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流域水污染迁移与转化

合集下载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
南沿海向西北递减,而径流则自西向东及自北向
南注入太平洋。
其次是印度洋水汽随西南季风进入我国西南、中 南、华北以至河套地带,成为夏秋季降水的主要 源泉之一,径流的一部分自西南一些河流注入印 度洋,另一部分流入太平洋。
我国水文循环的路径
大西洋的少量水汽随盛行的西风环流和气旋东移,
也能参加我国内陆腹地的水分循环。
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一致。
专业术语
4、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土体空隙中的水。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潜水、承压水; 按岩土空隙的形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5、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含水的岩层称为
含水层,相对不含水的(或透水能力较差)的岩层 称为隔水层。
自流水盆地动画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潜水 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 松散沉积物(或岩石) 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
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的地层部
分称为包气带;地下水
面以下的饱含水的地层
部分称为饱水带。
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特点
水源 地 下 水 江 河 水 水质 水温 杂质 少,含 盐量较 地表水 高 污染 不易被污染; 一旦受到污染, 恢复期较长或 很难恢复 开采利用 开采受地 形和地质 条件的限 制
水资源的概念
1988年联合国将水资源定义为: 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 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 合对某地用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包括:水质和水量 质和量是不可分隔的两个方面,人们利用水资 源,既要求有一定的量,又要求水质符合标准,两 者缺一不可,否则将会失去其经济价值。 我们所指的质:矿化度<1g/L 淡水

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

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

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了解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于有效治理和预防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进行探讨。

一、水污染物的迁移机制水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受到水体中的流动和扩散过程的影响。

在流动过程中,水污染物会随水流的运动而发生迁移,同时还受到沉积、悬浮和离解等过程的影响。

1.1 水流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水的流动对于污染物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通常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式存在。

当污染物排放至水体中后,流动的水会将其带走,使其迁移到不同的地点。

1.2 沉积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沉积作用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沉积和积聚的过程。

在流动的河流或湖泊中,水流速度变化会导致沉积和悬浮物质的分离,从而影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

1.3 悬浮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悬浮作用是指水中悬浮物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水中的悬浮物质能够吸附并携带污染物,使其一同迁移。

随着悬浮物质的沉降或被沉积物吸附,污染物也会发生迁移。

1.4 离解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离解作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对迁移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的运动,通过扩散和对流作用来迁移。

离解作用会影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有效浓度和迁移速率。

二、水污染物的转化机制水污染物的转化是指在水环境中,污染物经过化学、生物、物理等过程发生转变的过程。

水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对于水体的净化和环境的修复至关重要。

2.1 化学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经过化学反应发生转变的过程。

例如,水中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重金属离子可以发生沉淀反应沉积到底泥中。

2.2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是指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通过生物代谢过程发生转变的过程。

微生物在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质和吸收重金属等方式来转化水污染物。

2.3 物理转化物理转化是指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通过物理过程发生转变的过程。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课件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课件

氰化物
• 来源: • 各类工业废水 • 危害: • 人的致死浓度:0.1克 • 对鱼类及水生生物等也具有极大毒性 • CN-与重金属离子可生成低毒络合物的性能,
制成口服解毒剂 (碱性氢氧化亚铁制剂 )
硫化物
• 来源:
• 矿物的氧化作用,常常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 H2S的生成途径:
• 同化硫酸盐还原反应
生物降解
• 生长代谢: • 共代谢: • 二次基质利用:
天然水的决定电位
• 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 • 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
位”物质 • 介于两者之间,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
有机物体系的结合。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有机物氧化动力学(Monod方程)
配合作用
• 无机配位体: • OH-、Cl-、CO32-、
• BCF值体现了化学物质引起水体污染后一段时间内, 对于水生生物体造成潜在危险的程度。
• BCF值从1-1000000。 • 用实验方法测定BCF值非常不容易,一般是基于它与
对象有机物其他特征参数的相关性(Kow)来进行估算。
挥发作用
• (1)亨利定律 • 当一个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到平衡时,溶解于
水相的浓度与气相中化学物质浓度(或分压力) 有关 ,亨利定律的一般表示式:
• (2)双膜理论
水解作用
• 水解作用是有机化合物与水之间最重要的反应。 •
• 有机物通过水解反应而改变了原化合物的化学 结构。对于许多有机物来说,水解作用是其在 环境中消失的重要途径。
光解作用
• 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 • 直接光解 • 敏化光解 • 氧化反应
HCO3-、F-、S2• 有机配位体: • 天然降解产物氨基酸、

