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揭露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残酷的著名杂剧,创作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
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蒙元政权,结束了南宋时期的封建统治。
元代社会背景庞杂复杂,通过对《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分析,可以了解元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元代社会政治背景: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蒙元政权,并将首都定为大都(今北京)。
元代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首先是对蒙古族和汉族的边界划定和民族融合的政策,以保持统治者的威信;其次是实行控制人民思想的策略,限制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形成了以“保卫国家”为主旨的文化和思想环境;再次是实行封建官僚制度,以保证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
元代社会经济背景:元代初期,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的基础。
元代实行了一系列限制农民流动的措施,加强农村的封建化管理,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崛起,城市逐渐繁荣发展。
元代在经济上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实行市场经济、实行低利贷和高价收购政策等。
元代社会文化背景:元代文化受到严格的限制,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限制文化发展的政策。
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持有排斥态度,将蒙古族文化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元代的文化艰苦朴素,娱乐活动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元代的剧场和曲乐文化却兴盛起来。
元杂剧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诞生的,它是一种多种元素融合的新型剧种,加入了音乐、舞蹈、说唱等元素。
《窦娥冤》的创作背景:《窦娥冤》创作于元代时期,正值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元代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着深重的黑暗面和封建统治的残酷,这些因素促使了关汉卿以《窦娥冤》这样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的悲剧。
《窦娥冤》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一面。
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社会阶级和地位的差距大,社会动荡不安。
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_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_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
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
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
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
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
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
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
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
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
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窦娥冤故事情节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
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400束。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分别是《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大家平时会关注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吗?关于元代四大历史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梧桐雨》梧桐雨是由元代诗人白朴所作元杂剧之一。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另有词牌名“梧桐雨”。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汉宫秋》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赵氏孤儿》剧本在不同年代稍有不同,20年代潮剧有旧本《程婴救孤》;50年代有《程婴救孤儿》, 1955年该本由赛宝潮剧团演出,玉梨、源正潮剧团也曾演过此剧目。
玉梨潮剧团的《程婴救孤》曾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海内外。
1980年,林劭贤、陈英飞根据元曲及秦腔同名剧本改编,剧名定为《赵氏孤儿》。
删去了原剧的“舍子”场,增加了桃园晋侯杀赵盾的开场戏,而引出了众人大义救孤的故事来。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著名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员作恶无法无天的黑暗现实。
本文将分析《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独特特点的时代。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中国之前,蒙古人是北方游牧民族。
元朝的领导层中,有不少来自蒙古族和外族成员,这使得元朝社会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给戏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具有强烈的专制和官僚主义色彩。
元朝设置了三省六部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
这些官员大多出身于世家,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不少官员腐败贪污,欺压百姓。
关汉卿以《窦娥冤》为例,通过描写主人公窦娥和她的父亲窦懿,受到官员的不公正冤屈而身陷囹圄的悲惨遭遇,抨击了当时官员的黑暗行为,激发了人们的公愤。
元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
元朝实施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统一的税收制度,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并且陆续开通了一些贸易通道,如丝绸之路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贸易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以繁荣。
元曲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表现了社会繁华与百姓命运的矛盾。
元代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多元丰富。
元代统治者曾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酷与权力的集中,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其他思想流派的成果,如儒家、佛教、道家等。
这种多元的思想背景为元曲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思想资源和表现形式,使得元曲的题材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元曲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特点,如多声部演唱,合奏合唱,舞蹈和动作表演等。
这些形式的采用使元曲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剧情,增强了戏剧的力度和张力。
《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元代社会的官僚主义严重、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思想多元丰富。
这些背景使得关汉卿能够通过戏曲揭示出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官员的罪恶行径,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元代社会的相对繁荣和文化思想的多元化也为元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元曲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下面将对该剧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元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中国约100多年。
元朝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的特点元朝推行了特殊的政治体制,即“行省制”。
全国分设四大行省,重要地区设行都。
这种制度使得地方行省的官员权力相对独立,不受朝廷直接约束,同时也使得朝廷的统治难以全面展开。
这种行省制度下,地方官员贪污腐败、逼奸百姓成为常态。
二、政治环境的冲突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对于汉族文化有着较大的排斥和压迫。
元代文化政策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打压,限制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然而,汉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形态,仍旧在社会中存在并发展着。
元朝统治下,汉人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三、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元代的社会阶层分化比较严重,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贫困凋敝。
窦娥在剧中被逼成娼妓,就是因为家道中落,被人误会丈夫在战场上战死,只能求助于朝廷官员,无奈之下被迫卖身为娼。
这一描写显示了社会底层无助的生活境遇。
四、官员丑恶行径的揭示《窦娥冤》通过描写窦娥被迫卖身,被逼入官妓行列,受尽欺辱与凌辱,进一步揭示了官员的丑恶行径。
窦娥本是一个受害者,但最后被判罪名,沉入水中而亡。
这样的故事凸显了官府的腐败和不作为,凸显了社会地位和权势对民众的虐待。
综上所述,元曲《窦娥冤》的创作时代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揭示了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与官员的丑恶行径。
该剧通过窦娥的遭遇,揭示出元代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助与苦难。
这种时代背景的呈现使得《窦娥冤》成为一部批判社会黑暗的杰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摘要】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深受元代社会政治、文化与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残酷的手段,社会风气也日益腐败。
元曲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窦娥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通过对时代特征的真实反映,凸显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这种时代背景对《窦娥冤》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对于后世的启示是,在任何时代,文学作品都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唤起人们的良知与正义感,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元曲《窦娥冤》, 创作时代背景, 元代社会政治, 元代文化与社会风气, 元曲地位与影响, 窦娥冤创作背景, 窦娥冤反映的时代特征, 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中国元代著名文学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窦娥冤》这部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多变的朝代,其社会政治环境、文化风气对《窦娥冤》的创作和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下文中,将对元代社会政治背景、文化与社会风气、元曲地位与影响、《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以及该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2. 正文2.1 元代社会政治背景元代社会政治背景主要包括对当时政治体制、统治者及国家状况的描述。
