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现状
青少年焦虑抑郁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

青少年焦虑抑郁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焦虑抑郁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对于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青少年焦虑抑郁现状分析1.1 原因之一:学业压力当前,青少年面临着沉重的学业负担,高考、升学压力成为他们焦虑和抑郁的主要源头。
课业繁重、竞争激烈使得青少年无法从容面对学习,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1.2 原因之二:家庭环境一些青少年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异常。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家庭容易使他们感到无助和焦虑。
1.3 原因之三:社交压力在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焦虑和自尊心的低下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友谊的变化和亲密关系的问题容易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二、应对策略分析2.1 倡导积极心态为了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和抑郁,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育环境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让他们学会正面思考和积极面对困难。
2.2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依靠点。
为了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抑郁,我们需要鼓励父母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和自信心。
2.3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社交活动是缓解青少年焦虑抑郁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区应开设各种类型的社团和俱乐部,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以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
2.4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应对焦虑抑郁问题,学校和社会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抵抗力,提高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2.5 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力量。
家校合作有助于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支持体系。
家长和老师应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配合青少年的需求。
7~36个月婴幼儿父母育儿焦虑的现状调查研究

7~36个月婴幼儿父母育儿焦虑的现状调查研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育儿焦虑已成为许多新手父母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7~36个月婴幼儿的父母,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7~36个月婴幼儿父母育儿焦虑的现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育儿焦虑的表现1.对孩子成长的担忧: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是否达到了各个阶段的发展指标。
2.对教育方法的困惑:面对众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父母不知道哪种更适合孩子,担心自己的选择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4.对家庭关系的焦虑:育儿过程中,父母与长辈、伴侣之间的观念差异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加剧育儿焦虑。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00份。
调查对象为7~36个月婴幼儿的父母,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父母的基本情况、育儿焦虑程度、焦虑来源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1.育儿焦虑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父母表示在育儿过程中有焦虑感,其中40%的父母表示焦虑程度较高。
(1)孩子成长:超过60%的父母表示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到担忧。
(2)教育方法:50%的父母表示在选择教育方法时感到困惑。
(4)家庭关系:30%的父母表示在育儿过程中,家庭关系紧张,加剧了焦虑感。
四、解决建议1.增强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应该学会调整心态,正确面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2.提高育儿知识:父母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婴幼儿的成长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减少焦虑感。
4.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育儿家庭的支持力度,如提供育儿补贴、免费教育资源等,减轻父母的压力。
育儿焦虑是7~36个月婴幼儿父母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调查结果,为解决父母育儿焦虑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让更多家庭享受到育儿的快乐。
确实,育儿焦虑在当代父母中尤为普遍,尤其是在孩子7到36个月这个快速成长的关键期。
2023焦虑人群报告

2023焦虑人群报告引言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因素不断增加,导致更多人感到焦虑不安。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焦虑人群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方法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对一定数量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与焦虑相关的问题,包括焦虑的原因、症状、影响等方面。
通过问卷的回答结果,我们能够对焦虑人群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调查结果根据对焦虑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焦虑人群的主要特征如下:1. 年龄分布在所调查的焦虑人群中,年轻人占比较高,尤其是20至35岁之间的人群。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面临着职业发展、家庭责任等多重压力,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2. 原因分析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压力: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成为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压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等经济因素也使人们感到焦虑。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社交焦虑等也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之一。
3. 症状表现焦虑人群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心理方面:紧张、不安、恐惧、自卑等。
•生理方面: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肌肉紧张等。
4. 影响及应对焦虑对人们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工作生产力下降:焦虑人群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生活质量下降:焦虑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社交活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面对焦虑,人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应对策略:•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沟通分享,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改变思维方式: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己无法应对焦虑,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结论2023年焦虑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
焦虑不仅仅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对焦虑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对焦虑人群的支持和帮助力度。
目前社会焦虑现状分析报告

