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脑电图的量化分析(2004)
临床强迫症评定量表Y-BOCS

临床强迫症评定量表Y-BOCS 引言测量内容Y-BOCS主要包含两个维度的测量内容: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维度主要测量病人对于强迫观念的频率、强度、困扰程度以及抵抗难度等指标。
而强迫行为维度主要测量病人在面临强迫观念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水平、困扰程度以及抵抗难度等指标。
测量方法医生或研究者通过与病人交流和观察,根据一系列预设的问题和观察指标来评估病人的强迫症状。
Y-BOCS包含了一份结构化的面谈指南,可以帮助评估者在评估过程中有条理地询问和观察各个方面的症状表现。
评估者需要根据每个问题或指标的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到总分。
评定结果解读Y-BOCS的总分可以作为评估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
总分越高,表示病人的强迫症状越严重。
通常,总分在0-7分之间被视为正常范围,8-15分表示轻度强迫症状,16-23分表示中度强迫症状,24分及以上表示重度强迫症状。
应用价值Y-BOCS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强迫症评定量表,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它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病人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跟踪治疗效果。
同时,在研究领域,Y-BOCS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结论临床强迫症评定量表Y-BOCS是一种可靠、有效的用于评估强迫症状的工具。
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询问,可以量化评估强迫症的严重程度,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Y-BOC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病变以及脑内5-HT、D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目前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强迫症的研究进展,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出综述。
关键词:强迫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
其终生患病率为2.3%,且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多数强迫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但却无法摆脱,故常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1强迫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1.神经解剖学机制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解剖学结构基础。
该环路是皮质功能的补充和调节结构,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而导致了前额皮质(与强迫性思维有关)和前扣带回(与强迫症的非特异性焦虑有关)的高度激活,使患者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
经治疗后的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的活动有轻度减少是该学说的有力证据。
1.1.神经生化学机制强迫症的生化机制主要涉及中枢神经递质(主要是5-HT、DA 、谷氨酸)的功能异常。
1.2.1 5-HT 参与痛觉、精神情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等的调节,亦被认为是与强迫症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神经递质。
该学说的最早证明来自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性。
1.2.2 DA 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A受体阻断药能够增强SSRIs的抗强迫作用,提示强迫症的发生与中枢DA功能亢进有关。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BIS)一、什么是BIS?定义:脑电双频指数(BIS)是指测定脑电图线性成分(频率和功率),又分析成分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位相和谐波),把能代表不同镇静水平的各种脑电信号挑选出来,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处理,最后转化为一种简单的量化指标。
作用:是目前以脑电来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
(测试电极片时:高为电阻过高意思)1、使用BIS后监护仪屏幕上出现的BIS、EMG、SQI、SR代表了什么?BIS值:数值范围0-100,数值越大表明越清醒,数值越小则提示大脑皮质受抑制越严重。
SQI(信号质量指数):用于观察仪器受干扰的程度SR(抑制比):避免麻醉够深,也可评价脑死亡2、BIS与心率血压之间的关系?如果BIS、心率和血压值用时升高,通常意味着镇痛不足;如果心率、血压升高,而BIS值维持稳定,通常意味着患者血管功能本身的问题,如高血压等。
3、BIS值突然升高?突然降低?突然升高:检查是否为外科影响(电刀或其他仪器);评估手术的刺激程度,保证麻醉机及麻药的输注量足够;参考患者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突然降低:评估药物变化;手术刺激程度;患者潜在的其他生理变化4、BIS与麻醉药物之间的关系?目前,许多研究已表明BIS的变化与许多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的血药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着靶控技术的发展,BIS更适用于丙泊酚的镇静评估。
5、影响BIS值的因素?肌电图干扰和神经肌肉阻滞药(贴BIS的部位肌张力过高的话可能会增加BIS值);医疗仪器的使用;患者装有起搏器;鼻窦手术及神经外科手术;严重的颅脑损伤或痴呆;复合麻醉的影响。
BIS的临床评价:1、原理:BIS是在脑电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脑电图的线性(包括频率和功率)部分和非线性部分(包括位相和谐波)得出的参数。
其分析的信息包括爆发脑电抑制﹑常用麻醉药的脑电图变化﹑通过结合大量的麻醉病人和志愿者的临床反应(如体动﹑血流动力学变化﹑药物浓度)和脑电图而得出的有价值的结果以及通过傅立叶分析产生的最理想的脑电可利用成分。
强迫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强迫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环境下,强迫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了解强迫症治疗的现状以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迫症治疗的现状目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尝试多种药物或者联合用药,且药物治疗往往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心理治疗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逐步改变这些模式,从而减轻强迫症状。
例如,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ERP)要求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面对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克制自己的强迫行为,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状会逐渐减轻。