水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

水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

水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水环境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的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了解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于科学有效地治理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污染物迁移机制(一)扩散扩散是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播的过程。

它是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如无机物质)往往通过扩散方式迁移。

扩散速率主要受到污染物浓度差和水体动力学因素(如水流速度、湍流强度)的影响。

(二)吸附吸附是指溶解性污染物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过程。

在水环境中,许多污染物都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例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吸附作用不仅可以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速率,还能够改变其生物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三)沉积当水流速度减慢或者污染物浓度超过饱和度时,污染物会发生沉积。

沉积是污染物从水相向固相转化的过程。

沉积作用不仅可以控制污染物的传输和去除,还可以影响水体的底泥质量。

二、污染物转化机制(一)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作用而发生结构改变或降解的过程。

在水环境中,许多有机污染物可以被水中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降解,从而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降解过程受到温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在水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或反应的过程。

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都可以导致污染物的转化。

化学反应过程可以被用来解决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去除的污染物。

(三)光解作用光解作用是指污染物在光照下分解为较低分子量的产物的过程。

光解作用对于一些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然而,高浓度的有机物可能会降低光解作用的效率。

三、机制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来研究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机制。

实验研究能够提供定量数据,并且可以控制各种影响因素来准确分析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侯洪刚【摘要】文章论述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以及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类型。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水体;污染物;迁移;转化【作者】侯洪刚【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环保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2一、污染物的迁移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移及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称污染物的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常伴随着形态的变化。

1.迁移方式。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三种方式:(1)机械迁移。

据营运力的不同可分为水、气和重力的机械迁移。

(2)物理一化学迁移。

对无机污染物而言,是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诸如溶解-沉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络合和螯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等实现的迁移。

对有机污染物而言,除上述作用外,还通过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分解等作用实现迁移,物理一化学迁移是环境中污染物迁移最主要的方式,其结果决定了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的大小。

(3)生物迁移。

污染物生物体的吸附、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实现的迁移。

生物通过食物链对某些污染物的放大积累作用是生物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制约因素。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主要受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1)内部因素。

与迁移有关的污染物理化学性质,是指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电价离子的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能力和被胶体吸附能力等。

上述性质与组成污染物元素的原子构造有关。

一般来说,由共价键键合的污染物容易进行气迁移;由离子键键合的污染物容易进行水迁移。

(2)外部因素。

主要指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种类及数量、络合配位体数量和性质等。

环境酸碱度对污染物迁移影响很大。

多数重金属在强酸性环境中能形成易溶性化合物,有较高的迁移能力。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总结

第二章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及水循环转化规律总结

或地下水体,称作是用水的侧支循环。
15%海洋水 汽
大循环
降 雨
陆 地 小 循 环
蒸 发
降 雨
海 洋 小 循 环
蒸 发
占陆地降雨 量89%
11%降雨量


入海径流


用水侧支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关系:相互联系的,小循环包
含在大循环内部,总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大海。
水资源系统
水资源不仅指具有供水价值和能够取出、调度
和管理的淡水,而且应充分注意永续利用的要求,
使用后可通过水文循环予以恢复和更新。
在以供水为目的的水资源研究中,应以水资源
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利用水资源,并以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指导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专业术语
1、地表水:指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水体。如海
洋、江河、湖泊、冰川等。
2、分水岭(分水线):地形高低起伏形成若干低
地,低地被较高的山脊和坡脊环绕,这些山脊和坡
脊称为分水岭。
褶皱、向斜、背斜动画
专业术语
3、流域:陆地表面被长短不一、高低错落的不同 等级分水线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汇水区域,称为流域。 当流域的地面、地下分水线重合时,该流域称闭合 流域。反之,则称为非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的地
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一致。
专业术语
4、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土体空隙中的水。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潜水、承压水; 按岩土空隙的形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5、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含水的岩层称为
含水层,相对不含水的(或透水能力较差)的岩层 称为隔水层。
自流水盆地动画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水环境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受到水流的作用,会随着水流的运动而迁移。

污染物的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流速度、水体的地形和水深等。

水流速度越快,污染物的迁移距离就越远;水体的地形和水深也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速度。

此外,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对其迁移过程产生影响。

除了迁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还会发生转化过程。

转化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的过程。

这些转化过程可以导致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或改变其化学性质。

例如,有机物在水体中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减少其对水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通过沉积作用沉积到沉积物中,减少其对水体的毒性。

转化过程的发生受到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氧气含量、微生物种类等。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速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其次,研究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或采用沉淀技术去除重金属污染物。

