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新_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_以张恨水_以新入俗_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开题报告

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开题报告在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个主题在小说的情节、人物以及背景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在此主题的基础上,探讨张恨水小说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首先,在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体现在人物角色中。
比如,《边城》中的孙少安就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形象,他拥护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男女有别,婚姻必须要遵循传统的礼仪。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涌入,孙少安的传统观念也逐渐被冲淡和改变。
他面临着爱情和传统的两难选择,最终在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间产生矛盾。
其他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如《倾城之恋》中的景老师和小莲、《楼外楼》中的苏铁山和博芳等,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
其次,小说中的背景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在小说《楼外楼》中,苏铁山和博芳的感情被战争所阻断。
战争带来了破坏和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边城》中,因为交通和科技的发展,边城的生活和文化开始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方式被打破。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使小说的背景更加复杂和丰富。
最后,在小说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也传达了一种文化含义。
张恨水小说中反映出一个让传统和现代共存的文化观念。
虽然传统和现代有矛盾和冲突,但是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求索,也逐渐发现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可能性。
在现代城市中,张恨水小说表现了很多传统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爱情、亲情等。
这些文化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小说中,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和意义。
综上所述,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切实存在的。
这种关系不仅在人物角色中得到体现,也反映在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含义中。
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文化观念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张恨水小说展现了一个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文化未来。
张恨水小说创作以俗为雅的文学追求

乎生活逻辑的命运,以言情和娱乐为小说的构思原则,展开情节叙 述,以审美的方式把 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文学抱负向读者辐射。 欢喜 《 悟程现代通俗小说中避行 自我改良,真正做到了打通雅俗,以俗为雅的境界观。 冤家》的结局写到男主角受到 ^ “ r 捧角”的侮辱,为保持自己的人 [ 关键词] 恨水 小 创 : 学 求 张 : 说作 文 追 格,愤而出走,而女主角却因迫于生计,迫于合同,无法离开唱戏 新文学家大力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张恨水 以 “ 文以 生涯跟着男方奔赴两 北,一对大妻成了牛郎 织女,不知何时可以团 敷道 ”作 为自己的文学 使命,而足把文章定位在供人消 闲的通俗文 圆,陷于生离死别的悲剧中。这种结局把张恨水言情小说的暗示式 学上,作 “ 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小说。他毅然挽起章同体即将被 结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单纯暗示人物事件的结局引向了对黑 丢进茅厕的命运,就是肯定文学之 “ 通俗”的最突出表现。张恨水 暗社会迫害小人物的愤怒。 它无疑加强了小说现实主义力量。 金粉 《 的小说多写言情故事,以言情来构筑小说的骨架,以增加小说的娱 世家》 中关于金风绕了一个圈子之后借到的实际还是 自己妻子的钱、 乐性趣味性,他循着传统的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讲 而彼此全蒙在鼓里的 描写,无不叫人读后喷饭,饶有情趣, - 且-笑 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力求做到为 “ 匹夫匹妇”所喜爱。 过后又能教人加深对封建官僚家族的 腐败本质的认识。特别值得重 比如,他的 《 啼笑因缘》以樊家树和沈风喜、关秀姑、何丽娜三位 视的是, 他写于 13 年的 《 90 啼笑因缘》在言情写趣上取得了比较成 女 子恋爱纠 葛为主 要情 节线索,把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及对军 阀暴行 功的艺术效果。作者没有因袭当时上海洋场章到小说流行的肉感与 的批判融入 其中,同时还 穿插了关寿峰父女除暴安 良的侠客行 为。 