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和生物
合集下载
第3章-土壤生物

第三章 土壤生物 Soil Organisms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土壤学第三章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质的含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 质的含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
1
第三章
土 壤 植 物 营 养 分 析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1 概 述
3.1.2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不同肥力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一般 不同肥力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含量为10 50mg/kg。 10—50mg/kg 含量为10 50mg/kg。 水稻土>旱地土壤,山地土壤>平原土壤, 水稻土>旱地土壤,山地土壤>平原土壤, 植被茂密地区的土壤> 植被茂密地区的土壤>植被稀蔬地区的 土壤,质地粘的土壤>砂质土。 土壤,质地粘的土壤>砂质土。
8
第三章
土 壤 植 物 营 养 分 析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1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
三、结果计算:
土壤有机碳(g/kg)= (V0-V)C×3.0×1.1/M V)C×3.0× 土壤有机质(g/kg)= 有机碳(mg/kg) ×1.724
滴定空白所消耗的FeSO4ml V0 —滴定空白所消耗的FeSO4ml 滴定空白所消耗的 滴定样品所消耗的FeSO4ml V —滴定样品所消耗的FeSO4ml 滴定样品所消耗的 c—1/2F2SO4摩尔浓度 1/2F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 3.0 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 1/4 换算为L 10-3—将ml换算为L 将ml换算为 1.1—有机碳氧化系数 1.1 有机碳氧化系数 烘干土重g M—烘干土重g 烘干土重 1.724—有机质换算系数 1.724 有机质换算系数
11
第三章
土 壤 植 物 营 养 分 析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土壤生物

土
土 地 壤信 息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 矿质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学系 统
矿质化过程是 指土壤动、 指土壤动、植 物残体及腐殖 质物质, 质物质,在微 生物的作用下, 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简单无 机化合物的过 程。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 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 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 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 的高分子化合物。 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
第一节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统
无机组分 94% 有机组分 6%
土壤生物多样性
Soil organism diversity
非节肢 动物 微生物 0.10% 3.59% 植物根 8.32%
节肢动 物 脊 0.08% 椎动 脊椎动 物 0.03%
死亡有 机物 87.88%
藻类 0.2% 放线菌 5% 真菌 46%
以孢子或菌丝片断存在,细胞数104-106/g土。 以孢子或菌丝片断存在,细胞数10 /g土 肥土比廋土多,耕地比林地多, 肥土比廋土多,耕地比林地多,春秋季比夏冬季 多。 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土壤中, 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土壤中, 转化土壤有机质。 转化土壤有机质。
土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
土壤中的食物链关系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统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土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Divers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
原核微生物( (一) 原核微生物(procaryotes) ) 古细菌(archaea) 1古细菌
土 地 壤信 息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 矿质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学系 统
矿质化过程是 指土壤动、 指土壤动、植 物残体及腐殖 质物质, 质物质,在微 生物的作用下, 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简单无 机化合物的过 程。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 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 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 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 的高分子化合物。 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
第一节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统
无机组分 94% 有机组分 6%
土壤生物多样性
Soil organism diversity
非节肢 动物 微生物 0.10% 3.59% 植物根 8.32%
节肢动 物 脊 0.08% 椎动 脊椎动 物 0.03%
死亡有 机物 87.88%
藻类 0.2% 放线菌 5% 真菌 46%
以孢子或菌丝片断存在,细胞数104-106/g土。 以孢子或菌丝片断存在,细胞数10 /g土 肥土比廋土多,耕地比林地多, 肥土比廋土多,耕地比林地多,春秋季比夏冬季 多。 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土壤中, 最适宜生长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土壤中, 转化土壤有机质。 转化土壤有机质。
土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
土壤中的食物链关系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统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土 土 地 壤信 息 学系 Divers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
原核微生物( (一) 原核微生物(procaryotes) ) 古细菌(archaea) 1古细菌
三章节土壤有机质测定

近红外散射光谱法——1744nm,1870nm,2052nm处近红外散射 光谱和OM含量成正有关。(Dald,1986)
因缺乏对大范围土壤旳有效性和实用性旳评价而未被广泛使用。
3 .2.1 干烧法(测定CO2 )旳措施原理
在一定温度(1000~1500℃ )旳电炉里高温氧化 含碳物质,释放旳CO2用合适旳试剂吸收后用容量法、 重量法、气量法、电导法,或把CO2还原为CH4用气 相色谱法等措施测定。
4、计算:
土壤有机质(g/kg)= c×5(V0 - V) /V0×0.003×1.1×1.724×1000/m
5、问题: (1)做好本试验应注意些什么?
