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给水处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给水处理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内容;给水水源特点给水处理常见工艺流程给水处理的理论及方法各构筑物和单元处理方法的原理单元处理方法的基本功能和组合单元处理方法的城市给水工业给水了解给水系统的分类、布置及管网、取水工程的大致情况掌握给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基本理论掌握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原理及构筑物掌握氯消毒及设备,熟悉其它消毒方法熟悉地下水除铁除锰方法熟悉软水、纯水制备的方法了解水厂设计的相关内容给水处理概论定义:通过过滤、除气、软化或蒸馏等方法除去给水中有害杂质的水质处理过程。
给水系统:保证用水对象获得所需水质、水压和水量的一整套构筑物、设备和管路系统的总和。
给水系统分类:①水源:地表水、地下水②动力:自流、加压和混合③用途:生活、生产、消防④服务对象:城镇、工业(循环和复用)⑴给水系统的组成取水构筑物、加压泵站、输水管渠和管网、调节构筑物、水处理构筑物。
给水系统的布置:统一给水、分质给水、分压给水。
水源的选用要求:1 水体功能区划所规定的取水地段;2 可取水量充沛可靠;3 原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4 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5 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6 具有施工条件。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水源种类,可分为河流、湖泊、水库及海水取水构筑物。
水资源概念广义:包括地球上的一切水体及水的其它存在形式,如江河、海洋、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冰川、大气水等。
狭义:陆地上可以逐年得以恢复、更新的淡水。
工程上:陆地上可以逐年得以恢复、更新的淡水中,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们利用的那一部分水。
地层构造是透水层和隔水层彼此相间构成的。
地下水的水质特征:不同于地表水的水质特点:①含有极小量的溶解氧,而CO2则溶解较多。
②含盐量高、硬度高。
③锰铁含量高。
地下水作水源的优缺点优点——大部分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澈、色度低、水温稳定、分布面广、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容易卫生保护。
适宜作为饮用水和工业冷却水水源。
缺点——一般径流量小,有的矿化度和硬度较高,浅层地下水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水质很难复原。
给水处理工程知识点

给水处理工程知识点一、概述给水处理工程是指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符合人类生活、生产和环境保护需要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提高水质,确保供水安全。
二、给水处理工程流程1.预处理:包括混凝、絮凝和沉淀等过程,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2.过滤:通过滤料对水进行过滤,去除残留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3.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水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4.调节pH值:通过加入碱性或酸性物质调节水的pH值,使之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业用途。
5.软化: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去除硬度离子(如钙、镁离子),防止管道堵塞和设备损坏。
6.除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去除,防止管道腐蚀。
三、各项技术介绍1.混凝:将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使之易于沉淀或过滤。
常用的混凝剂有铝盐、铁盐、聚合铝等。
2.絮凝:将混凝后的小颗粒进一步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以便更好地去除。
常用的絮凝剂有高分子有机物、氯化铁等。
3.沉淀: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沉淀到底部,以便更好地去除。
常用的沉淀池有竖流式、水平流式、斜板式等。
4.过滤:采用不同类型的滤料对水进行过滤,去除残留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常见的滤料有石英砂、活性炭、陶粒等。
5.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水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
6.软化: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去除硬度离子(如钙、镁离子),防止管道堵塞和设备损坏。
常用的软化剂有磷酸盐、EDTA等。
7.除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去除,防止管道腐蚀。
常用的方法有加热、真空泵等。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水质不佳: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投加量,优化沉淀池结构等方式来改善。
2.管道堵塞:可以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来去除硬度离子,防止管道堵塞。
3.设备损坏:可以通过增加过滤器和软化器等设备,以及定期维护保养来延长设备寿命。
给水处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给水处理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内容;给水水源特点给水处理常见工艺流程给水处理的理论及方法各构筑物和单元处理方法的原理单元处理方法的基本功能和组合单元处理方法的城市给水工业给水了解给水系统的分类、布置及管网、取水工程的大致情况掌握给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基本理论掌握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原理及构筑物掌握氯消毒及设备,熟悉其它消毒方法熟悉地下水除铁除锰方法熟悉软水、纯水制备的方法了解水厂设计的相关内容给水处理概论定义:通过过滤、除气、软化或蒸馏等方法除去给水中有害杂质的水质处理过程。