武侠神怪这两条路子,而足以 “ 赶上时代”的新姿态,融反封建 小说 中既有 缠绵悱 恻的爱情故事,又有反封建反迫害 的而 后来 的社 反强权 的思想于一 个多角度 恋爱故事之 中,既富有人情味 ,又带有 会 内容,还 有紧张惊险的武侠传奇,而这恰恰是小说广受欢迎 的主 强烈的传奇性。作品构思十分巧妙,引人入胜且趣味无穷。军阀仗 要原 。 作者在编织故事时又能充分运用误会法来增加情节的魅力, 势霸占民女已为公理所不容,除暴安良的正义之举自然赢得读者的 使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能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喝彩,而樊、沈、何、关之间缠绵悱恻、悲悲喜喜、变幻不定的儿 使之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样,作品就适合了各类不同读者的审 女之情更足令人沉醉、心潮难平。即使应出版商的要求,作者增加 奖需求,尤其符合部市小市民阶层的心理和幻想。当时处在社会底 了卖艺义女侠客的 “ 噱头” 但由于作者敏捷的艺术思维, 噱头” , 这“ 层的小市民生活苫闷,一个女侠锄暴安良的故事,就能引起他们的 也变成 作品总体构思的有机部分,对人物情节起到了很好的衬托 浓厚 兴趣 ,使他们 得到很大的满足。可见 ,张恨水确实是将其创 作 作用。《 啼笑因缘》对于我们正确处理通俗文学 的文学性 、 思想性与 主要面向市民阶层,尽可能照顾他们的审美习惯和阅读能力,努力 趣味性以满足人们的情感期望视野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特别是抗战 使 自己的小说成为广人市民读者喜爱的作品。 爆发,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张恨水的小说观念与创作面貌均发 然而 ,征向 “ ”定位的同时 ,张恨水 的小说并不像 一般 的滥 生了变化。他认为 自己写小说 “ 俗 不仅供人茶余饭后消遣” ,而要 “ 以 俗文学靠一味迎合大众,使读者获得单纯的娱乐快感而取胜,他在 小说之文写国难之时物,而贡献于社会……略尽吾一点鼓励民气之 自己的小说中融入更深更广的东西,达到了 “ 高等艺术”的层次。 意” 他的 《 , 冲锋》《 游击队》《 虎贲万岁》等抗战小说在思想意识上 1对章回体的改 良 . 适应抗战需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发挥了抨击日寇、歌颂英 张恨水在文奉形式上实现了对章回体的跨越。联系现代文学发 雄、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作用。他在目睹了国民党腐败和社会黑 展史 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 “ 四”新 文学 ,雅俗 、新旧对 峙 暗 ,感受到 民众 的痛 苦和不满后,又 以强烈 的正义感创作 了 《 五 八十 冲撞 中坚持章吲体小说创作 ,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 的。他 看到 , 章 梦》《 牛马走》等社会讽刺小说揭露 、 抨击 了国民党 官僚的贪污腐 [小 说的优 长, 时也看到 了新小说取法西洋而带来 的 “ 口 I 欧化 ”毛 败和投机商人的巧取豪夺,表现 了市民在物价上涨、投机盛行之下 病 ,这种 “ 欧化 ”倾向使得一般的普通 民众无法接 受,所 以张恨水 生存 的艰难 。小说从广大市民阶 层最关心的生 计问题入手 ,激起 了 认为必须要改造章蚓体,而他的创作实践已经作 r 一系列的改造章 市民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些作品适应 l r 时代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 刷体 的工作,提 I 用现代意识去改造 旧章 回体 ,要 为他 的服 务对 热点,表达了民众的心声 小说仍旧保留着报人小说的特征,为适 I J 象提供 “ 现代事物 ” ,从而在 “ 新派小说 ”和 “ 章 Dq说 ” 间踏 应市民读者的口味和发挥 自己写作言情小说的特长,在社会讽刺小 l, 之 出一条改 良的新路。如何改 良l章 小说 ,张恨水提 出要 采取 渐进 说中仍喜欢安排一些男女恋爱纠葛,以此增加小说的情趣. 【 1 之法 ,“ 仃章刚小说的老会,我是一 向取逐渐淘汰于法 ” 具体 所 。在 总之,张恨水 的小说以独特 的创作个性 ,饶有兴味的故事 ,生 的改 良于法 I : ,他是 “ 以社会为经 , 情 为纬者 多。那 足由于敞事 动活泼 的语 言,栩 栩如生的人物,迎合 了大众的 口味 和需要 。既有 的构造,和文 组织便利的缘故” 。这有其 “ 恋…”的一面。 但他又 人众通俗文学 的趣味 性、情 节性、又善于制造叙述 内容上的陌生化 认为 : 关于改 良方面 , 自 “ 我 始就增加 一部分风景的描 心理 的描 效果,一部部经典耐读的 “ 叙事传奇” 在商业运作中取得巨大成功, 双料冠军 ” 张恨水 小说他 作品中的高雅不 是纯艺 。 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足得自西洋小说。 ”这 成为名副其实 的 “ “ 求新”的一面,正是他 “ 改良”之所在。这些都在 《 啼笑闪缘》 术的脱离民间情趣的高雅,作品中的通俗也不是完全平民化的毫无 等作品中运用过丫。他成功地在最人程度上拓腱_章 体艺术形式 文采的通俗 ,他创作 的现 代大众通俗小说体现的通俗 高雅足相互 r 和 内容. 的功 能,使章 }体焕 发}新 的生机 。 卜 口 J } 』 融合的。 这种高雅化的通俗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在文人士犬犬中流传, 2注重小说创作与时代的契合 . 又能为广大市民接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 张恨水善 于编织 故事情节、重视故事的趣味性 ,然而 ,张恨水 献。张恨水在现代通俗小说 中进 行的 自我改 良,真正做到 了打通雅 还足一个追求j 步,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作家 。他并 一味迎 合部 俗, 以俗为雅 的境地 ,而在文本 的思想含 I他 “ 2 [ L } 二 以言情为纬 ”编 分市民读肯中的低级趣味, 不作淫声, 从“ 也小作飞剑靳人头的事” 织的足社会的广阔 图I。历 史的风 、时代的变革 、阶层的 迫 与 , 田 i i 足注意通过 自己的作 品去提 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平 。他 的 对点、人类的辉煌与脆弱,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使他的 创作实践已经验证了他的这种理论规念。他的小说情节内容绝人部 “ 俗”文学进入了r高的境界,成为了高等的艺术。 史 分以现实生活为牡础,他依靠巧合、误会、错过等荇种偶然 素, 参考文献:
