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 水环境评价

3、上海水质指数
上海地区水系水质调查组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对黄浦江评价 时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
BODi CODi NH 3 N i DOi A BOD0 CODi NH 3 N 0 DO0
下标带i的均为实测值;下标为0的均为标准值。 分级情况:
A ﹤0 0~1 1~2 2~3 3~4 ﹥4 污染程度(等级) 0 1 2 3 4 5 级别 良好 较好 一般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严重污染 另外还有一些国外的评价系数。
K值(1/d) 0.001—0.05 0.05—0.30 0.3
②实验室模拟法(S----P方程)
C0 1 K ln t C
③经验系数 污染物类型 难氧化的化合物 一般氧化的化合物 易氧化的化合物
3、污染物在湖泊中的扩散(混合模型)
污染物进入湖中,扩散情况与河流不一样,一般湖中水的流速缓 慢,污染物在湖中停滞时间较长,如有的湖水停滞达5年之久 C/C0 1 0.5
式中:
O——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任意距离处 的溶解氧浓度(mg/l); Os——河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O0—— 河 水 与 污 水 混 合 后 的 溶 解 氧 浓 度 (mg/l); K2——复氧系数,l/d或l/s;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 (一) 湖泊(水库)的特征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模式
式中:W—为湖泊水体的环境容量(mg, kg, t/d) △t—枯水期时段(d)一般可取60~90天 CN—为水环境质量标准浓度 C0—为初始浓度 V—湖泊的安全容积 k—湖泊中的污染物质的自然衰减系数(d-1) q—湖泊每天向外排出的污染物的量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维护公众饮用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三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法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确保公众饮用水安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机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第二章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应当包括水源地及其周边区域。
第六条划定水源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科学确定保护区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第七条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规划应当符合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禁止采石、挖矿、排放有害物质等危害水源地的行为。
第八条水源保护区内的水利设施、建筑物和设备应当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水源地运行安全。
第九条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乱倾、乱排、乱占,严禁在水源地周边开展破坏性活动。
第十条水源保护区内的农业、畜牧业和工业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措施,减少对水源地的影响。
第三章水质监测和评估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网络,定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十二条水质监测应当包括对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和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十三条每年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一次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计划。
第四章水源地保护措施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第十五条加强水源地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减少水源地的污染源。
第十六条建立健全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管理机制,加强对水源地的监管和执法。
第十七条指导和支持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违反本条例,损害饮用水水源地的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水质运维管理制度

水质运维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质运维管理,保障水质安全,提高水质治理效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水质运维管理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水质治理单位的运营管理和水质监测机构的水质监测工作。
第三条水质运维管理制度的遵循原则是科学、规范、公开、公正、便民、高效。
第四条水质运维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运维机构的设立和职责、水质监测要求、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水质数据管理和报告、督导检查与评估、法律责任等。
第二章运维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第五条水质运维机构应当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设施,负责水质监测、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工作。
第六条水质运维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监测各类水体的水质情况,对水质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异常问题;设置水质监督管理标准,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审计和监督;参与水质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协调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第七条水质运维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并及时更新适应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八条水质运维机构应当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水质安全和环境卫生。
第三章水质监测要求第九条水质运维机构应当通过水质监测站点布设、监测设备选型、样品采集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制作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水质监测站点的布设要根据水体特点和水质监测要求确定,覆盖范围应当合理,监测频次应当足够。
第十一条水质监测设备应当具备准确、灵敏、可靠、稳定的特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二条水质样品的采集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第十三条对于水质数据的分析和报告制作,水质运维机构应当结合监测数据和水质标准,对水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紧急事件应急处理第十四条水质运维机构在发生水质突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开展紧急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水质突发事件处理的措施应当科学有效,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水质对生态和人类的影响。
水质处理控制管理制度

