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程
美学教程 审美与情感第五章

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 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 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就是要求 人们自己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开来。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 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 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心理距离: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 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 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 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的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 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 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 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 但往往往感情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 八达岭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 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语能力的和谐运动,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 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 动,而人的审美活动, 又总是和
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 美活动中,美的客 观对象作用于
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 感就是美的具 体形象所唤起的一
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 最显著最 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
美学 全册教案

《美学》教案目录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第二章美的本质(4课时)第三章形式美(2课时)第四章自然美(2课时)第五章社会美(6课时)第六章艺术美(6课时)第七章美的范畴(2课时)第八章美感(4课时)第九章美的欣赏(4课时)第十章美的创造(4课时)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重点】美学的定义【教学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为什么要学习美学?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的故事,说明美对人具有重要作用,审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回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正确的说法。
美学知识趣谈:“女看头,男看腰”。
人的美主要取决于内在美(心灵美)。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美学诞生于1750年。
“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二、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美学与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有密切关系。
美学属于人学,是人文科学。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外美学家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六种不同观点。
思考题:你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二课时本人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学要从审美现象入手,围绕审美活动来研究审美关系。
讲解审美活动。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的知识体系。
四、美学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审美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欣赏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东汉铜塑《马踏飞燕》、徐悲鸿国画《逆风》、唐代元稹的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美学教程 表现艺术上的审美第八章

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 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 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 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 产生共鸣。
想象的艺术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取决于声音的特 有属性,如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各种 鸟鸣声、泉水叮咚声、疾驰飞过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 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形象。
象征的手法化为带感情色彩的音调,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
舞蹈
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还表现在它 不同于体操和杂技。舞蹈、杂 技、体操同是以人体为主要物 质基础,但体操与杂技以展示 人体美,让观众观赏人体的矫 健、灵巧为最终目的。
舞蹈却是把人体美作为一种手 段,或者叫媒介,通过人体美, 目的在于向观众表露人的一定 的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题 思想,而不是单纯为了炫耀技 巧。舞蹈、杂技、体操都强调 形式美。
1
情感的艺术
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 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 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 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于是音乐作品 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 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第6章美学基础

● 突出重复性
■ 把多个形态一致或相近的对象在画面上进行规则排列。 目的——产生整齐划一、规则的效果。
● 突出交错性
■ 当多个对象排列时,为了寻求变化,避免呆板格局,采用交错排列。 目的——使版面错落有致,形成视觉上的变化和新意。
6.1 什么是美学
● 美学是由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 展现自然美感。
美学的目的
美学设计三要素
6.1.1 美学的作用
● 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 内容表达形象化 ● 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价值 美学应用程度
6.1.2 美学的表现手段 ● 美学设计三要素
● 绘画 手工绘制、电脑绘制
明度对纯度产生 不可忽视的影响
黑、白、灰没有纯度
6.3.4 颜色的关系
冷色
相邻色 暖色
中性色
冷色 暖色
冷色 暖色
6.3.5 颜色搭配要点 ● 三色法提高醒目程度
● 双色
● 三色边框
● 使用颜色条和中性色装饰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 三色阴影
● 三色渐变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6.3.6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
直接联想
● 太阳、旗帜、火、血
象征意义 热情、奔放、喜庆、幸福、活力、危险
● 柑桔、秋叶、灯光
金秋、欢喜、丰收、温暖、嫉妒、警告
● 光线、迎春花、梨
光明、快活、希望、帝王专用、古罗马高贵
● 森林、草原、青山
和平、生意盎然、新鲜、可行性
● 天空、海洋
● 一般形式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6
一 蔡元培和美育
❖ 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 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
7
(一)美育的由来
席勒塑像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
❖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的观点,他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 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 是感情。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 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 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 基础。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 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韦伯
28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美育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三 、美育的内涵和功用
29
美育的内涵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30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31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32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33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御]
34
[书]
探赜钩深 幽赞神明
35
[.]
成立兴 于于于 乐礼诗 。,,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三讲ppt课件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梁思成、周谷城的对话
二、什么是 审美
审 美 活 动
审 美
“审美”,通俗地说,就是对美好事物 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常对它们不大 留意。 深入地看,“美好的事物”绝不只是 “漂亮”而已,其中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在 里面,需要我们悉心体会。
审 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 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 要而产生、存在的。在此意义上,“审美” 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 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 理解。
一方面人们努力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为美学划界时又都靠在艺术身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直到今天 依然像幽灵般游荡在美学界,遮蔽并迷惑着 人们的智慧。 那么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朱立元先生的观点: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 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 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 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一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包括广义的 一般社会文化知识及狭义的各门类艺术 知识、美学知识两部分。 文化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加丰富、细 腻、敏感、深刻。整体文化修养越好, 他(她)会从审美活动中得到越多,审 美活动也就越有魅力。
2、审美能力(Aesthetic Capability)
第一讲美学概论美学概要