张恨水《啼笑因缘》与旧派通俗小说的现代性转换

13 9 0年 3月 1 7日, 海 《 闻报 》 始 连 载 上 新 开 张恨水 的小 说《 笑 因 缘 》 至 l 月 3 日连 载完 啼 , 1 0 毕 。期 间读 者 反响 强烈 、 好评 如 潮 ,新 闻报 》 时 《 一 洛 阳纸 贵 。 同 年 1 2月 , 说 的单 行 本 在 上 海 发 小 行, 随后又 有 同名 电影 、 话剧 的 改编 。身 居北 平 的
摘 要 :进入 12 年代, 90 文化环境对旧派通俗小说十分不利, 特别在经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激烈批判后, 旧派通俗小
说为 自身的生存进行 变革已经势在必然 。在这 种趋势之下 1 2 0年代末至 1 3 9 9 0年代初 , 张恨 水及其 《 啼笑 因缘 》 等作 品
对 旧派 通 俗 小 说 的革 新来自和 继 承 , 旧 派 通 俗 小 说 开 拓 了一 条 独 具 特 色 的现 代 性 转 换 的 道 路 。 为
2 0 第 2期 0 9年
淄 博 师 专 学 报 Jun l f ioN r l ol e o ra o b oma C lg Z e
总第 1 期 6
张恨水《 啼笑因缘》 与旧派通俗小说的现代性转换
毕 志娟 , 大 恒 李
( 博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人 文科 学 系, 东 淄博 2 5 0 ) 淄 山 5 1 0
缘》 的成 功 , 当时 旧派 通俗 小说 传播 接 受历 程 中 是
的一个极 为重要 的 事件 。此 前几 乎互 不 通气 的南
北 通俗 文学 终 于 由此 走 向 了交 流 融 通 。而 且 , 从 当时 旧派通 俗小 说 的外 部 环 境 来 看 , 啼 笑 因缘 》 《
的意义 还远 不止 如 此 。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上)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上)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上)中国现代文学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这三重变奏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上,更体现在作家对于现代社会、人性和文化的思考和表达上。
本文将从社会变革、人性关怀和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第一重变奏在于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进入近代化的脚步,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动荡。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批判了旧社会的封建主义和迫害,展现了人民遭受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旧社会的腐化和愚昧,让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代表作家韩寒和余华的作品,以及一系列社会派小说,如萧红的《红灯记》、白先勇的《台北人间》等,都以生动的笔触和犀利的眼光刻画出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人性、阶级矛盾和社会压力,使读者对社会变革的困境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第二重变奏在于人性关怀的触动。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之下,人们的人性和情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现代文学以强烈的人性关怀为特色,以描述人性的善良、矛盾和挣扎为目的。
莫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星之一,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悲喜交加、家国情怀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向读者展现了战争背后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追求。
其他一些作家如杨绛的《我们仨》,梁晓声的《谍影浮生记》等,也都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述了人性的善良和对家庭、亲情的追忆与关怀。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第三重变奏在于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现代作家不仅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过程中进行了反思,也在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审视和领悟。
张恨水小说的俗与雅

张恨水小说的俗与雅
谢家顺
【期刊名称】《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张恨水的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他的小说既能满足上层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并能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也能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受到热烈欢迎.小说继承了传统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又在忧国忧世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情怀.