水质处理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地下水质量、保护地下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改善工程,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地下水管理条例》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改善工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保障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水源地生态平衡。
第三条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处理控制管理工作,必须以保证地下水质量,防治地下水污染,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维护地下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增强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目标。
第二章水质管理机构第四条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管理机构为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并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确定具体承担水质管理工作的机构。
第五条水质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管理的规划、计划、标准和技术政策;(二)监督和检查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和公众;(三)组织和开展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改善工程;(四)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巡查、监测和评估工作;(五)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处理。
第三章水质监测第六条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应当建立规范的监测体系,包括定点监测、定时监测和不定时监测。
第七条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应当根据水源地的特点和用途确定,位置合理,数量充足,确保有效监测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第八条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监测数据应当及时传输和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向公众公开。
第四章水质改善工程第九条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改善工程应当根据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和治理目标确定治理措施,制定改善工程方案,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十条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改善工程应当加强工程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防止施工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第十一条水质治理工程应当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测评估等环节,确保工程长期有效运行。
第五章处罚和处理第十二条对违反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水质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给予处罚和处理,包括责令改正、罚款、停产整顿、停业整顿等。
环境监测第三章答案

环境监测第三章答案【篇一:环境监测第三章】水体污染类型1、按污染源排放不同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2、根据污染物及形成污染的性质: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
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的过程。
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是主要的。
水质监测的对象按监测对象分:1、环境水体:地表水、地下水、近海海域2、水污染源监测: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水质监测的目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经常性监测生产和生活过程——监视性监测事故监测——应急监测对水污染纠纷监测——提供执法依据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监测项目筛选原则:首先应该选择有广泛代表性的、综合性较强的水质项目——标准要求控制项目——必测项目。
其次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
——选测项目。
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明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监测对象、设计监测网点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存档水质监测方案:是完成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内容包括采样方案、分析测定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案等。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断面、监测断面: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沿水深的整个剖面。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背景断面:须能反映水系未受污染时的背景值。
要求:基本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及主要交通路线。
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如选定断面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
如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
对照断面: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
环境监测技术手册