(2)干扰有哪些,怎样克服?
(3)本法合用于哪些样品旳分析?
(4) 本法还能用于其他样品有机物含量旳测定吗?
有机质测定措施II——磷酸、铬酸湿烧法
措施原理
加热条件下,在磷酸、铬酸中, 有机质被氧化,生成旳二氧化碳 被定量原则碱吸收,加入氯化钡 使其生成碳酸钡沉淀,多出旳碱 用原则酸滴定,计算有机质旳含 量。
操作要点 措施评述
End
适旳吸收剂吸收后用重量法、容量法等进行测定。
优点:成果与干烧法相近,长久被看成测定全碳旳 原则措施,仪器可在常规试验室组装。
缺陷:受无机碳干扰,操作技术要求高,费时。
1.湿烧法测定CO2旳装置
湿 2. 烧法测定容量法
2K2CrO7 + 8H2SO4 + 3C → 2K2SO4 + 2Cr(SO4)3 + 3CO2 + 8H2O 2K2CrO7 + 6FeSO4 + 7H2SO4 → K2SO4 + 3Cr(SO4)3 + 3Fe2(SO4)3 + 7H2O
因缺乏对大范围土壤旳有效性和实用性旳评价而未被广泛使用。
3 .2.1 干烧法(测定CO2 )旳措施原理
在一定温度(1000~1500℃ )旳电炉里高温氧化 含碳物质,释放旳CO2用合适旳试剂吸收后用容量法、 重量法、气量法、电导法,或把CO2还原为CH4用气 相色谱法等措施测定。
4、计算:
土壤有机质(g/kg)= c×5(V0 - V) /V0×0.003×1.1×1.724×1000/m
5、问题: (1)做好本试验应注意些什么?
(2)干扰有哪些,怎样克服?
(3)本法合用于哪些样品旳分析?
(4) 本法还能用于其他样品有机物含量旳测定吗?
有机质测定措施II——磷酸、铬酸湿烧法
措施原理
加热条件下,在磷酸、铬酸中, 有机质被氧化,生成旳二氧化碳 被定量原则碱吸收,加入氯化钡 使其生成碳酸钡沉淀,多出旳碱 用原则酸滴定,计算有机质旳含 量。
操作要点 措施评述
End
适旳吸收剂吸收后用重量法、容量法等进行测定。
优点:成果与干烧法相近,长久被看成测定全碳旳 原则措施,仪器可在常规试验室组装。
缺陷:受无机碳干扰,操作技术要求高,费时。
1.湿烧法测定CO2旳装置
湿 2. 烧法测定容量法
2K2CrO7 + 8H2SO4 + 3C → 2K2SO4 + 2Cr(SO4)3 + 3CO2 + 8H2O 2K2CrO7 + 6FeSO4 + 7H2SO4 → K2SO4 + 3Cr(SO4)3 + 3Fe2(SO4)3 + 7H2O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性质及作用

土壤生物与 土壤有机质性质和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2.1 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
• A、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104-105 个/g土。鞭毛虫、变形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 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C、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原生动物 (protozoon)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微生物营养类型
• 1)化能有机营养型: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
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 能量。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
荒漠,SOM 少,<0.n DT/ha
森林下,SOM丰富
102 DT/ha
土壤生农物业与土土壤壤:有根茬等,n DT/ha 机质性质和作用
农 业
作物根系、残茬 及根系分泌物
土
壤
有
农家肥
机
质
来
源 工业、生活垃圾
三种形态:新鲜土有壤机生质物、与半土分壤有解有机质、腐殖质
• 2)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以CO2为碳源,
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亚硝酸菌、硝酸 菌等。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 3)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能量来
自于光,需有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 4)光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以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 CO2,并合成细胞物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2.1 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
• A、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104-105 个/g土。鞭毛虫、变形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 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C、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原生动物 (protozoon)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微生物营养类型
• 1)化能有机营养型: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
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 能量。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
荒漠,SOM 少,<0.n DT/ha
森林下,SOM丰富
102 DT/ha
土壤生农物业与土土壤壤:有根茬等,n DT/ha 机质性质和作用
农 业
作物根系、残茬 及根系分泌物
土
壤
有
农家肥
机
质
来
源 工业、生活垃圾
三种形态:新鲜土有壤机生质物、与半土分壤有解有机质、腐殖质
• 2)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以CO2为碳源,
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亚硝酸菌、硝酸 菌等。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 3)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能量来
自于光,需有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 4)光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以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 CO2,并合成细胞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土壤pH 细菌最适pH 6.5~7.5,放线菌稍高,真菌较低。
pH 低于5.5,高于8.5,一般微生物都不太适宜。
(4)质地 :质地愈粘重,愈难分解,腐殖化系数愈高。 (5)其它条件:土壤盐浓度低于0.2%,无重金属污染等。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质形成