目前社会焦虑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社会焦虑是指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不安,是一种由于对未来的担忧、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困惑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无助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焦虑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目前社会焦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社会压力与不安感的增加目前,社会压力和不安感逐渐加剧,成为社会焦虑的一大原因。
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教育压力等,使人们感到沉重和无助。
经济上的不稳定和不公平使人们面临生活负担的增加,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使得就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不少年轻人面临着职业焦虑和就业压力。
教育系统的制度和竞争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忽略了身心的健康。
2. 社交媒体与信息过载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的社交行为改变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文化和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使人们产生了对自身价值和生活水平的不安感。
网络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不可靠的信息来源,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担忧。
此外,社交媒体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网络暴力的存在,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到恐惧和焦虑。
3. 身心健康问题的增多社会焦虑也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焦虑和压力会引发人们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身体健康方面,社会焦虑常常导致失眠、消化系统问题和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身心健康问题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人们的焦虑和不安感。
4. 可能的解决方案面对社会焦虑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和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建立一种公平的分配机制。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再次,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强自律,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暴力的存在。
心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心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过度的担忧、紧张、恐惧和不安等情绪,常常伴随着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晕、肌肉紧张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焦虑症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心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焦虑症的现状及危害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焦虑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负担等问题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焦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此外,焦虑症还会对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职业发展造成阻碍,使他们难以正常地与他人交往和完成工作任务。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例如,患者可能会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认为一切都会变得糟糕。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挑战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并用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来替代。
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方法。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通过反复练习,患者能够在感到焦虑时自主地运用这些技巧来放松身心。
3、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关注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情感,通过探索患者的过去经历和内心深处的感受,来理解和解决当前的焦虑问题。
这种疗法有助于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
4、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为焦虑症患者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交流的平台。
在团体中,患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支持。
同时,团体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焦虑的能力。
信息焦虑现状分析报告

信息焦虑现状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然而,这种大量的信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感。
本报告将对当前的信息焦虑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信息焦虑是指人们由于面对大量信息而产生的一种焦虑感。
当今社会,信息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人们,如新闻、社交媒体、电视、广告等。
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更是让人们时刻都能够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面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许多人由于难以有效过滤和处理,而感到焦虑。
信息焦虑的原因1. 信息过载当今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加,人们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很难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这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感。
2. 信息真实性的困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真实性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准确的报道很容易被传播和接受,让人们难以判断哪些信息是可信的。
这不仅加大了处理信息的困难度,也增加了焦虑感。
3. 社交媒体的困扰社交媒体的流行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然而,这也导致了信息过载和焦虑感。
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过度思考,导致自己陷入焦虑中。
信息焦虑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信息焦虑状态下,人们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紧张和疲劳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信息焦虑可能还导致抑郁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2. 影响工作和学习信息焦虑可能导致人们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
这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3. 社交问题信息焦虑还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抵触情绪增加。
人们可能因为害怕面对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而选择远离社交场合,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缓解信息焦虑的建议1. 优化信息过滤机制人们需要学会过滤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与无关的信息分开。
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技巧,如订阅合适的新闻来源、设置过滤规则等,来过滤掉大量的冗杂信息。
新时代大学生焦虑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2月下旬刊M 144教育探索丨J 新时代大学生焦虑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张晓田(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 当代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焦虑的状况。
