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时期的重要一课(强烈推荐)

合集下载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1]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

少年维特之烦恼 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连在一起。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又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

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的烦恼:探索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引言:《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主人公维特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他在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小说中反映的是一个年轻人内心情感的困惑与冲突,以及这些问题对于他的成长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所反映的少年成长的烦恼,并试图对这些烦恼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一、自我价值的困惑维特是一个富有天赋和理想的年轻人,他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渴望在生活中做出重要的贡献。

然而,他却常常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不满足和迷茫。

这种困惑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质疑,以及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

解决方案:首先,维特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不足。

他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其次,他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最重要的是,维特应该从心态上改变,不再把自己和他人进行过度比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对爱情的迷茫与挣扎在小说中,维特陷入了一段复杂的爱情中。

他既爱着夏洛特,又在激情的驱使下与她的姐姐阿尔贝蒂娜发生了关系。

然而,他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却充满了困惑和矛盾。

解决方案:首先,维特需要对自己的爱情观进行反思和调整。

他应该明确自己对于爱情的期望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冷静地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为自己设定一些合理的底线和原则,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

同时,他应该学会在面对爱情的挑战和诱惑时保持理智和克制,并为自己寻找更健康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三、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维特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

他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和社会规范的束缚感到厌倦,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解决方案:在这个问题上,维特需要反思并重新定义自己对于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他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来寻找答案。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对复活和永生的影射
• 小说对耶稣受难的影射并没有结束在死亡本身之中,而是和福音书一样, 把死亡视为复活、来世和永生的开始。耶稣曾在受难时通过祈祷求得天父 的安慰,并由此获得永生的希望和喜悦。维特同样认为死亡可以逾越此岸 和彼岸的鸿沟,不仅可以到彼岸的天父那里得到安慰,而且还可以与绿蒂 相会,因为他说“我先去了!去我的父那里,也是你的父那里。我将向他 诉说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直至你到来。”“那时,我将奔向你,拥抱你, 将在无限中永远拥抱你。”这表明对维特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 一个通往彼岸和来世的过渡, 是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的途径——在彼岸 他将等待绿蒂的到来和与她的结合,这比现世的结合更为崇高与神圣。基 督受难的痛苦伴随着对复活的希望和喜悦,维特同样以这种对来世、复活 和永生的信念,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小说在悲剧的结尾不但没有流露出 维特对死亡的恐惧,而且极细致地描写维特自杀前的准备工作,极平静地 再现他死亡的整个过程。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进步知识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 次激烈反抗,其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等级观念、个性束缚等; 他们要求崇尚自然,抒发主管情感;他们崇尚自然,抒发主 观情感,歌颂生命觉醒与爱情自由。这是一个精神昂扬、感 情奔放的人的解放运动。尽管它只限于德国的文学领域,也 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它强烈的反抗性和叛逆性,对德国 落后面貌的改变,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 《维特》正是隔得狂飙突进精神的代表作。
• 事业失意,回到山村:回到绿蒂那里的维特,在爱情中寻找一丝慰藉。此时 已结婚的绿蒂虽同情他,却给不了他什么。对维特来说,前途渺茫,社会地 位和自尊心的破灭,爱情的绝望,一系列导致心灵的枯死,肉体也等待自戕。
• 从上文维特的烦恼(“精神苦痛”)到死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爱情 的可遇不可得固然是他自杀的一大因素,但对于一个精神饱满、志向 高远的青年来说,即使遭遇爱情挫折,又怎会轻易了却余生?维特之 死,还需探寻其深刻内因——社会的“制度捆绑”。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介绍《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于177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维尔特在青年时期所经历的心灵痛苦和对现实社会的反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维尔特的内心世界维尔特是一个有思想、敏感而又复杂的个体。

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形成了他内心世界的核心。

他渴望摆脱社会规范和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正的存在感。

对现实世界的抵制维尔特对现实世界充满矛盾和不满。

他不被社会中浮华虚荣所迷惑,而坚持寻找一种更有意义和真实性的生活方式。

他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反抗,如旅行、文学创作以及与他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等。

青春期困境与冲突青春期是个人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对权威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的时候。

维尔特作为一个青年,面临了社会期望和个人渴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自由,但又感到束缚。

对爱情与性欲的追求在小说中,维尔特经历了多次爱情的开始和失败。

他试图通过爱情来满足内心对幸福和满足的追求,但最终却陷入了痛苦与孤独之中。

主题背后的思考《少年维特之烦恼》以青春期困惑为主题,通过刻画主人公维尔特内心纷乱的情感和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探讨了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角力和冲突。

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中普遍而又深刻的问题,并引发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反思。