此外,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还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监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情况,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要深入研究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并非易事。

首先,水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水体中的流动、混合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对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速度产生影响,这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

其次,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资源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转化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从源头到达水体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多个环境介质的复杂过程,包括土壤、大气和地下水等。

污染物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首先,物理因素对污染物的迁移有重要影响。

例如,降水过程中的水体径流可以将地表的污染物冲刷进水体中。

此外,地下水的流动也可以导致污染物的迁移。

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的不同会影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路径。

其次,化学因素也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如水溶解性、挥发性等)直接影响着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行为。

例如,水溶性污染物会随着水流的迁移而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而挥发性污染物会在大气中传输并进一步降落到水体中。

最后,生物因素也参与了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吸收、转化等方式与污染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例如,植物在根际土壤中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从而减少其进入水体的量。

二、污染物的转化机制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和迁移性质,从而影响水体的环境质量。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

氧化还原反应是污染物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之间的反应,可以使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因为微生物可以作为催化剂促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其次,水体中的光化学反应也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

太阳光的照射可以促使污染物发生光解反应,从而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反应在水体中特别常见,因为水体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太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面产汇流过程——汇流

流域汇流
流域汇流包含坡面流、壤中流、地下水流以及河 道汇流等多种水流的汇集,可分为坡面汇流和河网汇 流两个阶段。
水质影响因素: 上游径流大小、来水的水质、江 段所接纳的排污负荷、地理地形以及潮汐作用等因素 的综合影响
降水与蒸发之差
地表水流
河 网 水 流
槽面降水出流过程 地表水流出流过程 地下水流出流过程 流域出流过程

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
P 0 =E0 R0
陆面产汇流过程——产流


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量
在流域产流过程中,由于植物截流、地面填洼、雨 期蒸发及下渗等作用,会造成部分乃至全部径流损失, 而通常将扣除这些损失后所余下的部分称为流域产流 量。 过程:降雨—径流 实质:在下垫面垂向运动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水 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地面径流是流域产流的主要来源 壤中流和地下潜水径流对流域产流的贡献相对较小
地面径流的产流

产流条件 从降水开始时起到某一时刻的地面径流量主要取 决于降水量与下渗量在时空上的组合与发展。 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率时,会产生地面径流。
产流过程 降水、截留、洼地储蓄、下渗、蒸散发

壤中流的产流

壤中流的产流 由土壤及土质等组成的包气带往往不是均一的, 而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层叠合在一起,当其中夹有 透水性较差的土层时,常在交界处形成水流即壤中流。
产流条件 上层有较好的透水性;有一个阻水层(即弱透水 性层);两层土层的界面处有临时饱和层;有足够的 土层坡度等。

地下潜水径流的产流 在包气带厚度不大且易透水的土层中,其下部存在不 易透水岩层(不透水层)时,由于连续降水,有可能 使整个包气带充水,当整个包气带含水量超过田间持 水量接近饱和并有自由重力水补给地下水时,则形成 潜水径流。
水内环流
水体水文过程---湖库

湖泊的水量平衡


湖泊水位
湖泊对河流的调节 水库水文调节 湖泊(水库)的热状况
正温层、逆温层、温跃层
0 10 20
温度/℃ 45 10 15
20 0
温度/℃ 4 5 10
0
温度/℃ 4 5 10 15
20
湖上层 温跃层
深度/m
30 40 50 60
湖下层
(a)正温层
地下水流
(坡地汇流) (河网汇流)
流域汇流过程框图
水体水文过程

河流水文过程 湖泊(水库)水文过程 河口水文过程


水体水文过程---河流

河流水情要素 水位、流速、流量 河流年径流变化 年内变化、年际变化


河水的运动 (1)动力 重力是基本动力,还受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 机械摩擦力
(2)运动类型 A 河水的纵向运动 均匀流 非均匀流 B 河水的环流运动

对于水质模拟而言,需要特别关注自然地理特征和 几何特征
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特征 (1) 气候特征
包括降水、蒸发、湿度、气温、气压、风等要素, 是 河流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流域水文特 征的重要因素。
(2)下垫面条件

下垫面:指流域的地形、地质构造、土壤和岩石性质、 植被、湖泊、沼泽等情况。 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反映了每一水系形成过程的具体条件, 与非点源污染息息相关,并会影响径流的变化规律,进 而影响到水质状况。
(1)河口的盐淡水混合 (2)河口环流与河口锋

