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 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 ,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 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 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 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 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 而危及患者生命。
1.望诊--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 红舌:热证。 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
1.望诊--望舌形
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 湿内停。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暗,多 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 养所致。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手,多因里热炽盛,邪热内结所致。
“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
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 ,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 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 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 等症状。 “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 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 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 重症候。
1.望诊
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
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 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 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 ,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中医护理学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有⼀套完整的辨证施护的⽅法,在病情观察时运⽤中医基础理论,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配合抢救,以挽救病⼈的⽣命 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有利于全⾯了解病情,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周到的护理。

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科研资料和总结经验。

病情观察的要求 掌握病情观察的原则 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反应 病情观察的⽅法 运⽤四诊的⽅法,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员运⽤望、闻、问、切有⽬的地搜集病⼈病情资料,调查了解疾病发⽣发展变化,对病情进⾏观察和分析,从⽽确定护理诊断,制定出护理计划。

1 望诊 护理⼈员利⽤视觉,对⼈体全⾝和局部的⼀切情况及其排泄物等,进⾏有⽬的地观察,即是望诊。

望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体的神、⾊、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如《灵枢·本脏篇》中所说。

◎观察神◎观察⾯⾊◎观察形态◎观察头颈五官◎观察齿、龈、咽喉◎观察⽪肤◎观察⼩⼉⾷指络脉◎观察排泄物◎观察⾆象 2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和嗅⽓味两⽅⾯。

早在《内经》时代就有闻诊的记载,通过闻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变化。

◎听声⾳◎嗅⽓味 3 问诊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医家向来重视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疏五过论》。

问诊包括以下⽅⾯的内容:◎问⼀般情况◎问⽣活史◎问家族史和既往史◎问起病◎问现在症状  4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对病⼈的肌肤、⼿⾜、脘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从⽽获得辨证资料的⼀种诊疗⽅法。

《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可见,脉诊是中医学的精华之⼀,对于临床的病情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

◎脉诊◎按诊 运⽤辨证的⽅法分析病情 对于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应通过辨证的⽅法进⾏分析,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临床常⽤的辨证⽅法包括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营⾎辨证、三焦辨证等。

中医护理基本内容ppt课件

中医护理基本内容ppt课件

神情 神志清晰 精神不 大虚:精神萎靡, 虽神识似
表情自然 振思维迟 意识模糊大实:神 清但烦躁

昏谵语,卒倒神昏 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 大虚:形体羸瘦, 虽思欲活
软 动作 反应迟钝大实:循 动但不能
迟缓
衣摸床,撮空理线 自转
握拳牙闭
精选ppt课件最新
27
二、望面色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反映。
面目身俱黄(黄疸),属湿证 鲜明如橘色(阳黄),属湿热熏蒸
晦暗如烟熏(阴黄),属寒湿郁阻
【黄 色】
萎黄图例
黄胖图例
黄疸(阴黄)图例
【白 色】
主病: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消瘦,属营血亏虚 面色晄白(白而虚浮),属阳虚或阳虚水泛证
面色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若 伴腹痛剧烈或战栗,多为阴寒内盛,寒凝结滞, 经脉拘急所致。
体瘦:形瘦食少,皮肤干燥, 多属阴虚有火之征,故有“瘦 人多火”之说。 若骨瘦如柴,肌肉干瘪,是脏 腑精气衰竭之象。
(二)望 态
【概念】
即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 诊察病情的方法。
【内容】
望姿态






姿
姿




【望态要点】
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 ——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白 色】
苍白图例
晄白图例
【黑 色】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
面色黧黑,属肾阳虚衰,阴 寒凝滞的虚寒证
面黑干焦,属肾阴亏虚,虚 火上炎。
眼眶发黑,属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有 崩中漏下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
《黄帝内经》中提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一天中常会出现早晨病情 渐轻,中午病情稳定,深夜病 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
生活起居护理的原则
(二)环境适宜,慎避时邪
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人 类 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环境的优劣,直 接影响人寿命的长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 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阴阳四时 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的人,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阴气,从根 本上来 保养身体,才能和万物一样,顺应阴阳之性而生活于生长收藏的规律之中。如果违反 了四时阴 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损害了生命的根本,真气亦随之败损。所以,阴阳四时的变化, 是万物成长的终始,是死生的根本,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是健康的法则。
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
(二)睡眠护理
1.顺应四时阴阳调睡眠:维持正常睡眠是维护人体健康的保 证。醒着的时候阳气在活动, 是阳气消耗的过程,长期剥夺睡眠时间,阳气则会过度消耗,人体阴阳失衡,疾病将会发 生。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护理措施,保证充足而适 当的睡眠时间,以利 其尽快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达到防病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气候的异常变化与疾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活起居护理的原则
(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起居有常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规 律。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动。 中医学认为,过度劳累常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常坐、卧、立、行,若是 持续过 久,也会损害机体。因此在起居上要注意避免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 避免劳神。

