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沧浪诗话》有感

合集下载

也论宋诗特点_关于_以文字为诗_以议论为诗_以才学为诗_的若干思考

也论宋诗特点_关于_以文字为诗_以议论为诗_以才学为诗_的若干思考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10-15作者简介:董朝刚(1950-),男,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0 - 也 论 宋 诗 特 点 ——关于“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若干思考董朝刚(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关键词:宋诗;议论为诗;才学为诗;以文为诗;诗话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10-04诗歌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深层次的堡垒,是传统艺术宫殿中的王座,它发展到唐朝,可谓登峰造极。

由唐入宋,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神已从贵族的殿宇逐渐步入世俗社会,诗歌也在士大夫典雅吟唱的大趋势中表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市井化倾向,逐步形成了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与唐诗相对立的创作体系。

这种体系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汉唐诗歌的艺术基础,但在整体上却体现着鲜明而又统一的类型特征,成为传统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的艺术存在。

对宋诗在诗史上这段独特艺术存在的评价,自陈师道、严羽发难以来的九百年中,纷纭未休。

但严羽《沧浪诗话》中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其实,刘克庄对宋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1]的批评,也与严羽此话相仿佛。

其中对“以议论为诗”的攻击最甚,把它作为一种完全错误的倾向而加以根本否定。

诗可不可以议论,这个问题无论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还是从诗史的演进过程讲,答案都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诗不但可以议论,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是宋诗发展的必然趋势。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严羽在《滄浪诗话》中所强调的“学”, 其实并不在于要人積累炫博的资本, 而首先是要解决诗人的“器识”问题。

用今天的话说, 大概略同于解决世界观、艺术观的问题。

以下内容是本人为您精心整理的沧浪诗话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沧浪诗话读书笔记“大抵禪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惟妙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淺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滄浪诗话》“诗辨”四)严羽将参诗之道, 喻之于参禅, “学诗渾似学参禅”, 如空中音, 如相中色, 如镜中花, 如水中月, 说得迷离恍忽, 让人难以捉摸。

所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也是人们能够体味得到, 但很难造就的境地。

以禅喻诗, 绝不是以禅入诗或以诗写禅。

所谓意足于彼, 言在于此, 臭味当在酸鹹之外。

同样,书画印中欲含清微妙远之旨, 所谓蕴有禅悦, 也绝不是画几个僧人, 抄几篇佛经, 或者刻一本《心经》印谱就能得到的。

关鍵在于要有“妙悟”。

“悟”而称妙, 无论是为道还是为艺, 都应当是一番修炼的结果, 是“博采而有所通, 力索而有所入”,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引陸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人性中皆有悟, 必功夫不断, 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艾, 继之以油, 然后火可不灭。

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诗人觅句, 艺术家寻求创作的灵感和冲动, 皆如释子参禅, 论其功夫当是积学, 言其境地即是修悟。

但凡学习、思考、体验而有所心得, 皆可称之为悟, 这应当是一种很平常的境界, 并不玄奥。

然而,艺术创作中所得的“妙悟”, 要在书画印作品中通过相应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和释子参禅是完全不同的。

释子参禅虽有顿悟、修悟之分, 但修持的过程并不重要, 只要得其关捩,便称醍醐灌顶。

快人一言, 快馬一鞭, 如禅机一棒, 粉碎虚空。

放下屠刀, 便可立地成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高级英语阅读(1)》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高级英语阅读(1)》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高级英语阅读(1)》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文论专题》网络课答案形考任务1题目1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

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4“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5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6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选择一项:A.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 言有尽而意无穷C.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 文已尽而意有余题目7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选择一项:A. 兴B. 怨C. 群D. 观题目8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选择一项:A. 四情B. 四义C. 四教D. 四学题目9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选择一项:A. 礼学B. 义学C. 诗学D. 仁学题目10“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选择一项:A. 诗教B. 礼教C. 德教D. 仁教题目11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答:《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也绝不是杜 甫的诗 。 只像自居易的话 。 苕 《 诸公。 如金翅擘海 , 香象 渡河 ” 《 。( 沧浪诗话校释》 所 唐人 气象 , ) “ 以在 《 证 》 严 羽 不 惜 用 三 分 之 一 的 篇 幅 考 证 李 杜 溪渔 隐夜话 后集卷八 》 中考证 :世上有碑 本子美 考 中 的诗 。 第一条是推翻前人 对李 杜的庸俗之见 , 另外有 画像 。 上有 云 :迎 旦东风 骑蹇 驴 , 呵冻手 暖髯须 。 ‘ 旋
解读《 沧浪诗话 ・ 考证》 中的李杜诗歌
■ 江 苏 省 阜 宁 中学 衡 益 东 以前 的人 对 于 考 证 作 品 时 代 , 有 两 种 方 法 : 原 鉴 经同时游 粱宋 ,作诗饮酒 会好友 。以杜甫的诗集 考
赏 察 . 写 到太 白 以及 怀 念 赠 别 的地 方 很 多 . 此 他 俩 他 因
即“ 不 遮莫姻 吴 景 仙 书 》 说 :仆 于 作 诗 , 敢 自负 , 识 则 自谓 作品 。 遮莫枝根 长百丈 , 如当代多还住 。 中 “ 不 至
有 一 日之 长 ,于 古 今体 制 ,若 辨 苍 素 ,甚 者 望 而 知 亲 连 帝 城 , 如 当 身 自簪 缨 。 看 取 富 贵 跟前 者 , 用 不 何 之 ” 又 说 “ 遇 盘 根 , 别 利 器 ”《 浪 诗 话 校 释 》 。 悠 悠 身 后 名 ” 。 不 安 (沧 ) 。严 羽认 为 这 几 句 浅 近 浮俗 。这 里 的 俗 那 么 我 们 就 把 严 羽 考 证 对 象 当作 盘 根 .而 把 严 羽 重 当 有 三 种 意 思 : 意 、 句 、 字 。 无 超 逸 之 志 的 意 俗 俗 俗 毫 鉴 赏 的 考 证 方 法 当作 利 器 . 看 究 竟 利 器 是 否 锋 利 。 看

