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苦,鲁迅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这些“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两种形式出现着:(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故乡中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的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他面对我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主要成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如何与传统文学研究进行对比和结合。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比较和分析,促进了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兴起、发展趋势、比较、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文学研究则逐渐形成于汉代至宋代,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明清四库全书的编纂,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整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和参考依据。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近代文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随着中国近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近代文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得益于学术界对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研究者开始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意义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历史意义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记录。
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小说在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批判上。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这些变革和动荡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现代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痛苦经历。
例如,《围城》通过对上海滩上的官场腐败和人性扭曲的描写,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在革命年代中的矛盾和挣扎。
这些小说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和遗忘。
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再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华与虚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通过对北京胡同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沉寂和挣扎。
这些小说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它对个体命运和人性的关怀上。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个体命运常常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压迫,人性也常常受到扭曲和剥夺。
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和勇气。
例如,《活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持;《白鹿原》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追溯,展现了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扭曲和挣扎。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郑海军延边大学摘要:近代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学形式见证了它们成为文学主流的过程。
两国文学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新题材和新事物,是一段井喷式的小说创作时期。
这部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汉语和韩语的新小说。
这就是新中韩小说的改变,中韩小说的历史以及中韩小说思想概念和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新小说连接了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过渡纽带。
对中国新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中国晚清小说史应该被看作是阿英先生的《晚清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应运而生;韩国新小说始于安州,他创造了“韩国文学史”。
韩国新小说从强调外国文学的角色到以民族文学为中心的内在传承。
结合这种背景发展,本文对中韩近代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一、中韩近代新小说的思想改变从现代学派的建立和运作开始,随着中韩两国新教育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西方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和韩国,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文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突出,小说的潜在读者也大大增加。
韩国在近代救国的理念与中国基本一致。
在近代,两国不得不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对外开放。
在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中,西方小说在朝鲜文学中的记录仅仅是几个字,在两国改革前后,小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改造社会的工具。
翻译小说的重点最初放在政治小说上。
在引进当地语言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和小说家的翻译存在着一些误解。
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意识形态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一个接一个地翻译出来。
读者和文化氛围在这两个国家的小说中创造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语言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一)以时事进入小说它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小说的主题被仔细分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近代中国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20世纪初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历史,并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小说研究。
他们致力于整理、研究和评价中国古代小说,为后来的近代小说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说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声音,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尝试用小说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胡风、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的面貌,并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小说研究逐渐脱离封建旧制,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小说的影响,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二、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批评研究等。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分析,学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和社会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找到其共同的创作特点和风格;通过批评研究,可以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小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三、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既有研究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又有研究小说与社会现象、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在小说的思想内涵方面,研究者们揭示了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思想观点和主题。
例如,鲁迅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对封建礼教、民族压迫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沈从文的小说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近代《小说月报》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以《小说月报》 (1910-1932)为中心

文化传播与审美f4第4卷第10期近代《小说月报》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以《小说月杈》(1910-1932 )为中心qn、夫l|/r(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小说月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的,成立于1910年10月。
在我国近代报刊中,其内容从各不 同侧面描绘了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及近代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 现实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小说月报》(191M932)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关于《小说月报》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研究方向趋同,多元学科视角切入,报刊与社会互动密切。
同时,针对上述研究成果,关注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学理思考,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说月报》;新闻史;近代社会;新闻理论与实务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10-0112-04_、引言《小说月报》是我国现代文学第一大刊,在五四运 动前为鸳鸯蝴蝶派所主导的刊物,而后在新文化运动 影响下,其经营者进行了多次改革,自此《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为人生”的主要阵地。
后迫于销量下降等原因,其开始译述外国文艺作品,亦 在栏目、封面、插画、广告等模块上也做足功夫。
在其发 行22年的时间里,该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对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亦做出极大贡献。
作 为刊载小说的报刊,它虽不像《大公报》《申报》等报刊 能够记录重大社会事件始末,但它却以小说为载体,从 侧面去揭发、凸显和批评社会各维度的阴暗面,具有强 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相较于《解放日报》《申报》等 同时代报刊的研宄,关于《小说月报》的学术研宄还处 于初级阶段[1]。
但可看到近年来学界对其研宄越来越 深入。
因而本文拟对近年来《小说月报》研究进行总结 归纳,揭露其研究问题和相应策略,以求对后续研究有 所裨益。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一、本文概述成长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长小说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贡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力求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接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叙事手法,如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时间线性叙事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主题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自我认同、家庭伦理、社会变迁等。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和作品的互动关系。
通过比较研究和跨学科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在塑造民族性格、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主题研究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描绘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深度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元主题。
