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

城市社会学重点(一)人类生态学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

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

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

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

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新正统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

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A.相互依赖原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理论:城市社会学主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

其中包括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化的类型和模式、城市化的影响等。

2. 社会差异理论:城市社会学研究社会差异以及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理解城市社会的结构和运作。

3. 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研究城市中的社交网络、职业网络和邻里关系等。

4. 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

研究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消费行为以及城市中形成的特定文化。

5. 城市政治与城市治理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政治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研究城市中的政治权力分配、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等。

6.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关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社会效应等。

城市社会学通过以上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运作和发展规律,为城市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摘要]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学家们对城市及城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促成了很多学派。

本文根据城市社会学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的时间先后及理论差异,分阶段叙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理论发展;城市引言“任何一门科学的历史都是它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彻底研究自己所研究学科的历史发展,便能深刻了解它的现状、矛盾和问题。

”——前苏联学者科恩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

了解和把握城市社会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让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我们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特点、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把握各理论的研究重点和适用范围。

1城市社会学的启蒙城市社会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19世纪欧洲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从而引发大量的城市病,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供不应求,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交通混乱,人们的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欧洲社会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拉开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序幕。

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即是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四位重要代表人物。

(1)滕尼斯(F.Toennies,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研究重点是对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的比较研究。

1887年他在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中把人类社会生活划分为两种对立的类型,即以乡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关系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人们有共同的利益、生活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礼俗社会中的一切。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课件:新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课件:新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经理人”的研究
雷克斯和摩尔指出,城市住宅稀缺资源的 获得,并非仅仅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政 府的科层制系统同样是决定性因素。
基本概念
➢ 空间 ➢ 空间的表达 ➢ 空间生产 ➢ 集体消费 ➢ 城市社会运动 ➢ 建造环境 ➢ 定居 ➢ 空间
复习思考题
▪ 1.请阐述新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 2.列菲弗尔关于空间生产的论述是什么? ▪ 3.资本主义空间的功能与主要矛盾是什么? ▪ 4.请分析列菲弗尔对空间进行研究的意义。 ▪ 5.卡斯泰尔“集体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 美国的新政治经济学派 第三节 英国的新韦伯主义
第一节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列菲弗尔的主要理论
列菲弗尔是法国城市社会学方面的代表人 物,也是城市空间研究的开拓者。不过, 他的思想十分庞杂,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 “康庞山谷———农村社会学研究”,此 后的关注点更多是在哲学领域,经一段时 间后才又转向城市空间的研究。
二、卡斯泰尔的主要理论观点
曼 纽 尔 ·卡 斯 泰 尔 1942 年 生 于 西 班 牙 , 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 位。早期深受列菲弗尔理论观点的影响, 主要著作包括:《都市问题》(1972), 这是他早期最著名的著作。
(一)质疑人类生态学理论
1968年,卡斯泰尔发表了《真的有“城市 社会学”吗?》,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 科学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
列菲弗尔主张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 也要看到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与 社会的 互动关系。
(二)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重 要条件
列菲弗尔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史无前 例的“总体性”使一切有用对象都无可避 免地被商品化了,“空间”当然也不能幸 免。

5.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5.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amp; Blau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 观点的影响,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关系 认为交换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 的互动关系,故把个体之间的交换关系看 作是基本分析单位 重视权力和不平等在交换关系中的作用
6
4)社会互动理论 Kuhn、Blumer、Meed 具有美国特色的理论流派 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 性,侧重于对社会微观行动的分析 互动理论观点庞杂,有符号互动论、拟剧理 论、现象互动论,本土方理论等。
14
5.5 女性主义学派
5.5.1 住房制度中的性别不平 等 1)自然分工论 2)个人不幸论 3)社会制度分割论 5.5.2 女性主义住房研究的切 入点 1)环境决定论 2)附加方法论 3)解构主义 5.5.3 住房意识形态分析 1)家居理想 2)家庭意识 5.5.4 居住环境对妇女的影响 1)社区设施 2)住房设计 5.5.5 住房资源分配 1)公共住宅 2)私房
3
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 Parsons & Merton 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 成的整体系统 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系统各部分来说,其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不同的功能事项,解决社会系 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13
5.4 韦伯学派
5.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1)强调个人行为 2)社会行为理论 3)阶级理论 5.4.2 城市经理学说 1)城市经理学说 2)局限 3)修正 5.4.3 住房阶级研究 1)雷斯与摩尔的经典研究 2)住房阶级划分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者对住房阶 级的回应 4)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夏建中【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

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

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

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变成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

从住宅、城市环境、医疗、社会保险、福利事业,到教育、治安、文化娱乐、交通设施以及供水供电等都成为社会公共事业,而它们又无一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投入。

这些公共事业的特点在于不是劳动者个人独占式的消费,而是社会上每一个劳动力都可以公共进行消费的资料,故称之为与个人消费相对应的集体消费。

而对于这些集体消费资料(有人称之为社会资本),任何私人资本都不可能独立兴建。

因此,只有通过国家的介入,直接干预公共事业的生产、分配、管理与消费的组织过程才能提供集体消费资料。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成为一支凌驾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独立力量,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进行调控,而且直接介入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消费过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真正管理者”(M.Castells,1981)。

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与消费要素两方面集中、积聚的场所,也就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再生产或集体消费的主要场所。