给水系统:保证用水对象获得所需水质、水压和水量的一整套构筑物、设备和管路系统的总和。
给水系统分类:①水源:地表水、地下水②动力:自流、加压和混合③用途:生活、生产、消防④服务对象:城镇、工业(循环和复用)⑴给水系统的组成取水构筑物、加压泵站、输水管渠和管网、调节构筑物、水处理构筑物。
给水系统的布置:统一给水、分质给水、分压给水。
水源的选用要求:1 水体功能区划所规定的取水地段;2 可取水量充沛可靠;3 原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4 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5 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6 具有施工条件。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水源种类,可分为河流、湖泊、水库及海水取水构筑物。
水资源概念广义:包括地球上的一切水体及水的其它存在形式,如江河、海洋、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冰川、大气水等。
狭义:陆地上可以逐年得以恢复、更新的淡水。
工程上:陆地上可以逐年得以恢复、更新的淡水中,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们利用的那一部分水。
地层构造是透水层和隔水层彼此相间构成的。
地下水的水质特征:不同于地表水的水质特点:①含有极小量的溶解氧,而CO2则溶解较多。
②含盐量高、硬度高。
③锰铁含量高。
地下水作水源的优缺点优点——大部分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澈、色度低、水温稳定、分布面广、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容易卫生保护。
适宜作为饮用水和工业冷却水水源。
缺点——一般径流量小,有的矿化度和硬度较高,浅层地下水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水质很难复原。
[整理]《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整理]《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a5665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4.png)
[整理]《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以下哪些污染物属于第一类污染物()。
A.总汞、总铬、总砷、总铅、苯并[a]芘、总α射线B.pH值、色度、悬浮物C.BOD5、CODD.石油类、动植物油2.污水所含固体物质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
A.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体B.悬浮的、胶体的和溶解的C.挥发性固体和溶解性固体D.重金属和氮、磷3.5天生化需氧量(BOD5)约为阶段生化需氧量的 ( )。
A.碳氧化;70%~80%B.碳氧化;5%C.硝化;70%~80%D.硝化;5%4.用于工业企业()的药剂,不得含有对生产有害的成分。
A.生活饮用水B.生产用水C.水厂自用水D.消防用水5.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称为()。
A.反应B.助凝C.絮凝D.凝聚6.平流沉淀池设计过程中是以()来判断平流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
A.水池宽深比B.水平流速C.弗劳德数D.雷诺数7.经混凝沉淀后的待滤水,其中悬浮颗粒在滤池中被滤料截留在滤层中的主要机理是()。
A.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碰撞作用的结果B.悬浮颗粒被滤料表面筛滤的结果C.悬浮颗粒与滤料之间黏附作用的结果D.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引力作用的结果8.关于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正确描述是()。
A.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氧化与还原是同时发生的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本身被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C.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好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氧化D.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厌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还原9.臭氧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A.臭氧与污染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仅与化学反应速度有关B.处理后尾气应进行处理C.其反应缓慢D.其臭氧的运输、储存和操作管理均比较烦琐10.活性污泥固体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A.具有极强吸附能力的无机物质,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B.具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污水带人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C.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和作为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各种有机离子D.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人的无机物质11.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COD cr( )时适宜采用生化处理A.<0.25B.<0.3C.>0.3D.>1.012.按照处理原理可将污水处理方法划分为()。
030117水处理工程