【总页数】4页(P34-36,40)
【作者】谢家顺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师专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J], 汤哲声
2.俗中看雅雅中看俗——简评王心剑小说艺术 [J], 张君宽
3.张恨水小说创作以俗为雅的文学追求 [J], 王旸
4.《活着》——雅小说,俗小说? [J], 刘兰芳
5.以俗为主,俗中有雅——张恨水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点 [J], 李玉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 东方网络课堂

3、《啼笑因缘》(1930 ) 《啼笑因缘》的故事核心是言情,但糅合 了社会内容,还带上了武侠招数。几乎 囊括了通俗小说所有的套路,成为一个 兼容并包的小说样式库。 4、 《八十一梦》(1939——1941 )
4、星社: 1922年8月,通俗文学界在苏州留园成立 星社,周瘦鹃、程小青、程瞻庐、徐卓 呆、包天笑等均为会员,抗战爆发后, 星社星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支撑时 间最长的文学社团。 主要阵地:《礼拜六》《游戏新报》 《小说日报》《笑》《快活》《小说世 界》等报刊杂志。 文学主张:“游戏”、“消闲”、世俗” 是他们固守的天地。现代通俗小Biblioteka 与张恨水一、关于现代通俗小说:
难以界定,有别于新文学小说的一种文学 样式。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形式上 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
1、特点
文学观念:政治功利性弱,商业目的性强; 趣味: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创作方法:有明显的古典小说特征,模式化、 程式化倾向突出。
1、《春明外史》(1924) 主要人物:杨杏园 在言情的同时,也渗透着社会讽刺的特点。属 于社会言情小说。 2、《金粉世家》(1927) 冷清秋是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作家 理想中的人物。 “民国《红楼梦》”,人情恋爱小说。 《金粉世家》与《春明外史》同属社会言情小 说,但前者带有更多的社会性,社会性压倒言 情性;后者则带有更重的言情性,才子佳人为 主,社会写实为辅;
5、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过程
初期:言情的时代 发展成熟期:20-30年代,多种类型的创
作都有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雅俗文学渐趋合流。
二、张恨水(1895—1967)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
《春明外史》:张恨水第一部有影响的
论张恨水小说的文体现代性

论张恨水小说的文体现代性
温奉桥;李萌羽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索张恨水现代章回小说的现代性,认为张恨水对章回体进行了整体性"改写",使之精致化和深度化,成为一种富有现代感的新文体,这是对五四新文体的丰富和补充.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温奉桥;李萌羽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王蒙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0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4
【相关文献】
1.张恨水《啼笑因缘》与旧派通俗小说的现代性转换 [J], 毕志娟;李大恒
2."现代性"规范的调整--张恨水"抗战小说"新论 [J], 温奉桥
3.现代报刊、稿费制度与张恨水小说--张恨水小说现代性的一个侧面 [J], 温奉桥;李萌羽
4.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J], 汤哲声
5.张恨水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质比较论 [J], 洪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3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Vol.26 No.3 2009年9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 2009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摘 要: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
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
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关键词:趋新;文体;改造;张恨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09)03-0015-04汤哲声(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主持人语:从关注通俗小说的观念到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当下热点,本刊2009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女士的《何为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文学活动方式文学史意义的重新阐释》一文也有所涉猎。
本期推出的笔者的《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论述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现代文体”如何形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是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但论文强调从通俗文学的自身出发,站在现代文学发展的高度予以讨论,这样既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特色,也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特色。