(一)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 腐殖质(humus)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1. 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 (1) 分子量、形状、颜色
A、分子量:很大,几至几百万。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和聚合度有关。
Humin > HA > FA。
B、形状:短棒形,疏松多孔,似海棉;比表面积远比粘土矿物和
金属氧化物的大。
C、颜色:分子量愈大,颜色愈深(HA分子量大,褐色;FA 分子
腐殖物质: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 含芳香环结构,黄色至棕黑色,非晶形高分子
有机化合物; 最难降解,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
非腐殖物质:有特定理化性质、结构已知; 约占土壤腐殖质的20-30%;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蜡
质、木质素、核酸等; 相对容易被降解,存在时间短; 氮、磷、硫营养重要。
2.组成 土壤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 上二类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中间分解产物 腐殖质(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主体。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
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和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
有机质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解阶段:有机残体降解产生产生了合成腐殖 质原始材料:
(1)芳香核:主要由木质素降解所产生。 多元酚理论
酚类氧化成醌所产生。
(较为盛行)
(2)支链化合物:一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 类等。
第二阶段:合成阶段:将分解转化的基本材料在微生物作 用下经过缩合和聚合合成结构复杂的腐殖质。
二、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腐殖质
游离态 结合态
很少 占绝大多数
有机质与粘粒矿物和阳离子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52-98%的土壤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粘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去除了动植物 残体细土样
用稀碱 (NaOH)
土壤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成分: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蛋白质 脂肪、树脂等
% 2-10
0-2
30-50 28-35
1-8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
机物(H2O;CO2等)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有机质
酶
微生物
无机物
CO 2和H2O 矿质养分
能量
一、碳水化合物的矿质化
多糖
单糖
水解酶作用
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 有机酸——heat(少) 半嫌气条件 CH4、H2、H2S+heat(极少)嫌气
己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 生物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4~5千卡热/g有机物)
氮因素值:100克有机质分解时固定无机氮的克数。
激发作用**( Priming effect):土壤
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 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 发作用。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2.土壤环境条件(微生物活动条件)
(1)土壤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M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
(3)植物残体的碳氮比(C/N) 土壤微生物的C/N比值平均为8:1,即吸收1份N需要8份C, 但微生物代谢的C只有1/3进入微生物细胞,其余的以CO2释 放.因此,微生物同化1份N到体内,须要约24份的C。 当有机残体的C/N>25:1时,其N源不足,须从土壤中吸收无 机N来补充(氮的生物固定),造成与植物对N源的暂时性 竞争,有机质分解慢。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土壤
森林土 自壤 然 土 壤 草原土
壤
耕作土壤
有机质来源
枯枝落叶
地上部和地 下部根系 施有机肥, 作物根茬
特点
数量少;累积于地表:从上到下 锐减;富含木质素,形成的有机 质疏松、有弹性;形成富含单宁 的酸性有机质(适于真菌活动)
数量多;分布较深,从上到下逐 渐减少;木质素少,纤维素多, 累积紧实,无弹性;形成中性有 机质(适于细菌活动)
当有机质C/N降至25:1以下,分解加快,同时释放出无机N。
植物残体C/N变化大,禾本科秸杆C/N多大于30:1。施用 水稻、玉米、麦类等高C/N秸杆,分解初期应避免氮 的“生物固定”。方法是: 1)堆腐一段时期再施用; 2)配施适量氮化肥(一般秸杆300-400kg/mu,配施 N 3-4kg/亩) 。
危害:在低温、嫌气条件下,有机酸变为CO2和H2O的过程受 到阻碍,产生有机酸的累积,从而造成植物根系萎缩、腐烂。
如:甲酸3.2×10-3 M、乙酸4.6×10-3 M、 正丁酸7×10-4 M, 就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排水晒田、施草木灰(中和酸、补充K素) 有机肥施用前进行堆沤。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OM% >4.00 水田% 1.29 旱地% 3.14
四川土壤有机质含量(%)
3.01-4.00 2.01-3.00 1.01-2.00 0.61-1.00
6.19
39.9
51.99
0.63
5.52
18.72
46.26
24.66
<0.60 0.004 1.10
(1)元素组成(elementary composition)
有机质水分占75%,干物质占25%。
干物质中元素组成(%) :
C H O N和灰分元素
44 8 40
8
(C/N为10左右)
(2)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
有机物料的化学组成: 碳 水 化 合 物 : 约 占 60% , 纤 维 素 和 半 纤 维 素 为 主 , 少 量淀粉和糖类。 木 质 素 : 占 10% ~ 30% , 平 均 25% , 木 本 植 物 较 多 , 草 本植物较少,难分解,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占1~15%,平均10%。 脂蜡质、单宁等:占1~8%,平均5%。 灰分:燃烧后留下的灰,草本多于木本,占2~7% 。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和生物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什么是有机质 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广义:包括一切生物体及其分解或合成的各种产物。 狭义:通过微生物转化合成的有机物质即腐殖质。