《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格栅用以阻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B.格栅的水头损失主要在于自身阻力大C.格栅后的渠底应比格栅前的渠底低10-15 cmD.格栅倾斜50-60o,可增加格栅面积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B.BOD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D.BOD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调节池可以调节废水的流量、浓度、pH值和温度B对角线出水调节池有自动均和的作用C.堰顶溢流出水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D.外设水泵吸水井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4、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由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B.絮凝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C.对于自由沉淀E~t曲线和E~u曲线都与试验水深有关D.对于絮凝沉淀E~t曲线和E~u曲线都与试验水深有关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无机物盐类混凝剂来说,吸附架桥起决定作用B.对无机物盐类混凝剂来说,双电层作用机理起决定作用C.对有机高聚物来说,吸附架桥起决定作用D.对有机高聚物来说,双电层作用起决定作用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给水处理中消毒这一步必不可少B.饮用水合格标准是大肠菌群数<3个/LC.HOCl氧化能力比OCl-强D.HOCl、OCl-中的含氯量称化合性氯8、不属于吸附剂表面吸附力的是()A.范德华力B.表面张力C.化学键力D.静电引力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微生物的净增长量等于降解有机物所合成的微生物增长量减去微生物自身氧化所减少的微生物量B.微生物自身氧化率的单位为1/dC.微生物的耗氧量等于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减去微生物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D.微生物自身氧化需氧率的单位为gO2/g(微生物.d)10、关于污泥体积指数,正确的是()A.SVI高,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B.SVI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C.SVI 过高,污泥细小而紧密D.SVI 过低,污泥会发生膨胀11、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COD cr( )时适宜采用生化处理A.<0.25 B.<0.3 C.>0.3 D.>1.012、按照处理原理可将污水处理方法划分为()。
给水处理工程考试知识点

给水处理工程考试知识点一、1.水质标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性状、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消毒剂指标、放射性指标。
2.处理工艺目的:去除水中杂质以达到相关标准、添加某种化学成分以改善使用性质、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方法:单元处理方法。
3.CMB和CSTR区别:前者是同时进入反应器,又同时流入反应器的相同物料间的混合,所有物料停留时间相同;后者是不同时间进入也不同时间流出物料间的混合,停留时间各不相同。
4.胶体稳定性: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动力学稳定性(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聚集稳定性(胶体粒子之间不能相互聚集的特性)。
5.助凝剂:提高或改善混凝剂效果的化学试剂(要求:混凝效果好、对人体健康无害、使用方便、资源充足、价格低廉)→pH调节剂、氧化剂、加重剂。
6.混凝剂加多:①胶体吸附大量正电荷而产生变性,使已经脱稳的胶体重新稳定;②高分子物质过多使胶体颗粒表面被高分子物质所覆盖,两个胶体颗粒接近时,受到胶粒与胶粒之间因高分子压缩变形产生的反弹力和带电高分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而不能凝聚。
7.混凝影响因素:①水温:水温低,水解困难、水粘度低、胶粒水化作用增强;水温低则pH值升高;②pH值和碱度:pH值影响水解过程及产物、碱度不足会影响水解过程;③悬浮物浓度:过低时加高分子助凝剂、过高时增加混凝剂投加量或加入高分子助凝剂;④水力条件:颗粒碰撞结合的条件(水力强度、停留时间)。
8.投加系统:泵前投加系统、高位水箱重力投加、水射器投加、计量泵投加。
9.混合分类:水泵混合、管道混合(静态混合器、扩散混合器)、机械混合池。
10.絮凝池:①隔板絮凝池:构造简单、管理方便、絮凝效果较好;水流条件不理想,池容积较大。
②折板絮凝池:水流条件改善,絮凝时间缩短;板距小,安装维修困难,折板费用高。
③机械絮凝池:随水质、水量变化而改变转速,保证絮凝效果;需要机械设备,因而增加机械维修工作。
④穿孔旋流絮凝池:构造简单,造价低,可用于絮凝池组合;受流量变化影响大,絮凝效果欠佳,池底容易积泥。
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

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水处理工程知识点总结如下:1. 水的物理性质:水是由氢、氧、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无色、无味、无臭的流体。
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的口感、气味和化学性质。
2. 水处理技术:水处理技术包括预处理、过滤、沉淀、吸附、还原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杂质、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使水符合饮用、工业、农业等用水的标准。
3. 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包括混凝、絮凝、过滤、吸附等。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较大的有机物污染物,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
4. 过滤技术:过滤技术包括机械过滤、膜过滤等。
过滤技术的特点是去除率高、操作简单、可靠性好,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设备资源。
5. 沉淀技术:沉淀技术是通过重力作用将水中的颗粒悬浮物和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沉淀下来。
