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梦溪笔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
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
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平时与客人闲聊,“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
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
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习学习。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许怀德为殿帅。
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
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
”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
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
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习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沈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梦溪笔谈》包含许多深邃的见解和论述。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及其解读:“古人役车,皆用车辕。
车辕若一,其材厚大,或可用数十年。
近世人为车,两梢平直,深于辕底,而又坚重,则其用久。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使用车辕的智慧。
沈括指出,如果车辕用材厚重且坚固,可以经受长时间的使用,而且两梢平直深于辕底的设计使得车辕更加坚固耐用。
这说明古人在设计制造时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凡石产坑冶者,自是坚重。
有银坑冶,有铜坑冶,有铁坑冶。
石在银坑冶中,皆如玉之状,有似丹砂者,有似明矾者,有似烟煤者。
”这句话描述了矿石在不同矿冶中的形态和特征。
沈括观察到不同矿冶中的矿石具有不同的外观和质地,这反映了不同矿石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世人有食葱韭法,以黄蜡和炒之,气不臭。
或有以柏枝、杏子、椒、姜之类和炒之者,多取其香。
又有以脂膏和炒者,欲其腴润也。
”这句话描述了烹饪葱韭的不同方法。
沈括指出,用黄蜡和柏枝、杏子、椒、姜等香料来炒葱韭,可以使味道更香;而用脂膏和炒则可以使葱韭更加腴润可口。
这说明古人善于运用不同的烹饪技巧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品质。
“世有雷丸,生于雷泽之东,其泽常多雷鸣。
雷丸生其旁,因以为名。
”这句话描述了雷丸的生长环境及其名称由来。
沈括指出,雷丸生长在常有雷鸣的雷泽之东,因此而得名。
这说明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生物分布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凡物有气皆有形,惟水不然。
”这句话描述了水和气之间的区别。
沈括指出,其他物质在气态时都有一定的形状,但水却不同。
这说明古人对于物质形态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
沈括的科学态度非常严谨。
他强调在观察和实验中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追求客观真实的结果。
【2018最新】梦溪笔谈,读书笔记-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么写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
知识越丰富越好。
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
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操作指导怎么写读书笔记呢?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
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
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
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
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
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
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
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
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与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是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类文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见闻,探讨了许多奇闻趣事和智慧的交流。
阅读这本书让我在历史长河中领略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在《梦溪笔谈》中,我读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闻趣事。
其中之一是关于梦境的记录。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梦境和现实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认为梦境可以揭示一些未来的事物或者预示灾祸的到来。
在书中,沈括分享了一些他亲身经历的梦境和一些他听闻的别人梦到的故事。
这些梦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的迷信与好奇心,同时也让我思考起梦境与现实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联系。
除了奇闻趣事,《梦溪笔谈》还探讨了许多智慧的交流。
沈括在书中记录了许多他与各种人物的对话与讨论,这些对话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社会问题。
这些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启发,让我对古代的思想境界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是如此宝贵,正是这种交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对一些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观点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沈括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观。
阅读这些观点让我思考起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的变化是一个社会演进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梦溪笔谈》让我获益匪浅。
书中所记录的奇闻趣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迷信;而智慧的交流则展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与思考方式。
通过这本书,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发的作品,它让我更加热爱并珍视着我们所拥有的现代社会。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读完《梦溪笔谈》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慨良多。
