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人物对比手法分析

合集下载

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巴尔扎克是 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的《高老头》是一幅阶级斗争的生动画卷。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形象《高老头》中的主人公高老头是一个出身于贫民窟、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老头。

他为了培养儿子成为贵族,不惜耗尽自己的全部财产,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和牙齿。

然而,他的儿子却毫不感恩,而是将他视为赚取金钱的工具。

最终,高老头在儿子的背叛和女儿的去世中孤独地死去。

高老头的形象是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有力揭露。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巴尔扎克通过对高老头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善良的信任。

二、情节结构《高老头》的情节结构采用了对比和反转的手法。

在小说的开头,巴尔扎克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和他对儿子、女儿的爱。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读者却发现高老头的死亡是源于他的孤独和绝望。

这种反转的手法,不仅让读者对高老头的死亡感到悲痛,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性的扭曲。

三、语言艺术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例如,在小说中,巴尔扎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展现了高老头的人物形象和他对儿子、女儿的爱。

这些比喻和夸张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性的扭曲。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

这些艺术特点,不仅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性的扭曲,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巴尔扎克高超的文学才华。

《高老头》鉴赏-人物分析-读后感

《高老头》鉴赏-人物分析-读后感

《高老头》鉴赏-人物分析-读后感第一篇:《高老头》鉴赏-人物分析-读后感高老头鉴赏简介《高老头》成书于1834年,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围绕两个人物展开的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人间喜剧》这本书的序幕。

主要内容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并把她们嫁给了上流社会的官僚和大资本家。

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

同住一个公寓的还有一个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法律,然后步步高升。

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有了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

首先,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身上第一次学到了金钱是这个社会的主宰,钱才是往上爬的跳板。

之后,他从另一个房客,一个潜逃的罪犯,伏脱冷中,逐渐明白要学会用不同手段去获得财富,披上金钱的保护套才能叱咤于社会。

渐渐地,拉斯蒂涅不断去追求上流社会的富小姐,想从中攫取财富。

也是在这段时间,目睹了高老头被他两个道德沦丧的女儿,埋葬了后半生。

创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

但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发动七月革命迅速推翻复辟王朝,将旧贵族打得落花流水。

巴尔扎克就是注意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才创作了《高老头》以及后续作品。

人物简析拉斯蒂涅在我看来,拉斯蒂涅是一个具有很强野心,内心充满欲望的人。

但是,起初,他的野心还是非常单纯的,可以说是理想,靠努力学习去发家致富。

然而巴黎社会的虚荣和繁华,却激发了他本能的对权财的渴望。

有两个导师给予了他“帮助”,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让他逐渐去融入到这个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染上这肮脏虚荣的污泥。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高老头》小说典型人物与典型形象分析

《高老头》小说典型人物与典型形象分析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
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 分的概括了某种形象的共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 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 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 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 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 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 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 然条件的总和。
巴尔扎克的典型化特色: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 作品具有史诗性,全面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典型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典型人物产生典型的时代 环境,典型的人物又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的虚伪性, 这成为巴尔扎克作品的一大特色。 巴尔扎克运用的正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原则。他懂得环境对人物的 思想、感情和兴趣爱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 此,他认为要非常精确地描写环境,才能通过典 型环境塑造出典型人物,从而再现社会现实。
创设典型环境的作用:
典型环境既能体现出作品中 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社 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又能体 现出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的 时代风貌与特征,以及社会 发展趋势等。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相互依存的关系
互动性关系
相互依存的关系
1、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2、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 社会关系系统。
“典型化”的运用使其成为现实主义大旗的坚 实基础。
其他人物:
一、典型环境描写之后,引出典型人物的活动 小说的开卷先写伏盖公寓,再介绍它的主人伏盖太太, 伏盖太太的性格特征———庸俗小气、见钱眼开,令人 感到这样的性格的确是这种典型环境的产物 二、典型环境描写同典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糅 合在一起 鲍塞昂夫人的告别舞会的盛大场面,采用色彩强烈的对 照手法,衬托出鲍塞昂夫人表面强颜为欢,私下里黯然 神伤的精神状态,勾画出贵族阶级“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衰败处境。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