中医护理基础-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基础-病情观察

19:6
(一)望诊
望小儿指纹: 1.望神 通过观察3岁小儿食指内 2.望色 侧络脉的形色(粗细和五种 3.望形体、望姿态 颜色)、浮沉、长短(有风、 4.望头颈五官 气、命三关),来判断疾病 性质、轻重及预后 。 5.望皮肤 白色 6.望小儿指纹 7.观察排泄物 8.望舌
(1)望形体:形体强壮者其五脏功能旺盛。病 ( 1)得神:目光炯炯有神,神志清楚,语言 (1)观察头面颈项:病人头形过大(脑积水) 通过观察通过观察排泄物 如大便、小便、呕吐物、 人虚胖,面色苍白,多为阳气不足;形瘦肌削、 清晰,反应灵敏,身体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充 或过小;颜面或四肢浮肿;颈部痰核或瘰疬;病 痰涎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各有关脏腑 面色苍黄,多为阴血不足; 畸形如鸡胸龟背, 沛,预后良好。 人头项强直;头项软弱,不能昂首等。 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 头长颈细,多见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失养。 望皮肤: 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和皮疹等。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 2 )失神:目光呆滞,语无伦次,反应迟钝, (2)观察头发:头发状态反映精血的盛衰。正 (1)观察大便 :大便色黄如糜且恶臭;大便泻下 病人动作异常,如见病人眼、面、手足趾 出现 皮肤色黄伴目黄、尿黄的属黄疸,色鲜明为阳黄, 寒邪凝滞,经脉瘀阻 动作迟缓,或撮空理线(出现幻觉),四肢冰 常人发黑浓密而润泽;发黄稀疏,干枯不荣;头 如水或夹有未消化食物;腹泻肠鸣、身重倦怠;大 震颤、抽搐,是热盛动风,或阴虚、血虚动风。 色暗晦为阴黄。皮肤发斑,斑色红为温热之邪入营 发大量可见脱落或花白干枯。 冷,大肉瘦削等,是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便有血,色鲜红且先血后便的是近血(来自肠道、 若见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血,红润为顺,暗红或紫赤则为逆;皮肤斑疹,如 提示预后不良。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称为“少 (3)观察五官:包括观察目、耳、鼻、口唇。 肛门),色黑褐且先便后血的是远血(来自胃幽门 2.赤色:主热证(实、虚) 于痉证(破伤风)。 粟米高出皮肤者为疹,不出皮肤者为斑。麻疹色红 神”。 病人双目白晴发黄为黄疸,白晴红赤为热证;目 以上部位),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的是痢疾。 (2)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状态可 邪热亢盛,脉络贲张或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润,依次出疹为顺,赤紫暗滞则为热毒内盛,淡而 ( 3 )假神: 危重久病之人,突然精神好转, 巢浮肿,两目斜视,两目上。耳内流脓,耳轮干 (2)观察小便 :小便清长,短少赤涩。艰涩疼痛; 推知病情。如病人喜动者多属阳;喜静者多属阴; 不红或突然蜇伏不见是正虚邪气内陷,是属逆象, 欲见亲人,目光转亮,言语不休,语音清亮, 枯焦黑;鼻翼煽动;鼻柱溃烂塌陷;口唇淡白; 尿如脂膏,尿中有沙石。 病人卧时喜面向里避光,伴精神差,多为阴寒、 应当提高警惕。皮肤白瘩是白色丘疹,晶莹透亮, 饮食突然大增等,意谓患者陷入阴阳即将离绝 口唇红赤;口唇暗紫;病人口开不闭;口眼歪斜; 3.黄色:主湿盛:湿热或寒湿 (3)观察呕吐物 :清稀味淡;呕吐物酸臭且夹杂 虚证;病人喜仰面露足,常揭去衣被,多属热证; 属湿郁热盛;皮肤干枯无弹性,是热盛伤津或肺阴 状态,多见于濒死前。 口噤不语。 未消化食物;咳吐鲜血或痰中带血,含有食物残渣。 内外寒湿,或中寒脾虚湿盛 病人躺卧缩成一团,喜加衣被,或喜热者,多属 亏损。 (4)观察齿、龈、咽喉:牙根疼痛,牙龈红肿, (4)观察痰涎 :痰色清淡,有泡沫,无泡而黏; 寒证。病人坐而仰首喘息为痰涎壅盛肺实证;病 观察皮肤形态还应观察有无疔、疖、疽、痈等。 4. 痰白滑;痰黄而稠;咳唾之物脓如米粥,或见脓血 :虚证、寒证、血虚 牙根松动而隐隐作痛,牙龈易出血。咽喉红肿疼 人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 寒邪、失血或久病气虚血亏 痛或化脓,咽峡娇嫩鲜红;咽喉间若见白膜,刮 腥臭;多唾者;口苦涎黏。 病人坐而不得卧,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之重证。 之不除,重刮则出血又生白膜的为白喉。 5.黑色:肾虚、寒、痛证、水饮或血 肾亏、寒凝、水泛、血瘀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病情观察