文 艺 理 论
美 学
哲 学
• 3.一个立足点(基本性质):“人是世界 的美” • 美的基本定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审美是审人,美是人的存在的感性 显现。 •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和不断生成性决定了对 美的认识必然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发 展的过程。 • 美学是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为什么要学美学 • 1、“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 1)日常性 • 2)理想性 • 2、“在世的救赎”:超越性 • 1)生理的超越 • 2)精神的超越 • 宗教的:彼岸的救赎 • 审美的:此岸的救赎 • 3)审美人生: • 朱光潜: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宗白华: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 精神做人
美学概论
• • • • • • •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美学论(中西美学发展概述) 第三讲、美论 第四讲、美的形态论 第五讲、美感论 第六讲、审美范畴论 第七讲、美育论
导
•
• • • • • •
论
一、初识美学
熟悉、陌生,容易、复杂,古老、年轻
1.柏拉图之问:《大希庇阿斯篇》 什么是美的与什么是美 physical----physics chemical----chemistry beauty---aesthetic
[明]陈眉公, 《幽窗小记》: 宠辱不惊,看 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 天空云卷云舒。
弘 一 法 师
• • • • •
相
认识评价
伦理评价
发生学理由
审美评价
情感理由 客观理由
统一形 复杂性
与人性 的种种特性
生 命 的 答 案 水 知 道
寻 找 爱 与 和 谐
五、考查情况
1、平时得分(40%): • 1) 考勤 • 2) 平时作业(审美体验心得) • 3) 课堂讨论 2、 期未得分(60%):读书报告
大学美学第三章-美从何处寻PPT课件