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

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

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

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

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

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

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

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

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

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

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

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

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

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

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

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

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

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

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

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

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

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

高老头形象分析和典型意义

高老头形象分析和典型意义

高老头形象分析和典型意义高老头形象分析和典型意义《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高老头形象分析和典型意义,欢迎大家参考!一、高老头的形象特征:1、由本能驱使高老头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即他确实如巴尔扎克所说,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

他笨头笨脑地来到伏盖公寓时,伏盖太太觉得他是一头“身体结实的牲口”。

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以盲目的虔诚态度施加在他的女儿身上;他对她俩的感情,他自己也认为几乎带有动物性的:“我喜爱拖她们上路的马,我愿意变成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

”这种本能力量又调动了“带有情欲的父爱”,于是,他对女儿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的、过分的。

然而,这种情欲最终却给卑贱的面粉商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

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道出了真情:他的两个女儿从未爱过他。

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2、典型化作者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主张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

高老头的性格是典型化的,他作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他不仅是那个时代与时俱进的资产者,有着那个时代人追逐金钱的本能和自私自利的共性,同时他也是宗法制社会父爱的典型。

整部小说由高老头绝望的父爱构成了最强音。

浪漫派作家通过大自然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巴尔扎克则借助于物质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这是巴尔扎克一个独创的手法。

同时他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金钱的罪恶。

在高老头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将颓败、粗俗和寒伧的伏盖公寓与巴黎上流社会的奢华相对比,并着重描叙了物质环境,如伏盖公寓、公寓的周围、城市、街道以及室内装璜和日常生活用具等。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先后在1834年12月至1835年2月间陆续发表。

在《人间喜剧》中,《高老头》最先开始使用人物再现法。

在思想内容上,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代表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集中表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主要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

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

作品围绕拉斯蒂涅的活动,描写了巴黎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拉丁区的伏盖公寓,形似牢狱的黄色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器皿和家具,这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

唐打区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的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的排场。

圣日尔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派,院中套着精壮马匹的华丽马车,穿着金镶边大红制服的门丁,两边供满鲜花的大楼梯以及只有灰和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客室,这些精雅绝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布置都衬托出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风雅超群。

这些精细而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展示其对人间性格形成的影响。

当拉斯蒂涅从雷斯多夫人和鲍赛昂夫人两处访问后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作品写道:“走入气味难闻的饭厅,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

他觉得这副穷酸相跟饭厅的景象丑恶已极。

环境转变太突兀了,对比太强烈了,格外刺激他的野心……”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拉斯蒂涅再也不肯自甘贫贱,最后,他决心弄脏双手,抹黑良心,不顾一切地向上扑。

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所决定的。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老头》人物对比手法分析
《高老头》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

小说主要分成两条线索,平行而又交错地讲述了退休面粉商人高里奥被两个女儿冷落,最终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故事,和外省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腐蚀下一步步走上堕落之路的故事。

通过对人欲物欲横流的社会景象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在金钱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脆弱冷漠的关系,并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环境的对比——伏盖公寓的粗俗、寒伧与鲍赛昂府的华丽、气派形成对比,但它们同样充斥着拜金主义的气息;又如情节的对比——拉斯蒂涅初到巴黎的正直单纯与埋葬高老头之后的野心膨胀、抛弃善良之心的决然……这些对比都使得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而在小说中人物的对比如鲍赛昂夫人与伏脱冷的对比,在深化服务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为小说的典型人物拉斯蒂涅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简要的分析:
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和粗俗强悍的伏脱冷,他们一个优雅,一个卑劣,仿佛没有交集,但他们都对拉斯蒂涅的堕落起到了催化作用,都是促使拉斯蒂涅走上野心家道路的“导师”。

