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必修二人教版化学知识点新非常全.doc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其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教材之一,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第一章物质的量1.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摩尔的概念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四则运算。

3.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换算及其应用。

4.单质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标准原子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6.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的转换。

第二章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共振现象的概念。

2.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3.物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电离程度与电离常数的关系。

5.浓度、溶度和溶度曲线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6.电离与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及其影响因素。

7.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和导体的分类。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表示方法。

2.氧化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3.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氧化和还原的条件和判据。

4.化学式中氧化数与电荷的关系。

5.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据和求法。

6.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性质与应用。

7.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与离子的转移。

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与盐1.酸、碱、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2.常见酸、碱的物质和性质。

3.酸、碱的浓度与酸碱滴定。

4.中和反应的条件和结果。

5.酸、碱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6.盐的特征和性质。

7.盐的产生及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8.金属离子的鉴定和盐溶液中离子的反应。

第五章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和表征。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4.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5.化学平衡的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6.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7.Le Châtelier原理及其应用。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1.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篇一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2.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篇二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3.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篇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②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 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 2 = 2 HX 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H 2 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 最稳定)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 2 =2NaCl + Br 2 氧化性:Cl 2________Br 2 ; 还原性:Cl -_____Br -2NaI +Cl 2 =2NaCl + I 2 氧化性:Cl 2_______I 2 ; 还原性:Cl -_____I -2NaI +Br 2 =2NaBr + I 2 氧化性:Br 2_______I 2 ; 还原性:Br -______I -结论: F 2 F -Cl 2 Cl - Br 2 Br - I 2 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 I -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同一横行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H— He212Li —Ne823Na—Ar83长周期4K— Kr1845Rb—Xe1856Cs—Rn3267不完全Fr —112号( 118)26( 32)7第七周期原子序数113114115116117118个位数 =最外层电子Ⅲ AⅣ AⅤAⅥAⅦA0数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 18个纵行( 7个主族; 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 9、 10三个纵行))主族副族AB7个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第Ⅷ族和全部副族通称过渡金属元素Ⅷ族零族碱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个有 3个纵行1个稀有气体元素非常不活泼锂、钠、钾、铷、铯、钫( Li 、 Na、K 、Rb 、 Cs、 Fr)结构因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显+1 价,密度逐渐增大逐渐升高熔沸点逐渐降低(反常)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越活泼卤素氟、氯、溴、碘、砹( F、Cl 、 Br 、 I 、 At )结构因最外层都有 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显-1价,物理性质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正常)颜色状态颜色逐渐加深气态 ~液态~固态溶解性逐渐减小化学性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越不活泼与氢气反应剧烈程度: F2 2 2 2>Cl>Br >I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HCl<HBr<HI(HF为弱酸,一弱三强)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三、核素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特性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十中子数 (N)把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是指质子数相同,周期表中位置相同,核素是指单个原子而言,同位素则是指核素之间关系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而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中,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丰度(原子百分比 ) 一般是不变的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步层序数1234567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各层最多容2×12=22×22=82×32=182×42=322×52=502×62=722×72=98纳的电子数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电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4非金属元素>4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判断:水(酸)反应放氢气越剧烈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易失金属性易得非金属性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与氢气化合越易,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越活泼,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活泼非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非金属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比正极活泼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1A 、越左越下,金属越活泼,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离核越远,还原性越强。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物质的量1.1 物质的量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单位为mol。

•每摩尔任何物质所含有的该物质的微粒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_A,其值为6.02×10^23 mol^-1。

1.2 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n = N/N_A,其中N为微粒数目。

•物质的量浓度c = n/V,其中V为溶液的体积。

1.3 物质的量应用•物质的量用于描述气体、溶液、固体等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析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第二章微粒的性质2.1 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电子排布遵循能级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变化。

2.2 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键长•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

•离子半径是指离子核到电子云的平均距离。

•键长是指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2.3 电负性、极性和键型•电负性是指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极性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的不重合。

•键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重组的过程。

•化学平衡是指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3.2 化学反应的计量学•化学反应的计量学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3.3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称为化学热力学。

•放热反应释放能量,吸热反应吸收能量。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组成,还包括氧、氮、硫等元素。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遵循IUPAC命名规则。

4.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可以形成碳链和碳环。

•有机化合物具有官能团,如羟基、羰基、卤素原子等。

4.3 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

•有机化学反应常用试剂包括酸、碱、催化剂等。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一、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1.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5.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二、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2.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3.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4.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5.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①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②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③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④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 2 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 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 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 A 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Z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 号元素,熟悉1~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 2 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元 ( 7 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素 ( 7 个周期) 第五周期5 18 种元素周 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 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 26 种元素)表主族:Ⅰ A ~Ⅶ A 共 7 个主族族副族:Ⅲ B ~Ⅶ B 、Ⅰ B ~Ⅱ B ,共 7 个副族 ( 18 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B 和ⅠB 之间( 16 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 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11NaMg13AlSi15P16S17ClAr121418(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 +1 +2 + 3 +4 +5 +6 +7 —-4-3-2-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 单质与水或酸置换 冷水 热水与 与酸反———难易剧烈酸快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 4 PH 3 H 2S HCl —(7)与 H 2 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 最高价氧化物的化 Na 2OMgO2 O3 2 2 5 3 2 7—AlSiOP OSOCl O学式最 高 (10)化学式 NaOHMg(OH) 2Al(OH)3H 2SiO 3H 3PO 4H 2 SO 4HClO 4—价 氧化 物强碱中强碱两性氢弱酸中强强酸很强—(11)酸碱性对 应水 化氧化物酸的酸物(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Ⅰ A 族碱金属元素: Li Na K Rb Cs Fr (Fr 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 A 族卤族元素: FCl BrI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 Fe + CuSO 4= FeSO 4+ Cu 。

(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 + Cl 2= 2NaCl + Br 2。

(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 Na > Mg > Al非金属性: Si < P < S < C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 →难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 →易碱性: NaOH > Mg(OH) 2> Al(OH)3氢化物稳定性: SiH 4< PH 3< H 2S < HCl酸性 (含氧酸 ): H 2SiO 3< H 3PO 4 < H 2 SO 4< HClO 4(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 Li < Na < K < Rb < Cs (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 →易碱性: LiOH < NaOH < KOH < RbOH < CsOH非金属性: F > Cl > Br > I (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 →难氢化物稳定: HF > HCl > HBr > HI(Ⅲ)金属性: Li < Na < K < Rb < Cs非金属性: F > Cl > Br > I 还原性 (失电子能力 ): Li < Na < K < Rb < Cs氧化性: F > Cl > Br > I2222+++++- -< Br -< I -氧化性 (得电子能力 ): Li > Na > K > Rb > Cs还原性: F < Cl酸性 (无氧酸 ): HF <HCl < HBr < HI比较粒子 (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非金属元素之间殊: 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 B 型,如, H- 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 A 型,如, Cl- Cl。

2.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 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 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 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 H O(g) △CO(g)+ H2(g)。

2 2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 NH4Cl= BaCl2+ 2NH3↑+ 10H2 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 KMnO4、 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形成条件利用历史性质常规能源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质能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不可再生资源核能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思考 ]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

如C+ O2= 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2O 与 NH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电力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 Ca、 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 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 )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 )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