环境监测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为了评估和控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环境状况,各种环境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本手册旨在介绍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帮助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士正确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1.2 目的和范围本手册的目的是提供关于环境监测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监测方法、仪器设备、采样和分析步骤等。
主要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监测技术。
第二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2.1 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节将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例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见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其中包括各种采样方法、分析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2.2 大气气象监测技术大气气象监测是为了了解大气的物理特性和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和传输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大气气象监测的关键参数及其测量方法,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第三章:水环境监测技术3.1 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是为了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的净化效果。
本节将介绍水质监测的关键指标和检测方法,包括水中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常见参数的监测技术。
3.2 水环境微生物监测技术水环境微生物监测可以评估水体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其对水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水环境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包括总菌落计数、大肠菌群的检测等。
第四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1 土壤重金属监测技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风险。
本节将介绍土壤重金属监测的方法,包括采样技术、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4.2 土壤污染物监测技术除了重金属,土壤中还存在着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其他污染物。
本节将介绍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包括有机物的提取和分析技术等。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5.1 数据分析方法本节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污染评估等。
水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水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质监测管理,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水质监测机构、监测站、监测人员及相关单位。
第三条水质监测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原则。
第二章水质监测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并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
第五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第三章水质监测方法与标准第七条水质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方法的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八条水质监测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适时更新。
第四章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第九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第五章水质监测报告与发布第十二条水质监测机构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监测报告。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监测数据和结果。
第十四条水质监测机构应保证监测报告和发布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第六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质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水质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七条水质监测机构应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众提出的质疑和投诉及时进行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水质监测机构违反本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水质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篡改水质监测数据,违反规定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深层采水器、电动、自动、连续自动定时采水器等。
•
2、采样方法
(四)采样现场记录和水样标签。
(五)采样时需测量参数:
(1)温式消解法:利用各种酸或碱进行消解。 A:硝酸消解法:对于清洁的水样,可用硝酸消解法适用水样; B、硝酸-高氯酸消解法:两种酸都是强氧化性酸,联合使用可
在采集水样的同时,还需要测量水体的水位(m)、流速(m/s)、流量 (m3/s)等水文参数。
二、水样的运输
意义:从采集到分析测定这段时间内,由于环境改变,M新陈代谢活动和化学作 用影响,可能引起水样某些物理参数及化学组分变化,为使这种变化降至最低, 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24h),尽快分析测定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或现场 测定
4、含有机质多的水样,可用滤纸或砂芯漏斗过滤。
5、用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测定可滤态组分是不恰当的。
四、水样的预处理 预处理目的:使欲测组分达到测定方法仪器要求的形态、浓度,
消除 共存组分的干扰。主要方法如下:
(一)水样的消解 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作消解处理。 1、消解目的与要求: 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 价态或转变成易分离无机化合物。消解后水样应无沉淀、清澈、透 明 2、消解方法
第三章 水质监测 第一节 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第三节 水的物理性质及其测定 第四节 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五节 金属化合物 第六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本章主要介绍了水质的物理指标、以及水体无机污染物(包括 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等的测定方法,掌 握经典的测定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选择监测方法的原则与依据
①原则: ②依据: 待测对象不同: 目的要求不同:
3、常用水质监测方法测定项目(P35)
• 三、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一)监测方案含义: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 设计。
• (二)监测方案制定的基本过程:
• 明确监测目的 →进行调查研究→ 确定监测对象 → 设计监测网 点、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 → 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分析测定 技术→提监测报告要求 → 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 实施计划。
采样垂线的设置:垂线上采来自点的设置:3、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 4、采样方法与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四.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自学) 五.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自学)
(小结)要进行水质监测,首先必须熟悉水质监测的基本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水质监测工作。
(巩固练习)
如测氨氮、COD时可加生物抑制剂Hgcl2(抑制氧化还原作用),对测定酚的 水样,用H3PO4 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 ,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2)调PH(加酸或碱) (3)加氧化剂或还原剂:
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HNO3(至pH<1)和K2Cr2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 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 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还原)等。
7、流经大中城市的河段,一般应设置几种断面,各 在什么位置设置,并说明其作用。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一、水样的采集
(一)水样类型
GB12998—91《采样技术指导》中规定了水样的类型。
(二)采样前的准备
选择 清洗盛水容器和采样器具,备交通工具。
(三)采样器及采样方法 1、采样器:
第一节 监测方案的制定 监测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 一、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一)对象
环境水体监测:地表和地下水 水污染源监测:污水和废水
(二)目的
1、环境保护。 2、规划设计。 3、确定处理厂工艺流程。 4、中控分析。 5、科学研究。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和监测方法的选择
(一)监测项目的确定 1、确定原则:
1、简述监测方案的制订的基本过程并以河流为例说 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3、确定监测项目应遵从哪些原则?选择监测方法的 原则是什么?
4、在水质分析是否都必须分析,为什么?
5、为什么监测水污染源时一般不设置断面?
6、为什么制订了地面水质量标准,还要制定废水 排放标准?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水样的保存
(一)保存水样的要求:
不可弃去组分,如悬浮物;容器材料不可污染 不吸附 不反应;ph控制法;现 场加入呼吸抑制剂;冷处理:冷冻 冷藏;对保存时间要求。
(二)对贮存水样容器的要求 (三)贮放时间:
(四)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法 置于冰箱中,温度为2-5℃,能抑制M活动,减缓物
理、化学作用,此法不防碍后续分析测定。 2、加入保护剂法 (1)加入生物抑制剂: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目的和要求。 ②水质状况。 ③分析测定条件。
2、我国各种水质监测项目(略)
(二)监测方法的选择
1、监测分析方法类型。 ①据层次可分为:
国家标准分析法(常规): 全国统一分析法(可比): (等效)试行法:
②据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监测技术、 自动监测系统及遥感遥测技术。
(自学)(五)样品的保存技术(P49表2-2) (六)水样的过滤或离心分离:
1.如欲测定水样中组分的全量,采样后立即加入保存剂,分析测定时充分 摇匀后再取样。
2、如果测定可滤(溶解)态组分的含量,国内外均采用以0.45μm微孔滤膜 过滤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除去藻类和细菌,滤后的水样稳定性。测定 不可过滤的金属时,应保留过滤水样用的滤膜备用。如没有0.45μm微孔 滤膜,对泥沙型水样可用离心方法处理。
• 1、调研收集资料
•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以河流为例)
•
。 采样断面→采样垂线→采样点位
•
• (1)断面设置原则
• 见书 1——5
• (2)监测断面设置
• 设置三种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 减断面。
• (领学生读图)P38 图2-1.
(3)采样点的设置
断面位置确定后,断面上采样点的布设,应据河流的宽度和深度而定。 具体地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