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科目试卷点评(最新)
2020年上海市历史合格考试卷

2020年上海市历史合格考试卷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A.古代两河流域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美洲2.西欧古代历史终结于476年,这一时间处于下列时间轴中的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A B C D3.8世纪中叶,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帝国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4.中世纪西欧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A.庄园B.城市C.工场D.工厂5.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其核心区域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B.黄河下游地区C.中原地区D.辽东地区6.20世纪初,王国维利用地下新材料证明了《史记》有关商王世袭的记载基本正确。
这些“新材料”指的是A.甲骨卜辞B.青铜铭文C.玉器D.铁器7.周朝建立后,创设了使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的统治方式。
这种方式是A.禅让制B.封邦建国体制C.世卿世禄制D.郡县制8.春秋战国时期,主张“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的学派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9.“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叙述的是A.武王克商B.周公制礼C.平王东迁D.秦统一10.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的起点是A.长安B.洛阳C.扬州D.泉州11.下面哪个示意图体现了三足鼎立的形式蜀吴魏魏魏吴魏蜀蜀吴吴蜀A B C D12.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北方民族融合推向高潮,通过此次改革实现汉化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13.7世纪前期,某位皇帝知人善任、勇于纳谏、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其统治被誉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4.与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相关的史实是A.经济重心南移B.朝贡贸易C.资本主义萌芽D.五口通商15.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6.“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权,却无相权。
2020年5月上海市虹口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上海市虹口区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历史试题2020年5月考生注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 分•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 分,每小题 2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人们学会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始于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良渚文化D. 二里头文化2.商王朝国家的体制中,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称为A. 内服B.外服C. 方国D. 四土3.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西部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吐蕃D.女真4.要研究宋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A.西安B.泉州C.开封D.天津5.“对你们这几位我难道还信不过吗,但是就怕你们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皇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这句话出自A. 汉高祖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6.他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他”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守仁7.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改土归流,集权中央C.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8. 据统计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从 1855 年的15793700 磅到1860 年就达到了40000000 磅,大幅增长。
可见A.福州成为东方经贸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中英贸易获得大幅增长D.西方崇尚东方生活方式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2020年下海市浦东新区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6.下表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年份
棉纺织业布机数(台)
机制面粉业产量(万包)
缫丝业厂丝出口量(担)
卷烟业资本额(万元)
火柴业资本额(万元)
电力业发电容量(千瓦)
1912年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体现出新政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全国劳动关系法》《财产税法》表明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说明政府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B. ①②④正确;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专制制度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革政治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最终“欲自强而不强”结局的根本原因,故选C;AB项不是导致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根本原因,排除;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破产,排除D。故选C。
3.1912—1919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兴建厂矿企业四百多家。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是
A.面粉业
B.纺织业
C.造纸业
D.采矿业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大的新式工业是纺织业,面粉业仅次于纺织业,故B项正确,A项错误;造纸业和采矿业不属于新式工业,故CD错误。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一、单选题1.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
这发生于____。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2.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3.瓷器影响世界。
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
()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4.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二、填空题5.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
(填涂字母)(1)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2)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
他出使的路线是。
(3)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三、多选题6.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
(双选)()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7.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成为“有地产的穷人”。
上海市崇明区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等级考含解析

21.文化交流互鉴之路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1)将下列中国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时期相对应(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
①汉代
②唐代
③宋代
④明代
(2)唐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将下列选项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12.杜亚泉、陈独秀、章士钊以及梁启超等人物同台竞技最有可能反映的事件是
A. 戊戌维新B. 辛亥革命C. 中西论战D. 中共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杜亚泉、陈独秀等人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属于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同台竞技最可能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交锋,即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故选C;陈独秀没有参与戊戌维新,排除A;陈独秀、梁启超等没有参与辛亥革命,排除B;梁启超没有参与中共成立,排除D。故选C。
6.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扩大了工业革命成果B. 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意识
C.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D. 削弱了英国在大陆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拿破仑的统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资产阶级统治,因此他的统治和对外征战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故选C,排除B;扩大工业革命成果和削弱英国在大陆的势力不属于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排除AD。故选C。