结果记录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 准确的记录
观察方法科学有效
掌握各种病情的观察方法、及 时、准确地了解病情的变化
病情观察的 方法
病情观察 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标题文字
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病情 资料的基本方法
辩证
运用各种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 进一步判断与确定疾病的性质、 部位
01
舌象
. 判断疾病 转归和预 后的重要 依据
02
03
脉象
反映全身脏 腑功能、气 血、阴阳的 生理信息.
排泄物
观察大小便、 呕吐物、痰液、 汗液 、经带等 排泄物的性状、 量、色、次数
小结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学》第4版 孙秋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谢 谢!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第五节 病情观察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3/ 掌握病情观察的要求、舌象
的观察
02/ 熟悉病情观察的目的、方法 和内容
病情观察的 目的和要求
病情观察 方法和内容

为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及早发现危重证候和的
观察内容重点明确
护士应熟悉病人病情和当前治 疗护理的要求,有重点、有目 的的对疾病的症候进行观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中 医 护 理 病 情 观 察
刘 志 梅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思考题:
1、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主要内容。
2、五色主病。
3、得神与失神、自汗与盗汗 、癃闭与遗尿 。
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的内容,包括病情观察、情志 护理、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愈后调护等。 这些护理措施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 康复。
2、要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任何病人都要做到 关心、体贴、爱护、缜密地观察病情变化, 要多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接触,对一切细 微的变化都应注意观察,做到多看、多问、 多观察,不要放过任何可能发生危险的症 状变化,以获得抢救的最佳时机。如血证 病人,若病人自诉自觉咽部有血腥味,则 为咳血或呕血的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 施,防止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望舌态是观察舌体的动态,包括强硬、痿软、 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
观察舌苔,包括望苔色与苔质两方面。望苔 色,若见白苔,是为表证、寒证;白苔而舌淡, 多为里寒证。舌上满面白苔,如白粉堆积,为外 感秽浊不正之气,热毒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或 内痈;若见黄苔,是为热证,里证。苔黄甚即邪 热甚。若见黑苔,是为热极或寒湿证。苔黑而燥 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 则多属阳虚寒盛。望苔质,若见薄苔,为病邪在 表,病情较轻;若见舌苔厚者,多为病邪入里, 病情较重内有饮食痰湿积滞。
图片
• 图片
观察颈项,若见病人颈部有肿物,常 见瘿瘤或瘰疬。如果发现病人头项强直, 则为痉证实邪;若见头项软弱,头重倾垂, 则为正气虚弱。 观察头发,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发 黑浓密而润泽,是属肾气盛而精气充足; 若见发黄稀疏干枯不荣,是属精血不足, 肾气亏虚。若大病之后或虚损日久,可见 到病人头发全部脱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病情的观察
中医护理学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有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的方法,在病情观察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配合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有利于全面了解病情,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周到的护理。

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科研资料和总结经验。

病情观察的要求
掌握病情观察的原则
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反应
病情观察的方法
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有目的地搜集病人病情资料,调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护理诊断,制定出护理计划。

1 望诊
护理人员利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即是望诊。

望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如《灵枢·本脏篇》中所说。

◎ 观察神◎ 观察面色◎ 观察形态
◎ 观察头颈五官◎ 观察齿、龈、咽喉◎ 观察皮肤
◎ 观察小儿食指络脉◎ 观察排泄物◎ 观察舌象
2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早在《内经》时代就有闻诊的记载,通过闻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变化。

◎ 听声音◎ 嗅气味
3 问诊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一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医家向来重视问诊,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疏五过论》。

问诊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问一般情况◎ 问生活史◎ 问家族史和既往史
◎ 问起病◎ 问现在症状
4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疗方法。

《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
可不察”,可见,脉诊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对于临床的病情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

◎ 脉诊◎ 按诊
运用辨证的方法分析病情
对于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应通过辨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根据不同的病证采取相应的辨证方法,如外感病中“伤寒”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外感病中“温病”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对病情进行辨证分析,为辨证施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察治疗与护理效果,及时修改施护措施
在进行病情观察时,不仅要收集有关病情变化的资料,还应观察治疗与护理后的效果如何,以便验证所制定的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护理措施能够与疾病的变化相适应。

病情观察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病情观察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做到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防止并发症和危重急症的出现,使护理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