概念: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 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牛粪:牛粪质地细密,含水量高,通气性差,腐熟缓慢,肥效 迟缓,发酵温度低,属冷性肥料。为加速分解,可将鲜牛粪 稍加晒干,再加马粪或羊粪混合堆沤,可得疏松优质的肥料 。如混入钙镁磷肥或磷矿粉,肥料质量更高。牛粪中碳素含 量高、氮素含量低,碳氮比大,施用时要注意配合使用速效 氮肥。牛粪一般只作基肥使用。
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又重新合
成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有机碳形式,也叫有机碳的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 生物过程。
土壤腐殖质形成途径
(二)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 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一 些纯化学过程。
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soil humidity and aeration status) 要求水分充足而通气良好。
水少气多:好气, M活动旺盛,OM矿质化分解,释放养分 水多气少:嫌气, M活动受抑制, OM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最适水气状况为:即田间持水量的60~80%,按土水势-300~1000hPa(百帕)或mbar(毫巴)。 干湿交替(wetting and drying cycle)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二、含氮化合物的矿质化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NH3
同化吸收
硝酸根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 (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N素的生物固定或有效化过程与有机物C/N比密切相关: C/N>25时,产生N素生物固定 C/N<25时,产生N素有效化。
数量少,累积于耕作层;受人为 培肥措施影响大。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存在形态: 动、植物残体
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腐殖物质(85-90%)
三、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
1.含量 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在20%以下的
土壤,称为矿质土壤(mineral soil)。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通常在5% 以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农耕措施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体而言,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 高于南方土壤。
pH 低于5.5,高于8.5,一般微生物都不太适宜。
(4)质地 :质地愈粘重,愈难分解,腐殖化系数愈高。 (5)其它条件:土壤盐浓度低于0.2%,无重金属污染等。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质形成
(一)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 腐殖质(humus)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1. 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 (1) 分子量、形状、颜色
A、分子量:很大,几至几百万。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和聚合度有关。
Humin > HA > FA。
B、形状:短棒形,疏松多孔,似海棉;比表面积远比粘土矿物和
金属氧化物的大。
C、颜色:分子量愈大,颜色愈深(HA分子量大,褐色;FA 分子
腐殖物质: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 含芳香环结构,黄色至棕黑色,非晶形高分子
有机化合物; 最难降解,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
非腐殖物质:有特定理化性质、结构已知; 约占土壤腐殖质的20-30%;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蜡
质、木质素、核酸等; 相对容易被降解,存在时间短; 氮、磷、硫营养重要。
2.组成 土壤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 上二类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中间分解产物 腐殖质(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主体。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
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和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
有机质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解阶段:有机残体降解产生产生了合成腐殖 质原始材料:
(1)芳香核:主要由木质素降解所产生。 多元酚理论
酚类氧化成醌所产生。
(较为盛行)
(2)支链化合物:一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 类等。
第二阶段:合成阶段:将分解转化的基本材料在微生物作 用下经过缩合和聚合合成结构复杂的腐殖质。
二、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腐殖质
游离态 结合态
很少 占绝大多数
有机质与粘粒矿物和阳离子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52-98%的土壤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粘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去除了动植物 残体细土样
用稀碱 (NaOH)
土壤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成分: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蛋白质 脂肪、树脂等
% 2-10
0-2
30-50 28-35
1-8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
机物(H2O;CO2等)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有机质
酶
微生物
无机物
CO 2和H2O 矿质养分
能量
一、碳水化合物的矿质化
多糖
单糖
水解酶作用
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 有机酸——heat(少) 半嫌气条件 CH4、H2、H2S+heat(极少)嫌气