材料二 如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材料三 “挽救之道在于打破险恶的周期循环,恢复欧洲人民对他们国家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前途的信心。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到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他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我们相信任何政府成立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美国的任务是以友好态度协助草拟欧洲计划,而在这个计划实施后,就吾人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2020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卷和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3小题)1.题目一[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梳理]问题:(1)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史料。
(2)艺术作品请选其二:C、E。
(3)《步辇图》的历史意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造纸术、《步辇图》、《梦溪笔谈》、《利簋》、《明紫禁城》的相关时间顺序。
(2)本题主要考查艺术作品的选择。
(3)本题主要考查《步辇图》的历史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紫禁城。
参考答案:(1)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A史前:半坡居民半地穴圆形房屋复原图,距今约6000年。
B西汉,纸本地图,西汉时期。
C唐,《步辇图》,唐朝时期。
D宋,《梦溪笔谈》,宋朝。
E周,《利簋》,周朝。
F明,紫禁城平面图,明朝。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序为:A史前,E周朝,B西汉,C唐朝,D宋朝,F明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作品一般包括绘画、雕刻、音乐等。
可知,上述图片中属于艺术作品的是:C《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绘画说明了汉藏往来的历史真实面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民族感情。
E利簋,作为雕刻青铜器,其造型和工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水平。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名画意义从两方面来分析,而《步辇图》是体现唐朝民族政策和汉藏民族关系的画作。
可作以下分析:一是内容描述,《步辇图》描述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二是历史意义,《步辇图》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唐朝时期,在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与吐蕃的民族关系的来往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两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AEBCDF。
(2)C、E。
(3)一是内容描述,《步辇图》描述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二是历史意义,《步辇图》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唐朝时期,在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与吐蕃的民族关系的来往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两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试卷2020年7月18日实考人,平均分。
每题后:得分、预估分、区分度。
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台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三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
第1-8小题,每小题3分,第9-12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Β射线是()A,(A)原子核放出的电子流(B)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C)原子核放射出的电磁波(D)原子核外电子受激发产生的电磁波2.悬浮在水中的花粉颗粒所做的布朗运动表明()D,(A)分子间有斥力(B)花粉颗粒有热运动(C)分子间有引力(D)液体分子有热运动3.一电动车在水平面内以恒定速率沿图示轨迹行驶,在a、b、c位置所受向心力大小分别为F a 、F b 、F c ,( )A ,(A )F c >F a >F b(B )F a <F c <F b(C )F c <F a <F b (D )F a >F c >F b4.如图,在通电螺线管轴线上的a 、b 、c 三点和外侧的d 点中,磁感应强度最大的是( )C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 点5.一列横波的波长为1.4m ,其传播路径上某一质点从最大位移回到平衡位置的最短时间为0.14s ,该波的波速为( )B ,(A )0.4m/s (B )2.5m/s (C )5m/s (D )10m/s6.钥匙从距水面20m 高的桥侧自由下落,一竹筏前端在钥匙下落瞬间恰位于其正下方,该竹筏以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
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优题速享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XXX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
……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
违者科罪。
”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2.XXX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3.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
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4.表l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
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5.1902年,清政府官员XXX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
1905年12月22《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历史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2020年6月7日上午9:00,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科目顺利开考。
市教育考试院在考试结束后邀请了专家从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学科特点及对教学的导向、育人功能等多个维度对历史试卷进行了深度评析。
专家一致认为,试卷立足学科基础、聚焦关键能力、涵育学科素养、回应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内容结构稳定情境活泼多样
试卷共29题,由选择题和综合题组成,与往年比较,题量与题型结构相对稳定。
试题内容覆盖面较广,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涉及,中国史约占60%,世界史约占40%,较多地关注了社会生活和现实热点。
考查能力目标较全面,涉及历史阅读、理解、评价和运用等多个方面,特别彰显了融贯历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题干短小精悍,选项聚焦于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综合题文字通俗易懂,贴近考生的认知水平。
试题情境丰富,运用了文献、图表、漫画、时间轴、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涵盖了学习、生活、社会和学术等多种情境。
总体看,试卷难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符合命题要求。
涵育学科素养贯彻立德树人
试卷命制以唯物史观统领全卷,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时空观念这一素养在综合题“走向整体的世界”中得到突出体现。
试题以时序板块结构形式,在纵向的时间与全球的空间视野中,引导考生体悟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由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脉动,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综合题中还加强了史料实证的考查,例如综合题二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探究“汉武盛世”的面相,从证据的角度解释历史、探究历史,培养史料互证的意识。
综合题“上海的两次‘开放’”将现实的热点和知识的重点有机结合,培养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也认识上海在近现代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涵养家国情怀。
聚焦关键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试卷聚焦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等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选择题部分,“儒家思想”“《共产党宣言》”等题都提供了史料,考查考生从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题部分,既有考查筛选材料的能力,也有考查运用材料,并通过证据链的建构,史论结合、完整再现史事的能力,还有考查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诠释评价史事的能力。
回应社会现实引领课堂教学
试卷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现实关怀。
聚焦当今整体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回应了当前疫情影响下世界和中国发展方向的思考。
围绕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从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正式提出、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创举,让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试卷在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也重视考查考生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地探究和认识史事的方法和思维能力。
例如,综合题“史事的面相”采用课堂上常用的史料阅读,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呈现实际问题,不仅拉近了课堂教学和考试的距离,较好地体现了教考合一,也达到了对体验式、探究式的教与学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在继承中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