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窦娥冤教学实录教案

窦娥冤教学步骤
首先介绍故事发生之前的故事内容窦娥被父亲抵押给蔡婆做童养媳——嫁人——成为寡妇——蔡婆婆被张驴儿乘机勒索——其父死——窦娥被屈打成招将要押上刑场处决元杂剧的基本常识结合文章具体来解释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旦末净丑,另外还结合课文解释杂角等)音乐(宫调套曲)剧本(唱科白)
题目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怎样对天地诉说自己的怨愤的呢,主要体现在那些曲子?迅速的看一下黑字体部分,同学回答让其朗读,读的时候要指点读出满腔怨愤。
你觉得那句话最震撼你,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进一步赏析这一部分,析出窦娥的性格,钢炼、弱女子的一面,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的呼告,对偶、对比、借代最后通过范读重新鉴赏滚绣球这一曲子。
总结,满腔怨愤的情感,
他还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概括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分角色朗读三庄誓愿分别问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情感来读,残酷凶狠大无畏最好有动作把握住人物的情感监斩官的人物情感的分析三庄誓愿时态度的转变刽子手态度也在转变三庄誓愿能不能变化位置层层强烈的推进符合剧情的要求
怎样看待三庄誓愿?官吏黑暗百姓受苦唤醒百姓的反抗的意识善良的野蛮人报复心在第三幢誓愿时达到了高潮艺术作品和生活不大一样能体会到主人公强烈的恨、怨塑造的最成功
前后的说天说地矛盾吗?前是指天指地后是求助天地。
关汉卿想让窦娥说什么
窦娥问什么不走前街要走后街?表现了善良的性格
最后总结两峰之间有低谷,戏剧的特点,为以后学习创作戏剧做了典范课程结束改进的地方:戏剧情节的梳理这样有利于窦娥的形象的探究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应该要同学主动完成文学作品的魅力彰显的不够透过语言把握人物内心的世界潜台词挖掘的不够想象力培养的不够。
《窦娥冤》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2023
PART 05
窦娥冤简介
REPORTING
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被誉为“曲圣”。
创作背景
元代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压迫深重,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窦娥冤》是 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元代社 会的黑暗和司法制度的腐败。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详细描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窦娥冤》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 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都非常有见地和思考深度,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参 与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较低
详细描述
在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参与了讨论和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 度,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通
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 资料,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
识。
2023
PART 04
学生反馈
REPORTING
对教学内容的反馈
学生对《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 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对作 品中的语言技巧和人物塑造也有一定的认识。
人物分析
窦娥
美丽、善良、忠贞的贫家女子,面对不公和冤屈,她勇敢地反抗 和抗争,是元代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
蔡婆婆
自私、狠毒的婆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诬陷窦娥,是元代社会道 德沦丧的典型。
窦天章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和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
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明代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了解杂剧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进行实践。
2.教学难点: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法:通过研读剧本,辨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 观摩法:通过观看优秀的表演作品,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
四、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PPT。
2. 网络视频资源。
3. 录音机、收音机等音频工具。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京剧《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杂剧的形式和特点。
步骤二:课堂讲授(15分钟)1. 讲解《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三: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写在白板上:1. 为什么《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绝代之作?2.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哪些特点?步骤四:观摩学习(20分钟)观看京剧《窦娥冤》的视频,分析其中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角色和表演手法,进行表演练习。
步骤五:小结(10分钟)1. 总结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享观摩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3. 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对人性和正义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主题:《窦娥冤》教案内容: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技巧。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窦娥冤教案及实录《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
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窦娥冤》教案(精选2024)

《窦娥冤》教案(精选2024)教案:《窦娥冤》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窦娥冤》。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元朝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理解并感悟窦娥的冤屈,以及她不屈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元朝关汉卿的戏剧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
2. 重点:理解窦娥的冤屈和她不屈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元朝戏剧《窦娥冤》的片段,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窦娥的冤屈。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让学生理解窦娥不屈的精神。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会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义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窦娥冤》2. 板书内容:戏剧结构、人物形象、窦娥的冤屈、窦娥不屈的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进一步理解《窦娥冤》的主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课文《窦娥冤》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阡、陌,田间小路。
3.学生思考: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明确: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板书);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板书);
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
(3)学生思考: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
讨论明确:窦娥不是替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贞节。虽然这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板书)和坚决抗争(板书),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
(解说:最好是分角色朗读,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这必须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可选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窦娥、监斩官、婆婆、刽子手和阅读舞台说明及科介。也可让两位同学分别读窦娥的唱词及说白,以增加参与的人数。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教师也可选一角色或由同学指定角色来参与表演。)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Leabharlann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2.识记基本的知识。
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zhí)前合后偃(yǎn)罪愆(qiān)
苌弘(chánɡ)亢旱(kànɡ)暄(xuān)
盗跖颜渊: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2)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提示:同学们的回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出示投影: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以上答案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只要抓住要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板书)。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剧中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