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2.新闻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2.新闻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2.新闻两篇)二十二新闻两篇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PPT课件 (3)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PPT课件 (3)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中路军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
西路军
35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东路军
江阴
35万
大部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自学指导
• 1.认真听录音 •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段落。 • 3.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 • 4.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 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 有哪些? • 5.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 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 6.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 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 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 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新闻》一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如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2.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你可以将一条实时新闻显示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阅读后,让他们表达对这个新闻的看法和思考。

你可以从中引导他们讨论,引导其注意新闻报道基本要素,语言特点,新闻稿的结构等。

2、讲授新闻报道基本要素(20分钟)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分别讲授每个要素的内容,重点介绍标题、铺垫和概括等要素。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0分钟)此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行文规范等方面来让学生认知。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撰写新闻稿并体验(40分钟)现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新闻,让每个小组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撰写新闻稿。

通过老师组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读者”和“记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5、互评和总结(15分钟)对新闻稿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新闻稿。

遴选出获胜组,让获胜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本次新闻通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学生通过本次教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新闻公共性,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有效促进了课堂活跃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二十二新闻两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22新闻两篇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5.22新闻两篇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主标) 是必不可少的。
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4.新闻的特点有三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明性)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 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
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
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 军的报道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
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过)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 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
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
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 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
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
泽东诗词选》等。
1.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 (标 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五部分。有时在文章开头还有电头。 2.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引标) (主标) (副标) 其中
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4.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 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新闻两篇课件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新闻两篇课件 (新版)苏教版

1、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 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标题: 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 找出主体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 隆重举行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 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 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 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 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 声明》。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 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 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 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结束了英国在 香港的殖民统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 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要塞( sài
) 阻塞(
sè ) 堵塞( sè )
塞子 (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 阡陌( qiān )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word教案 (3)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word教案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

2、体会课文的气势和条理分明的特点。

3、学习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4、感受课文中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四、教与导设计学法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目睹过新闻消息,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在教材上学习新闻消息还是第一次。

新闻消息,怎么读,如何写?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了解新闻消息的知识。

了解知识后,就要运用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本文时,就要运用所了解的新闻消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消息的写作要领。

五、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教学内容如下:背景简介(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荻港di2 获得huo4 锐不可当dang1 当真dang4 溃退kui4 歼灭jian1 阡陌qian1 纤维xian1 要塞sai4 阻塞sai1 堵塞 se4二、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投影或小黑板)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板书: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导语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主体说出课文的内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瓶塞()阻塞()堵塞()要塞()上当()锐不可当()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三、研读反思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四、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2.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3.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4.新闻的五要素:五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

5.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