该文通过调查大学生焦虑的现状,分析了造成焦虑的多方面原因。
并提出解决大学生焦虑问题的对策:社会要为大学生克服心理焦虑采取对策;学校要重视为大学生克服心理焦虑采取多种对策;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克服心理焦虑,参加运动,加强社交。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焦虑;现状;对策一、大学生焦虑的现状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状态,组织学生在某高校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心理焦虑状态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园随机抽查的200名同学。
其中大一76人,大二45人,大三56人,大四63人。
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其中百分之三十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很焦虑,时常产生焦虑情绪;百分之四十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会焦虑;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少焦虑;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一位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不焦虑。
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焦虑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品质的头号公敌。
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焦虑程度和焦虑原因也有差别。
[1]二、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1、大学生心理焦虑的自身因素进入大学,角色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这种适应的过程往往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焦虑。
角色转变与身份转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时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好与其他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社交所带来的焦虑程度也会有差距,有的人可能从小就喜欢与人交往,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对于这些同学大学社交所引起的焦虑可能不太明显。
然而,还有一些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相处,而社交又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这时,这些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焦虑。
大学生焦虑现状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焦虑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教育制度结构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发展改革、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高速繁荣快速发展,大学承载肩负伴随着新时代中国莫大快速发展产生的社会种种巨大压力,但因为有一定部分学生的适应心理和生存能力上的明显减弱,大学生社会的焦虑已逐渐发展,引起了当代主流社会学者共同关注与反思的问题焦点问题。
本文将力通过系统并综合的查阅到大量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资料,从现代大学生人群各个年龄段心理及其健康等角度来全面系统阐述现阶段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焦虑可能成因,为我们社会各界为更好的帮助与解决社会各类当代大学生心理及其焦虑健康相关问题而努力提供重要决策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影响因素应对正文:一、焦虑的定义焦虑抑郁情绪表现是临床常见的变态抑郁焦虑等情绪表现形式症状之一,又常有人被称为是心理或应激异常。
一般地我认为心理焦虑障碍主要是针对一种指在人类个体长期以来由于心理某种心理预期因素障碍长期不能在短期内有效的达到某个理想预期目标形成的自我焦虑或威胁,使得每个人对其个人集体自尊心与国家社会自信心受挫,或可能由此会使到自身心理失败感进一步加深,自尊心和社会个人内疚感会日益地增加等因素而可能由此会形成的持久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焦虑及焦躁不安、带有的强烈心理恐惧感等的情绪状态。
二、大学生焦虑影响因素焦虑强迫症和焦虑症一直是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存在的一类心理问题。
因为我国近年来,教育体制方面的不断变革,上学生活费用逐步的增高,学业竞争力逐渐增大,人际关系愈加复杂,就业比较困难等问题不断地给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带来巨大心理冲击和现实压力,大学生目前已经越来越作为强迫焦虑症问题表现者当中的一类主要心理群体表现而并备受关注。
其中最主要影响要素一般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境与生活环境进入大学的之后学费、生活费等对于这些生活住在国家贫苦地区和边远地域贫苦的家庭中来的学生们无疑也是一笔极其巨大的费用。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会已开始着手抉择实行校内勤工俭学,但这实际上通过勤工俭学会使我们其中有许多的贫苦农村学生从心中已产生的越来越强烈的一种自卑感,害怕为其他农村同学们所知道,而且往往会占用到很多正常工作时间,耽误到学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文献,描述了焦虑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
一、焦虑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辞典》和《辞海》的解释,焦虑是指处于紧张、担忧的状态和特质,是个体对某件是或问题感到忧惧或烦恼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把焦虑分为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 和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
前者指的是遇到具体问题面对某一特定的情景或事件才产生的一种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后者指的是有些人具有焦虑倾向,对一些本不应当产生焦虑的事情,容易产生焦虑,是一种心理素质。
焦虑常常与不自在、沮丧、自我怀疑相联系(Brown1994,P14)。
Stern 曾提出“情感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知因素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二、国内外外语学习焦虑已有研究成果国外对焦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Horwit 教授,Horwitz MacIntyre & Gardner(1986) 最先把外语学习焦虑看作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单独的、特别的现象。
1、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的因素分析有学者认为导致学生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个人的性格, 自我概念外语基础知识与能力、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环境等。
也有学者认为应试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性格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学习焦虑的诱因。
Horwitz 认为自尊是诱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语学习会对人的自尊构成威胁,因为只有在外语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们一张口就出错的现象,所以许多学生担心出错后会引起别人的讥笑,从而丢失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Young 在回顾前人对焦虑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导致焦虑产生的六大原因:1. 学习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因索,主要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及学习者对自己的期望过低。
2. 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看法,如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会诱发焦虑。
3. 教师对怎样教语言的看法,教师关于教语言的看法也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而害怕发言。
4.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5. 课堂活动;如学生在课堂上被单独叫起来回答问题很容易导致焦虑产生。
6. 语言测试。
不管是测试项目还是形式都会让学生感到焦虑。
通过对上述产生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三类:1. 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例如学习者面对压力时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2. 学习者与教师间的课堂关系;3. 来自管理者等外界对评价结果的错误解释和利用。
