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蒸发器换热计算

合集下载

翅片管式换热器效率的计算

翅片管式换热器效率的计算
(2)部分湿工况下,翅片效率对片基温度与来流相对湿度十分敏感,翅片效率随片基温度的上升及来流相对湿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3)翅片效率模型均有工况的适应性,翅片效率计算应区分干、部分湿、全湿工况,并根据工况选用相应计算模型。
翅片管式换热器效率的计算
翅片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及化工等领域。在制冷、空调工程中,当翅片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表冷器使用时,翅片表面温度往往低于来流空气露点温度,此时,翅片表面结露而形成水膜,空气与翅片间同时存在传热与传质,换热的驱动力为焓差。
湿翅片效率受翅片表面热质交换强度、换热器结构与材料、管内流体温度等多因数影响,计算比较复杂。在翅片管换热器优化设计中,要确定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则要先计算翅片效率,在分析湿工况下,若以温差为驱动力的干工情况的翅片效率计算湿翅片效率,则会产生较大误差。
目前,关于湿翅片效率的计算模型较多,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有基于圆肋片,建立并求解了全湿工况下翅片表面传热控制微分方程,得出了全湿工况下的翅片效率计算公式;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简化了析湿工况下翅片换热控制方程,并推导出圆肋翅片翅片效率计算公式;通豪热能分析了以前湿翅片效率的计算公式的误差源,并开发了更为准确的全湿工况翅片效率计算公式,但对部分湿工况不适用,的基础上扩展了传热控制方程,使其可以描述部分湿工况,并推导得到适应部分湿工况的翅片效率计算公式。
上述翅片效率计算公式形式都很复杂且都需要迭代运算才能确定,且在不同工况下其计算精度不同,所以了解各种湿翅片效率计算公式的来历及应用场合,并清楚其中的影响因数,对工程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相当重要。
而且翅片管式换热器效率的计算过程中 Nhomakorabea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湿工况下,翅片效率对片基温度与来流相对湿度不敏感,翅片效率随片基温度的上升及来流相对湿度的增加而稍微减小。

翅片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学模型

翅片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学模型
文章编号: !""#$%%& ’ ($)% (*%%+) %* ’ %%+& ’ %&!
翅片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学模型
席战利,曹小林,崔大光
(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 ) [摘要] 本文采用分布参数法对翅片式蒸发器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局部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来 简 化 翅片式蒸发器内复杂的三维流动关系,总结了文献已有的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的关联式,并添加到模型 控 制方程中,基于此模型,可对制冷剂在翅片式蒸发器中应用的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 [关键词] 蒸发器,数学模型,关联式 [中图分类号] ./%&$ 0 + 1 * ; ./%$) ; .2(*& [文献标识码] 3
%"$
31
4
[&] 提出的关 对气液两相区, 本 文 采 用 5/(6.47-
联式:
%": !, % " # ) , % " %; ) "( 8 % " %$9 2.6 31 ( ) ( ) ) (+ ) & !0 ] . / " [! 1 2( ! ’ !) !!,
目前公认的流过光管管束摩 擦因 数的可 靠数据
图!
试验台系统
从图 " 、 # 中 可 以 看 出,实 验 结 果 和 仿 真 结 果 基本 趋 势 吻 合, 蒸 发 器 压 降 平 均 误 差 为 $% & ! ’ , 蒸发器出口过 热 度 平 均 误 差 为 ( & ) ’ ,这 是 由 于 为 简化计算,模型建立时作了比较多的假设所致,忽 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所以导致实验值与计算值有 一定的偏差。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文对汽车空调系统所建 立的模型基本成功,模拟程序可作为系统性能与测 试手段, 进而为系统优化和改进提供前期指导。

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ε-NTU法换热量计算公式以及在空调机开发中的应用

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ε-NTU法换热量计算公式以及在空调机开发中的应用

代 汁 " :
. { K ·△ ,
t3、
去 + + t+ 1 m0+ 鲁 t
77
Articles
论文
为了吏简单地表 示,人们引入传 热单元数NTU这个无
(5)
量 纲 量。 Ⅳ7' 。 /(G ·Cpa)
(9)
根据计算式 (1)、(2)、(3)的中的任何一个计算式 ,
一 )
(2)
(3)迥j==J: 的热迎过 ( 自 韬 9I、f g{!bl 攮 i:)
” 咎 , =().095mm、 ¨”71{r) =1.5ram、N ” ”数 565:
翘 "翻 “ ( =( ·d + ·I,=10 186mnl: 翘 ” ,J,=Ⅳ,Ss=508nl lll:
NTU的物理 意义为流体总热导和流体热容量 之比。将
均可 以进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计算。根据能量守恒 定律, 式 (9)代入式 (8),得到:
在稳 定时,该三个计算 式得 到的Q、Q 是相等的。因此 ,如
s =l—exp[-NTU】
(1O)
果入口制冷剂状态 、 ,入 I SI空气温度 ,以及制冷剂流
Articles
论 文
翅 片 管 式 热 交 换 器 的 £一NTU法 换 热 量 计算 公 式 以及 在 空 调 机 开发 中 的 应 用
C alculation form ulas for heat exchange capacity of fin·tube heat exchanger by  ̄;-NTU m ethod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ir conditioner developm ent
(1)圳冷剂侧换热 1}i,J’以I{l F ̄-G5f :

