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这本书就像是一把手术刀,把大众这个看似庞大又模糊的群体解剖得清清楚楚。
以前我总觉得群众嘛,就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人多力量大嘛。
读完才知道,大错特错啊!群体一旦形成,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特别奇怪。
就说那些群体中的人吧,他们的智商好像一下子就掉线了。
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还挺聪明的,能分析利弊,有自己的判断。
可是一进入群体,就像脑子被别人拿走了一样,变得盲目跟风。
比如说那些疯狂的抢购潮,商家一说什么东西限量版或者有特殊功效,一群人就跟疯了似的去抢,也不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就跟着大众走了。
这就像是一群被赶的鸭子,前面的鸭子往哪走,后面的就跟着,根本不思考前面是不是有坑。
而且啊,群体还特别容易被煽动情绪。
你看那些煽动性的演讲或者宣传,只要找准了大众的痛点或者兴奋点,就能像点燃干草堆一样,一下子让大家热血沸腾。
像有些极端的例子,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人群里传播一些仇恨的思想,结果大家就跟着义愤填膺,都不考虑事情的全貌了。
这时候的大众就像一群被激怒的公牛,只知道往前冲,谁拦着就跟谁急。
不过呢,书里也让我看到了大众力量的另一面。
虽然他们容易被带偏,但如果有正确的引导,那力量也是无穷的。
比如说一些伟大的社会变革,就是有智慧的领导者引导着大众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就像是把一群乱跑的马套上了缰绳,让它们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奔腾。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自己。
我肯定也在很多时候是这“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有时候看到网上大家都在骂一个人或者追捧一件事,我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有类似的情绪。
现在才明白,可不能这么轻易就被群体的情绪给绑架了。
得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像在一片迷雾中,要找到自己的灯塔一样。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大众心理中的种种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乌合之众》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大众心理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首先提出了“群体心理”的概念,指出在特定条件下,人们会形成群体,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与个体有所不同。
他认为,群体心理具有情感化、简化、极端化和不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群体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更容易陷入盲从和暴力行为之中。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勒庞展示了大众心理的种种表现,让人深刻地意识到了大众心理的强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乌合之众》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观点和信息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迷茫。
而勒庞在书中指出,大众心理往往受到情感化和简化的影响,容易被极端观点和情绪所左右。
因此,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从不偏激,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另外,勒庞在书中也提到了群体心理的不稳定性,指出群体的情绪和行为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剧烈的波动。
这让我意识到,当自己处于一个群体中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群体情绪所左右,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不随波逐流,避免盲从和极端行为。
总的来说,阅读《乌合之众》让我对大众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保持理性思考,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激,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群体情绪所左右。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心得引言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阅读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深刻探讨了大众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行为方式。
通过分析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勒庞揭示了人们在集体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盲目跟从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探讨群体心理的影响、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对群体心理的理解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勒庞提出了群体心理的概念,即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形成一个心理群体,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心理具有以下特征:情感化:群体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决策。
极端化:群体容易走向极端,表现出更加激进和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非理性化:群体往往忽视事实和逻辑,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盲从化: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失去自我意识,盲目跟从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这些特征使得群体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也容易导致群体的盲目和非理性行为。
二、群体心理的影响和应用勒庞在书中分析了群体心理对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他认为,群体心理是决定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他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众运动和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都与群体心理有关。
群体心理也深刻影响了政治选举、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等领域。
在市场营销方面,商家利用群体心理的原理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他们通过广告、促销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潮流和趋势,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的影响并做出消费决策。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充分利用了群体心理的原理,通过算法和推送机制来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和流量。
在政治选举方面,候选人和政治组织利用群体心理来争取选民的支持。
他们通过宣传、演讲和造势活动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氛围和情绪,使选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的影响并投票给他们。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政治选举中重要的宣传渠道,通过算法和推送机制来扩大候选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大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专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 这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专著,其作者是群体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我也是在卓越上无意中注意到看见到这本书的。
虽然,这本书与我本专业涉及的较少,因此我对于书中所涉及的知识不能采取尽信,但是作者确实是通过详实的历史证据和例子详实地介绍了关于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这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介绍了群体心理,其从整体宏观地介绍了关于群体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感情和道德观、观念、理性和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第二卷是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主要涉及到影响其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同时介绍了群体领袖说服的手法,以及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第三卷则是关于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是指许多人凑到一起,而且他们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群体一旦形成,就利益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形成了“群体心理”,个性随之消失。
人群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每一个人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而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有时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共同特点,往往具有一致性),例外,群体还会体现出一些附带的特性(由于组成群体的人群的种族和相关因素不同而具有特性)共同心理特征: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其本质原因是由于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在她的有生之年得以一窥潜意识暗黑世界的真貌。
教育固然能够让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但真正其决定作用的,却仍然是这种固结在基因链条上的独特遗传咨讯。
因为人一旦涉及到情感领域,人与人的差距就消失了。
而正是这种普遍特性,导致群体的才智被削弱,导致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
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
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
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
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1、冲动、易变、急躁。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
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
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
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
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
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对于学习大众传播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近浅读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因为理论和专业术语很多,很难坚持完整读下去,找了中译版本研读了,一点心得体会分享一下。
这本书可以说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某些理论的确跨越了时代的束缚,直到现在也能从社会的一些事件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堪称经典之作!书中的一些理论都是可以印证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不得不说,勒庞先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极尽看似平淡之词,实则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直指惨淡的人性特点,这个确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树立起来一座大众心理研究的里程碑!这本书里的几个观点现在来看还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群体作用导致个体智商下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高于每一个个体,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答案是不会的,特定时间和背景下,群体智商的智力会远远低于个体智力水平。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观点和是非,用所谓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什么有的犯罪团伙里面的成员最后为了利益不惜内讧自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内有手足之情,他们就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些职场上面的人士,如果没有个人强烈的主见意识和是非观点,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与群体意见相碰撞或者抵触,个人就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从而屈服于群体的意见,不管这种意见是错还是对,这时候个人的智商就会降到最低,强势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势,弱势一方个体就会沉默不语,呈现出螺旋状的下降趋势,这个观点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点类似。
读心理学家勒庞社会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有感

读心理学家勒庞社会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有感这本《乌合之众》让我拍手叫绝。
在作者的阐发以及举例中,我看到的是当今社会种种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样一本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书所引发的共鸣感,让我终于明白为何它在社会现象类作文范本中的出镜率如此之高了。
有人说它具有前瞻性,有人说是因为我国真《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
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
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
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
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
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
”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
《乌合之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篇《乌合之众》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学著称。
他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聚合为特征。
在《乌合之众》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群体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
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
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
” “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
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
我们只要想一下,有时我们会因为在头脑中想到的任何事实而产生一连串幻觉,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
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群体对这个事实却视若无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 暴民是缺乏理性经验的群体,当对发生的种种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过自身的感知经验和道听途说进行联想,并为之找到联系。
比如“西方媒体批评”——“反华势力”——“八国联军”——“保家卫国”一样。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
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
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
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
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
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
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
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
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
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
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
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
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
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
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
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
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
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
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
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
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
”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
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
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
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
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