沉淀技术的特点是去除有机物污染物效率高,操作简单,但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
6. 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将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吸附剂上,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吸附剂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多孔吸附剂等。
7. 还原技术:还原技术是利用氧化剂将水中的污染物氧化还原为水分子或离子,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臭氧、氯气等。
8. 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包括滤池、过滤器、沉淀池、活性炭、反渗透、离子交换剂等。
不同类型的设备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
9. 水处理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处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材料采购、设备调试、运行监测、事故处理等环节。
项目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
10. 水处理工程的安全和环保:水处理工程需要考虑的安全和环保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水电气等能源安全隐患、人因工程等方面。
在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中,需要注意安全环保问题,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水处理工程重点知识

水处理工程重点知识一、水处理基本概念水处理工程是关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水质,以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科学和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和废水产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二、水质分析方法水质分析是水处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水质分析可以了解水体的状况,评估水质的好坏,并指导水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流程。
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生物分析和遥感监测等。
三、混凝工艺混凝工艺是水处理中的一项基础技术,主要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形成大颗粒絮状物,以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铝盐、铁盐等。
四、沉淀与澄清工艺沉淀与澄清工艺是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物和絮状物下沉,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地设计沉淀池和澄清池的结构和运行参数,以保证处理效果。
五、过滤工艺过滤工艺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中的细小颗粒、有机物、微生物等杂质的过程。
常用的过滤工艺包括砂滤、活性炭过滤、膜过滤等。
砂滤是通过石英砂等滤料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活性炭过滤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和异味;膜过滤则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过滤水中的微小颗粒。
六、消毒工艺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保证饮用水安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氯消毒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氯气或漂白粉,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臭氧消毒则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杀灭微生物;紫外线消毒则是通过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
七、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通过特殊的膜材料,使水分子透过膜而其他的杂质被截留,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
反渗透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几乎所有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和有机物;纳滤则可以去除一些低分子量有机物和金属离子;超滤和微滤则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以下哪些污染物属于第一类污染物()。
A.总汞、总铬、总砷、总铅、苯并[a]芘、总α射线B.pH值、色度、悬浮物C.BOD5、CODD.石油类、动植物油2.污水所含固体物质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
A.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体B.悬浮的、胶体的和溶解的C.挥发性固体和溶解性固体D.重金属和氮、磷3.5天生化需氧量(BOD5)约为阶段生化需氧量的 ( )。
A.碳氧化;70%~80%B.碳氧化;5%C.硝化;70%~80%D.硝化;5%4.用于工业企业()的药剂,不得含有对生产有害的成分。
A.生活饮用水B.生产用水C.水厂自用水D.消防用水5.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称为()。
A.反应B.助凝C.絮凝D.凝聚6.平流沉淀池设计过程中是以()来判断平流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
A.水池宽深比B.水平流速C.弗劳德数D.雷诺数7.经混凝沉淀后的待滤水,其中悬浮颗粒在滤池中被滤料截留在滤层中的主要机理是()。
