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9月XX日我校按教育局要求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指出了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指出了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意见》指出了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强调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意见》还指出了要健全教育投入机制等。

在学习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欣喜的看

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

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二,改革选拔方式和手段。在深化综合改革方面: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首批大学章程被核准;中小学生实现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三,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各地积极推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43%的高职学生通过分类考试被录取;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教育改革,从政府到每个群众,都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大监管,真正落实到位。

第五,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招得来高素质的人才,有完整的管理培训体系,还要留得住教育工作者的心,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使教育目标有高效的执行力。

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要素,更是一个国家有长足发展的重要祭奠,解决教育问题,完善教育体制,这是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必然会推动中国社会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XXX小学

2017年9月23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理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 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 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 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 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 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11.“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规定的教育目的。 A.壬演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1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模拟题 把孩子从“教育GDP枷锁”下解放出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 作的通知》提出: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 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上 述要求落实到教育考核上,就必须摒弃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是从,告别简单依据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对教育干部、校长和老师进行奖惩的做法。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头一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记者 调查发现,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大会小会仍把高考升学率“晒”一下、排排名,学校依 然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奖金与升学挂钩,老师依然把升学排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而学 生则因此被赶上“时间加汗水”的题海升学之路。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 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中央提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 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 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 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 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 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 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 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 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 效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2846491.html,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作者: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10期 鼓励多种开放式幼儿园 《意见》指出,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市两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要加强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生活作息。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规范办园行为。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意见》指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范围和内容。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要多措并举化解择校难题。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实现县域优质资源共享。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完善入学制度,统筹设计小学入学、小升初、高中招生办法。 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

学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 心得体会 ——医疗系吴洁在周一的系部会议上,侯主任再次的组织我们系部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件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这个意见正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肯定,给我们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同样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不太适用,我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并探索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学期,

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学习并运用新课改模式,但毕竟我们是职高生,学生的基础与普高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新课改模式的同时,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磨合出一套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比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意一条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都是与张校长提出的“异想天开、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某报告中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将“立体化教材”、“在线学习”、“微课”和“翻转课堂”将于一年之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表明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更侧重于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形态的多样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重设学习空间、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研究兴起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三至五年的主要趋势特征。而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我们要终身学习,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中不落后,不掉队。作为一线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然后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历史学家就开始把欧洲历史的发展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阶段。这些历史学家多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崇拜者,他们认为西罗马灭亡和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这段漫长时期,是文化衰败和野蛮的时期,于是把古典文明衰落至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称为“中间的世纪”。这段历史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完全掌握在宗教和宗教意识形态之下,一切古代文明与教育都被摒弃,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被长期禁锢与压抑,所以这段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 然而,不论中世纪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压抑,抑或是文明的倒退,但是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它逐渐地吸收了希腊的民主、平等、哲学、教育,罗马的法制、政治、基督教的神学,以及日耳曼民族的兽性、野蛮。这些文明的相互结合,相继产生和发展了行会教育制度、骑士教育制度、教会教育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这四种教育制度构成了中世纪职业技能教育、行为精神教育、宗教神仪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育的四大体系。 一、行会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行会教育的兴盛,首先得益于这一时期城市行会的产生和发展。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在西欧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城市,“到了十二世纪,欧洲城市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热那亚、波伦亚、比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米兰、马赛、巴黎、伦敦??”。这一时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为了有效地反对贵族的掠夺,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而结成了自卫性质的行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行会的势力也相应地逐日增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具有专业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同时也是工艺教育的组织者,并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于是,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学徒性质的教育即为早期的行会教育,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同行会的建立一起,很早以来就已经存在。在行会成立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私人的习惯而存在。随着行会的成立,学徒制度才逐渐具有社会性质,最后完全置于行会的控制之下。 西欧中世纪的学徒制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所进行的一种行会教育。这种学徒教育是由师徒之间契约来约束的。契约是由师傅一方及儿童的父亲或监护人另一方共同签订的。契约规定学徒必须做好派定的工作,在学徒期内,一般为七年,,学徒不得泄漏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不得做也不得袖手旁观有损于师傅的事,并且随时要勇敢地保护其师傅。学徒要绝对服从师傅的命令,学徒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嫖赌,不得勾引妇女,未经师傅同意,不能结婚等等。如有违背,则要给师傅以赔偿。师傅则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传授其技艺给徒弟,师傅不得保留其技术。契约并规定学徒期间,学徒的食宿、衣着等均由师傅供给。学徒期满,合乎出师条件者便可出师,成为帮工。因此,一个手工作坊不仅有师傅、学徒,还有帮工。帮工是师傅的帮手,从师傅那里取得工钱,但不得开业。帮工又称为旅游者。他可以旅游到各地,为不同的师傅工作,这样他在旅游和帮工中,增长阅历娴熟其技艺,以便达到作为一个师傅所要达到的技艺水平。帮工的技艺达到专精的地步,提出本行业的一件“精心杰作”,经过师傅及行会的鉴定通过,便可以得到师傅的称号,这时他便可以独立开业。 行会的学徒教育实际上开创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看重道德的培养。但是,行会的学徒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它把保守技术的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这就给技术的传播和促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2、13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徒制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开始出现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由行会资助或自己兴办学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概念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 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 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联系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

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 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 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 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 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分类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 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 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2制度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和法规学习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和法规学习制度 乌海市第十七中学 2011年3月

