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文化的知识】禅茶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文化内涵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
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
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禅茶

禅茶禅茶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远流长。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所谓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後,经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
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心心相印一啜一饮甘露润新一酬一和〗禅茶属于宗教茶艺。
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
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
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
一千多年前,赵州从论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禅,开示人们禅修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就像喝茶、洗钵、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甘苦自知。
“饭罢浓煎茶吃了,池边坐石数游鱼”。
“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
”“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
”多么娴雅、悠扬,多么自然、无求,“茶熟透瓶香”,其香自溢。
“禅茶一味”茶道茶文化主题学习培训课件

我给祖国送礼物
准备材料
双面胶
黑色黄色红色卡纸
儿童小刀(请指导幼儿安全使用)
彩色画笔
我给祖国送礼物
1、将红色、黄色卡纸如下图一层层垒在黑色背景卡纸底部,搭建出天安门的雏形:
制作方法一
我给祖国送礼物
2、贴上充当国旗杆的黄色卡纸条,并用小刀在旗杆一侧画出一条缝隙来;在黑色卡纸上用彩色画笔,画出烟花:
茶余酒后
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告别挚爱的老师同学,背起打包的行囊,携带满心的祝福和美好回忆,踏上未来的奇幻旅程
输入标题
Part . 02
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
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
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给你创意和灵感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
禅 茶 一 味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汇报人:
2039-XX-XX
目录
CATEGORIES
茶
茶
茶
茶
第一章节
第二章节
第三章节
第四章节
输入标题
Part . 01
茶
茶
茶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
输入标题
Part . 04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可用来形容茶道。
禅修茶道,感悟内心深处的宁静

禅修茶道,感悟内心深处的宁静作者:宁志浩来源:《旅游世界》2021年第07期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禅修茶道”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茶道艺术精髓,2016 年入选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一张文化名片。
位于山东淄博博山区的正觉寺,其中兴方丈仁炟长老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禅门茶礼为基础参考,运用《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内讲述的细规,进一步补充整理和丰富发展,将禅修、茶道、诗词、音乐、养生等形式融合呈现,传承了中华禅茶文化的心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唯美形式为传统文化流入寻常百姓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现代人带来禅悦的和谐与自在,传递心灵宁静的正能量。
“禅茶一味”,在一盏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
古人云:“茶宜净室,曲宜古韵”,一曲一净土,一弦一清心,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投片片茗茶,融滴滴甘泉,飘缕缕清香,得杯杯凝露,品正清和雅,听禅茶无生。
茶艺虽美,若不能静合于道,则终流于感官之娱。
要使茶艺不拘泥于自我空间,离不开禅的智慧观照。
禅修茶道则是融禅文化和茶文化之精华,生动地呈现了中华千年禅茶的正清和雅之美,闪耀着智慧之光。
如今经由传承发展,更如静莲落夏池,绽放清芬。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禅与茶发挥妙用处是心灵的净化,是生命的和美安然。
禅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心表达。
在中国,茶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茶有连接自然的属性,以茶行道,井然有序,以求环境和心境的恬静清寂。
佛教的禅文化传入中国也已有两千年。
唐朝禅门兴盛,促进了禅修茶道的发展。
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将禅门饮茶的茶礼茶仪作以严谨细致的规定。
由禅坐静观饮茶到将茶事礼仪融入禅门,茶成了悟心妙传的助修工具。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在清净庄严的禅堂内,饮茶清心,以茶待友,借茶悟道。
如唐朝时期禅门传记《五灯会元》中多有茶叙的记录,在以茶为机的问答应对中,以期明了心性。
禅茶文化历史