A.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碰撞作用的结果B.悬浮颗粒被滤料表面筛滤的结果C.悬浮颗粒与滤料之间黏附作用的结果D.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引力作用的结果8.关于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正确描述是()。
A.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氧化与还原是同时发生的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本身被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C.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好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氧化D.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厌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还原9.臭氧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A.臭氧与污染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仅与化学反应速度有关B.处理后尾气应进行处理C.其反应缓慢D.其臭氧的运输、储存和操作管理均比较烦琐10.活性污泥固体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A.具有极强吸附能力的无机物质,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B.具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污水带人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C.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和作为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各种有机离子D.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人的无机物质11.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COD cr( )时适宜采用生化处理A.<0.25B.<0.3C.>0.3D.>1.012.按照处理原理可将污水处理方法划分为()。
A.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B.筛滤法、沉淀法、上滤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C.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D.好氧法和厌氧法13.按形状,格栅可分为()。
A.人工清渣格栅和机械清渣格栅B.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C.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D.圆周回转式机械格栅和钢丝绳牵引式机械格栅14.气浮池溶气罐的溶气压力一般可采用0.2~0.4MPa;()一般可采用 5%~10%。
A.回流比B.压力比C.气水比D.进气比15.投加化学药剂对气浮效果的促进作用是()。
A.投加表面活性剂维持泡沫的稳定性B.利用混凝剂使胶体颗粒脱稳C.投加浮选剂改变颗粒表面性质D.以上答案均正确16.某炼油厂使用气浮法处理含油废水,其正确的工艺流程是()。
A.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隔油池→气浮池B.初沉池→气浮池→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C.曝气池→隔油池→气浮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D.隔油池→气浮池→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17.地下水除铁曝气氧化法的工艺为:原水曝气→()→过滤。
A. 沉淀B.絮凝C.氧化D.混合18.关于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正确描述是()。
A.二氧化氯遇水会迅速分解生成H2O和HCIB.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但使用臭氧会造成二次污染C.氯氧化法主要用于去除BOD、CODD.废水处理常用的氧化剂有氯气、漂白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氧、臭氧及过氧化氢等19.活性炭()。
A.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亲水性吸附剂B.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只能用于去除表面活性物质C.的吸附量,不仅与比表面积有关,还与细孔的构造和分布有关D.达到吸附饱和后,不能再生重复利用20.()是活性污泥生态系统的首次捕食者。
A.原生动物摄食细菌B.后生动物摄食原生动物C.原生动物摄食真菌D.后生动物摄食细菌21.电渗析的分离对象是 。
A 、离子B 、大分子C 、微粒D 、小分子22、污水物理处理法的去除对象是 。
A.漂浮物B.悬浮物C.悬浮物和漂浮物D.悬浮物或漂浮物23、为了分析悬浮颗粒在实际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和沉淀效果,提出了“理想沉淀池”这一概念。
下列关于理想沉淀池的假定中错误的是 。
A.污水在池内呈推流式水平运动B.悬浮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沉降速度固定不变C.悬浮颗粒流出沉淀池即认为被除去D.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流断面上24、按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三大类,不属于这三大类的是 。
A.平流沉淀池B.斜板沉淀池C.辐流式沉淀池D.竖流式沉淀池25、q 表示表面水力负荷,A 表示沉淀区面积,Qmax 表示最大设计流量,按照表面水力负荷计算法,沉淀池的沉淀区水面积计算公式为 。
A. q Q k A max = B. 2max qQ A = C. q Q A max = D. max qQ A = 26、格栅的设计内容不包括 。
A.尺寸计算B.水力计算C.栅渣量计算D.闸板计算27、下列选项中,不能区别高级氧化技术与其它氧化技术的特点是 。
A.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氢氧自由基B.反应条件温和,通常对温度和压力无要求,不需要再强酸或强碱介质中进行C.反应产生的沉淀量大D.操作简单,易于设备管理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目前用于污水消毒常用消毒剂的是 。