但心理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对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在一些地区,专业的心理治疗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物理治疗作为补充治疗手段,在强迫症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磁刺激,调节神经活动,对部分强迫症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物理治疗的效果尚不稳定,其作用机制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综合治疗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但在实际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实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整合,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二、强迫症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强迫症患者,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扰于无休止的重复思维和行为中。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有效性。
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
CBT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想法和行为,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症状的困扰。
在CBT治疗中,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分析和理解他们的强迫思维,并教授他们一些应对工具和技巧,例如认知重组和暴露反应预防。
在认知重组中,患者学习如何辨别和修正不合理或消极的思维模式。
他们被鼓励挑战这些思维并寻找更合理和积极的替代方式。
而暴露反应预防则是一种系统性逐渐暴露于强迫触发因素的方法,以减少患者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暴露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增强对恐惧感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
许多临床实践指南也推荐CBT作为首选的强迫症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方式。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被广泛用于减轻强迫症的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调整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如5-羟色胺,来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
研究表明,SSRIs对于大多数强迫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个体化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以相互结合,以提高强迫症治疗的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联合治疗比任何一种单一疗法更加有效,可以显著减少强迫症症状的严重程度。
三、其他治疗方法的探索除了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外,心理学还在探索其他治疗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强迫症患者。
其中之一是心理动力学疗法,这种疗法主要关注解决患者内心的潜意识冲突和情感问题。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特征。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最新的研究表明,CBT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与传统的CBT相比,一些新的疗法形式也开始受到关注。
例如,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3)强调接受和关注的态度,以及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这些新的疗法形式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选择适当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的药物类别。
最新的研究显示,SSRI药物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更有效。
神经反馈治疗: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监测和调节患者的生物反馈信号来帮助他们改变其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新的研究表明,神经反馈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力。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脑电图反馈技术来训练患者增强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减轻强迫症症状。
虽然这一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神经反馈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自体免疫疾病与强迫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项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最新的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与强迫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与强迫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12-21T15:00:44.3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丁艳[导读] 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各个波段相对功率与正常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患者不同波段在各个位置的相对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 411400摘要:目的:研究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与强迫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2015年6月到2017年11月期间确诊为强迫症并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50例纳入试验组,另选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脑电波诊断指标。
结果:试验组患者α波功率低于对照组,β波、δ波、θ波的相对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试验组不同波段各个位置的相对功率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对比P <0.05。
结论: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各个波段相对功率与正常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患者不同波段在各个位置的相对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强迫症;脑电图;强迫症状;相关因素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主要以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神经精神疾病。
强迫症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具体的病因,但一般认为其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和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存在关联。
