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区分)2.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对比掌握)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构成要素与课堂的教学系统要素(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点。
二、教育的起源5.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社会学家;英·沛西·能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其中,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 2、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1)教育现象 • (2)教育问题
–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 二、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四W-H)
– 1、why: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 – 2、what:学什么——教育内容 – 3、how:如何教——教学方法 – 4、where&when:何处何时接受教 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 仅局限于学校和儿童
• 3、特点: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 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
– (1)大多是对经验的总结,论述简单,缺 少论证– 2)有很多优良的思想观点值得借鉴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 (一)教育者
• 1、广义: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思 想品德活动的人 • 2、狭义:明确教育目的,能够理解自身的 活动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价值。
– eg:抚养者并不等同于教育者
• (二)学习者
•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 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 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 中学习的成年人。
• 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 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 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 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 方法论基础。
– (1)代表人物:赞科夫、凯洛夫 – (2)观点: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学规律
•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 后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
2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 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 《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 湛的论述。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 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 《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 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 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 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 思想家。
-
3
•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 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 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 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 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 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 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 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 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 康德(德国哲学家1724-1804)1803年出版《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实践 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 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教育学发展史简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 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
Hale Waihona Puke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教育无阶级性 教育的非独立性
(二)萌芽形态的学校形式
1.学校教育的出现
西方: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 之家
中国:国学 大学和小学
乡学 塾 庠 序 校
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 制国家的形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 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出 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 基础。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二是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 西周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七艺”,包括“前三艺”(语法学、修辞
学和逻辑学)和“后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 文)。
三是学校教育有了明显的阶级性。
四是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产生一些 思想家和教育家。
(3)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 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二 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二是教育平等。社会没有分化,教育面向全体儿 童。
三是教育内容及其简单。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的传授。
知新、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教育思想。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一篇集中论述
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教育功能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智者派的教育思想 智者派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人是万物的尺度。
[英]沛西·能(T.P.Nunn)《人的教育》: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天生的,……它是扎 根于本能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 育起源的学说。它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与神话起源说相比是认识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 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一是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唐代:完备的官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体系。 中世纪的西方:教会学校、宫廷学校、城市大学
、行会学校。 二是教育功能有所扩展。奴隶社会教育侧重政治
、军事和伦理,而封建教育拓展了教育的文化传播 功能、社会选择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 三是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等级性和宗教 性(宗教性主要指西方中世纪的教育)。
三是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如现代教育主张 教育机会均等,主张教育民主决策与管理。
四是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五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为学生 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和生活服务。
六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的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奠定 了基础。
现代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C.Letourneau)《各人种的教 育演化》:从进化论出发,提出了生物学的教 育起源说。利托尔诺认为,生存竞争是教育产 生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 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递给下一代。
”
教育应该应人的本性为前提,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 谐发展;
教育不应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民,而应是培养能 与集体相区别的有个性的人;
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 生的最根本的原因。P17
传授生产经验知识和技能 蕴含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具有经验的人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 经验就是教育的内容
教育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 的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 件
四是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进行。 文字尚未产生,传授方式是言传身教。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产生了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
。 如《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文法学校、弦琴学校 、体操学校、青年军事训练团等。
古埃及:宫廷学校。
七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进。各国教育在相 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同时,维护自身的优良传统和 民族特色。
八是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 教育中的应用,给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革命 性的变化。
二、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 1. 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并重、温故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教育, 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西方19世纪后半 期相继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现今,多数国 家都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普及了高 等教育。
二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多数国家都建立 起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 的各级教育体系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专门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体系。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苏联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首先,人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逐渐积 累起了有关经验、技能和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上一 辈向下一辈传递这些经验、技能和规范。
同时,人在劳动中进化,人的意识、语言以及发 音器官的改变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这为教育的产 生提供了必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