禅茶文化历史禅茶文化历史禅茶文化是一种结合禅宗和茶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它起源于中国并于传承发展。
禅茶文化将禅宗的思想精髓与茶道的艺术表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禅茶文化的历史演变、核心理念、艺术形式、传统茶具以及影响范围。
通过对禅茶文化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禅茶文化的起源和演变1.1 中国禅宗的发展历程1.1.1 禅宗的起源1.1.2 禅宗的发展与传播1.1.3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 禅宗与茶文化的结合1.2.1 禅宗和茶文化的共同点1.2.2 茶文化进入禅宗寺庙1.2.3 禅茶文化在中国的演变二、禅茶文化的核心理念2.1 禅茶一味2.1.1 心静观叶2.1.2 一味无声2.1.3 体验当下2.2 和敬清寂2.2.1 禅茶与禅修2.2.2 尊重他人与和谐共处2.2.3 追求内心平静与宁静三、禅茶文化的艺术形式3.1 茶道的仪式与讲究3.1.1 茶席布置3.1.2 泡茶过程3.1.3 茶具使用与品鉴3.2 禅茶文化与文人雅士3.2.1 文人墨客与茶文化3.2.2 禅茶诗词与字画四、传统禅茶茶具4.1 茶壶4.1.1 紫砂壶4.1.2 青瓷壶4.2 扁觚(盖碗)4.3 茶盘4.4 茶叶罐4.5 茶杯4.6 茶筅4.7 其他茶具五、禅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范围5.1 禅茶传入5.2 禅茶的发展与流派5.2.1 世阿弥与诗仙禅茶5.2.2 千利众利与千宗室密等禅茶5.3 禅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5.3.1 禅茶艺术家与传统茶道师5.3.2 禅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附件:1、图片素材:禅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茶具等图片。
2、音频素材:禅茶音乐、禅茶茶道表演等音频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禅宗:一种佛教派别,强调通过冥思静坐来实现心灵觉悟。
2、禅茶一味:禅茶文化中追求心流与当下体验的理念。
3、和敬清寂:禅茶文化中讲究尊重他人、追求平静与宁静的理念。
重阳节的禅茶文化

重阳节的禅茶文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重阳节的思乡怀亲之情跃然纸上。
而在这古老的节日里,禅茶文化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而禅茶,作为一种将禅修与品茶相结合的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宁静的心境。
禅茶之道,重在一个“静”字。
在重阳节这个喧闹的节日里,寻一处静谧之所,泡上一壶香茗,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感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
当热水注入茶壶,茶叶在水中翻滚、舒展,仿佛是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茶香渐渐弥漫开来,萦绕在鼻尖,让人陶醉其中。
此时,外界的喧嚣已与自己无关,只剩下这壶茶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茶文化中的“和”,也在重阳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重阳节是家人团聚、亲友相聚的日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共饮香茶,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一杯茶,传递着亲情、友情和关爱,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
禅茶之“雅”,与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相得益彰。
在秋日的阳光下,登上高山,俯瞰着大地的美景,身旁摆放着精致的茶具。
泡上一杯清香的菊花茶,品味着花的芬芳和茶的韵味,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高雅的情趣,不仅让人身心愉悦,更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
禅茶文化中的“悟”,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能给人带来启示。
当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年,思考着自己的成长与得失,在品茶的过程中,或许能突然领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茶如人生,有苦涩也有甘甜,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而重阳节,正是一个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人生的好时机。
在重阳节,我们可以选择与长辈一同品茶。
在茶香中,聆听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感受他们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定。
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通过禅茶,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和弘扬。
此外,重阳节的禅茶文化还体现在对茶具的选择和泡茶的技艺上。
禅茶活动策划方案

禅茶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概述禅茶活动是一种结合禅修和茶道的活动方式,通过茶道和禅修的相互融合,达到身心平衡与疏导压力的效果。
禅茶活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可以给参与者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
本次禅茶活动的主题是“静心品茗,茶禅一味”。
二、活动目标1. 提供一个平静的环境,让参与者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2. 介绍禅茶文化和茶道的基本知识,增进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参与者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参与者的观察力、专注力和细腻之美。
5. 打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台,促进交流与分享。
三、活动内容1. 理论介绍(1)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茶道的基本知识与礼仪;(3)茶品的分类与品饮方法。
2. 禅修体验(1)通过冥想、呼吸法等方式引导参与者进入冥想状态;(2)参与者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增强对自然的感悟与体验。
3. 茶道表演(1)邀请专业的茶道师进行茶道表演;(2)讲解茶道师的动作和技巧,引导参与者了解茶道。
4. 制茶体验(1)提供茶叶和茶具,邀请参与者亲身体验烹茶过程;(2)讲解茶叶的选购与保存方法;(3)引导参与者品鉴茶叶的香气、滋味,分享感受。
5. 茶艺创作(1)提供茶具和艺术材料,邀请参与者进行茶艺创作;(2)展示参与者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评选。
6. 团队合作游戏(1)组织一些团队合作游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游戏提高参与者的观察力、专注力和细腻之美。
四、活动流程活动流程如下:09:00-09:30 参与者签到09:30-10:00 活动开幕致辞10:00-11:00 理论介绍11:00-11:30 茶道表演11:30-12:00 禅修体验12:00-13:00 午餐休息13:00-14:00 制茶体验14:00-15:00 茶艺创作15:00-16:00 团队合作游戏16:00-16:30 活动总结与颁奖16:30-17:00 活动结束五、活动场地活动场地要选择一个安静、宽敞、通风的场所,最好是接近自然环境的地方,可以选择公园、庭院等户外场地,或者茶室等室内场地。
禅茶活动策划方案范本

