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 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 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 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 而不重视 “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 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 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介绍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 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 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 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 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 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作家。
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 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 说,在新时期经历了以下 三个发展阶段: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虽 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 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 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 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并没 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 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
一、“伪现代派”时期(19791981)
苏童, 1963年生于苏州,作家。1980年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 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 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 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 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 《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 指南》等。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最 早在诗歌界显现出来。顾城、北岛、舒婷等 人的“朦胧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对传 统文学的理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朦胧 诗所强调的“自我”,也使人们开始思考 “人”这一命题,文学也由此开始向文学本 身回归。“朦胧诗”虽然不能算作现代主义 文学,但是,它的怀疑精神、它的诸多创作 手法、它的荒诞意识,却是与西方现代主义 的精神互相呼应的。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1、概念:“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况,展示现代人的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2、发展状况: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以王蒙、宗璞为代表的中年作家们出于表达现代中国人在新时代中所产生的社会情绪的需要,首先采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艺术手法,创作出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批具有非传统现实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王蒙在新时期重返文坛后,创作手法发生了较大变化。

自1979年《当代》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布礼》开始,他连续写了5部中、短篇小说(《夜的眼》、《蝴蝶》、《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等),集中对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手法进行了尝试。

除王蒙以外,与他同时或稍后有一大批中年作家都有意识地采用了一些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如李国文的短篇小说《月食》、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以及谌容的《人到中年》等,都大量采用了意识流动、时空跳宕、镜头组接等现代派手法。

但是,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巨大变革,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等。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启蒙思想家们认为,要救国救民,必须进行思想启蒙,推动社会变革。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家们强调民族自强、民族复兴,呼吁抵制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提倡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

社会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主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创新、多元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在探索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是多元而复杂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面貌。

通过对这些思想观念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 例题1:简述启蒙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解题方法:1.回顾启蒙思想的定义和核心价值观。

2.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具体情节和主题。

3.举例说明启蒙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例题2: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用?解题方法:1.阐述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一、本文概述成长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长小说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贡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力求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接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叙事手法,如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时间线性叙事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主题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自我认同、家庭伦理、社会变迁等。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和作品的互动关系。

通过比较研究和跨学科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塑造民族性格、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题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描绘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深度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元主题。

通过对这一类型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路历程的曲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这一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个体的转变,揭示了成长的痛苦、困惑和喜悦。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的考验,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也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通常将个体的成长放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种种问题。

中国现当代小说讲解

中国现当代小说讲解

绝望与救赎-北村
粗鄙与挑战-《我爱美元》
存在之思-《雨天的棉花糖》
• 1-2,拉康的主体概念:与他者相对立; 镜像理论;首先要确立“他者”的边界; 是一个自我命名、自我发现的结果:“我 以前也与他们一样”,从世界中分离出来: 独立、怀疑主义
• 1-3,阿尔都塞的主体概念:召唤主体 • 对传统主体概念的解构:主体乃是“非主 体性的”:被动的、被塑造出来 • 意识形态系统:召唤系统
• • • •
九,当代解读之七:书写方式 1,真理宣谕式的言说方式 2,作者=主人公=真理拥有者 3,价值霸权与启蒙之必要
启蒙的失败-《我们夫妇之间》
乌托邦的两难-《组织部新来的年 轻人》
• 一,作者介绍 • 王蒙,(1934~) ,1948年入党。1953年创作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新时期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化部长。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 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 等,《在伊犁》系列小说等等。
主体的神话-《绿化树》与《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
• 一,作者介绍 • 1936年生。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 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 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 外逃流浪,讨饭度日。
• 1979年重新执笔,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中篇小说《土 牢情话》、《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 人的风格》、《习惯死亡》。其中《灵与 肉》、《肖尔布拉克》分别获1980年及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 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有些文章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 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 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 如此痛苦的怀念?”

中国现当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小说

(四)东北流亡作家群:
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东北一批青年作家被迫流亡到关内,他们日益思念
被践踏的故土,用小说传达出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 乡的盛赞之情。
代表作家:萧军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只隔两三条的街路便好像跨过了一个大洋一样风景都变换了。从店铺突出来的五花八色 的招牌使头上成为危险地带。不曾受过日光的恩惠的店门内又吐出一种令人发冷抖的阴森森
的气味。油脂,汗汁和尘埃的混合液由鼻腔直通人们的肺腑。健康是远逃了的。连招买春宫
的簇簇的口音都含着弄堂里的阿摩尼亚的奇臭。好像沸腾了的一家茶馆张着一个巨大的虎口 把那卖笑妇和一切的阴谋,商略,骗计都吸了进去。 启明离开了那班游泳着的人群弯入了一条小巷时,忙把一口厌恶的痰吐了出来,不几步 便看见头上明明地写着“绿弟”两个字的门灯。不晓得此刻她在不在,他想着便进门去了。 两上钟头之后,启明便做了回家的汽车上的人了。他把倦怠的身体深深地躺在绒的椅垫 上,任那车体舒服地摇动着,自己浸在懒惰的波浪里。 “并没有兴趣,”他的思绪是在刚才离开来的绿弟身上。绿弟是前天他在跳舞场里,偶 然同他开了口的一个职业女人。 ——刘呐鸥《礼仪和卫生》
沦》小说集开始,主张写作应该再现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
的描写,侧重作家“心境”的暴露,包括各种病态心理,以此向旧道德挑 战。 代表作家:郁达夫、卢隐、郭沫若、张资平、叶灵凤、陈翔鹤、林如 稷等。
代表作品: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夜晚》,郭沫若《鼠灾》、《未央》, 卢隐《海滨故人》、《旅行》等。
(三)海派小说:
广义上的海派,指30年代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 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注重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表现“都市男女”生活,迎合大 众口味,展示半殖民地上海的生活百态,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曾虚白等。 代表作品: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狐步舞》、《黑牡丹》, 施蛰存《上元灯》、《狮子座流星》等。

