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爆破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摘要:地震勘探爆破是一种特殊的爆破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爆破,本文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以及地震勘探爆破技术,详细阐述了从选位、钻孔、装药、封孔,到起爆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对地震勘探爆破的安全防范和激发效果进行了很好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地震勘探爆破人工激发爆破器材自由面地震波地震勘探是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结构问题。
通过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分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简单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底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结构,达到掌握该地区孕震构造环境的一种方法。
人工激发源是地震勘探的前提工作,激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仪的接收效果以及后期的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工作,因此人工激发源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1 激发点位置的选择地震勘探的首要任务是实地踏勘,就是根据设计在测线上定出人工激发点的位置。
人工激发点一定要选在远离村庄、厂矿、桥梁、水库、重要道路、高压电缆,通讯光缆且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因为近几年的爆破药量一直在增加,小则一吨,大则三五吨,所以产生的爆破能量很大,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具有破坏性,所以人工激发点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
以前,地震勘探选择人工激发点时偏重于选择土层,而尽可能避开基岩,因为一是土层的激发效果要比基岩好,二是因为土层钻孔容易。
但是随着勘探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这几年的勘探工作多集中在山区,在基岩上钻孔爆破的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孔地震勘探激发源炮孔应呈三角形(见图1)或方阵形(见图2)布置,如果是土层孔间距要间隔8~9m,如果是岩石孔间距要间隔6~8m,严禁一字型布孔,根据多年的经验,三角形和方阵形布置要比一字形布置效果好,群炮要比单炮的效果好。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爆破对鱼类生态影响的试验与分析

K EY W O RDS:Se i s mi c e x pl o r a t i on;Bl a s t i ng;I m pa c t o n f i s h e c os y s t e m
1 引 言
地 震勘 探爆 破作业 对所 在 区域鱼类 生 态 的影 响
2 . 1 爆 破 在 土 岩 中 产 生 的 振 动
爆破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爆破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勘探是采用人工手段用雷管将炸药引爆的一种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
地震勘探爆破也是属于特种爆破的一种类型,使用这个方法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能够在介质中产生地震波,然后再利用地震波在地层这个介质中传播的特征来分析研究地下的地质情况,地震勘探技术的准确度高、分辨率也高,再加上其勘测的深度大等优点,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勘测的最主要的技术。
此论文主要论述了地震勘探中爆破技术的注意事项以及它的安全性问题。
标签:爆破技术;地震勘探;安全技术引言使用人工技術,例如使用炸药进行爆破、冲击等人工方式来引起地震波,然后分析地震波在地质内传播的特点规律来分析地下地质的构造,进行地球物理勘测,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地震技术,也就是地震勘测。
地震勘测可以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种激发方式。
当人们要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时,野外作业的要求比较高,炸药震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优势,因此备受勘测人员的青睐。
炸药震源所产生的能量强,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较高,因此地震爆破勘测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
一、地震勘探爆破机理地震勘探是人工通过爆破的方式,激发出相应的地震波,并手动设定一条测试线,借助勘探器材沿线测算岩土震动变化,记录下对应的数据,这是地球物理勘测的主要手段[1]。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到地表以下的土质结构以及断面情况,为矿藏的开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根据爆破作业所带来的影响,一般分为内部作用,以及外部作用,如下所述:1.1爆破内部作用在勘探初期进行炸药的安置,如果安置点在地下较深的地方,那么对地表的影响比较小,可以不作参考,对于震源的情况,只需要考虑地下部分,这种情况称为爆破的内部作用。
从地下断层来看,内部爆破通常会造成三种情况,分别是粉碎区、破裂区以及震动区。
1.2爆破外部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勘探都需要将炸药埋置很深。
当炸药位置距离地表不远的是,炸药爆炸之后不仅会造成岩石毁坏,还能使得地面凸出来,甚至直接炸出地表,形成爆破漏斗。
地震勘探表层调查爆炸安全规程

