的一个好朋友耶路撒冷因为爱上一位美丽的有夫之妇,绝望之极,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歌德的时代,人们仍然非常重视小说中故事的原型,似乎它们具有增强艺术作品真实性的特殊功能。
歌德本人也毫不讳言自己与书中主人公的微妙关系,他在《诗与真》中满怀深情地回忆道:“与友人的妻子不幸的恋爱而导致的耶鲁撒冷之死,把我突然从梦中撼醒。
我不只静观冥想,我与他共同的遭遇是什么,而且把现在恰好碰到的使我热情沸腾、焦灼不安的同样的事情加以观察,因此,我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至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好句分享
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 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
世界上误解和懈怠也许比奸诈和恶意还要误事。 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我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 着我常常寒战的心。 多数人为了生计,干活耗去了大部分时间,剩下的一点业余时间却令他们犯了闲愁,非 得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把它打发掉。啊,人就是这么个命。 当生活中最爱的人让人抬走的时候,最感到伤心的是孩子,很久以后他们还在抱怨穿黑 衣服的人抬走了妈妈。 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 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参考文献
1.论书信体小说的表现张力——以《少年维特之 烦恼》为例.崔颖颖 2.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刘为 3.“死得其所”——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 特自杀情景的解读 罗汝霖
THANKS
“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 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 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 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 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 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03
艺术特点与主题揭示
叙事特点
1.内心独白式的书信体小说
2.双重叙事视角
本书采用书信体裁,书中绝大部分内容以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品主题鉴赏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品主题鉴赏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题是探讨人类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作品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年轻的贵族少年,他对人生充满着热情和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却遭遇到了种种挫折和痛苦。
维特的爱情和友谊都没有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而结束。
整个作品通过维特的视角,展现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索。
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它探讨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总之,《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作品,它探讨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它对人类的情感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德国文学巨匠歌德创作的一部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挣扎,更是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描写维特对现实的痛苦追寻和心灵的彷徨纠结,歌德将读者带入了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对外界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年轻人。
年轻的维特深受罗曼蒂克思潮影响,他向往着高尚的爱情和理想化的生活。
然而随着他的成长和经历,他发现人生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美好。
在现实社会中,他面对各种约束和限制,也面临着现实的苦难和困境。
维特内心的烦恼逐渐加深,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困惑和迷失,不满足于现状的他选择远离现实,尝试寻找内心的出路。
维特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渴望一种更加纯粹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他陷入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力感和深深的思考中,开始在文学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
他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愿望。
在心中建立的理想世界中,他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也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内心诉求的生活方式。
然而,维特的逃避只是短暂的解脱。
他发现逃离现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依然无法摆脱对真实生活的无奈和纠结。
他的内心烦恼无法消除,他开始感到孤独和绝望。
他看清了现实社会的丑陋和瑕疵,却无法改变。
通过维特的烦恼和苦闷,《少年维特的烦恼》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人生的矛盾和烦恼,并非是一个人的专属,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类似的困扰。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困难,也会感到无力和迷茫。
生活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体的痛苦,更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反思。
维特的烦恼象征着人类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常常感到矛盾和迷茫。
然而,无论我们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逃避现实,都应该勇敢面对。
正如维特最终在小说中明白的那样,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痛苦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与自我探索的旅程