通俗文学的批评应该有自身的批评标准,这一观点笔者曾多次强调,论文中再次介入。
文学研究,必须根据作品和文本说话,这样的研究才是扎实可靠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以通俗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小说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深入通俗小说文体问题,对其进行详细考述。
对重要作家研究进行评述,每位文学研究者都有话可说。
正是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深浅不同,对这些重要作家的评述就有了不同的视角和独创性。
对通俗文学的重要作家李伯元的研究述评并不鲜见,而当下的李伯元研究者又该如何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呢?胡全章的《百年李伯元小说研究述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肖霞的《<小说画报>语言的“日化”现象》看起来只是分析了民初一本文学杂志的语言,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欧化”,还有相当多的词汇来自于“日化”。
这篇论文不仅对一些文学史惯性思维予以突破,还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提出了翔实的例证。
文章很值得一读。
在前几年大众文化的讨论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文学大环境的变化,又被论者所关注。
邢红静的《权力—知识—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认识》将这一话题提到了权力和知识的层面上论述,无疑大大开拓了论题的空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JSBZW007)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把故事情节贯穿起来。
这个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就是杨杏园。
小说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在现在的小说创作和阅读中已经成为常识,但是在张恨水这部小说之前的中国通俗小说中恰恰没有。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讲述,人物只是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并不贯穿始终。
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新闻色彩更加浓厚,甚至将一些新闻传说直接插入小说的情节之中,如包天笑的《上海春秋》等。
张恨水是现代通俗文学作家中第一个以一个人物贯穿小说的作家。
他在《春明外史》中的贡献,给他的小说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小说中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后,这个人物就成为小说的主脑,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与这个人有关系,材料再多、再复杂都不会凌乱。
主脑就是小说中的根,从根子上伸展出去的枝叶就枝枝有来源,叶叶有依据。
第二个好处是小说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人物命运的起伏和发展成为小说主要的情节结构,将他的命运完整地描述,小说结构自然就能完整地体现。
小说中的杨杏园是来自安徽的一个报人。
他来到北京就是小说结构的发端;他到北京后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这是小说结构的延伸;最后他死在北京,这是小说结构的结局,整部小说的结构相当完整。
如果小说中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就可以无休止地写下去,小说结构就不可能完整。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鼎盛之作,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
从引新入俗的角度来说,为小说建立主脑的特点仍旧保留着。
这部小说的主脑不是一个人物,而是金总理一家,小说实际上是写了金家四个儿子与四个女儿的故事,这也说明了张恨水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在增强。
在引新入俗的道路上,这部小说的贡献同样是两个:一是通俗小说开始有了心理描写。
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通俗小说没有心理描写。
中国通俗小说受话本的影响很大,人物心里想什么并不描述出来,而是通过人物语言、表情、动作暗示出人物的心里所想。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在小说中间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度明显加强。
小说有两处写得非常好:一处是金燕西偷偷地去看冷清秋,看完以后心理活动的描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在新时期的延续。
中国传统小说的文化观念和美学特征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基因,决定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基本面貌。
就小说文体而论,中国传统小说文体大致上是两种模式:一种是笔记体,一种是话本体。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创作最初也就是这两种文体的延续,吴趼人、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等人最初的小说不是笔记体就是话本体。
