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合集下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指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八条通道。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如下:
1. 督脉:从尾骨起向上循行至头顶,起到了统筹人体阴阳、调节水液代谢、益气固表等多种生理功能。

2. 任脉:从前阴部起,向上至面部、头顶,起到了调节人体生殖、泌尿等生理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冲脉: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负责调节排泄、生殖、内分泌等功能,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4. 带脉: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了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六腑等多种生理功能。

5. 阳维脉:从膝盖外侧起,向上沿骨缝而上,协调人体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6. 阴维脉:从膝盖内侧起,向上顺髌骨、胸骨,控制人体结
缔组织、脏器、骨骼等多种生理功能。

7. 任督俞穴: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

8. 丰隆穴:也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

总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七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阴蹻脉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什么是奇经八脉,下面中医给你讲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什么是奇经八脉,下面中医给你讲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什么是奇经八脉,下面中医给你讲述奇经八脉的含义奇经八脉,经络分类名词,简称奇经。

奇经八脉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三、奇经八脉的特点《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
6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 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7
督脉—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 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 线,以头顶、额部、鼻 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龈交穴)。
目已达千余……
22
(二)定义
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 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 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3
奇穴之特点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定经
定 位 定名
有归经
有固定
分布在十四 位置 经中
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无归经
无固定位 无专用

穴名
主治作用
一、概 述
❖ (一)发展
❖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奇穴的 描述。
❖ 如《灵枢●刺节真邪篇》:尽刺诸阳之奇输。 ❖ 《素问● 血气形志篇》: “以折草法取背部之俞
穴” 。《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头 上及两额两眉间”、“刺舌下两脉”,均是别于一 般经穴的特殊取穴法,或者为一些有穴无名的刺法, 这些均可看成经外奇穴的滥觞。
或点刺出血,可灸。 ❖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0
❖ 6、耳尖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
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
痛。 刺灸:直刺0.1~0.2寸,或点刺
出血 按:清全身之热
31
❖ 7、球后 定位:眶下缘外1/4与内
3/4交界处 主治:目疾。 刺灸:轻压眼球向上,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部(金门) 下肢外侧 阳维脉:起于足跟部(金门) →下肢外侧 )、躯干外侧 躯干外侧→肩背部 (阳 交)、躯干外侧 肩背部 肩井) 头侧 阳白、风池) 头侧( (臑 俞、肩井) →头侧(阳白、风池) →止于项部(哑门) 止于项部(哑门) 止于项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 下肢内侧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 →下肢内侧 →腹胸部(冲门、期门) →颈部(廉泉) 腹胸部(冲门、期门) 颈部(廉泉) 腹胸部 颈部
(二)源流
最早散见于《内经》; 最早散见于《内经》; 《难经》提出奇经八脉总名称; 难经》提出奇经八脉总名称; 针灸甲乙经》记载有关穴名; 《针灸甲乙经》记载有关穴名; 脉经》记载所主病症; 《脉经》记载所主病症; 奇经八脉考》( 》(明 李时珍)对前书进行总结。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对前书进行总结。
难经·二十七 《难经 二十七 冲脉者, 难 》 : 冲脉者 , 起于气冲, 并 起于气冲 , 足阳明之经, 足阳明之经 , 夹脐上行, 夹脐上行 , 至 胸中而散也。 胸中而散也。
பைடு நூலகம்
《灵枢.五音五味》: 灵枢.五音五味》 冲脉、 冲脉、任脉皆起于 胞中,上循脊里, 胞中,上循脊里, 为经络之海; 为经络之海;其浮 而外者, 而外者,循腹右上 会于咽喉, 行,会于咽喉,别 而络唇。 而络唇。
(三)病候
骨空论》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 骨空论 二十九难》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难经 二十九难 《临证指南》 ” ……不孕, 经不调 , 冲脉病也 “。 临证指南》 不孕, 不孕 经不调,冲脉病也“ 冲脉发生病变, 冲脉发生病变,可出现 1、逆气不能上行而致腹内拘急疼痛。 、 而致腹内拘急疼痛。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图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督脉穴歌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穴歌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奇 经 八 脉

奇 经 八 脉

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 主要病候: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 如果督脉脉气失调,经络之气受阻、 清阳不升,就会出现: 1 实则脊强 2 虚则头重,又因督脉的别络由小 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也会发生 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癃闭、 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
(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 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 的内脏疾病。
1 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 髓有密 切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故能治神志病。 2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受督 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与督脉有 关,所以能治内脏疾病。 3 督脉循行背脊,背为阳,所以督脉对全身阳经脉 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同时也是阳脉之海 ,它 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4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 本穴居于脐,中焦、下焦之间,为胎儿的根蒂,与脏腑有 密切关系,尤其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原, 如果脾胃虚寒,元气也不能充,诸病由此而生。 凡真阳虚衰,下元虚冷,胃肠虚寒,脾阳不足之证,皆属 本穴主治范围。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证可 用本穴。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灸 法。
奇 经 八 脉
总论
定义: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特点:1 不直隶属于十二脏腑。 2 没有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3 与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
4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起 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 歧” 5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 脉之海”。
7 建里: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 主治: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所以治疗胃痛、呕 吐,配内关; 食欲不振,配足三里;腹胀、水肿配水分、 阳陵泉、阴陵泉 操作:直针1--1。5 寸。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