《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与自我探索的旅程1. 引言1.1 概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于177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维特的青春期烦恼、爱情经历和自我探索,深刻地揭示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本文将深入探讨维特在这一旅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成长,以及他与爱情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从维特的青春期烦恼展开谈论,重点关注青春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和爱情对维特的冲击。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剖析维特与卡洛琳之间的爱情旅程,并深入探讨其中所涉及到的复杂心理冲突。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包括内省与自我认知、自由意志与责任承担以及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困扰。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维特的烦恼之旅程,并分析爱情与自我探索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对读者和年轻人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作品,提供对爱情与自我探索主题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青春期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成长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同时,本文也将引发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并为读者和年轻人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心灵成长与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拓宽他们对于爱情与自我探索主题的理解。
2. 维特的青春期烦恼维特是一位充满烦恼的年轻人,他深陷于青春期困惑和自我发展的迷茫中。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维特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爱情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挑战。
2.1 青春期与自我发展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开始逐渐形塑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维特正处于这个过渡时期,他不再是一个孩子,但也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成年人。
作为一名年轻人,他面临着各种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的挑战,并试图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意义。
2.2 爱情对维特的影响爱情在维特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脱水精华版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年,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这不,不足140页的小说却引发了德国的全民阅读热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热血青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他们纷纷模仿小说主人公的打扮,模仿主人公的说话语气,甚至还模仿主人公自杀。
这种现象级的风潮,后来被学者专门命名为维特效应,而这部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不仅让25岁的歌德一跃而为世界级大作家,还成为德语文学历史上第一本世界级畅销书,让德国文学从此开始与法国、英国并驾齐驱,就连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期间,还专门和歌德一起细细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问题。
大文豪歌德堪称德国文学的最伟大代表,他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与著名诗人席勒一道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代,并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艺散论,以及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和色彩学的理论著作。
代表歌德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她花了一生时间构思和写作的,号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300年历史的诗剧浮士德,另外,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歌德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小说讲述了贵族姑娘余力和平民胜浦了之间的爱情悲剧,带给歌德许多遐想,他甚至说自己就是小说主人公胜浦了。
所以,当他想写一个市民出身的维特的故事时,首先想到新爱洛伊丝的书信体形式。
歌德还将卢梭的形式进行革新,大胆地将时间设定在三年前,即1771年5月4日至1772年12月24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时代感。
为了强化这种真实感,歌德在小说第一版发表时还是匿名的,他虚构了一个编者说,有一个自杀身亡的维特生前写了不少给友人的书信,然后这个编者将其整理发表了。
歌德还故意在小说中增加了注脚,隐去了相关的人名和地名,让读者误以为这样是为了保护真实人物的隐私。
这些统统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贴近感,让他们成为维特私密情感的知情者,或者正如编者前言所说,面临同样困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安慰。
同时,这本书也确实说出了当时的一代青年的心声,让他们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据说呢,那时的青年还疯狂的模仿小说主人公的衣着打扮,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直接反映了德国日常生活,并非常富于真情实感,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小说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书信39封日记一篇,时间跨度为1771年5月至九月,大致四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一封写给绿地的短信之外,其余38风全部都是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
从信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他离开家乡是为了处理一些遗产上的纠纷,同时呢也是为了排遣青梅竹马的恋人,试试给他带来的悲伤,他首先聚居在一处城市里,随后搬到了附近的一处风光宜人的村庄里,村庄的名字很有特点,叫做瓦尔海姆。
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选中的家大致相当于第二故乡之意。
维特在这里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他还结识了当地的法官S先生。
有一天啊,当地年轻人举办舞会,维特喝几个人顺路去接S先生的女儿夏绿蒂,他立刻不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他之后每天都去找绿地,两人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但是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时,维特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她在嫉妒和沮丧中煎熬。
对于这个,阿尔伯特维特也很欣赏,甚至和他成了朋友,当他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放弃对绿地的爱,是只能在痛苦中不辞而别,按照朋友威廉的建议,他去到一家公使馆当秘书。
第二部分是1771年10月20日至1772年12月6日的信件,其中一封写给绿地,一封写给阿尔伯特和绿地,其他43封都是写给朋友威廉的。
在这期间,维特忙于公务,她的上司固执而褊狭,周围的人虚荣且无聊,维特在公使馆里一直都是局外人的状态。