铜管翅片蒸发器热力计算

铜管翅片蒸发器热力计算

2
Rq S1 2
m2
0.094 Rq di
m2
0.094 Rq di
pwm
z
(m1
m2 )
w
vw2 2
pw
pwf pwm 1000
pw
pwf pwm 1000
a
0
1000铜
w
)-1
KS F
1000 Gm c p
60 Gm cp
W cw
60 Gm cp
W cw
1exp[ (1 )]
E' g
1
exp[
(1 )]
Eg

t1 t2 t1 tw1
Eg E'g
Q Gm (h1 h2 )
Q Gm (h1 h2 )
60
W
w
fw
aw
w
1000 w
cw
0.021 w
0.37 w
aw0.43
w
(d i
v
0.8 w
1000) 0.2
E' 1- exp( a a N2 ) 1000 vy q cp
E' 1- exp( a a N2 ) 1000 vy q cp
T t 273.15
ln(
数值
单位
Q
0.000 kW
t2
0.000 ℃
ts2
0.000 ℃
tw2
0.000 ℃
h1
0.000 kJ/kg
h2
0.000 kJ/kg
τ
0.000
(8)肋表面全效率
(9)析湿系数 (10)空气侧换热系数 (11)流体侧换热系数 w(12)总换热系数 K(1s3)换热面积 (14)空气侧压降 p(1a5)流体侧压降 pw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

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KoFΔtm (W)Q—单位传热量,WKo—传热系数,W/(m2.C)F—传热面积,m2Δtm—对数平均温差,C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K=1/(1/α1+δ/λ+1/α2)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Fof—外表面积,m2Fi—内表面积,m2Fr—铜管外表面积,m2Ff—肋片表面积,m2ηf—肋片效率,公式分析: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

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计算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计算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计算发表时间:2018-07-05T14:25:49.8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5期作者:匡中昌[导读] 翅片侧流体通过管排的压力降与翅片管纵向管排数成正比,而当纵向管排数大于4排时,管排数量对传热系数没有明显影响。

佛山市创图机械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231 摘要:换热器传热壁两侧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相差较大时,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将主要取决于较小的流体的传热系数,为了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可在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加翅片管。

影响翅片管表面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是翅片高度、翅片节距以及翅片材料的导热系数等,而翅片管翅根直径、管束的纵向节距和横向节距对翅片侧流体的流动阻力的影响很大。

翅片侧流体通过管排的压力降与翅片管纵向管排数成正比,而当纵向管排数大于4排时,管排数量对传热系数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翅片效率;努塞尔数;传热系数;压力降换热器传热壁两侧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相差较大时,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将主要取决于较小的流体的传热系数。

为了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可在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加翅片。

如一侧流体是传热膜系数较小的气体,另一侧是传热膜系数较大的液体,这时就可以在传热膜系数较小的气体一侧加装翅片。

1计算条件一台翅片管换热器,管程走导热油,设计温度278℃。

壳程走空气,温度从20℃升到180℃,空气的流量为60kg/s,壳程的压降控制在600Pa以下。

2计算方法2.1计算翅片管的传热面积和流动通道翅片的表面积翅片之间的管表面积翅片管总表面积A=AF+AW=5242.8589+359.68682=5602.5457 m2由于P<x,则穿过nt根管的最小流动面积为: Smin=2ntL(x-P3)=2×26×6.8×(0.1369356-0.0917878)=15.964262m2 2.2计算翅片管的传热系数Vmax=M/(Sminρ)=60/(15.964262×0.9)=4.1759944m/sRe=VmaxDrρ/μ=4.1759944×0.038×0.9/0.000022=6491.7731Pr=cpμ/λ=1021.6×0.000022/0.031=0.7250065由于l/Dr=0.018/0.038=0.47,翅片管为高翅管,则努塞尔数:管排平均传热系数2.3翅片管传热方程管壁温度与流体温度的温差:换热器需要的换热量:Q=MCp(T2-T1)=60×1021.6×(180-20)=9807360 J/sQ计>Q,换热器满足要求。

板翅式换热器计算公式

板翅式换热器计算公式

板翅式换热器计算公式1.换热功率的计算公式:Q = U × A × ΔTlm其中,Q为换热功率(单位为瓦特),U为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A为换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ΔTlm为对数平均温差(单位为摄氏度)。

2.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公式:ΔTlm = (ΔT1 - ΔT2)/ ln(ΔT1/ΔT2)其中,ΔT1为热流体的入口温度与冷流体的出口温度的温差(单位为摄氏度),ΔT2为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与冷流体的入口温度的温差(单位为摄氏度)。

3.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U = 1 / ((1 / hi) + (δ / λ) + (1 / ho))其中,U为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hi为内部流体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ho为外部流体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δ为金属板厚度(单位为米),λ为金属板的热导率(单位为瓦特/米·摄氏度)。

4.内部流体的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hi = α ×(Pr / Prw)^0.33 × (μ / μw)^0.14其中,hi为内部流体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α为内部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Pr为内部流体的普朗特数,Prw为内部流体在壁温度下的普朗特数,μ为内部流体的动力黏度(单位为帕秒),μw为内部流体在壁温度下的动力黏度(单位为帕秒)。

5.外部流体的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ho = α × (Nu / Nuw)× (μw / μ)^0.17其中,ho为外部流体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α为外部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瓦特/平方米·摄氏度),Nu为外部流体的努塞尔数,Nuw为外部流体在壁温度下的努塞尔数,μw为外部流体在壁温度下的动力黏度(单位为帕秒),μ为外部流体的动力黏度(单位为帕秒)。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

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KoFΔtm (W)Q—单位传热量,WKo—传热系数,W/(m2.C)F—传热面积,m2Δtm—对数平均温差,C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K=1/(1/α1+δ/λ+1/α2)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Fof—外表面积,m2Fi—内表面积,m2Fr—铜管外表面积,m2Ff—肋片表面积,m2ηf—肋片效率,公式分析: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

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