结论《少年维特之烦恼》既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类精神层面问题进行探索的重要著作。

通过维尔特的经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青春期的思考、反叛和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

这部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的窗口,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领悟其中的哲学意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3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一精一神和物质束缚。

疾呼反抗要求自一由这些一精一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一精一神体现最为充分,印象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品。

与歌德大部分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恋人之妻而借凯德涅的手一枪一自一杀的消息。

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内心激起了创造的冲动,他手不释卷,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茫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一种无止境的爱情粉碎,用一颗弹丸射进自己的脑子里”小说情节十分简单。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体现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精一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一精一神的压制,渴求自一由,张扬自我。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写成的,这种题材适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的心理和迷茫的情感。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无做作,无论是主人公一爱一的欢一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了读者情感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和一精一神上极大的震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2今天下午,我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后面的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在以前,就曾了解点关于这部作品与歌德本人有关的情况,作品中维特的形象其实就是歌德本人。

看完这篇介绍性文章后,从中获知了不少歌德的资料,从而对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认识更清晰了。

原来这本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确有模型。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 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这 本书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 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 叙述的。 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 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 和第二编。
Hale Waihona Puke 容简介卷首是歌德所写的一首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请看,他出穴的精魂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第一编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 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 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 都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 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 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 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 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在先。不久,她的 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 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 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 蒂已毫无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种 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 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一卷

在初春之际,具有清新气息且怀有自然感情 的青年维特,出现于某一乡镇,他生长于富裕阶 级的家庭,靠着父亲的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偶然的机会中他邂逅了住在城镇郊外,一位代 替母职照顾八位弟妹的法官女儿夏绿蒂;此后即 开始体验青春的感受。在热情洋溢的夏季里,他 内心中也充满了高昂的自然情感与爱意;然而就 在夏绿蒂的未婚夫亚伯特旅行回来后,维特立即 感受到生活蒙上一层阴影;随着寒秋来临,维特 的精神亦陷入枯萎状态。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作者小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歌德的文学作品囊括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形式极其丰富。

此外,歌德还是很有天赋的画家,留下了2000多幅绘画作品。

1813年后,歌德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接触了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这些中国文学作品也激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

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了全世界的读者。

【阅读指导】《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德国的进步青年追求自由、歌颂自由,要求解放个性和思想。

这次具有强烈反叛性质的运动,对德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本小说也是受到这次运动的启发,因此文中有很明显的突进运动精神。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主角追逐爱情的经历来揭露社会的腐朽,文中主人公维特对人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属于那个时代的觉醒青年,但是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充满无奈,不得不用激愤的情绪来发泄,他被这种矛盾深深折磨,无法找到出口,直至绝望而死。

本文节选的就是对维特在自杀前的描述。

文章适合在歌颂自由和生命时朗读,语调应略带忧郁,节奏应较为舒缓。

【原文欣赏】(节选)现在,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白日里翻腾着巨浪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我回想起这段难过的生活,心里暗自感谢上帝,能赐予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推开窗户,望着空洞的天空中的星,闪闪发光,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温暖。

我常常如此沉醉地望着它,常常高举双手把它看作我眼下幸福的标志,当作神圣的记忆的标志!这又让我想起了你,亲爱的绿蒂,你在我心里比这星还要闪耀,还要温暖,想起我们相处的点滴,我又一次深深感谢上帝。

绿蒂啊,你知道吗?在抽屉里我放了一封遗书,那是我写了好些个日子的遗书,那是我写给你父亲的,我希望在我死去的时候,能够把我埋葬在教堂墓地后面田野里的菩提树下,那是我永久的安息地。

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是上基础写作时候老师举例举到烂的一本书,恰到图书馆,忍不住就借了回来看,但说实话,这本书我看的并不是很纠结,类似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时候,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很爱看,上看就拼命在啃,看过《简爱》、《鲁滨孙漂流记》、《呼啸山庄》、《基督山恩仇记》等,其中一些我本人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就存有好感,且到至今回味无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是一个热情,有才华,但运气不佳的小伙子。

感觉他是一个很快烂漫的人,能够与山川、蓝天、青草、树木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对话,能这样做的人似乎是缺少可以倾吐的好朋友,好对象,思绪能够在天与地之间来回旋转,遐想。