有一天啊,他在C伯爵家中做客,恰逢当地贵族在C伯爵家里聚会,他们都不愿意市民出身的维特出现在这里,于是维特被伯爵有礼貌地请了出去。
这件事情被传得满城风雨,维特的一位贵族小姐朋友好意提醒维特注意自己的身份,这让维特更加气愤,再加上他得知绿地和阿尔伯特已经结婚,却没有通知她,心中郁闷,于是提出辞职,决定到一位侯爵的列装去散心。
在侯爵的列装维特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是他仍然觉得很不自在,几个星期之后就离开了那里,最终回到了与绿地相识的村庄瓦尔海姆。
在那里,他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遭到了命运的欺骗,村庄里的富人死了,儿子丈夫继承的遗产也成了一场空,那个喜欢女东家的长工被女东家的兄弟赶走,无法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就连村里长了很多年的胡桃树,也被新来的牧师的太太派人砍倒了。
而最令他痛苦的则是对绿地无望的爱情,绿地夫妇像老朋友一样接待维特,面对绿地的温柔天真,维特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只能在梦中加倍思念他,他感到愈加痛苦抑郁。
到这里为止呢,小说采用的全部都是维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但到了最后一节,编者致读者,歌德采用了另外一种相当高明,而且现代的叙述技巧,这部分中,那个爱上女东家的长工,因为嫉妒杀死了新雇的长工,这对于维特产生了致命性影响,让他开始厌世,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而绿地呢,他因为维特每天都来访而闹得风言风语的事情而烦心,他明确了态度,希望维特不要再对他抱有幻想。
维特绝望地跟绿地的丈夫阿尔伯特吵了起来,然后伤心离去。
这些内容都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但是中间不断穿插着维特的笔记,他写给威廉的信以及没有日期的蚕茧,还有最后一封诀别信。
这里的段落被安排的断断续续,视角再第一人称书信,与第三人称叙述之间不停切换,极大地展现出维特矛盾的心情,使小说获得了美学张力。
歌德还使用了英国古诗人额相的诗歌来为小说增色,在最后,维特读者额相的诗歌伏在绿地身边声泪俱下,绿地也心乱如麻,他浑身颤抖着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再别想见到我了。
然后把自己锁在了隔壁的房间,维特在门外低声说了句,永别了,绿地变回家去给绿地写遗书,他已经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第二天,她用从阿尔伯特那里借来的手枪,对着自己的额头开了一枪,维特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小说一名用了烦恼一词,而德文原文呢,是Latin,主要指灵魂上的极度痛苦,所以维特的问题其实不是烦,而是更深层次的苦。
维特的苦主要体现在爱情和自由两个方面,下面我就从这两大根本性主题出发进行讲解,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贯穿小说的主线就是爱情,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就这本书写过一个很薄的小册子,他把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为恋人,絮语认为,整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恋人,心中抒情又焦灼的独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维特与绿地之间的爱情,其实仅仅是维特一个人的爱情独白。
作为恋人的维特其实是一个希腊式的悲剧英雄,虽然歌德所处的时代已经是18世纪,它使用的手法是当时时髦的书信体,但从文学层面上而言,歌德的创作依然是传统的,是欧洲是的,是古希腊悲剧式的所谓古希腊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其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命运变幻无常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简言之,古希腊悲剧就是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缠,或者说是生命尊严与人生痛苦之间的故事。
而维特的命运首先就是爱情,它本来是为了排解失去爱情的痛苦而离开家乡,却又一头扎进了爱情的罗网,最终越挣扎,却越陷越深。
在维特坐马车去接绿地时,一个朋友就已经警告说,你可别迷上他,他已经许人了,这句话已经预告了即将要发生的故事,但我们的英雄对自己的命运还一无所知。
在他见到绿地的第一眼,他的命运钟声就敲响了,我们来看看书中这段最著名的描写,就在我上了台阶,跨进门的当口,以我见所未见的最动人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潜艇里有六个孩子,从11岁到两岁,大的大小的小,全都围在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年轻女子。
他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周围弟妹的不同年龄和胃口,依次切给他们大小不等的一块儿,他再把面包递给每个孩子时都那么慈爱,打动维特的就是这样一个画面们,就像画框,将绿地正好圈在画框当中,这是最适合一见钟情的场景,大幕开启,从未见过的人这时候整个亮相,然后就被猎人的眼睛吞没。
这个场景捧出了他要爱的人,而类似的技法,我们可以在港式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中找到痕迹,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见到巩俐饰演的秋香时,秋香正在给穷人分馒头,浑身散发出仁爱的迷人光彩。
维特首先被绿地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在马车里面,他发现,绿地和自己有着共同的阅读兴趣和观点,因此愈发的欣赏爱慕他。
在舞会上,他又发现了绿地曼妙的舞姿。
最终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舞会上突然下起雨来,两人来到窗前,听着雷声看着春雨,闻着新鲜的空气感上的绿地,把手放在维特的手里,此情此景,令两人几乎同时响起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春祭颂歌,而这被维特解读为两人灵魂契合的证据,因此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维特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成了恋人,但绿地不是一个对等回应的恋人,他只是维特感情投射的对象,是维特爱情祭坛上顶礼膜拜的偶像。
凡是偶像碰触过的物体,恋人都会怀着一片痴情迷恋上他,维特的恋物举动层出不穷,他亲吻绿地、在他生日时送的蝴蝶结,亲吻绿地写给她的书信,连用来干燥没水的沙子都弄到了嘴里,甚至最后用来自杀的手枪,维特都把他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绿地曾接触过。
绿地作为爱情偶像性质表现最突出的情节是在维特1771年7月18日的信中,维特写道,我今天不能去看绿地怎么办?我派了我的佣人去,仅仅是为了在自己身边有一个今天接近过他的人。
我急不可耐地等着佣人回来,一见到她我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要不是害臊,真恨不得捧住佣人的脑袋亲一亲。
我感到绿地的目光曾在佣人的脸上、面颊上、上衣纽扣以及外套的皱岭上停留过,这一切因此对我也变得十分神圣,十分珍贵啦。
爱情偶像的魔力,甚至让绿地的目光也变得神圣,甚至让维特想去亲吻一个沐浴过恋人目光的男性,然而,在神圣的偶像也不过是凡人,凡人注重的不仅是情感,还有礼貌习俗,社会规则,所以在舞会上两人跳舞累了,坐下来吃维特准备的橘子时,绿地出于礼貌总会先给邻座的姑娘的一片,而这个小小的动作却让维特心像被刀刺了一下似的疼痛。
这段情节,事实上已经预告了英雄的悲剧结局,作为恋人的维特关注的只有他们两个人,就像他在舞会后那封信所言,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而作为爱情偶像的绿地却依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所以我们看到维特跟着绿地去看望牧师,去看望生病的夫人,最后还见到了未婚夫阿尔伯特,事实上维特并不恨阿尔伯特,甚至也没有多少发自内心深处的嫉妒之心,他不是一个耽于心理活动的人,维特的嫉妒来源于特定的场景,例如看到阿尔伯特搂住绿地的腰肢,也就是说,维特的对手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这个他被迫与人分享绿地的世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