表层结构调查爆破安全规程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了控制和防止地震勘探表层结构调查过程中爆炸安全事故和爆破器材被盗、丢失事件的发生,保护作业人员及作业区域相关方的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对表层结构调查作业各个环节、工序的安全管理与操作,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1.3本《规程》适用于地震勘探表层结构调查作业所涉及的地域、相关方和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GB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GB12950—91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SY5857—93 《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国务院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3.术语与定义3.1本规程涉及的术语凡与公司《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中相同的,在此不再重述。
下面对未涉及的术语进行定义。
3.2表层结构调查:利用地震勘探方法对地表表层传播速度进行测定的施工过程。
一般分为小折射和微测井两种方式。
3.3小折射:采用地面坑炮和小药量中间激发,地表对称接收方式进行的表层结构调查作业过程。
3.4微测井:利用深井接收或激发来完成表层结构调查的作业过程。
分为地面小药量坑炮或雷管激发两种方式,雷管激发又可分为井中激发和地表激发两种情况。
4.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4.1风险识别4.1.1风险识别应由队领导或技术负责人、爆破工程技术人员、HSE官员、炮班班长和有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并能胜任的人员参加。
4.1.2识别范围:爆破器材的运输、储存保管、药包制作、下药连接、放炮作业、盲炮处理、清场警戒、人员活动和对相关方可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
识别应包括但不限于:1)爆破器材运输过程中的交通肇事;2)爆破器材被盗、被抢、丢失;3)爆炸事故;4)爆炸作业对地面、地下的人工设施、岩体、地下水等的影响;5)温度、压力、湿度、雷电、静电、射频、辐射等因素对爆炸作业的影响;6)识别危险因素时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以及爆炸作业对将来的影响。
地震勘探放炮过程安全质量控制范本(二篇)

地震勘探放炮过程安全质量控制范本地震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能够提供地下地质构造及资源信息。
其中,地震勘探放炮作为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过程需要安全质量控制。
下面是一个关于地震勘探放炮过程安全质量控制的范本,供参考。
一、勘探放炮过程安全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1.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勘探过程的合法合规。
3. 遵循科学规范,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二、勘探放炮过程安全质量控制的详细要求1. 工作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a. 所有从事勘探放炮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b.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2. 勘探区域评估和预警a. 在进行勘探放炮前,必须进行勘探区域的地质、地下水、生态环境等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b. 设立地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
3. 放炮方案设计和审核a. 放炮方案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士编制,并经过专家审核。
b. 放炮方案必须包含具体的爆炸参数、安全距离、爆炸物品类与数量等。
c. 放炮方案必须根据勘探区域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减小地面振动和噪声影响。
4. 装药和测量设备的准备与检查a. 确保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可靠的爆炸物品和装置,并进行严格的检查。
b. 所有测量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5. 放炮现场安全措施a. 设立落地排雷区,确保工作人员和周边人员的安全。
b. 配备专业的消防设备和急救设备,做好应急准备。
c. 严格按照放炮方案执行,确保安全距离和安全时间。
6. 放炮后数据采集和处理a. 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采集勘探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b.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生成可靠的勘探结果。
7. 合同管理和报告书审查a. 对勘探放炮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管理,确保合同执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3年第39卷第12期工业安全与环保D ecem ber2013I ndust r i al Saf et y a nd Envi r onm e nt al Pr ot ect i on37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姚弟1杨艳1胡英2秦前清3(1.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2;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所北京100082;3.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摘要炸药震源是陆上地震勘探的主要激发震源。
震源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勘探质量。
震源的能量、频率、地震子波特点是影响震源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炸药爆破作业是一种危险性较大的作业,为防止炸药爆破事故发生,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