他们与拉斯蒂涅的对话,尽管语言不同,却惊人地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同时,尽管他们看透了这个社会,却都最终无力挽救自己的惨败,这无疑加深了小说的讽刺和悲剧的意味。

鲍赛昂夫人——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将她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社“关系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的远房表兄弟,她说“社会不过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团。

你别做傻子,也别做骗子。

”告诫拉斯蒂涅要不择手段:“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

”“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

”利用他人成就自己:“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不是吗?”甚至指点拉斯蒂涅把女人作为向上爬的阶梯。

“你要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你在这儿便一文不值。

这个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

”而后拉斯蒂涅成功追求到了符合标准的年轻、有钱、漂亮的纽沁根太太,她又教会拉斯蒂涅如何对付女人“有朝一日你动了爱情,千万要守住秘密!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最后她决心帮助这位一心想要向上爬的远房表弟:“我把我的姓氏借给你,好比一根阿里安纳的线,引你进这座迷宫。

”(P256-257)这些出自当时的巴黎社交皇后之口的话语,不禁令人震惊。

鲍赛昂夫人为拉斯蒂涅上了第一堂人生大课,堪称拉斯蒂涅的启蒙者。

伏脱冷——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刻画得极其成功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他老于世故,深知黑暗社会的底蕴,他仿佛一个恶魔,用毫不遮掩的语言,把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和盘托出。

为拉斯蒂涅上了人生中重要的第二课。

从一开始,伏脱冷锐利的目光就透视了拉斯蒂涅的心灵,他看出了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欲望,他试图用自己复杂的人生经验打动他:“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

”用社会不堪的现实激发他的野心:“如果欧洲各大京城高傲的贵族,不许一个声名狼藉的百万富翁跟他们称兄道弟,巴黎自会对他张开臂抱,赴他的宴会,吃他的饭,跟他碰杯,祝贺他的丑事。

”不断鼓动他:“你要有种,你就扬着脸一直线望前冲。

可是你得跟妒忌,诽谤,庸俗斗争,跟所有的人斗争。

”用自己精明冷酷的头脑为他分析现状,让他知道“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

”所以即使求学后成功谋取一个较好的职位,仍然不能助他和家人摆脱贫困;用自己的强盗逻辑粗鲁地、近乎痛骂地教诲他,为他出谋划策往上爬:“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是处。

”(P280-283)他为拉斯蒂涅提供了另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康庄大道:他提议让拉斯蒂涅与维多莉小姐订婚,杀死她的哥哥,这样维多莉就能继承父亲的百万遗产,而他表示会为拉斯蒂涅铲除维多莉的哥哥,以求得二十万的酬劳。

尽管鲍赛昂夫人和拉斯蒂涅地位天差地别,然而他们在这个社会中却悟出了同样的道理,拉斯蒂涅在他们两处受到的教育,尽管方式不同,但内容确是一样的——人情冷漠,金钱至上。

这道理既适用于上流社会,也适用于下层公寓。

对于这一套理论,拉斯蒂涅一开始并没有立即接受下来并付之实施,但是当鲍赛昂夫人的情夫阿瞿达为了得到“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她与暴发户联姻,米旭诺为了三千法郎不惜下药暗算伏脱冷导致伏脱冷被捕的时候,拉斯蒂涅目睹了他们的命运,目睹了这些道理被无情地印证。

在冷酷的现实中,他一步步认识到为了爬上去,他必须有钱,必须丢掉良心。

直至后来高老头的惨死让他完全彻悟到“美好的灵魂是不能在这世界上呆久的”,于是在小说的结尾,拉斯蒂涅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定和上流社会“拼一拼”。

一个外省贵族青年,一个纯洁的,一心一意想凭借自己的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大学生,终于被巴黎社会腐蚀成一个决心抛弃道德与人性的野心家,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刷一九八三年北京
书号:10019·29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