十七中班子成员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和法规学习制度 一.学习要求 1.实行学习考勤制度,每次集中学习前点名,不得无故缺席或早退。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准请假。如遇月、季、年末工作繁忙时,可顺延学习时间,除正常的集体学习外主张自学,提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要有计划地挤时间多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努力成为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的精英式工作者。 2.实行“述学”制度。年终干部考核要将个人自学和参加学习、学习收获、考核成绩情况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 3.适时召开学习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在认真做好集中学习、自学笔记的基础上,每个干部每学期要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上交学校,学校有关负责人员进行存档。 二.学习原则 1.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相融合。将个人发展纳入校领导班子整体发展规划,使其明确发展目标,提升管理能力,促进学校领导班子的可持续发展。 2.强调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统一。紧密联系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理论学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团建设理论、加强教育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的学习,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管理法律法规。 四.学习方式

1、对与党建、共青团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家、省市、学校主要领导同志讲话、重要工作部署、政策理论法规及部领导要求学习的文件,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的方式学习。 2、采取轮流领学的办法,对干部进行组织工作业务知识讲座。即:各主管工作负责人根据各自管理的范围选定一个专题,自行准备授课内容,向干部讲解相关管理知识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3、对一些必须掌握的理论和管理知识,如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等,采取集中学习、督促自学的办法,提升学习效果。 4、组织教师收看的优秀电教片及各类警示教育片。 5、全年有计划地轮流组织干部赴外参观考察、学习培训,受训人员返校后要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形成报告,在集中学习会上交流。 6、对一些政策法规性强、理论层次深、专业要求较高的内容,邀请党校教师、有关方面领导、专家等作专题报告。 五.组织实施 根据学校安排,每周四下午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统一学习时间。单周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具体时间及地点为单周四下午4:10—5:30团委书记办公室;双周组织参与教学管理系统集中开展的业务知识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具体时间及地点为双周四下午2:00—5:30校会议室。 乌海市第十七中学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5、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6、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7、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8、教育的本质 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9、人的发展:是指贯穿在人一生中的身心诸方面的变化过程。 10、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1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2、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行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3、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15、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6、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17、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18、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9月XX日我校按教育局要求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指出了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指出了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意见》指出了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强调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意见》还指出了要健全教育投入机制等。 在学习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欣喜的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内涵 (一)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属于理想的范畴。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特点: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基本途径“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方针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时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1、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区别:A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范畴,属于教育政策范畴。B教育目的着

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总要求;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C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由政府和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约束力。D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三个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作用的重要标准。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全文如下: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1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 2010-12-08 来源: 浙教法〔2010〕176号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的最突出特征,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现就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以下决定,请贯彻执行。 一、深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以恢复高考制度为起点,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办民办学校,兴建高教园区,壮大职业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普及了十五年基础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通过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区。 (二)当前,浙江教育已进入“读好书”、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期盼。对照新要求新期盼,教育在育人模式、布局和结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建设,更靠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是促进教育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教育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为主上来,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实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矛盾多、难度大、压力重。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增强改革勇气,振奋改革精神,自觉克服畏难、懈怠和自我满足情绪,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使改革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职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积极要求。 (四)新阶段,教育改革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育人质量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各类严重妨碍教育发展、社会和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为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证。在实际推进中,要注重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项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思路,优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内容,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性,实施高中课程多样性建设计划,将部分中职教育课程引入普通初高中。全面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适应中职教育需要、具有浙江特点的中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法,有计划地推进小班化教学,鼓励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全面推广实施“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有计划地鼓励学生跨校互选辅修专业和课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穿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六)深化考试招生改革。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切实减少择校行为和解决择校收费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 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文化经济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岗培题库-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2018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1以下哪一选项是教育法治化的保障? A.守法 B. 立法 C. 执法 D. 司法 标准答案:A 2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是在()。 A. 1997年 B. 1999年 C. 2010年 D. 2012年 标准答案:B 3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其中涵盖的内容包括()。 A. 健全人格 B. 知识与技能 C. 责任与担当 D. 社会主义价值 标准答案:A,B,C 1()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A. 规则意识 B. 契约精神 C. 自由平等意识 D. 法治社会 标准答案:D 2()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A. 法治意识 B. 法治思维 C. 法治信仰 D. 科学研究 标准答案:C 3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尤其大学教师承担的职能更加多样,兼具的多重职能,有()。 A. 人才培养 B. 科学研究 C. 社会服务 D. 法治素养 标准答案:A,B,C 1.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A.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C.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标准答案:D 2恢复高考制度是在()。 A. 1976年 B. 1977年 C. 1978年 D. 1979年 标准答案:B 3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分为哪些阶段? A. 院系调整 B. 教育大跃进 C. 文革 D. 改革开放 标准答案:A,B,C,D 1《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正式施行是在()。 A. 2011年 B. 2012年 C. 2013年 D. 2014年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全)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讲授法 22.教育制度 2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4.教育目标 25.美育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2.遗传素质 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4.教育方法 5.教师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一般发展 2.双轨制 3.讲授法 4.教育内容 5.实用主义教育学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教育 22.人的身心发展 23.学校教育制度 24.教育目的 25.陶冶法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的社会性 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美育 4.教育过程 5.批判教育学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学生中心论 22.教育的永恒性 23.人的可教育性 24.制度教育学 25.教育内容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学校体育 22.教育美 23.双轨制 24.对话法 25.教师中心论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公学 3.德育 4.讲授法 5.社会教育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教育目的 22.德育 23.讲授法 24.广义的教育 25.教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1922年学制 22.德育 23.教育目的 24.教育影响 25.陶冶法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教育制度 22.个人社会化 23.教育影响 24.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