关键词炸药地震勘探能量频率地震子波安全A nal ysi s of t he E f f e ct and Saf e t y of D ynam i t e Sour ce i n Se i s m i c Expl or a t i onY A O D11Y A N GY a hl H U Y i喀Q I N Q i肋qi I谚(1.School of Physi c s and T echnol og y,W uhan U ni ver si t y W uha n430072)A b s t r act D yn am i t e is t he m ai n s o u r c e o n l and se i sm i c expl or a t i on.T he ef fect of t he se i sm i c SO t l I'C e di r ect l y det e r m i ne s t hequal i t y of expl or at i on.T he e ne rgy,f re quency a nd se i sm i c w a vel e t of t he se i sm i c SO H I'O e ar e t he m o s t i m por t ant f act or s f or t he ef fect of se i sm i c souree.I n addi t i on,t he bl as t i ng ope r at i on is a ver y hag/t l do us j ob,SO t he r e m u s t be pr act i cal secur i t y I n魄Sl l r es t o pr ev ent bl ast i ng acci dent.K eyW or ds dynam i t e se i sm i c exp l or at i on ene rgy fr eque nc y w a ve l e t secur i t y0引言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很多,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探测的技术,以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为基础。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制造地震波,并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从而获得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
本文将从地震波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对地震勘探原理进行概述。
地震波产生是地震勘探的首要过程,通常通过爆炸、震源或振动器等方式产生。
爆炸法是最常用的地震波产生方法之一,它通过炸药或地雷等爆炸物产生的冲击波来激发地震波。
震源法则是利用机械振动或电磁激发地震波,其优点是能够控制波形和频率。
振动器法是通过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信号,使地面振动,激发地震波。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产生地震波,使其传播到地下介质中。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地下岩层的性质。
地震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遵循折射和反射原理,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获取地下信息的关键。
地震波在地表或地下的接收器上产生的信号被称为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中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等信息。
地震记录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分布和性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在土木工程中,地震勘探可以用于勘察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基和地层的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的技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爆破
一般术语
01 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地震波在两点间传播的射线路径是其传播时间对其所有邻近路径的一阶变分为零的那条路径。
即传播时间是最小时(在某些情况下是稳定值或最大值)的射线路径。
02 费马射线路径Fermat path
见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03 震电效应seismic-electric effect
因地震波从地中两个电极间通过引起的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压的效应。
04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
利用地震技术包括反射法和折射法绘制地下地质构造图和地层特性图,目的是确定油气藏或矿床。
05 地震勘测seismic survey
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研究地层构造和找油、气的方法。
06 地震地质条件seismic geologic condition
影响地震勘探工作的表层和深层的地质条件。
表层条件一般是指有无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深层一般是指介质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反射或折射界面、界面的连续性及其几何形态。
07 地震脉冲seismic pulse
也称子波。
由脉冲地震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如炸药、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
有时包括相关的可控震源信号。
08 地震记录seismic record
由一个炮点放炮记录的若的若干地震道组成的一组记录。
09 地震(记录)仪seismic recording instrument;seismograph
在野外记录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的仪器。
10 地震噪声seismic noise
在地震反射法中,一般认为除一次反射的地震能量外的其它能量都是地震噪声,包括微震、激发引起的干扰、多次波、磁带调制噪声和谐波畸变等。
11 震源source
地震勘探中释放能量激发地震波的材料或装置,如空气枪、炸药等。