通过对这一类型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心路历程的曲折。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这一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个体的转变,揭示了成长的痛苦、困惑和喜悦。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的考验,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也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通常将个体的成长放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种种问题。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编者按:2012年3月,邵宁宁老师在西北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开设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论这门课程,课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做了综述式的介绍,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的作家作品,做了一定的脉络式讨论,其中也穿插着涉及了当代小说的内容。
课程分三个课时进行,现在就课堂内容做一简要梳理,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种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全新思考。
第一讲现代小说概论中国小说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再到后来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话本,拟话本,文言章回小说的出现,小说作为一种世人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已经有了千年的发展历史。
孔子说:“虽小道,却亦有可观者”,就表明了小说在古代并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也有“可观”的地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乃至历史事件也会在小说这种题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
到了近代,小说的社会价值被深刻挖掘,无论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还是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之于当时的社会价值。
梁启超在很早就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就第一次深刻揭露了小说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小说能成为社会改良武器的作用。
鲁迅更是弃医从文,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深刻批判了国民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锋人物。
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
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史明杰
学号:2009160234
课程:中国近代小说研究
任课教师:侯运华
从《金粉世家》看张恨水的文学特色
摘要:张恨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金粉世家》更是其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以《金粉世家》为例来分析张恨水小说的文学特色及其价值。
关键词:金粉世家,通俗文学,文化特征,文学价值
张恨水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高产通俗文学大师、著名报人,平生创作了中长篇小说一百二十余部,加上散文、诗词和文论等,总计不下三千万言,被喻为一座文学和文化的金字塔。
有学者曾用“双峰对峙”来形容张恨水,鲁迅分别在通俗文学,新文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张恨水的推崇。
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至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连载于当时《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粉世家》更是奠定了张恨水在文坛上的地位。
作者在《金粉世家》中虚构了平民女子冷清秋与豪门公子金燕西的爱情悲剧,并以两人爱情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一家由盛而衰的过程。
《金粉世家》的问世,为《世界日报》带来一路飙升的销量,读者群中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
时至今日,人们更是没有减少对《金粉世家》的热情,从《金粉世家》电视剧的成功可见一斑。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金粉世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中更很
明显彰显出张恨水小说文学特色和价值。
那么,张恨水小说到底有着哪些内蕴呢?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
张恨水的小说赢得新旧两方面读者欢迎与他创作背后独特的文化心态有关。
尽管西方文化的传入已经成为强势,然而,在张恨水的心理构成中,传统文化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
他在旧的传统文化支撑下吸收融合新的文化素养,使旧的文学焕发出富有现代性的活力。
作为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的文化特征。
张恨水的小说深植于丰厚的中华民族审美基因的地层,水乳交融地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审美因子连脉,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小说走向的一种必然。
张恨水的小说虽然在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有所改善,但基本形态方式未变。
张恨水小说不但继承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社会言情的走势流向,更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初叶上海“十里洋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者。
鸳鸯蝴蝶派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
但是张恨水小说并非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还表现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落后思想意识,表现了病态社会中小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
《金粉世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金铨一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因此张恨水小说的审美题旨同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联系,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
二,新的文化特征的融合。
张恨水主张创作要符合时代要求。
“写
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反映时代和写人民”,【1】成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主导性追求。
他一方面坚持传统文化,用通俗小说的各种样式创作;“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
《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
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
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
【2】另一方面又因时而变,将旧的东西转化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学。
这就决定了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恨水因时而动的趋新特点可从他对传统章回体通俗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性改造中体现出来,使之重获生命力。
他在作品取材、思想设定上顺应时代潮流,淡化封建士大夫立场,接受个性解放意识和平民精神;在艺术技巧上花样翻新,学习新文学技巧、注重细节描写、性格刻画和景物描写。
张恨水对旧章回体小说现代性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在《金粉世家》的女主人公冷清秋身上具有现代女性特征,她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初叶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女性典型。
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着自觉地反抗意识,又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与无助。
矛盾的性格特征构成了冷清秋的近代女性形象,也定格了冷清秋的命运。
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女性,她的宽容与矜持赢得了金家上下的认同。
她又有着灰姑娘嫁入豪门的
爱慕虚荣,在书中四十九回中,清秋结婚那天,她一个人坐在家里心里就想着,不料这段婚事,居然成功了。
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她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偷偷瞒着家人与金燕西去西山游玩,并私定终身。
冷清秋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她试图打破门第偏见,融入金家。
她追求独立,思维新颖,有自己的个性尊严。
她看不惯其他少奶奶们的整日无所事事,开始出外谋业。
张恨水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化特征,更在于他紧跟时代选取题材、内容。
他主张“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多试一试。
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
【3】
张恨水对章回体通俗小说的改造也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他将我国的传统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显示出与旧章回体通俗小说不同的特征。
在人物描写时除了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外,他适当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如《金粉世家》里女主人公冷清秋的塑造,更多借助心理描写完成。
在情节结构上,张恨水将传统小说的曲折多变、引人人胜与现代小说情节结构的开放性结合起来。
三,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
与新文学家大力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张恨水不以“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文学使命,而是把文章定位在供人消闲的通俗文学上,作“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小说,他毅然挽起章回体即将被丢进茅厕的命运,就是肯定文学之“通俗”的最突出表现。
张恨水的小说多写言情故事,以言情来构筑小说的骨架,以增加小说的娱乐性趣味性,他循着传统的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
新的技巧,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
例如,《金粉世家》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主线,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衰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豪门之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贯穿全书,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作者在编织故事时又能充分运用误会法来增加情节的魅力,使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能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之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这样,作品就适合了各类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尤其符合都市小市民阶层的心理和幻想。
可见,张恨水确实是将其创作主要面向市民阶层,尽可能照顾他们的审美习惯和阅读能力,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广大市民读者喜爱的作品。
然而,在向“俗”定位的同时,张恨水的小说并不像一般的滥俗文学一味的迎合大众,使读者获得单纯的娱乐快感而取胜,他在自己的小说中融入更深更广的东西,达到了“高等艺术”的层次。
总之,张恨水的小说以独特的创作个性,饶有兴味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和需要,既有大众通俗文学的趣味性、情节性,又善于制造叙述内容上的陌生化效果,一部部经典耐读的“叙事传奇”在商业运作中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名符其实的“双料冠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张恨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学因素的融
合是成功的。
这同张恨水不断的探索创作有关,这种一生不止的探索精神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变化。
正是这种变化,使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活力。
而正是张恨水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张恨水:《总答谢》,1944年5月2日重庆《新民报》
[3]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上、下)[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