元代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由皇帝掌握实权,设立行政机构、地方官署严密。
统治者为蒙古族的忽必烈,其统治下实行宽泛的文治政策和依法治国原则。
国家状况呈现繁荣的景象,海内外贸易频繁,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
元代社会政治背景对元曲《窦娥冤》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剧情中抒发了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黑暗的一面。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窦娥冤》创作于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蒙古族人建立,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元朝的统治者对于文化艺术十分推崇,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所以元曲作为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体裁,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元曲中的《窦娥冤》正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元朝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对于文人而言,一方面带来了机遇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限制和压力。
首先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
元朝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汗多次征服南方,使得南宋灭亡,统一了整个中国。
统治者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持开放态度,大量的南方文人被吸纳到北方文化的融合中来。
这使得元朝文化在南方文化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多元化的特点。
元曲的创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吸收了南方传统艺术的元素,也加入了蒙古族的特色。
其次是社会政治局势的背景。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设立行中书省、行台等中央和地方的官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还加强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监视和管制,设立了监察机构对文人进行监视和干预。
这种体制对于文人的创作自然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压力。
《窦娥冤》的作者盛大可用春江花月夜的事例来说明,他的父亲是官员,他自己也从政,但是在朝中遭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才写下了这个曲子。
这个例子说明了元朝社会政治局势对于文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是社会风尚变迁的背景。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种风俗和文化在这个国家交汇融合。
元朝社会的风尚也相对开放,人们对于性与欲望的表达比较直接,这也为元曲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而《窦娥冤》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曲子中直接表达了性与爱情的话题,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和礼仪观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元曲《窦娥冤》的创作时代背景包括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社会政治局势的背景以及社会风尚变迁的背景。
这些背景对于元曲的兴起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元曲在元朝时期蓬勃发展。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元曲《窦娥冤》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元曲《窦娥冤》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戏曲作品,其创作时代背景也是非常丰富和深远的。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元曲《窦娥冤》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戏曲作品。
我们需要了解元曲《窦娥冤》的创作时代是在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元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蒙古族和汉族的矛盾,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元曲《窦娥冤》创作出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
在政治方面,元朝时期是一个由外族统治中国的时期。
蒙古族作为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加强对汉族的控制和统治。
也因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一些政治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元曲《窦娥冤》正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它通过对窦娥冤案的讲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和官场的黑暗。
这种政治背景下的不满情绪也通过《窦娥冤》得以宣泄和表达。
在社会方面,元朝时期的社会秩序相对较为混乱,社会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封建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掠夺和压迫也日益加重。
《窦娥冤》的创作时代背景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也通过这部戏曲得以表现和抒发。
在文化方面,元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元曲作为元代的重要文学形式,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元曲《窦娥冤》作为元代著名的悲剧戏曲之一,突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文化上,《窦娥冤》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朝。
《窦娥冤》的故事主要是讲叙了
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
’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
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
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
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
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
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
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
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
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
全剧共四折。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
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
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
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
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
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
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
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
”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
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
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
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
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
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
屠岸贾答应了。
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
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
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
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
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
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
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
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
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
李倩君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
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
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
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
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
裴行检认为李倩君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
李倩君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
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倩君复合,李倩君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
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倩君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
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倩君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
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
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
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
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
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