二、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鲦子鱼非出游我从,容,安是之 我不鱼知乐也鱼!之乐?
之 乐 ?
安 知 鱼
子 非 鱼 ,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
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 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 圆锥台, 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 基面上拔地而起。 粗壮的多利克式柱子收分比 较明显。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 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708——784),字清 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多宝塔感应碑》、 《大唐中兴颂》、《颜家庙 碑》。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 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 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天 文 , 擅 画 肖 像 , 熟 悉 西 方 画 法 。 他 所 画 的 人 物 、 山 水 、 楼 观
代 画 家 、 天 文 学 家 。 山 东 济 宁 人 。 是 天 主 教 传 教 士 汤 若 望 的 门 生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是近代发生的
“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较 为完整的理论,是 18 世纪德国的哲学家鲍 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也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 他第一次提出这个词是 1735 年的博士论文 《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后来他在 1750 年出版了讲义《Aesthetics》(我们 译为《美学》),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确 立。
5、文化论美学
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 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 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
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史可分为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五个时期。 先秦:发端,易—儒、道美学 秦汉:过渡,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 魏晋:发展,审美的自觉时代、形神论 唐宋:兴盛,禅宗美学和宋代理学、意境 论 明清:总结, 世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传 统美学的总结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 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 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 ‚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 而是心情的表达。 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
第四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 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
母系氏族:粗壮结实 夏商周春秋战国:柔弱细腻 西汉到南北朝:美貌崇拜 隋唐: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宋元明清:文弱清秀,三寸金莲的妩媚
近百年:自然与性感的回归,美女多元化
审美的历史差异
杨贵妃
宋 王选 绣栊晓镜图
安禄山 胡旋舞
审美文化差异
以色彩为例 中国人崇尚红色、黄色 农耕文明;五行方位及其引申义。 西方人崇尚蓝色,厌恶黄色。 海洋文明,宗教意识,历史涵义。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 美的综合型审美实践活动。
2、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冯友兰把人生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自 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当人的存在进入冯友兰所谓的天地境界时, 已与审美境界相互沟通了。李泽厚生先就 把这种具有崇高特点的精神境界称之为 ‚悦志悦神‛的审美形态。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 系最为密切。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 决定的。
审美判断受善恶标准影响
第四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摹仿说、诗言志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给世界美学带来了革 命性变革 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及其社会、社会 生活的生成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实践性。 第二,历史性。 第三,辩证性。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几种流行的看法: 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电脑合成最完美人脸
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
差异性:
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 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 而体不知其安。 ——《荀子第二十二 正名》
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
差异性:历史、文化、社会 历史差异。以对女性的审美为例:
四、现代美学在中国的发生
清末近代之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其中王 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是其代表。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 来启蒙民智,倡导‚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 等。 鲁迅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西方美 学思想,‚五四‛后,翻译日本和苏联的文艺理 论著作。
美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与美学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一是求真, 一是寻美,但作为同一文化母体所孕育出的一对 ‚孪生姊妹‛,它们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的基础。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 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
食——饮食中的美学
《说文解字》之中,繁体字的“吃”从口 从契——吃是一种根据契约组织起来的活 动。 饮食活动中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 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脍炙人口食——饮食中的美学 Nhomakorabea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
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 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 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 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
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 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 上开始分化
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石器在功能上高 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 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四、怎样学习美学
1、加强各方面理论修养,包括:哲学、 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 2、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 3、要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 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 的经验
第一章 美学的对象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美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1、 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 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 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 来。
住——园林建筑美学
建筑既是物质生产又是艺术创造,是一种 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结合的艺术。它 通过建筑材料运用和造型结构,与环境有 机结合,渲染出特定的情调和观念,从而 形成特殊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蕴。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 蕴含着人文思想。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像‚农夫‛一词本来的 含义一样,只是自然的看护者。 ——马丁· 海德格尔
原始人的装饰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 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利用兽的牙、骨, 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 美化生活。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和木雕
原始壁画
原始艺术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约公元前25000—— 20000年,石灰石,高 11.5厘米,维也纳自 然历史博物馆藏。
持角杯的妇女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 物质生活:人类的物质生产 衣、食、住、行 都体现出人的审美追求。 精神生活: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 都渗透着人的审美理想、反映着人的审美趣味。
衣、食、住、行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战国楚国贵妇服饰(左) 战国武士复原图(右)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 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 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 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 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 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西方的穿着观念是 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 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对色彩的审美差异
审美的社会差异
社会差异:不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生 产方式下产生的审美差异。
法国园林——饱含着理性主义的色彩,它力求严格
地按照几何原则来布臵
英国园林——自然讨厌直线
2、当今时代是一个走向美的时代
一个走向美的时代
美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的一个根本转向,即生活的审 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
3、是为现代人的感性确立一块合理性 地盘的需要
理性与感性、非理性的矛盾对立 理性被看作是人类的本质。人被称为有理 性的动物。 理性在人类观念里一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按照理性的要求,传统美学把人类丰 富的精神世界概括为认识方法抽象后的图 式,并讲这种图式赋予普遍理性的内容。 这样就忽视了个体感性的丰富性、独特性, 也抽空了世界的纷繁复杂,把世界看作一 个认识的对象,或被认识了的符号群。
持角杯的妇女,约公 元前30000——25000 年,石灰石,高44厘 米。这一雕像以浮雕 形式直接刻在法国西 南部的劳塞尔岩窟洞 壁上。后来,人们发 现它,将它敲下并移 至博物馆内陈列。
古代人对美的思考
无论中外,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美学思考 的记载。古希腊有‚金苹果的传说‛、中 国有‚女娲补天‛记载。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方最早关于美的思 考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 斯的论述:‚美是数的和谐。‛中国古代 最早关于美学思考的是《国语》中的‚伍 举论美‛的记载。
鲍姆嘉登;蔡仪
2.美学是艺术哲学
黑格尔、丹纳、朱光潜
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李泽厚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蒋孔阳
二、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 的审美关系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