小说看到中间的时候维特对绿蒂的爱情才开始出现,真可谓是一见钟情,但是这样的爱情来势汹汹,他对绿蒂的爱慕让人在一瞬间一览无遗,像火一样的炙热。

在乡村舞会上第一次遇见她,维特对她的情欲就在不停地增长,但苦于绿蒂已有婚约。

所以,维特对绿蒂的爱恋,始终是被压抑着的,这样一份渴望得到回应的爱恋,却始终无法得到回报,是导致他最后持枪自杀的原因。

即便如此,当维特从仆人手中接过枪并得知这把枪是由绿蒂亲手交到仆人手里时,他的心依旧满心雀跃。

在维特自杀前的一秒,还深情地吻了这把枪,好像这把枪此刻已化成他心爱的女子,好让他在死前还把对绿蒂的爱恋带到上帝面前。

就像小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因为受了激情的驱使,失去了理智,只能把他看做醉汉,看做疯子。

人的天性是有局限的,它可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程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他将毁灭。

维特的爱恋不正是证明了这一句话吗?人活着,就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不是每一样诱惑你的东西你都可以得到的,心胸狭窄的人会说: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

这个时候人已经失去理智,毫无理性和道德可言。

至于存在理性和道德的人嘛,却总是在迷茫和痛苦中挣扎,只是有的人挣脱了桎梏的枷锁,得到精神的解脱和自由;而有的人则在这混乱而矛盾的迷津中,由于天性找不到出路,人就唯有一死了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实在闲的特别难受,本来说好准备考试的,但还是分心了,没办法,我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读几本书吧。

古人读书有“四到”,谓之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呵呵,我想了一下,我的眼睛到了,但是在自习室跟图书馆又不能出声朗诵,至于手,要么在转笔,要么在攥着手机或者其他,至于心里,用心猿意马来形容,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所以,今天勉强算是手到了吧。

可能因为心境的原因,我很自然的就把《少年维特之烦恼》取下来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情景吧。

言归正传,这部作品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200多年来成为世界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必读的经典,呵呵,可以称之为“少年维特热”吧。

故事情节十分简单:男主人公维特会写会画,热爱自然,而且重要的是多愁善感。

初春的一天,他告别了家人和好友,来带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对当地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儿的一切如此的美好,对他来说简直可以成为天堂:青山绿水,薄雾蔼蔼,来往的老妪和欢腾的村童,以及阡陌交通的清幽小道,这宛如世外桃源的美,让他忘掉了一切烦忧。

不久之后,在一次舞会上,他邂逅了自己(也是整部书的女主人公和整个故事的导火索)心爱的人:夏绿蒂(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第一次见面他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她。

虽然夏绿蒂对维特也是一见如故,但可悲的是她早已订婚,不能给维特以温馨的爱的回报。

当夏绿蒂的未婚夫从外地赶回来的时候更加让维特陷入一种十分尴尬和痛苦的两难境地。

最终在好友的劝说下下定决心:离开夏绿蒂,离开这充满美好和痛苦回忆的地方。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一名办事员,尽管他尽量让自己适应这样的生活,但是官场的黑暗和里面污浊的空气甚至让他窒息,最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

由于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和事业上的失败,心力交瘁的维特决定回到夏绿蒂的身边,又一次陷入感情的漩涡不能自拨。

而处于两难境地的夏绿蒂打定主意疏远维特,希望放弃对自己的爱恋。

在圣诞夜的前夕,她和维特一起诵读奥西恩的诗篇,激情冲破了理智的闸门,两个相互爱恋的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当夏绿蒂从神智混乱中清醒过来以后,心里又害怕有不知道怎么做,她无情的告诉维特以后再也不要见面,而听完之后的维特无法承受这一切,终于在写完给夏绿蒂的绝笔之后,毅然决然地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当看到他们相拥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般配的眷侣,就因为那该死的社会偏见和鄙夷的社会风气。

当手枪想起的那一刻,一个多么痴情的年轻人,一份多么纯洁无暇的爱,却永远的画上了一个省略号......
其实在拜读此书之前我已经知道维特的最终结局,在看到最后的时候,却迟迟不愿意看到那样的结尾: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份字字含泪的绝笔,一声悲痛欲绝枪响。

就把我这份悲痛当作他们凄美爱情的敬意和默哀吧。

有时候也为维特感到惋惜:为什么夏绿蒂不能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放弃一切,私奔(据说好多言情剧和韩剧都是这么演的)。

而且这往往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局。

但是不能不承认,很多女人是承认宿命的,而不愿为了真爱在所不惜甚至献身。

所以,有时候女人太容易满足,这种满足往往借“安稳”“平静”为托辞。

为此,夏绿蒂更愿意屈从现有的这个未婚夫阿尔伯特。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夏绿蒂能够面对自我,独立思考,她将不会再是夏绿蒂。

而这部作品就不会为你我所周知。

感谢您浪费宝贵的时间看完这个不算文章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