相关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脑电波可能与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本研究对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图与强迫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6月到2017年11月期间确诊为强迫症并于我院进行检查的症患者50例纳入试验组,另选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为对照组。
试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2±5.22)岁。
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9~68岁,平均(40.15±5.34)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实施脑电图检查,使用16通道生物反馈仪,采用单极导联记录法对两组受检者脑电图O2、O1、P4、P3、T4、T3、F4、F3进行记录,检查过程中先将地极放置于受检者额正中位置,参考电极以平均电极为标准,检查过程中电极与头皮之间的电阻控制在5KΩ。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症状为持续性,经用饮水、中药治疗以后效果不 佳,曾于我市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咽 炎”,给予药物及“激光”烧灼治疗,症状没有 任何好转,但能坚持工作。1999年症状发展发展为 喉部有异物感,为“气体”、“棉花”,影响患 者进食及讲话,以至患者不能坚持工作。反复在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多家医院诊治, 症状没有好转。
查或新增加药物;
对于有更多慢性主诉的患者,有规律的限
时的约诊能预防更为频繁的急迫的拜访;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神经衰弱的定义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 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
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
神经衰弱的治疗
治疗原则
心理疗法为主。 辅以药物治疗。 辅以物理或其他疗法。
疗效评价
近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消失,自觉良好;能恢复病 前工作能力和生活。 好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能从事脑力和体 力活动。 未愈: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基本无变化。
各种医学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患者反复就诊和社会功能受损 常伴明显焦虑和抑郁情绪 30岁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2年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常见,各部位均可出现,与情绪状况有关。 胃肠道症状:常见,部分患者对某些食物特别不适。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周围不适, 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遗传:不肯定 生化:
5-HT功能异常 DA及胆碱能系统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强迫症患者的发病
脑病理学:额叶和基底节的神经回路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功能损害组
无脑功能损害组
尸
T} O h . T e h t a l S , m t a r
5 5 . 士 1 8 . 3 6 . 0 士1 5 . 0 7 9 9 6 7 2 6 8 9 17 5 7 1 1 1 0 0
012 027 0?2 082 0286 032
10 . 士 45 13 . 5 士 2 1 0 1 1935 4 4. 5 2 9 3 1 1 2 .2
神经疾病 与精神卫生 2. 年第 4 .4 卷第 2 期
91
·论 著 ·
强迫症患者脑电图的量化分析
5 V 敏 朱熊兆
【 的 通过对强迫症脑功能损害患者和没有出现脑功能损害的患者脑电图(E ) 摘要】 目 E G 各频率
波进行数蚤分析, 以了解强迫症脑功能损害患者的 E G特征性表现.方法 运用 A 2 脑 电反馈仪对 E 60 有脑功能损害的强迫症 1 例, 4 无脑功能损害的强迫症劝照 4 例进行 E G各频 率波的数童观察 , E 进行
统计分析 , 观察强迫症患者脑功能损 害的 E G各频率波的功率, E 波幅等的特征性 变化.结果 强迫症 患者脑功能损 害组较无脑功能损 害组其 日 波功率明显增加.结论 强迫症脑功能损 害组 e 波功率较强
迫症无脑功能损害组明显增加 , 反应了强迫症脑功能损害组患者存在额叶功能不良, 为额叶在强迫症发
14 9 . 4 .9 90 5 3 5 0 士 2.0 2 4 1 9 6 3 4. 3 4 7 0 13 0 6 6.0 士 7 . 1
基电 .
3 讨论 研究发现 强迫症脑 功能损 害组较 无脑 功能损 :
13 统计方法 用 S S 1. . P S15 对数据分析, 组间比 较采用成组 , 检验, 显著水平取 a . =00 . 5
2 结果
2 1 两组各频率波功率的比较 见表 1 . .研究发现 强迫症脑功能损害组较无脑功能损害组脑电波 T e h- t 波功率显著增加 ( o P一 . 0 7 , . ) 而总功率,m 功 2 Sr 率,e 波功率, l a8 2 ) Bt a A p (- H 功率, l a83 h y1 z Ap (1 h H) z功率比无脑功能损害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 = 尸
caat i icag g ec f qec' pw r a pi d o E G R sl Q atai aa s hr e s c n i o ah unys e ad lue E . u s uni t e l i c r t h n f r e o n m t f e t t v n ys
Su U i rt Xaga od sil h A pe Pyhl y s r C n r hnsa 01 ot n e i i y Scn H pa T e ld co g R e c et , agh 401) h v sy n e o t, p i s o e a h e C 1 [ bt c Oj te o l e caat iid p y w e O D t dft r n c A s a ] b cv rt e i T ep r te r esc l bt e C w h i i ba fn- x o h h c r t i a e n s i ec n i u
万方数据
·9 2
Nevu D sae ad na Hy i e 2 0 , I4 No 2 ro s ess Me tl Re , 4 V . . i n n 0 . ,
活动各个波型振幅, 频率 , 功率, 并计算 出其各频率 波功率在总功率 中所 占的百分 比.受试在记 录脑 电 活动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 取舒适的仰卧位, 闭眼, 单电极置于脑的中央区, 两个电极接到双耳垂作为
强迫性障碍症(be i c plv d o e, 我国尚未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部分 os s e u i i r r sv o se d m s
简称 O D 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服的, C) 反复出现 的观念, 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简 称强迫症 , 在临床上很常见, 治疗 比较困难.到 目前 为止有关强迫症的病 因学及其发生机制 尚不清楚 , 近年来对 于 O D神 经生 物学基础 的研究越来 越 C 多川. 神经解剖, 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额颜叶 功能的异常在 O D的发病机制 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C 用[ .有关神经心理测验方面的研究也发现强迫症 2 1 患者存在大脑额叶功能的异常D .在国外已有研究 1 O D患者的E G进行量化分析, C E 试图了解患者的脑 功能损害情况及其 E G的特征, O D患者的发 E 为 C 生机制及其诊断提供有关的信息和依据.
