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专题史百家讲解精选课件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009 3
zxb
35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稳定: 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09 3
zxb
21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 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 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进步)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3)教育思想、贡献: ①有教无类 ②兴办私学,编纂六经。

是什么
怎么做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
统治者:以德治民 仁
百姓:克己复礼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 289年),名轲,邹国人 (今山东省邹城市),战 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后世尊称 为亚圣。
2.“百家争鸣”的派别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 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老子的思想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 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 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孔子故里—曲阜孔庙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农、杂、兵、小说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 争辩、学习的局面。
1、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 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 : “ 人 类 要 在 2 1 世 纪 生 存 下 去 ,孔子在汉城 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 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弟子”。
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 “性本善”
政治: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共24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共24张PPT)
治者希望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士”们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受到重视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思想
❖①、政治思想:
a、“仁”(核心)与 “礼” b、德治(为政以德)
②.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逐 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的大发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 用
“百家争鸣”的含义:
❖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 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 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的主张
③.文化传承:编订整理出《诗》、
《书》、《春秋》等
探究 (3)评价:我们该如何对待
问题
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 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 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A “仁义” B “君舟民水” C “性恶论” D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孟、荀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 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二)、道家学派
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①时代:春秋晚期
②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哲学思想: 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一1.1百家争鸣 (共4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一1.1百家争鸣 (共40张PPT)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 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 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 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 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3、荀子
主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要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 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什么叫“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 4、“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知识梳理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 想 学 说 主要内容
“礼 ”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政治 “仁” (核心),“为政以德” 思想 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思想 学在民间 创办私学、弟子三千;
文化贡献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9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9张PPT)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推进新课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
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
材 象。直到 2000 多年后,也就是 1911 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 料 依据材料,谈谈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的《全球通史》
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
推进新课
祭孔大典
推进新课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如何认识孔子学说中的“礼”?
教 师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讲 评价: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有利于建 解 立有序社会。
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
推进新课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
说贯彻了………公元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教 师 (二)道家 讲 (三)法家 解 (四)墨家
(一)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韩非子
墨子
推进新课
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 子 曰 : “ 克 己 复 礼 为 仁 。 一 日 克 己 复 礼 , 天 下 归 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 ②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
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 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孟子 :“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从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对宇宙、社会,人生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并为此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见解。
2021/3/2
5
奴思隶制考瓦解、封建制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中国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

2021/3/2
1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后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融合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儒学经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新发展。
2021/3/2
2
▲1.百家争鸣
•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及主要观点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
不起也。吾以是明法仁义家爱:惠之严不刑足重用罚,而,严实刑行重法罚治之。可以治国。
上述材料反映了先秦主要学派的什么观点?
2021/3/2
29
古为今用 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用科学发展观,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
儒家: 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 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法家: 法治——依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关键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创建和谐社会。
2021/3/2
30
1-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
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 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墨者为家政:乎贵尚且贤智事者能则。乱,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滋章料,三盗贼“多不有尚。贤故,圣使人民道云之:家争我:…无…大为无道而为存民而废自治,化;存,仁我义好…静…而法民令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021/3/2
36
(2)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 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荀子2广021泛/3/2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1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XX月XX日
感谢您的观看!本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更适合学习需要和特点。为了 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下载后可以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阶级 文化
2021/3/2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 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6
知识·梳理 儒家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荀 子子子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2021/3/2
7
阅读:
材料一 “为政以德……儒子家为:政,重焉德用治杀、,子礼欲教善,而民善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主而张无实耻行;仁道之政以。德,齐之以礼,
•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1/3/2
3
2021/3/2
4
“百家争鸣”的局面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 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兵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纵横家、名家等十家.
“争鸣”: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