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详解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董氏奇穴针道原理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
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
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
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
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
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10

16.急性吐泻↓(急性肠胃炎)(配尺泽更
佳)。
17.气喘↓(配尺泽)。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委中为血郄,郄穴能治急症,此穴刺血
能治多种急症,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 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 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对于膀胱 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 大效。治疗痔疮在委中刺血,纵然系多年重 症,亦仅二、三次而痊愈。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
治的法则。个人最常用的十四经穴〈俞募郄会原络五 输等特定穴,个人亦常精简配用,效果极佳,在此
不再赘述,可参看前述有关章节。〉约为十二个,
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 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倘能灵活运用特级 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 氏奇穴,则疗效更高。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如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 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4.半身不遂。
5.解晕针、滞针。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8.下肢风湿。 9.下肢皮肤病。10.颜面神经麻痹。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1、《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 主治病症极多。
镇静、镇痉、镇痛、疏肝袪风。
24.开四关为治鼻病要穴。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太冲为木经土穴,治疗肝脾(木土)不和之病 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为疏肝理气要穴,对多种风 (木病)湿(土病)疗效显著,为治风湿要穴。
董氏奇穴经穴学

董氏奇穴经穴学第一篇◎经穴学绪论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 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
第一篇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 009
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 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 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 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 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 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 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 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 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 (称为发 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 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 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 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 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 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 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 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 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 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 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 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 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 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2.5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
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
(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
向内横开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心绞痛的症状,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昌穴向内横开二寸,(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金府穴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外横开二寸,距臀下横纹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肺之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肩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特效)、两胁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痿症、背痛、痔疮、急慢性肺炎、胸痛、冠心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源起与发展
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 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 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 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 极为全面详细。
刺血或称放血,或称点刺,或称刺络、络 刺、刺营等。其名词最早出现于《内经》,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 变,……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 也。」《灵枢.经脉》篇说:「故刺诸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 邪而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篇说: 「刺营者出血」。其所以刺络者,是根据《灵 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 而来。《难经.第二十八难》也说「其受邪气 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刺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祖先们 当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尖石或棘草刺伤出血, 但身体的另一处伤痛却意外减轻或消失,于是 产牛一种思悟。刺破某些部位出血,能减轻或 治愈病痛,继而出现了专门用以治疗的石制工 具即砭石。《素问.血气形志》说:「病生于 肉,治之以砭石。」,《灵枢.治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其病皆痈肿,其治宜砭石。」, 《灵枢.玉版》说:「故痈疽已成脓肿,惟砭 石铍针之所取也。」,都提到了砭石的治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 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内经》中所谓的 「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 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 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灵枢.九针》篇也说:「四曰锋针,取 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 主痈热出血。」。
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 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 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师善 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 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 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 疗全身病变。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 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 余临床三十余万人次,以刺血治疗重 病,顽疾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 贵。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是中医的一种 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 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四十 年前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常见其应用 刺血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 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常令人不可思 议。据董师表示,刺血疗法适用于任何疾 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三棱针, 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
显然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 络」,则其原则:
〈一〉首在据血络而刺之:《素问.调 经论》说:「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 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 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 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血络包括 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 说:「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灵枢.经脉论》说:「诸脉之 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别络、浮络及 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
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的进展,也 有不少献记载及报导,限于篇幅不再多述。
第二节
刺血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
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 《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 之」及「宛陈则除之」。下面略作分析。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 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素 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 出其血。」,(灵枢.脉度》论说:「盛而 血者疾诛之」都是说:血实脉盛的宜决之 诛之出其血而治之。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 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 也多为血实之症。
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 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论》〉。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袪 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怯在其代表著作 《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 几乎皆为刺血治例。书中并曾写道,「余 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 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出血三 处,……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 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 尚阙此法,不学可否?」。
〈二〉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
二原》说:「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去血 脉也」。「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 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 结之久病。《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 溢,则经有留血。」。《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说:「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所谓 「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 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常见的一些长 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 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
清代傅清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 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郭志邃刺血 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 玉衡》一书。 近数十年来,刺血针术又复得到重视, 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治症也扩展及于内、 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 作了总结,对治疗机理也有许多研究及《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 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 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 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 录了不少刺血治验。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 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 「小儿猢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 有放血实例。
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 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史书 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 症」。西晋皇甫谥的《甲乙经》,在《奇 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 法。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 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 能视症。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 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