首先,我被书中所述的那些智慧和生活智慧所震撼。
书中的作者洪升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不仅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还了解历史、哲学等学科。
他的思想和见解非常深刻,对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
这些智慧和见解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其次,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梦溪笔谈》中描绘的是唐代的社会生活,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其他一些方面。
从中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多元化,也了解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我被书中的优美的语言所折服。
洪升的文笔流畅、优美,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每一句话都非常有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种文笔使得《梦溪笔谈》不仅是一本智慧的著作,更是一本文学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梦溪笔谈》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意义的著作,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机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笔。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梦溪笔谈》读书心得

《梦溪笔谈》读书心得《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集百家之长的笔记体随笔,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三十卷,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梦溪笔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全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知识和思想。
例如,在文学方面,书中对唐代诗人、文学理论、文学风格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评价;在历史方面,书中对历代皇帝、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哲学方面,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比较;在艺术方面,书中对绘画、音乐、书法等进行了评价和鉴赏;在医学方面,书中对中医、西医等进行了阐述和比较。
通过这些知识和思想的涵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可以深入探讨不同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梦溪笔谈》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唐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梦溪笔谈》中的许多文章和思想,都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例如,在文学方面,书中对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优美和高峰;在历史方面,书中对唐朝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风俗的演变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在哲学方面,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进行了比较和批判,反映了唐代思想界的多元化和互动。
《梦溪笔谈》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书中的文章和随笔,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精湛的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书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现,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在描写人物方面,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书中的许多文章和随笔都具有幽默和诙谐的风格,使人读之愉悦。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沈括这人可真够细心的,把雷震这种平常大家可能只是害怕或者觉得神秘的事儿,观察得那么细致。
你想啊,打雷闪电在古代那可算是超级恐怖的自然现象了。
但是沈括不只是害怕,他还在那研究呢。
他写那些被雷震过的东西的样子,什么漆器啊之类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侦探在描述案发现场一样。
我就想象着他像个好奇宝宝,围着那些被雷震过的物件打转,眼睛睁得大大的,想要把每个细节都看清楚。
而且从这里面能感觉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探索精神。
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设备,全靠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琢磨。
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谜题面前,虽然可能没有全部解开,但他们努力地想要弄明白哪怕一点点。
这让我觉得咱们现在要是遇到啥不懂的事儿,也别轻易放弃,古人在那么有限的条件下都能这样,咱们更得加油了。
再说说这个雷震现象本身,它让我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
在自然面前,人类就像个小蚂蚁似的。
可是沈括却试图从这强大的力量里找到一些规律和道理,这就好像在说,虽然自然很强大,但我们人类也不是只会瑟瑟发抖的。
这一篇小小的关于雷震的记载,就像一扇小窗户,透过它能看到古人的智慧、探索精神,还有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感觉像是和沈括一起经历了一场小小的科学探险呢。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沈括写雷震的时候,那描述可真细致。
他笔下的雷就像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雷公”在搞大动作。
以前我觉得雷就是天上打个闪、响个声,吓唬吓唬人呗。
但看了他写的,感觉雷好像是个有脾气、有形状的家伙。
你看他写雷把什么东西都给劈了,而且那雷好像还挑着劈,有的东西被劈得粉碎,有的却完好无损,这就很神奇。
就像雷在执行它自己独特的“打击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标准咱凡人可捉摸不透。
这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真是既强大又任性。
我还觉得沈括就像个古代的好奇宝宝兼超级记者。
他把雷震这个现象这么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像是要把这个谜团留给后人去解。
这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虽然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科技的手段去研究,但人家也在努力地观察、思考。
从这小小的一篇关于雷震的文字里,我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的雷暴现场,和沈括一起张大了嘴巴,看着雷在那里“作威作福”。