在这个场所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强调资本积累,希望国家把大部分投资主要用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如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方面,而将集体消费的投资压到最低水平。

由于集体消费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供资本家重新榨取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因此,国家对生产与消费的投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

但是,劳动者阶级则要求国家加大对集体消费投资的比重;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也提出了日益高涨的要求,例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国家不能提供充分的教育与就业培训机会,必然会造成失业工人增多和在业工人收入水平下降。

由此不难看出,追求资本积累的资产阶级与要求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本质上是阶级对立的矛盾。

卡斯泰尔明确提出,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系统中两个相关和关键的特征。

他认为,城市只是由国家政府政策加以补充的市场机制的物理扩展;国家一方面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社会动荡;随着资本的市场运动,政府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组织和介入集体消费过程,必将极大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动。

但是卡斯泰尔指出,那些服务于资本利益的城市计划和政策,并不必然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和贫困阶层的利益。

在《城市与百姓》(注:此书英文名为TheCityandtheGrassr-【内容提要】ts,直译为《城市与草根》,在此译为《城市与百姓》。

)中,卡斯泰尔还着重分析了欧美社会中蓬勃发展的城市社会运动。

在他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本质上是广大城市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对政府城市规划的抵抗,表明了百姓自我防卫意识的高涨。

在长期的城市社会生活中,百姓们逐步产生了一种新的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应的社会利益、价值观念,即人对自己社区的看法。

他们将社区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认识到为了城市规划而搬出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不仅意味着自己离开一个地理环境,而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与长期在社区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断绝,放弃了融会在该社区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同样,社区环境的好坏也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出于这种认识,在同一社区中生活的城市居民有可能超越阶层、阶级、种族、文化的界线,组织成政治团体,为捍卫社区的共同利益而进行斗争。

如果政府不能向社区提供足够的集体消费资料,社区居民就组织社会运动来表示不满并进行抗议活动。

这些社会运动对于影响政府城市政策的决策具有巨大作用。

在卡斯泰尔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1)抵制以利润获取为主要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Identity);(3)政治上自治管理,市民组织具有参与决策权。

(转引自森冈清美等,1993)但是他指出,城市社会运动有局限性,它只能改良城市,却不能改变社会。

他重申了自己一贯的主张,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转自W.Flanagan,1993)。

可以说,从《城市问题》到《城市与百姓》,卡斯泰尔并不拒绝进行城市社会学的分析,而仅仅是反对对城市社会的“意识形态”关注。

在他看来,城市是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它更应被理解,而不是被解释。

三新城市社会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戴维·哈维,1935年生于美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城市地理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后移居美国,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70年代,他开始转向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1973)、《资本的局限》(1982)、《意识与城市经验》(1985)、《资本的城市化》(1985)、《后现代性的条件》(1989)等。

哈维完全同意卡斯泰尔关于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资本扩张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征。

他代表了8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发展,但是,他比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都更加关注资本集中与循环在城市变迁中的作用。

在《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中,他解释了自己转向马克思的原因:“作为研究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出现需要进一步的批评,我并未从其某种内在优越性的先验想法来转向它,但是,我发现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帮助我完成要做的事情,或理解那些必须被理解的东西。

”(D.Harvey,1973)。

哈维认为,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为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这对矛盾的作用。

这对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矛盾寓于资本本身,这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性与生产的社会性这一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劳动与资本潜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从雇佣劳动者那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两大阶级的对抗是必不可免的。

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周期性的原理,哈维提出了资本三级环程流动的观点来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资本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物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的投入。

首先,在资本运动的初级环程内,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正常情况下,资本生产的销售商品总是要超过被消费的商品,因此会出现“过度积累”(Overaccumulation)。

这不仅指商品的过度积累,也指资本的过度积累。

其次,由于过度积累,过剩的资本在初级环程内很难获取利润,势必寻求新的出路。

这些过剩资本发现次级环程中存在着获利机会。

哈维认为,不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需要一个物质结构作基础。

生产的物质结构指的是构成厂房、办公楼及其用地的那一部分固定资本,哈维称之为生产的建成环境。

消费方面的物质结构指的是非生产性房屋(主要是住宅)、道路、基础设施等,哈维称之为消费的建成环境。

所以,对次级环程的投资就是对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建成环境的投资,也就是主要是对房地产业的投资。

但是,一方面,由于私人资本不熟悉房地产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是长期和社会性的,并不能迅速产生利润,耗资巨大且回收资本缓慢,私人资本无力进行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发挥干预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措施、税收优惠政策和房屋政策等,鼓励和刺激私人资本进入次级环程;另一方面,国家通过金融政策,如让银行向私人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向民间发行债券筹款投资于公共事业等,为私人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哈维认为,资本在次级环程投资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创建。

”(D.Harvey,1985)在哈维看来,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域资源等,可以像阳光、空气等自然物一样,为资本提供无价服务;土地及其之上的建筑物等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不断地为资本创造价值。

建成环境的不断创造价值的能力,使私人资本在次级环程中获取利润,繁荣的房地产业和土地炒买炒卖的投机事业,给私人资本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于是吸引了更多的过剩资本进入次级环程,当城市中心商业区可建面积趋于饱和时,资本更迅速地向郊区移动,投资于郊区豪华住宅区的建设,这样也就刺激了中产阶级的郊区化,造成城市中心或中心城市的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