12 源致噪声source generated noise
地震勘探中震源产生的噪声,如地滚波、空气波等。
13 震源间距source interval
又称炮点间距,地震勘探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
14 震源线source line
又称炮点线,在其上布置炮点或震源点的线。
震源点或炮点的间隔一般是规则的。
15 震源线间距source line interval,SLI
又称炮点线(间)距,垂直于震源线测量的震源线之间的距离。
16 震源点source point,SP
地震震源所处的位置,也称炮点。
17 地震反射法 reflection survey;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震源产生的地震波(脉冲波)在地层中传播,并冲击具有不同物性的地层,一方面形成反射波传回地面,被地面检测仪器接收,然后根据测到的脉冲强度,旅行时间绘制地下地层的构造,推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这种方法称为地震反射法。
18 地震波的产生crea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产生,一种是自然地震波,一种是人工地震波,它包括以炸药、机械撞击或连续振动为震源的地震波。
19 人工地震artificial earthquake
人工地震则属人为有意制造的地震,震源分为炸药震源和机械震源。
20 地震折射法refraction survey
地震折射法的原理类似于地震反射法,但是记录地震信号的检测仪与爆炸点的距离,要比勘探界面的深度大得多。
一般来说,时间缩短,距离增长,而激波脉冲强度减弱了。
对某指定地区的勘探,采用折射法比反射法所用的时间短,费用少。
21 爆炸震源explosive source;explosive seismic origin
爆炸震源利用爆破器材瞬时爆轰(从引爆到爆炸时间很短)来激发震源,这种爆破器材一般采用震源弹或震源导爆索。
22 震源弹artificial earthquake charge
震源弹是用于地震勘探,形成地震波的一种爆破器材。
震源弹分为震源药柱和震源枪弹两种形式。
23 震源药柱source charge column
震源药柱由壳体、炸药、传爆药和雷管座等部件组成,震源药柱一般用工业电雷管起爆。
为了提高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增加探测深度,可根据测深距离,将震源药柱进行串联组合。
例如,油田深层地质资料调查,可将10到20发震源药柱组合,以提高冲击波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4 震源枪弹source bullets and guns
震源枪弹由发射枪和子弹两大部分构成。
枪弹及其发射系统采用电激发,以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为能源,推动子弹进入地面介质,形成地震波。
25 水中爆炸造震seismic wave creation in water
在海洋和水系发育的地区,可采用水中爆炸激发地震波,实践表明,水深大于2m时,才能采用水中激发,小于2m时,一般得不到好的地震记录,并且炸药包沉放深度与炸药量有关。
当炸药量较大,水深不够时,采用组合爆炸。
26 井中爆炸造震 seismic wave creation in wells
井中激发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激发方式。
采用井中激发具有一定的井深,再加上一定的岩性就能激发出较强的反射波。
激发深度以潜水面以下最好。
井中激发的优点为:能降低面波的强度,消除声波在记录反射波时造成的困难;其次,能形成很宽的频谱等。
27 坑中爆炸造震seismic wave creation in hollows
在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沙漠,由于潜水面很深,钻井工作困难,只能在坑中激发。
一般采取
多坑面积组合,多坑面积组合形式及参数,由干扰波的视波长和信噪比确定。
坑中爆炸干扰波强、工作效率低、炸药消耗量大,因此,能采用井中爆炸的地区都不采用坑中爆炸。
28 地震波的接收 recep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接收就是用专门的仪器,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把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记录下来。
29 地球物理探矿geophysical exploration;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地下赋存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在地表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人为现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如采取适当的方法诱发地下地表产生上述现象,并进行检测和分析,便可获得地质构造、矿床分布等地下信息和赋存状态的资料。
地球物理探矿有地震法、重力法和磁力法。
30 地震探矿seismic prospecting;seismic exploration
用炸药爆炸和其它人工方法在地层中产生弹性波,使它经过地下岩层的不连续面的反射和折射,传到地表。
然后采用专用设备进行检测以便分析地层的构造和产状,从而探明该地层有否矿藏或油层的一种方法。
31 弹性波勘探elastic wave exploration
参见“地震探矿”。
坑探
32 坑探工程opening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为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了解岩性和地质构造,矿体的赋存情况,寻找有用矿床,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挖掘各种不同形状的空间场所。
这种工程,称为坑探工程。
33 坑探的类型types of opening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坑探工程按其所在位置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地表工程和地下坑道。
地下坑道根据其中心线与地表水平面交角的不同,又分为水平坑道、垂直坑道和倾斜坑道三种。
34 地下坑道underground tunnel
在地下岩土层中,由人为造成具有一定方向和一定大小的空间叫做地下坑道。
包括:1)水平坑道;2)垂直坑道;3)倾斜坑道。
35 煤田地震勘探coal seismic prospecting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地层内的传播规律,探测地质构造、含煤岩系分布,解决水文地质与工程地
质等问题的物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