感潮河段水文特性
河口的冲洗时间
(1)淡水分数法 (2)修正进潮量法
第二章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转化
流域水污染物的陆面迁移

污染物传输形式:溶解态和吸附态 污染物传输路径: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形态有关 非溶解态——只能通过地表径流传输 溶解态——视化学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坡地产流包括地面和地下产流
流域产流的基本规律
径流类型 产流条件
产流特征 产流区别
地面径流 降雨率>下渗率
产于地面上 仅在有坡地面上
壤中流
土壤表层下渗率> 弱透水层下渗率 产于包气带中 相对弱透水层处 除坡度外还要有 一定的饱和层土层
潜水径流
稳渗率> 弱透水下渗率 产于下部不透水层 地面上 需要稳定的包气带 饱和层
清洁区
分解区
腐败区
恢复区
清洁区
可氧化有机物含量
溶解氧
溶解氧
有机物进入 有机物至河流下游的时间或距离
水体中溶解氧变化曲线

关键过程
(1)大气复氧
(2)光合作用复氧 (3)藻类的呼吸作用耗氧 (4)沉积物耗氧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基本模型

零维模型
Q C0
S 水污染物的源与汇
V
Q C
零维模型图示
dC V Q(C0 C ) KCV dt
(b)逆温层
(c)温跃层
湖水温度的垂线分布类型
30 25
气温 表层 6米 12米
水温/℃
20 15 10
20米 30米 40米
60米
水深80米
5 1 2 3 4 5 6 7
底部
8
9
10 11 12
月份
湖泊不同深度水温的年变化过程
湖泊(水库)水的运动
(1)形式 周期性升降波动,如波浪、波漾运动 非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如湖流、风浪、混合等
KC,T KC,201.047T 20
河流校正:
ux Kd KC h
Kd 59.1Q0.49
Kd 70.0 0.48
沉淀与再悬浮:
河流条件:
u K r K d Ks K C x Ks h 1 LA x K ln LC LC0 exp K r d t LB ux

一维基本模型
体积元的质量平衡关系
C C C Dx 2 ux KC t x x
2

二维和三维基本模型
二维
C 2C 2C C C Dx 2 Dy 2 ux uy KC t x y x y
三维
C 2C 2C 2C C C C Ex 2 Ey 2 Ez 2 ux uy uz KC t x y z x y z

基本特征——几何特征
(1)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是指流域 地面集水区的水平 投影面积,单位为 km2。
集 水 面 积
(2)流域长度和平均宽度
河长与流域长度
(3) 河网密度
(4) 流域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
(5) 流域形状系数
第二章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流域水文过程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示意图
第二章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本章内容



流域概述 流域水文过程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转化
第二章 流域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流域概述
流域定义 流域(Basin):是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线所形成的集水 区域的统称,用来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经的整 个区域。
基本特征

流域基本特征 流域的几何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的 总称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和转化 衰减


耗氧和复氧
迁移与转化

推流迁移

分散稀释
(1)分子扩散 (2)湍流扩散 (3)弥散

转化和运移
衰减

有机物衰减的一般过程
(1)含碳有机物分解曲线
(2)硝化曲线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曲线

含碳BOD的降解
实验室条件:
LC LC0e
KC, T
KC, T KC, T1 T T1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或流域,任一时段

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I O S
式中, I 为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区域的总水量; O 为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水量平衡基本方程

一般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P R E S

含氮BOD的降解
x LN LN0 exp K N ux

硫化物衰减的过程
CH2CH(NH2)· COOH
S
S
+5H2
2H2S+2NH3+2CH3· CH2COOH
H(NH2)· COOH
耗氧和复氧 一般过程 (1)耗氧 (2)复氧

溶解 氧或 可氧 化有 机物 含量

产流机制
指降雨产生径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它取决于下垫面结 构及降雨特性。
主要有三种:
(1)超渗产流 (2)蓄满产流 (3)界面产流

流域产流过程的影响因素
(1)流域下垫面的地理空间变化 (2)降雨、蒸发、土壤含水量等的时空不均匀性

流域主要产流过程
地面径流的产流 壤中流的产流 地下潜水径流的产流
(2)种类
湖(库)水的混合 湖泊(水库)波漾和增减水 水库异重流

增水
Z
流 减水 漂 补 偿 流
增减水示意图
异重流潜入点断面
漂浮物
回 流 三角洲淤积

泄水孔
底层泥水异重流
水库异重流示意图
水体水文过程---河口

河口区水情
(1)河口区潮汐的涨落过程 (2)潮流量的变化 (3)河口潮波的变形

河口区水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