A.液氯B.紫外线C.石灰D.臭氧29、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而产生的吸附称为 。
A.化学吸附B.交换吸附C.等温吸附D.物理吸附30、超滤的推动力是 。
A.浓度差B.电位差C.压力差D.重力差31.水体物理性污染是指( )。
A .腐殖质、泥土和浮游生物B .作物秸秆、树木枝条和挥发性有机物C .水温、色度、臭味、悬浮物及泡沫等D .颜料、铁、锰等金属离子32.格栅的去除对象是( )。
A .粗大漂浮物与悬浮物质B .色度C .温度D .无机物33.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其主要作用机理是( )。
A .压缩双电层B .吸附电中和C .吸附架桥D .沉淀物的卷扫或网捕34.凝聚过程要求对水进行快速搅拌,此时因生成的矾花颗粒尺度很小,颗粒间的碰撞主要为()。
A.异向碰撞B.同向碰撞C.重力碰撞D.水力碰撞35.辐流式沉淀池具有()优点。
A.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B.排泥方便,管理简单C.耐冲击负荷,能去除黏附在砂粒上的有机物D.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简单,排泥设备有定型产品3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电解气浮法是用充气泵直接将气泡泵入水中B.散气气浮法是通过微孔陶瓷、微孔塑料等板管将压缩空气形成水泡分散于水中实现气浮,此方法简单易行,气浮效果好C.溶气真空气浮法的优点是:气泡形成、气泡黏附于颗粒以及絮凝体的上浮都处于稳定环境,絮体很少被破坏D.加压气浮法是在常压条件下,使空气溶于水中,然后加压使空气析出37.关于吸附剂、吸附质的正确描述是()。
A.吸附剂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强B.极性分子(或离子)型的吸附剂易于吸附非极性分子(或离子)C.吸附质的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附D.废水的pH值不会影响吸附效果38.臭氧氧化处理的主要任务是()。
A.去除重金属B.去除氮、磷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C.去除溶解性无机物质D.杀菌消毒39.以下关于反渗透的正确描述是()。
A.反渗透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多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分离B.反渗透处理技术只能去除无机盐类C.反渗透处理技术不需要进行前处理D.反渗透处理工艺的核心部件是半渗透膜40.能够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有()。
A.营养物质、温度、pH值、溶解氧以及有毒物质等B.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及某些生长素C.氮、磷、钾、镁、钙、铁、硫等元素D.铜、锌、钴、锰、钼等41.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是()。
A.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不能有溶解氧B.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不能含有溶解氧C.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D.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必须含有足够的溶解氧42.关于BOD-污泥负荷的描述哪个正确?()A.表示曝气池内单位质量(干重,kg)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天)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B.有机污染物量与活性污泥量的比值C.活性污泥系统设计、运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D.A、B、C的描述均正确43.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净化污水的第一承担者是,而摄食处理水中游离细菌,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是污水净化的第二承担者。
( )A.真菌,原生动物B.真菌,后生动物C.细菌,原生动物D.细菌,后生动物44.活性污泥的能含量,即()是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速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BOD去除速度、氧利用速度和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A.有机物量与细菌量的比值B.有机物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C.污水总量与细菌量的比值D.污水总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45、实现气浮法不需具备的条件是。
A向废水中提供充足的微细气泡B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C使气泡与悬浮物产生粘附作用D使用可提高悬浮物表面亲水性的助凝剂46、胶体的混凝主要是指胶体脱稳并生成小聚体的过程,下列不属于凝聚的机理的是。
A.压缩双电层作用B.吸附架桥作用C.吸附电中和作用D.离子交换作用47.活性污泥增殖曲线的对数增长期,又称增殖旺盛区,这个时期内必备的条件是()。
A.微生物依靠内源代谢维持其生理活动B.微生物细胞内各种酶系统适应新的环境C.摄食细菌的原生动物数量充分D.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非常充分48.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水与活性污泥初期接触的较短时间(5~10min)内,污水中的有机物即被大量降解,BOD去除率很高的现象是()。
A.由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吸附作用所产生的B.由化学吸附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吸附作用所产生的C.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D.有机污染物较强的凝聚能力所产生的二、判断题1、处理同一种废水,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采用两个串联CMR反应器的容积要比采用单个CMR反应器的容积小。
2、气浮法的传统用途是用来去除污水中处于乳化状态的油或密度接近于水的微细悬浮颗粒状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