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课内积累1[广东深圳质检改编]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 拏.(náo) 长堤.(di)B.张岱.(dài) 更.定(gèng) 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毳.衣(máo) 炉正沸.(fèi) 余舟一芥.(jiè)2[2022广东潮州期中改编]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雾凇沆砀..更有此人焉得:..沆砀: (2)湖中焉得(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 (4)莫.说相公痴莫:3[2022湖北十堰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4用课文原句填空。
(1)[2022 广东东莞期中]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2)[2022广东惠州调研]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3)文中借舟子的哺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课内阅读[2021河南郑州期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事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_诗词三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空吟________ 烂柯________ 侧畔________ 长精神________2. 划分节奏(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3. 解释加点词(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________(2)二十三年弃置身置:放置。
弃置:________(3)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________。
吟:________。
(4)暂凭杯酒长精神长:________4. 默写(1)“连宋大陆之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民意,打破了僵局,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纪元,这可以用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来表现,他们是:________(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________(4)摆脱现实处境。
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________(5)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________(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7)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课内阅读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yín,kē,pàn,zhǎng【考点】注音【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认读的能力,注意根据字义来确定读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 知识点+同步练习

词语直:同值,价值。
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两万钱)。
形容酒美价贵。
云帆:高高的帆。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长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新课导入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出自名家之手的三首古诗词,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朗读方法: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把握节奏。
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
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
读出重音。
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诗词,梳理诗句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品味亮点词语】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
痛苦而又孤寂。
【感悟精彩语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 诗词三首》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B.赠.言(zèng) 凄.凉(qī) 闻笛赋.(fù)C.烂柯.(kē) 侧畔.(pàn) 宫阙.(què)D.琼.楼(qióng) 绮.户(yǐ) 婵.娟(chán)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
B.二十三年弃.置.身.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C.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
D.千里共婵.娟.婵娟:美女。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水调歌头》一词的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表达政治上失意、思念兄弟的抑郁惆怅之情。
D.刘禹锡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他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4.根据诗词内容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遭贬谪后无限辛酸、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
(2)《水调歌头》中的“, ”,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表现诗人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强烈自信心的句子是: , 。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5~7 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投箸.(zhù)婵.娟(chán)闻笛赋.(fù)B.金樽.(zūn)丙辰.(chén)冰塞.川(sāi)C.绮.户(qǐ)琼.楼(qóng)长.精神(zhǎng)D.宋阁.(gé)宫阙.(què)烂柯.人(kě)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珍羞.(害羞)不胜.寒(经受不住)B.直.方钱(直接)冰塞.川(堵塞)C.济.沧海(渡)弃.置身(丢弃放在边)D.万木春.(春天)把.酒(执,持)3.下列诗句和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怀旧空吟闻笛斌,到乡翻似烂柯人。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
4.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
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___________》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_》。
诗人_____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_____,洛阳人,有“__________”之称。
(3)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___________”。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_________”;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_________”,为“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姜尚、伊尹自比,希望将来也像他们那样得遇贤君明主,成就大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13 诗词三首【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金樽.(zūn)侧畔.(bàn)朱阁.(gé)烂柯.人(kē)B.投箸.(zhù)暂.凭(zhàn)宫阙.(què)婵.娟(chán)C.琼.楼(qióng)歧.路(qí)沧.海(cāng)空吟.(yín)D.凄.凉(qī)茫.然(máng)绮.户(yǐ)长.精神(zhǎ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挂云帆济.沧海(渡)B.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C.何似..(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 ..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D.千里共婵娟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4.下列对本课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诗人白居易的字。
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于是诗人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C.《行路难》(其一)一诗中,诗人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踟蹰不前,羡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
全诗通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D.《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祝福。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2),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水调歌头》)(4)《行路难》(其一)一诗中引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欲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zūn)投箸(zhù) 闻笛赋(fù)B.凄凉(qī)歧路(qǐ)冰塞川(sè)C.宫阙(què)怀旧(huái)长精神(zhǎng)D.婵娟(chán) 绮户(qǐ)烂柯人(kē)【答案】B【解析】 q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________ 斗十千:________(2)玉盘珍羞直万钱羞:________ 直:________(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________(4)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________ 济:________【答案】(1)清醇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2)同“馐”,美味的食物同“值”,价值(3)一定、必然(4)高高的船帆渡【解析】考查对古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诗句内容,弄清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或根据语境词义。
如“清酒”是“清醇的美酒,好酒”;“羞”同“馐”,美味的食物;“济”是古今异义词,“渡”。
3.下列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答案】D【解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 怀旧空吟闻笛赋B. 忽复乘舟梦日边C. 到乡翻似烂柯人D. 拔剑四顾心茫然【答案】D【解析】A句“闻笛赋”是典故,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B句“梦日边”是典故,内容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课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行路难其一》课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行路难其一李白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个商人的家庭里。
李白5岁那年,突厥人入侵碎叶,举家东迁,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
他从小聪颖过人,不少书他看一二遍就印在脑海里。
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
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铁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
”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从此,他刻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除向书本学习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
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
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
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
李白极为失望,就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2)长风破浪会.有时会:一定、必然(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以诗相达(5)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3.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4.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 D.拔剑四顾心茫然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C.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02 课内精读(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7.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二)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9.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0.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答出大意即可)03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惆怅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解析:B.说法错误。
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豪杰”的赵充国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但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1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宫阙.(què)琼.楼(qióng)低绮.户(qǐ) 婵.娟(chá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天上宫阙..宫阙:宫殿(2)何似..在人间何似:哪里比得上(3)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为什么3.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透露出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玉盘珍羞/直万钱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直挂云帆/济沧海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饱读诗书,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经一老翁指点,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自负,于是将对联改成“______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表明自己继续读书学习的决心。
(1)横线上要补写的词语是:发愤(发奋)。
(2)请为苏东坡改后的对联拟一个四字横批:博览群书(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
(3)上下联一般竖贴在门的左右两侧,上联应贴在门的右边。
02 课内精读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6.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7.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或:抑郁、悲伤和痛苦之情;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03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①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释】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书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9.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作者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作者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10.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
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之情。
宋词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