我喜欢的一部中国现代小说

我喜欢的一部中国现代小说

我喜欢的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围城》钱钟书在《围城》中,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小时候曾看过陈道明所演绎的方鸿渐,唯唯诺诺,软弱的很。

当时小,也不懂什么城里城外,只觉得他娶的老婆小心眼总与他吵,而片尾又是如此的凄凉,方鸿渐丢了钱又被妻子撵了出来,饥寒落魄无处可去。

当时就想我若是个男子,断是不会娶这种女人的。

要娶也娶唐小姐一般的人物,温柔漂亮单纯。

近些天读过原著后发现方鸿渐本人并不是像我小时候所理解的不堪。

他有着南方人的腼腆,又出生于不亚于中产阶级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虽然文凭是买回来的,他不是笨,只是懒不愿学个正经的本本回来罢了。

书中买假文凭的事足够说明他的聪明,可惜聪明不在点上。

他不懂得世故,不懂得圆滑与融通,更可怕的是他很单纯。

也许正是由于他本性的单纯才将自己禁锢在层层的围城当中。

方鸿渐的第一圈“围城”: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有点虚荣,有点玩世不恭,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找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他的爱慕了。

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

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

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近年来,当代中国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创作能力,更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首先,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反映在了当代中国小说中。

小说的题材和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生活经历。

从城市白领到农村贫困家庭,从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到老年人的回忆录,当代中国小说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学图景。

其次,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之二是关注当下社会问题。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中国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们的困境。

例如,一些小说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这种关注社会问题的特点使得当代中国小说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影响力。

第三,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之三是探索个体内心的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也变得更加突出。

当代中国小说通过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探索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这种关注个体内心的特点使得当代中国小说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体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当代中国小说的特点之四是注重艺术表达和创新。

在当代中国小说中,许多作家通过创新的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一些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使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还有一些小说运用了象征主义和意象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

这种注重艺术表达和创新的特点使得当代中国小说在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然而,当代中国小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市场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小说过于商业化,追求畅销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深度。

其次,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一些小说的质量和内容受到了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最新资料推荐------------------------------------------------------ 一个是通过娱乐性的松弛向自然作简单的回归,一个是通过痛苦的自我生成向自然作再创性的回归。

前者是调节性的心理平衡活动,后者是创造性的审美创作劳动。

就人性而言,前者仅仅满足人性,后者才是创造人性。

二、人生在现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形成带动了人们去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

沈雁冰在五四时期所写的评论文章《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里面,更借国外的思潮来提倡为人生的问题小说。

冰心早期的代表作《超人》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一个使许多青年感奋的命题。

主人公何彬,原是个超然人生、仇恨人类社会的超人,后来却为儿童与慈母的爱所感化,认识到世界上的人都是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1919 年 9 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照的写法否定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而肯定受资产阶级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还有王统照、叶圣陶、庐隐、许地山等问题小说家也围绕着人生这个话题展开创作,人们也在他们的创作中思索着人生究竟是什么?。

在现代文学中,除了问题小说家以外的其它作家又何尝不是在探讨着人生,在对人生的感悟中写出作品。

3 / 8
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们在看着别人的人生,别人也同样看着你的人生,作家的灵感来自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参考着别人的人生,他们的作品就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字里行间都是人生的情感与感悟。

因此,强调人生体验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充实,是许多作家的共识。

三、人与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对人和人性的探讨离不开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

因此,文学的人学思想或人文精神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作家对待社会的态度和作品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暴露批判上。

优秀的作家是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作家,优秀的作品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作品。

伟大的作家几乎无不在批判之中显示出他们的伟大,没有一个是靠唱赞美而伟大起来的,在现代文坛中,也有许多作家也是因为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才能够成为伟大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无不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腐败官僚的讽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又是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中国人沉睡的心唤醒,一次又一次地使读者坚强起来。

例如鲁迅,他在自述中说道,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
---------------------------------------------------------------最新资料推荐------------------------------------------------------ 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明天》里,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于寡妇丧子,更大的痛苦是她内心的孤独与空虚;《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
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
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
5 / 8
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像鲁迅这样关注社会,关注国民命运的作家,在现代文坛上也举目皆是的。

四、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决不能只限于人本身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还必须高度重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掠夺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人自身欲望的满足与人对自然万物的责任、人重返与自然万物的融合等重大问题。

人学的视野必须扩大到人所生存于其中的整个地球乃至宇宙。

无论怎样都好,人类必须要和自然和谐共处,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是人类要想在这个星球上天长地久地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是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

与自然融合,能够给人以力量和信心,能够治愈人的精神创伤、净化人的心灵,能够使人重新找回久已失落的天真纯洁。

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下才能写出优美的文学作品,才能描写出纯洁的人与物。

这种人与自然的美,写得最好的,个人认为是沈从文。

出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的沈从文,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的湘西世界。

湘西处于湘贵交界。

---------------------------------------------------------------最新资料推荐------------------------------------------------------ 在这里,宗教的潜流波及到这里,愚昧、纯朴、多民族共存,这些都赋予其神秘色彩。

这里的人剽悍、野蛮但也忠诚、圣洁、不虚伪。

同样也是一种个人浪漫情绪和宗教情绪结合为一的游侠精神,铸成了这地方人格与道德的另一种典范。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如他所说: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人的文学才能也在这里得到再好没有的体现,好像天然是艺术型的:
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
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在人学是文学这一论题中,对人学内涵的分析是必要的,从文学的人道主义态度上说,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不仅过去是人学,现在是人学,将来也永远是人学。

7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