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化蛇:水兽。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

招大水。

(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英招: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

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民鸟(此为一字)嘴为赤色,身为翠色。

可御火。

《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

蛰兽兽死,蛰树树枯。

(玄蜂升级版?)《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腓腓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

养之可以解忧愁。

(高级宠物?)《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

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并封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Ps:述荡则是左右有头。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

招大水。

《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 陷中。
• [主治](1)心悸,健忘,小儿惊痫。

(2)咳喘,脊背强痛。
• [刺灸法]斜刺0.5~1寸。
• 12、身柱 (DU12) • [定位]俯伏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1)咳嗽,气喘。(2)身热,癫痫。(3)脊背强痛。 • [刺灸法]斜刺0.5~1寸。

(2)疟疾,热病。
• [刺灸法]平刺0.5~0.8寸。
• 24、神庭 (DU24)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 [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主治](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2)鼻渊,流泪,目痛。
• [刺灸法]平刺0.3~0.5寸。
• 25、素髎* (DU25)
• [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 线的中点处。
• [主治](1)头痛,眩晕,癫狂痫,中风失语。

(2)健忘,不寐。(3)脱肛,久泻,阴挺。
• [刺灸法]平刺0.5~1寸。
• 21、前顶 (DU21) • [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
寸)。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 鼻柱)。
• (二)病候
•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 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病症, 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 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 肢体痠软。
下凹陷中。
• [主治]1.癫痫,抽搐。2.脊强。3.胃痛。 • [刺灸法]斜刺0.5~1寸。
• 10、灵台 (DU10)
• [定位]俯伏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1)咳嗽,气喘。

(2)疔疮。

(3)脊背强痛,胃痛。
• [刺灸法]斜刺0.5~1寸。
• 11、神道 (DU11)
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 3、腰阳关* (DU3)
•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 [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2)腰骶痛,下肢痿痹。
• [刺灸法]直刺0.5~1寸。
• 8、筋缩 (DU8) • [定位]俯伏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
• 13、陶道 (DU13)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 [定位]俯伏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 1.疟疾,热病,骨蒸潮热。2.头痛,脊强。3.癫狂痫 • [刺灸法]斜刺0.5~1寸。
• 14、大椎* (DU14)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 [定位]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1)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2)感
• (三)主要病候
•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 (四)主治概要
•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 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 督脉
督脉廿八行于脊,长强腰俞阳关密, 命门悬枢接脊中,中枢筋缩至阳溢,
灵台神道身柱长,陶道大椎平肩列,
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率, 前顶囟会下上星,神庭素髎水沟乡,
• 17、脑户 (DU17)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 [定位]俯伏坐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
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1.头痛,眩晕,项强。2.癫痫。 • [刺灸法]平刺0.5~1寸。
• 18、强间 (DU18) • [定位]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齿缝间。
• (五)腧穴(共28穴) • 1、长强* (DU1)络穴,督脉、足
少阳、足少阴交会穴
•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 线的中点处。
• [主治] • (1)泄泻,便秘,痔疾,脱肛。 • (2)癫狂痫,瘈疭。 • (3)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
(脑户上1.5寸)。 • [主治]1.头痛,目眩,项强。2.失眠,癫狂。 • [刺灸法]平刺0.5~0.8寸。
• 19、后项 (DU19) • [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
寸)。
• [主治]1.头痛,项强,眩晕。2.癫狂痫。 • [刺灸法]平刺0.5~1寸。
• 20、百会* (DU20)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 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
• 奇—奇异,这八条经脉分布和作用有异于 十二正经,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 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一、督脉 • (一)循行: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胞中),下出会阴, 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上巅,循额,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 明,至兑端,入龈交。
• 16、风府* (DU16)
• [定位]正坐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 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 [主治](1)头痛,项强,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 痫。

(2)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刺灸法]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 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可灸。
• 22、囟会 (DU22) • [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囟会,小儿禁刺。
• 23、上星* (DU23)
• [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 [主治](1)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眩晕。
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3)癫痫,小儿惊风。 • [刺灸法]斜刺0.5~1寸。
• 15、哑门* (DU15)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 [定位]正坐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 下。
• [主治](1)暴喑,舌强不语。

(2)癫狂痫。(3)头痛,项强,中风。
•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 缓慢刺入0.5~1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