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不正确的评价或者偏见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关于焦虑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Howitz、MacIntyre 等认为焦虑是导致外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而Sparks&Ganschow 则认为是由于外语学习者成绩差导致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焦虑。
Horwitz 认为促进型焦虑只适用于较简单的外语学习任务。
而妨碍型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等都存在负面影响,不仅会影响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的方式来回避焦虑。
Young 发现外语学习焦虑的典型外在行为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根本说不出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甚至逃课”等等。
可以看出,学者们将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身体反应方面。
Horwits 等(1986)设计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简称FLCAS。
许多国外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一量表,他们以不同语言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但大多都得出一致的结果,即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是对于焦虑的影响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薛利芳的研究认为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确有负面影响;发现外语学习焦虑与听力成绩无显著相关。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王立飞则认为有益焦虑是一个积极因素,是诸多通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与竞争紧密相连。
适度对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害怕和担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应当受到鼓励的。
参考文献:[1] 高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因素定量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4 卷( 第3 期) 000446。
[2] 唐美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课堂焦虑的调查和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3 月1.Young D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Interviewswith Krashen,Omaggio Hadley,Terrell,and Rardin 19922.Young D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suggest? 19913.Young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foreign language oral proficiency ratings19864.Horwitz E;M. Horwitz;J. 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19915.Horwitz E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anxiety scale 19866.Gardner 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motivation 19857.Foss k;A.Reitzel A relational model for managing second language anxiety 19888.Ely C An analysis of discomfort, risk-taking, sociability and motivation in the L2classroom 19869.Daly J;L. Stafford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communicative anxiety 198410.Culler R;C Holahan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study-related behaviors [外文期刊] 1980 DOI:10.1037/0022-0663.72.1.16焦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以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关键词:焦虑问题;减轻;治疗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的冷漠,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感到担心、害怕和焦虑。
21世纪,“焦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以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二、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现状(一)精神分析论理论关于焦虑的精神分析起始于Freud,他最初认为焦虑是一种直接释放力的力,比较多的能量受到阻碍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他后来又改变了看法,认为焦虑是自我的一种警告,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Freud认为基本焦虑的发展是重要的。
所谓基本焦虑包括:出生创伤,母亲的失去或离开,不可控制的冲动或可能出现的危险。
因为所有这些精神枷锁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就会感到无助和被动,焦虑的情绪就会自动地产生。
因此,在Freud的理论中,焦虑既是遗传的又是习得的。
(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焦虑的行为理论起源于Pavlov和Watson的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为了解释惩罚,即有机体通过某种调节机制逃避有害的刺激,这种调节机制就是恐惧或焦虑。
只要原始的冲动或过度的刺激含有有害成分,就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
一旦焦虑形成,它就会作为次级冲动发挥作用,或者是通过减少冲动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同精神分析论一样,他们认为焦虑是独立于行为或思想的。
Mower,Dollard和Miller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冲动的减少导致了反应的发生,强化它就可以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恐惧是一种重要的习得的或次级的冲动。
Mower认为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恐惧源是模糊的或是受压抑的,就表现为焦虑。
(三)生理学理论焦虑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论大部分是建立在阐述与一般的情绪和特殊的情绪(恐惧/惊慌/焦虑)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之上,而且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我们对焦虑的理解。
Gray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隔膜———海马系统作为焦虑(和其他情绪)的基础,这个系统尤其在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接面上起作用。
他发现隔膜———海马系统的损伤与治疗焦虑的药物具有同样的作用。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情绪控制功能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与焦虑有关。
(四)现象学/存在主义理论150年前Kirkegaard认为焦虑是一个人自然出现的状态。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是自由的,也就是对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意识。
Fisher从现象学的或经验角度理解焦虑,并试图把以前的理论综合在一起。
Fisher认为焦虑不仅来自担忧的经验而且来自与自己和其他人的焦虑经验。
(五)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着重阐述焦虑的概念化问题。
Michuel、Eysenck提出认知系统是通往生理系统的大门。
因此在理解焦虑时,要同时考虑到这两个系统。
三、关于焦虑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王康才的外语焦虑(FLCAS)在大学生中的测试发现:我国大学生外语焦虑主要包括担心、紧张不安、害怕说英语和害怕课堂: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外语学习水平显著低于国外学习其他外语的大学生,这可能跟他们外语学习的经验有关。
郑希付、高宏章对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倾向与将自己成功与偶然因素和运气相联系,将失败与命运、能力等恒定因素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