但是,毕竟是现代时期的通俗小说。
传统的笔记体和话本体受到了另外两种新文体的冲击,那就是在民国初年伴随着办报热潮而出现的“新闻体”和伴随着外国小说翻译热潮而出现的“翻译体”。
于是在不断地整合、改良、再整合、再改良的过程中,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并且逐步定型,那就是以传统的笔记体、话本体为叙述形式,以新闻体为叙述视角,以翻译体为叙述结构的小说文体。
这样的小说文体在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这样的小说文体曾经红火一时,成为民初中国小说最重要也是最现代的文体。
但是这样的小说文体很快在新小说文体的对比之中显示出缺陷,毕竟它是以写事为中心,繁冗和散漫是它的致命伤,新小说作家讽刺这样的小说文体是“记账式”①小说是有道理的。
20世纪20年代初,当鲁迅等人的小说登上文坛,通俗小说文体的缺陷就暴露得更为彻底,大批知识青年从通俗小说读者群中退出,成为新小说的热心读者,除了新小说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之外,对通俗小说产生审美疲劳是重要的原因。
问题放在通俗小说作家的面前,要使小说不被读者抛弃,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那么怎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呢?张恨水用他的小说为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又一次改造。
这次改造的核心内容就是—趋新。
它的成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过程的。
1924年在北京的张恨水创作了《春明外史》,100万字。
这是他的成名作。
“春明”是北京的别称。
“外史”是正史不写的野史,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
换句话说,它写的是北京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
从名称到素材的收集,这部小说均属于“鸳鸯蝴蝶派”式的小说文体。
但是,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张恨水开始把新小说中那些新的要素引入通俗小说中,迈出了“引新入俗”的第一步。
在这部小说中,张恨水解决了怎样将通俗小说中散乱的材料集中起来的问题。
他让所有的材料都服从于一个人的命运,以一个① 茅盾在批评这些作家作品时说:“他们连小说重在描写都不知道,却以‘记账式’的叙述法来做小说,以至连篇累牍所载无非是‘动作’和‘清账’,给现代感觉敏锐的人看了只觉味同嚼蜡。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载1922年7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
2009年第3期 汤哲声: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子办诗会,他身边的人真的要写诗吗?是想巴结他,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
诗会中金燕西也写了诗,诗很臭,但所有人都说这首诗最好。
这个场面描写把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写了出来。
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是对金总理死后葬礼的描写。
官场上的婚丧嫁娶往往是各种矛盾最激烈的时候,总理死了以后,虽然大树倒下了,但是根深盘结的很多关系都在,怎么出面,送什么礼物,以及怎么讲话,都很重要。
在这个场面上,张恨水将人情世故刻画得相当深刻。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都是100多万字,1930年写作的《啼笑因缘》只有20万字不到,但是这部小说却是张恨水的成熟之作。
其成熟的标志是小说以人物描写为中心。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文体在《春明外史》中还有,在《金粉世家》中已经淡化,到了《啼笑因缘》则完全发生了变化。
我们这里看《啼笑因缘》中四个人物的出场:穿了一件蓝湖绉夹袍,在大襟上挂了一个自来水笔的笔插。
白净的面孔,架了一副玳瑁边圆框眼镜,头上的头发虽然分齐,却又卷起有些蓬乱,这分明是个贵族式的大学生。
①这是樊家树,袍子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来水笔是洋学生的象征,头发分齐,但是有点蓬乱,有点贵族气息,蓬蓬松松很潇洒。
再看:这时出来一个姑娘,约莫有十八九岁,挽了辫子在后面梳着一字横髻,前面只有一些很短的刘海,一张圆圆的脸儿,穿了一身的青布衣服,衬着手脸倒还白净,头发上拖了一根红线,手上拿了一块白十字布,走将出来。
②这是关秀姑。
梳着一字横髻、刘海、红绳子,处处都透露出关秀姑是山东人,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我们再看:说话时,来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面孔略尖,却是白里泛出红来,显得清秀,梳着复发,长齐眉边,由稀稀的发网里,露出白皮肤来。
身上穿的旧蓝竹布长衫,倒也干净齐整。
③说着这话,就站在那妇人身后,反过手去,拿了自己的辫梢到前面来,只是把手去抚弄。
家树先见她唱大鼓的那种神气,就觉不错,现在又我守着看人家不是有些呆吗?这就回得家去,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呆想,那人在胡同上那微微一笑,焉知不是对我而发的?当时可惜我太老实了,我就回她一笑,又要什么紧?我面孔那样正正经经的,她不要说我太不知趣吗?说我不知趣呢,那还罢了,若是说我假装正经,那就辜负人家的意思了。
他这样想着,仿佛有一个珠圆玉润的面孔,一双明亮亮的眼珠一转,两颊上泛出一层浅浅的红晕,由红晕上,又略略现出两个似有似无的笑涡。
燕西想到这里,目光微微下垂,不由得也微微笑起来。
[1]9金燕西在冷清秋家前等着,冷清秋走了过来无意之中看到这个男孩子傻站在这地方,就微微地向他一笑。
一般情况下,如果心中无意,不管这个女孩子怎么笑都没关系。
这个时候金燕西心中有意,冷清秋此时对他一笑,自然会引起他复杂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