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西地平线上 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学案复习篇目:《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复习目标:1、落实文本中的字音、字形、成语、近义词、标点等基础知识。
2、整体把握本专题的思想内涵,掌握写景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3、用心去感受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专题导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
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基础落实:一、字音煮茗()煊()羊肉曝()背谈天闽粤()赭()色乌桕()树恣()意沼()泽埠()头诳()语安谧()浑沌()罗布淖()尔船棹()垭()口甬()道吞噬()徜()徉缪()斯女神引擎()嗥()叫迸()发砰砰()湍()急惴惴()不安扳()机饿殍()艾蒿()炽()热驯()服追溯()庇()护停滞()扫帚()二、字形水蒸qì zhã___居丰___yú乌jiù___树物fù___民丰惊hài___ juã___取 xuàn___目 qiâ__ 意黑xūxū___ 喧xiāo___ 一hóng___湖水 sī__守毛骨sǒng___然jiá___然而止 rú___动 xī___戏一xiâ千里青春永zhù乌pãng 船一fù对联垂xián 三尺三、近义词成语(一) 近义词填空1、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____。
(恩情、恩惠)2、借了诗人的名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____的笔所写的散文美丽的多?(愚劣、愚蠢)3、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____境界。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探讨,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2. 预习内容:(1)相关背景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其它书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
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
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2)字音认读嗥叫()驯服( ) 蔑视()迸发()湍急()艾蒿()疲惫( ) 饿殍()蜿蜒()毛骨悚然()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狼奔鼠窃声名狼藉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都是贬义词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1、请看课本72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江苏省南通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04-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

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一【专题概述】“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大自然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崇高美和优美兼而有之。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有的人反思生态的恶化。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淳朴,语调舒缓优美,意境恬静冲淡,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江南暖冬水墨画长卷。
看不出什么时代特点或政治色彩,有的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
《神的一滴》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造成的破坏的痛惜。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
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浑然天成。
《赤壁赋》本文所说的“赤壁”在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西地平线上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西地平线上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1.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本文如何写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①以西部的独特的背景作为映衬,第一次背景:群山第二次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第三次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②运用了联想和想像,以充满悲壮色彩的音乐和人物形象(《泰坦尼克号》、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西部雄壮的历史气氛作为烘托。
③都融入了自身的感悟。
如:“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
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在他笔下,落日有着慈爱的人格特征,对人间充满了依恋,显得亲切动人。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总之,每一次落日都使人得到灵魂的震撼,获得在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审美享受。
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的美,是西部风情的美,是西部历史与人文的美。
)2.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自由发言,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
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柔和安谧之美;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
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像山那样思考》选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从选文的向度看,本专题“立人”的向度是人与自然。
本专题将所选文章分成二个板块: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像山那样思考》是本专题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的最后一篇文章。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
最后,回归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学情分析】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江南的冬景》和《神的一滴》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
在有了感性的体验铺垫之后,学生再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能够解读出文本所涉及的“保护主义”生态观,但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情感与价值目标:3. 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
让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疑激趣)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就是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首歌曲的主角就是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面对那一声狼嗥,人从眼前利益的角度思考,主观、自私、肤浅,而山则从生态利益的角度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呢?2.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两个方面探究一下“狼的嗥叫”和“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3.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有何不同?自主探究我们曾经自豪地宣称,我们人类是自然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取得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威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文法导析1.崭新的视角,独特的思维。
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章,讨论的是生态平衡的大问题。
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的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的意义,狼对大山的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的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谓新颖独特。
2.深刻的伦理观念与哲理化的语言。
本文语言深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嗥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作者从狼的一声嗥叫中听出了大自然的悲哀,也听出了人类的悲哀,也从狼的垂死的绿的眼光中看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
人在与狼的对抗中无疑充当了一个生态谋杀者的角色。
在利奥波德看来,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人与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人们的滥杀、滥捕、滥伐、滥牧,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感到痛心的强烈情感,并呼吁人们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用了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写作手法。
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专题教案:像山那样思考 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
通过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了解文中的生态忧患意识,建立生态伦理观念。
2. 研究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感悟自然,沉思湖山.●重点、难点1. 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
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课文。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设计思想本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其中他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2.《像山那样思考》教学PPT。
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试探始得西山宴游记第2课时导学案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试探始得西山宴游记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的】1.学习本文在对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温习检查】检查字词(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2)徒:侍从(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4)极:至(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6)攒蹙:聚集收缩【合作探讨】1.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使一篇文章“眉目生辉”。
你如何明白得文题中的“始得”二字?(本文写于宴游西山以后,作者并无把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别出心裁地冠以“始得”二字,暗含了第一次遭遇西山之意;在西山的游历中,与大自然的际会才使作者沉醉,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遇,“始得”二字,使宴游西山的专门的地址才被揭露出来,透露出偶可是又惊喜的心情。
)2.作者为何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愁闷痛楚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尽管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的地址。
可是看成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一览无余,方觉西山是任何地址都无法相较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以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何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对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作者第一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窟,一览无余,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刻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 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 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 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5.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6.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⑥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1.第③~⑤段主要描写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么内容?它与写“落日”有什么关系?
2.在第⑧段中,为什么“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
3.面对罗布泊日落的辉煌景象,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日出情景?这样写出有什么好处?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 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西地平线上 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
1.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本文如何写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①以西部的独特的背景作为映衬,
第一次背景:群山
⑤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上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恍如夜晚,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首中,却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⑥最辉煌的罗布泊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蓐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第二次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第三次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②运用了联想和想像,以充满悲壮色彩的音乐和人物形象(《泰坦尼克号》、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西部雄壮的历史气氛作为烘托。
③都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如:
“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用拟人的手法将 落日写活了。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在他笔下,落日有着慈爱的人格特征,对人间充满了依恋,显得亲切动人。)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 平淡 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⑨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啧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 夫!”罗曼.罗兰叫道。
⑩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 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 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8.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9.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 ,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总之,每一次落日都使人得到灵魂的震撼,获得在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审美享受。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的美,是西部风情的美,是西部历史与人文的美。)
2.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自由发言,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柔和安谧之美;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7.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 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8.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9.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5.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6.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③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④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7.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 全面地看问题。
4.“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结尾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这部分文字,主要描写罗布淖尔的“荒凉空旷”,下午太阳的“不死不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其作用是为了反衬罗布泊“落日”的“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的“那辉煌的一幕”。2.在第④段中,作者说“为了打破这压抑”才放起《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但那时,这音乐却“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而面对罗布泊落目的辉煌景象,再听《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却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使作者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3.因为罗曼•罗兰构思他心目中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日出有关,而日出与日落虽然一为东地平线上,一为西地平线上,但“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两者有相似点”。“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所以这样写突出了这一部分的中心。4.这段文字与前文第③~⑤段)呼应,进一步突出了罗布泊日落辉煌这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