读《沧浪诗话》札记——以一个印人的视角

读《沧浪诗话》札记——以一个印人的视角
并 有感 于 当时诗 道 的 榛 芜 , 《 刻 沧浪诗 话 》以 风 示海 内。 在 新刻 《 他 沧浪诗 话 》 序中 写道 : 的
祝 竹 ,原 名庭 顺 ,号竹 斋 。 14 92
年 生 ,江 苏 扬 州 人 。16 9 1年 起 先 后
说得 真 是透 彻 。 论诗 先 存雅 俗之 心 , 江 西 但 如
印人传 的作 者周亮 工 未必 是出色的 印
人, 但他是 位 出色的诗人 。 周亮 工评论 印章 , 往 往 采用 论诗 的 方法 , 为 “ 道与声 诗 同” 周 认 此 。
亮 工 对于 沧浪 诗话 》, 极推 崇 。 倍 他曾 在严 羽
的 家乡福 建樵 川建 “ 话楼 ” 以念这位 先贤 , 诗 ,
较 之 他 方, 独能 不 为流 俗所 渐靡 , 以正 声 自 而 鸣 也 。 ” 周亮 工倡 导的所 谓 “ 闭户修 古学 ” 于 今未 ,
必 合 时 宜 。 在本 文 中所发 的 议论 , 是 站在 我 只 诗 书画 印 的边 界线上 的 门外闲 谈 , 多数也 只是
说, 大概 略同于 解决世界观 、 术观的 问题 。 艺 对 于严 羽 的说 教 , 历来都 有 质疑 的声 音。 清人叶 燮 在 《 原诗 》中认 为, 氏之说 自相 矛 严
派诗人之 以 “ ” “ , 学 为 雅” 由此造成 许 多文 人一
味卖弄 学问、 博矜 奇, 炫 这种饵 订逞 能的习气也
是令人生厌 的。 严羽在 《 沧浪诗话 》 中所强调 的
“ 在 万 山中 , 樵 俗敦 风 朴。 为士 也 , 走 声 其 不
师从 南京 艺 术学 院 丁 吉 甫 、罗叔 子 先 生 学 印 。 又 受 扬 州 印坛 名 宿 蔡 臣 川 、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其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清涟”,意指沧浪之水清澈而清涟,可以洗涤心灵,使
人精神振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这句诗句表达了生活中的清新和宁静,强调了清新的美好,提倡以一种清新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以一种清新的心态去活着,以一种清新的方式去改变自己。

清新的心态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这句诗句还暗喻着洗涤心灵,意指清新的思想可以洗涤心灵,让人摆脱烦恼,让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沧浪诗话的解读是:提倡清新的思想,洗涤心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沧浪旧话阅读答案

沧浪旧话阅读答案

沧浪旧话阅读答案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七)、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1分)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签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臀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①,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

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

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口口,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囗口。

(2分)2.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读严羽《沧浪诗话》

读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这也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

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

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此书中的理论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

《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

《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

“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

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

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

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

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

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

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

(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
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

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

“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

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

“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

“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

“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

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

严羽的诗歌理论与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来历”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一般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而以“四灵”为代表,通过标榜晚唐诗,已经带有对宋诗的知性倾向加以反拨的意味。

但严羽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一,严羽的诗论虽然带有札记、语录式的特点,论说并不周详(这可能与他受禅宗影响有关),但他还是能够从一定理论高度上对诗歌的某些关键问题作总体把握,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第二,对于诗歌取法的对象,“四灵”是专注姚、贾,刘克庄以后的诗人虽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局限在中晚唐,或至多加上个别盛唐诗人。

而严羽虽然最推崇盛唐,同时却主张“从上做下”,要求对汉魏六朝、初、盛、中、晚唐诗,乃至被他批评的苏轼、黄庭坚,都要加以关注,不可偏废。

这样的眼光当然更全面公允。

第三,从学习古人的方法来说,江湖诗人大多数是停留在学习个别、具体诗人的诗风以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而严羽则要求在熟读细参、多方吸取的基础上从“悟”而入,虽然他对个人独创的强调不够,仍没有跳出古人窠臼,但毕竟以“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样的见解提出了融汇贯通、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妙悟”一说,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欣赏心理中最核心的直觉体验与感悟等问题。

虽然他未能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真正内涵与科学道理,但毕竟比较敏锐地从禅悟上体会到诗歌的构思与欣赏都与逻辑思维不同,既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诗歌的语言,在根
本上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暗示性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纲领。

它对明清两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

并且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玄思,也开启了“以禅喻诗”更为广泛的诗论方向,尤其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