病机制 中所起作 用提供 了证据 【 E G 强迫症 关扭词】 E
Q atai E G a s i O ssv C m u i Dsre P n Mi, X og ho ( h Mi l uni t e A l i n e i o plv i dr eg n Z u n za T e d e t v E n y s b s e s e o h i d
te e a i r s , i llt O D t dft rn co. c sn T e E i pwr r n e e prc a y C w h i i ba f tnCn uos h q v o s c a d atu r h e e i ec n i u i ol i n 一E G
m y ue l net an te cai hw e i fco dft ur w i r pne a b s u i i sgt g m hn m t ba ut n i ocr d c e os t e f n i i h e v s o h r n i ec c e h h s h e ptn o O D t dft r n co w o a i f n l f co ad p te it t aet C w h i iba fnt n ibd r t l e tn spl h bs o i f i ec n i u i h s n a o u i n u y a s h o b n e
0 12 P = 0 70 P = 0 8 0 P = 0 2 6 P = . , 1 . , 2 . , 2 , , 8
0 32 . .2 )
衰 1 两组各颐率波功率的比较
功率
害组其 T e 波功率明显增加.而总功率, ht a 其他各 频率波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 C O D脑功能损害组较无脑功能损 害组 T e 波 功率明显增加.T e ht a ht a波是一种 2 - 4z H 的慢波 , 与浅睡眠, 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有 关, 正常人在清醒时很少出现 T e 波, ht a 一般在慢波 睡眠第二期出现, 主要出现在额部.国外关于 O D C 患者 E G分析的研究也显示: C E O D患者皮质电功能
紊乱, 现痉挛性的2 H 出 -4 Z的慢波波型C, hp ' Pi e 7 c r
L S等发现 O D患者 E G存在非特异性 的 T e C E ht a 波活力增加, ht 波在睡眠的第一时象 出现在颖 T ea 区, 而且慢波睡眠减少川,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 致的.而且国外学者还发现: ht 波功率增加的患 T ea 者 8%对血清复合胺重吸收抑制剂治疗反应性 0 差C s 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患者 T e 波功率状况来 ht a 选择治疗方案.O D患者脑功能损害组较无脑功能 C 损害组 T ea ht 波功率增加 , 而无脑功能损害的 O D C 患者与正常人有无差异 尚不清楚, 需要在进一步的 研究中进行验证. 本研究发现强迫症脑功能损害组与无脑功能损 害组 B t波功率呈下降趋势, e a 但是未达到显著性水 平.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 B t 波功 e a
dsae c a i o OC , i s meh ns f D e m
[ e wr ] C be i cm u i i re s E O s s e plv d odr Ky d E o sv o s e s
中圈分类号:799 R 4.9
文献标识码: A
文寒编号:09 5420)2 9- 10-67(040-0 1 0 0 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来 自于中南大学湘雅二 . 院心理科门诊, 人组对象为符合 C MD 强迫症的 C -3 诊断标准, 共人组 1 例, 8 均为男性 1 例, 8 年龄 7 4 -1 岁; 人组患者均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及头部创伤史 , 不 伴有其他精神疾病, 无物质滥用史.所有病人都没 者对 O D患者的脑电图( e r nehl r h, 有神经系统疾病史, C ec o c a g py lt e p o a 所有患者在测验前 2 周内没有 简称 E G) E 进行量化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 : C O D 用过苯二氮草类药物和作用于精神的药物.根据临 患者较正常人额颖叶 T e ht a波功率增加, e Bt a波功 床标准, 童 A 2 儿 60脑 电反 馈 仪 功 率 比 T e / ht a 率下降1 , n 而且发现 T e 波功率增加的患者 8 % B t> 1 ht a 0 e 2 a 分成有脑功能损害组和无脑功能损害组( 功 对血清复合胺重吸收抑制剂的反应性差D, Apa 率比T e / e >2为有脑功能损害, 1而 l h ht B t a a 功率比 T e h- 波功率增加的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好1 .在 6 1 t/ e <2 oB t 为无脑功能损害)其中有脑功能损害的 a , 1 人, 4 无脑功能损害的 4 两组患者在年龄, 人, 性别,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卫生厅资助课题【93 93二 利手和受教育年限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简介: 199 , 硕士研究生在读, 彭敏( 7-)女 研究方向 心理应渔 12 研究方法 用 A 2 脑电反馈仪描记患者脑电 . 60 作者单位:0 1 长 南 学 二 应用 理 中 4 0 湖南 沙中 大 湘雅 院 心 峨究 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