禅茶活动策划方案范本一、活动背景及目的禅茶,即以茶为媒介,借助禅修的方式来达到身心灵的平衡和宁静。
禅茶活动旨在通过茶道与禅修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与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心灵,体验禅茶文化,提高身心健康,并培养参与者的品茶品质和沉思能力。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建议选择在早晨或下午进行,每次活动时间不超过3小时。
活动地点:选择一个安静、宜人的环境,最好是有花草树木环绕的户外场地,可以是花园、公园或者自然景区。
三、活动流程1. 介绍禅茶文化(30分钟)a. 简要介绍禅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介绍禅茶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念;c. 解释禅修的概念和作用。
2. 茶道表演(60分钟)a. 邀请专业茶道师进行茶道表演;b. 茶道师表演传统茶道程序,包括清洗茶具、烧水、泡茶等环节;c. 过程中茶道师可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和解读;d. 参与者可以观摩和体验茶道的过程。
3. 禅修体验(90分钟)a. 由专业禅师带领参与者进行禅修;b. 禅修教学包括坐禅姿势、呼吸调整和专注力培养等环节;c. 禅师可以讲解禅修的原理和技巧;d. 参与者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禅修体验。
4. 自由茶会(30分钟)a. 提供各类茶叶和茶具,供参与者品茶;b. 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茶叶和泡茶;c. 提供零食和小吃,搭配茶品。
5. 感悟分享(30分钟)a. 邀请参与者分享他们在禅修和品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b. 主持人可以引导参与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沟通;c.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
四、活动物资准备1. 舒适的坐垫和坐垫;2. 茶具、茶叶和烧水工具;3. 茶点、零食和小吃;4. 音响设备和音乐设置;5. 摄影和录像设备。
五、活动宣传1. 制作宣传海报,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和简要介绍;2.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活动信息,并邀请感兴趣的人参与;3. 邀请当地媒体进行报道;4. 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六、活动保障1. 安全保障: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如紧急医疗救援预案等;2. 员工配备: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安保人员等;3. 环境整治:提前清理和整理活动场地,确保环境整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茶文化的知识】禅茶文化为主题的项目狭义的禅茶以及禅茶文化防止大而不当所造成的含糊不清,明确了禅茶传承的主体,确保禅茶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禅茶文化的基础知识,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禅茶 __,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
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
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
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
公元696年,武则天向禅宗六祖惠能赐茶。
禅宗北宗禅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穷日尽夜。
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
(《宋高僧传》卷八《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降魔藏少时胆大,不惧鬼魅,故号降魔藏。
受戒以后先习律,后依神秀习禅。
在泰山灵岩寺大兴北宗禅,“学者臻萃,供亿克周”,成为北方禅学中心之一。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与慧能弟子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无遮大会”上辩论的崇远禅师即是降魔藏的弟子。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
……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中孚禅子,显然是玉泉寺的禅僧。
而开元年间的玉泉寺禅系,当属神秀的北宗。
玉泉寺的禅僧们创制出仙人掌饼茶,革新茶叶加工工艺,促进了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唐代饼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
唯玉泉
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
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
”李白称惠真“年八十余岁”,但惠真实际上终年79岁。
因为常饮茶,所以高寿,脸色红润“如桃花”,犹如青壮年。
惠真现身说法,证明饮玉泉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
惠真不仅常饮玉泉茶,而且与中孚一起,对仙人掌茶的采制、宣传、推广也有重要贡献。
南宗禅茶,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
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
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
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清规中明确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
“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
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
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
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佛法原本平常,就在日常茶饭之间,所以诸多祖德并非仅以一事一物以为悟机,而是随手拈来,触目菩提,《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院主当下大悟。
禅宗“五家七宗”,历代禅师各具手眼,以直接的“吃茶去”、“且坐吃茶”的方式传法给弟子,使弟子在吃茶这件最平常的事中契悟本心,明自本性。
这就形成了禅门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
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编《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其手书“茶禅一味”更把以茶传法推向了高潮。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
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
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一、用具
炭炉一个、陶制水壶一个、兔毫盏若干个、茶洗一个、泡壶一把、香炉一个、香三支、木鱼一个、磬一个、茶道具一套、茶巾一条、佛乐磁带或光盘(CD)、音响一套、铁观音茶10—15克.
二、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萨入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i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僵溪水声
13.敬茶——苦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文化的知识相关文章:
1.茶文化策划
2.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3.茶文化的推广策划书范文
4.茶文化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5.茶文化与生活的文章鉴赏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