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感受Step 2 导读(10分钟)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教师提问: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最新《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二、屈原与《楚辞》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
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屈原
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
点
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 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赏析《橘颂》一诗,体会其爱
国情怀及咏物特点。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 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 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 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 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灵魂里的冲
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
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
Hale Waihona Puke 骚》十分贴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 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 志啊。)
艺术特色
•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 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 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 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 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 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艺术特色
• 2、独特的语言风格。 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 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 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 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 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 《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 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 霈《中国文学史》)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 啊。)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杨家龙小学《柑橘文化》校本课程《橘颂》教学设计单元柑橘栽培历史单元课时主题浅析《橘颂》总课时(2)第(2)课时授课者龚发军背景分析诗篇《橘颂》记录了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适合我校校本课程《柑橘文化》高学段《开发柑橘》的学习,学生在中低学段学习了“认识柑橘”“管理柑橘”,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浅析《橘颂》,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难点是理解古文《橘颂》的大意,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教学目标1、能朗诵《橘颂》,初步了解诗词大意。
2、从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
3.浅析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体会柑橘的优秀品质,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评价设计1、学生有感情朗读《橘颂》,从诗词中了解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2、了解《橘颂》中柑橘生长特性,能初步感悟屈原精神。
学与教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教学楼一楼楼梯墙壁上《柑橘文化》《橘颂》赏析图片)2、同学们平常留意了吗?今天从浅析《橘颂》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感悟屈原精神。
二、浅析《橘颂》。
1、出示《橘颂》诗篇,学生试读一遍。
2、学生听多媒体朗读。
3、学生自由读,注意注准字音,停顿,语气,尽量有感情的朗读。
4、点名学生读,教师实时指导。
5、出示《橘颂》大意,教师初步讲解。
6、课堂交流:(1)从《橘颂》,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江南就种植柑橘,你了解了哪些生长特性?(2)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有什么感受?三、认识屈原。
1、出示屈原铜像和屈原祠山门图片,引出《橘颂》作者屈原。
2、出示屈原生平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
3、课堂交流:(1)从《橘颂》中,你感悟到屈原哪些精神?(2)从屈原生平中,同学们又体会到哪些屈原精神?(3)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屈原的资料,说说你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四、课堂小结。
1、小结: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一生爱国爱民,上下求索,矢志不渝。
让我们深入学习屈原精神,传承屈原文化,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回忆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生活,不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亲戚〔〕波光粼粼〔 ) 分歧 ( 〕酷冬〔〕霎时〔〕熬过〔〕桑树〔〕嫩芽〔〕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叙事线索是。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表达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橘颂》的教案

《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宜修,��而不丑兮(纷�:)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颂》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
徙()转()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
⑵姱而不丑兮(姱:)
⑶廓其无求兮(郭:)
⑷梗其有理兮(梗:)
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竹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
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 12.晶析“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一句,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自拟出一道题目(可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题目:
解答或提示:
第三部分:
1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试题)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14.语言运用。
(2005年莆田课改区试题)
(1)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
“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
“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
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决赛上,福建籍选手林丹以2:0战胜对手陶菲克,为中国第四次捧起“苏迪曼杯”扫除了障碍。
现请你给林丹发一封e-mail表示祝贺。
收件人地址:
要求:信中必须选用“冷静、敏捷、精湛、精彩、赞叹”中的三个词语;字数50左右。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
(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试题)
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少年中国说》教案
下一篇:《橘颂》有讲有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