同时,也让我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毕竟雷这东西,要是真发起脾气来,可不管你是谁呢!读完之后,我要是再听到打雷,可能就不仅仅是害怕或者习以为常了,而是会想起沈括的描述,然后脑洞大开地想象雷到底在天上干些啥神秘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一)
《梦溪笔谈》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着作,这部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公元993年,不堪北宋王朝的压迫,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这些农名起义领袖,在正史里,都以“剧贼”之称,且任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真相,但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言语之间,无不有敬慕之意,真实地评价了这次农民起义的正义性。
这部着作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沈括记录了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情况。
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获得的这方面的唯一资料,介绍了指南针的装置及使用方法,谈及了名匠喻洁精湛的技艺与成熟的经验,而且提到了何工高超的三节抗压方法堵住黄河的决堤,所有的这些人物,都是一些名不见经转的下层劳动者,正史中都不屑一顾,而唯有在《梦溪笔谈》中出现,这也正是此书吸引我阅读的缘由。
我看了这本书,发现里面记录了沈括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有许多试验,从书中可以看出,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不愧是学术性名着,书中可以看出沈括对天文,物理,数学,化学,地理,冶金等都有研究,比如他提到的“月本无光,犹如丸,日耀之乃光耳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如钩,对视之则之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用了最
简单的方法推测出月亮是圆球形的,“凡立冬姿影与立春之影相若者也”,他就能提出对以前立法上误差的修正,能够在当时没有现代仪器的北宋王朝提出这样的研究成果,我真的很佩服,此外他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测出节气变化,还提出了黄道赤道的概念等等。
总之阅读了这本名着,最大的感触就是能够放空自己,放佛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体会如同身临其境。
在一个知识的天地,见识作者的妙笔,处处能见其功力。
感觉学习知识是种享受,使自己的智慧能够得到提升,阅读的心境也在升华。
最后再站在作者的角度,能察觉当时科学发展的动态,一种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历史虽已逝去,但其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因其的消亡而沉寂下去,反而愈久而弥珍,越发显出来永久的生命力,所谓觅古而思今,即便到了今天,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仍然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而沈括的《梦溪笔谈》正能给我们带来这些价值。
梦溪笔谈读后感(二)
初中或高中时学过一篇《活字印刷术》的文章,从此记住了沈括的《梦溪笔谈》。
一直以来,未识此书真面目,某日在华师大打完球,闲逛书店,顺手买了一本。
读完果然大开眼界,感触很深,沈括博闻强识,文史理哲,天文地理,奇闻轶事几乎无所不包,个人学识修养真是佩服。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懂得这么多,真是不容易。
怎么学的呢,跟谁学的呢,是我特别好奇的地方。
如果说,故事、官政、权智等篇算是他为官期间听到的野史的话,那么乐律、艺文、书画则表现了沈括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技艺、器用、神奇则完全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了。
当然还有数学、气象、地理方面的知识。
虽然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有点夸张,百科全书至少得有几百万字吧。
但《梦溪笔谈》能以区区数十万字,记载这么多的芜杂的内容,也是一大奇观。
据《百度百科》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 ;自然科学方面,约占总数的36% ,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儒学的历史,自然科学几乎没有地位和市场,官场、科举、私塾等,举凡与读书占边的,都是儒学或者由儒学延伸出的历史、诗词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登不上大雅之堂,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即使是今天,科学家没有政治家待遇高,走技术范的依然不如走行政路线的吃香。
自然科学不被重视,这是中国的知识界、科学界的悲哀之处。
因此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本《梦溪笔谈》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也是名至实归。
梦溪笔谈读后感(三)
合上《梦溪笔谈》,脑海里浮现四个字:博大精深。
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文学、农业、水利、建筑,薄薄的一本书,却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实在不能不佩服沈括的学识渊博。
能写出这么一本古代科技名着,与沈括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沈括出生在宦官之家,祖父和父亲沈周都曾任大理寺丞,外曾祖父曾任刑部尚书,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二舅许洞是进士,而他自己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完家中藏书。
成年后他曾先后担任东海县令、宁国县令,平定过海州之乱,整治沭水,主持修历工作,参与过王安石变法,担任过军事将领,却在52来岁的时候因永乐城之败开始他的谪居生活。
“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绕,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沈括在这地方定居下来并撰写出了《梦溪笔谈》。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天文学方面,他大胆的改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混仪,漏壶,日晷,使他们的精确度大大超过前代;他明确指出了一年为365天多一点;他提出了日月的形状和月球发光的原理;他描写了一次暴雷袭击现象,在雷击中,金属器具融为液体而非金属器具却完好无损;他记叙了他所观察到的彩虹,并引用孙彦先先生的话解释虹的形成原因;他记载了海市蜃楼现象,并对“蛟蜃之气所为”之说提出质疑。
在地理方面,他考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并把考察结果与陕北的土柱相类比,从而认识到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他考察了延州当地人采集石油的情形
并命名石油。
在物理学方面,他观察了磁针的构造,发现了磁偏角;他注意到阳燧成像道理问题和总结了凸面镜大小与曲率成反比例的关系。
在发明创造方面,他详细的记载了雌黄粉涂字,锻钢法,神臂弓,弩机,;他是唯一记载了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人,使活字印刷术能够被后世所认知。
,在文学方面,他记载了乐钟、杖鼓、《广陵散》……
《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提供了便利。
沈石溪读后感沈石溪作品读后感沈石溪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