己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 生物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4~5千卡热/g有机物)
氮因素值:100克有机质分解时固定无机氮的克数。
激发作用**( Priming effect):土壤
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 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 发作用。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2.土壤环境条件(微生物活动条件)
(1)土壤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M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
(3)植物残体的碳氮比(C/N) 土壤微生物的C/N比值平均为8:1,即吸收1份N需要8份C, 但微生物代谢的C只有1/3进入微生物细胞,其余的以CO2释 放.因此,微生物同化1份N到体内,须要约24份的C。 当有机残体的C/N>25:1时,其N源不足,须从土壤中吸收无 机N来补充(氮的生物固定),造成与植物对N源的暂时性 竞争,有机质分解慢。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土壤
森林土 自壤 然 土 壤 草原土
壤
耕作土壤
有机质来源
枯枝落叶
地上部和地 下部根系 施有机肥, 作物根茬
特点
数量少;累积于地表:从上到下 锐减;富含木质素,形成的有机 质疏松、有弹性;形成富含单宁 的酸性有机质(适于真菌活动)
数量多;分布较深,从上到下逐 渐减少;木质素少,纤维素多, 累积紧实,无弹性;形成中性有 机质(适于细菌活动)
当有机质C/N降至25:1以下,分解加快,同时释放出无机N。
植物残体C/N变化大,禾本科秸杆C/N多大于30:1。施用 水稻、玉米、麦类等高C/N秸杆,分解初期应避免氮 的“生物固定”。方法是: 1)堆腐一段时期再施用; 2)配施适量氮化肥(一般秸杆300-400kg/mu,配施 N 3-4kg/亩) 。
危害:在低温、嫌气条件下,有机酸变为CO2和H2O的过程受 到阻碍,产生有机酸的累积,从而造成植物根系萎缩、腐烂。
如:甲酸3.2×10-3 M、乙酸4.6×10-3 M、 正丁酸7×10-4 M, 就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排水晒田、施草木灰(中和酸、补充K素) 有机肥施用前进行堆沤。
土壤有机质
5%
0.5%
0.5-2.0% 7%
OM% >4.00 水田% 1.29 旱地% 3.14
四川土壤有机质含量(%)
3.01-4.00 2.01-3.00 1.01-2.00 0.61-1.00
6.19
39.9
51.99
0.63
5.52
18.72
46.26
24.66
<0.60 0.004 1.10
(1)元素组成(elementary composition)
有机质水分占75%,干物质占25%。
干物质中元素组成(%) :
C H O N和灰分元素
44 8 40
8
(C/N为10左右)
(2)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
有机物料的化学组成: 碳 水 化 合 物 : 约 占 60% , 纤 维 素 和 半 纤 维 素 为 主 , 少 量淀粉和糖类。 木 质 素 : 占 10% ~ 30% , 平 均 25% , 木 本 植 物 较 多 , 草 本植物较少,难分解,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占1~15%,平均10%。 脂蜡质、单宁等:占1~8%,平均5%。 灰分:燃烧后留下的灰,草本多于木本,占2~7% 。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和生物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什么是有机质 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广义:包括一切生物体及其分解或合成的各种产物。 狭义:通过微生物转化合成的有机物质即腐殖质。
概念: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 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牛粪:牛粪质地细密,含水量高,通气性差,腐熟缓慢,肥效 迟缓,发酵温度低,属冷性肥料。为加速分解,可将鲜牛粪 稍加晒干,再加马粪或羊粪混合堆沤,可得疏松优质的肥料 。如混入钙镁磷肥或磷矿粉,肥料质量更高。牛粪中碳素含 量高、氮素含量低,碳氮比大,施用时要注意配合使用速效 氮肥。牛粪一般只作基肥使用。
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又重新合
成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有机碳形式,也叫有机碳的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 生物过程。
土壤腐殖质形成途径
(二)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 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一 些纯化学过程。
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soil humidity and aeration status) 要求水分充足而通气良好。
水少气多:好气, M活动旺盛,OM矿质化分解,释放养分 水多气少:嫌气, M活动受抑制, OM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最适水气状况为:即田间持水量的60~80%,按土水势-300~1000hPa(百帕)或mbar(毫巴)。 干湿交替(wetting and drying cycle)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二、含氮化合物的矿质化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NH3
同化吸收
硝酸根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 (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N素的生物固定或有效化过程与有机物C/N比密切相关: C/N>25时,产生N素生物固定 C/N<25时,产生N素有效化。
数量少,累积于耕作层;受人为 培肥措施影响大。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存在形态: 动、植物残体
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腐殖物质(85-90%)
三、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
1.含量 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在20%以下的
土壤,称为矿质土壤(mineral soil)。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通常在5% 以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农耕措施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体而言,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 高于南方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