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共29张PPT)

天王府模型 复原的天王府大殿
英国随军画师笔下的天王府 天王府是太平天国王宫遗址,位于江苏 省南京市长江路292号,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 的古典园林,现只存有原天王府西花园及大 殿、暖阁、穿堂等遗迹,是第二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二、定都天京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 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 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农民要求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 思想结晶。
(2)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之时,清政府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使 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借助“洋人”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后,清政府决定“借师助剿”,有此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雇 用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1.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影响:
洪仁玕是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的 族弟,曾在香港旅居多年。在香港期间, 他受洗入教、学习西方文化,逐渐转变 为 一 位 具 有 近 代 意 识 的 知 识 分 子 。 1859 年,洪仁玕来到天京,并被洪秀全封为 干王,他还将自己所写的《资政新篇》 呈给洪秀全。洪秀全批准刊行。但限于 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 诸实施。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 几个省。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3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 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诱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金田起义
1、时间: 1851年1月 2、地点: 广西桂平金田村 3、领导者: 洪秀全 4、军队: 太平军 5、建号: 太平天国
原则: “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质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内容主旨】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下农民阶级的无奈选择。

农民阶级对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推崇和对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倾向的《资政新篇》的冷漠,典型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明其无法担当起改变中国命运的重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梳理概括天平天国运动的史实,编制大事年表。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同秦末、明末等古代农民战争的不同,了解前者有何新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太平天国的起义背景和失败原因,理解其兴亡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农民战争不可能提供正确的救国之路。

三、教学过程环节1、出示材料一。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环节2、出示材料二,结合书上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设计意图: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来分析评议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历史过程,培养他们读图、识图的习惯,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环节3、介绍《天朝田亩制度》的观点,讲述为何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提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在当时能实现吗?设计意图:在教师的解释帮助之下,了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环节4、出示材料三,提问:①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以及北伐、西征、东征的战略目标。

②北伐的失败原因与北伐的战略作用。

③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的意义。

设计意图: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历史过程的叙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太平天国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失败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中国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过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影响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具体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2.课件:制作太平天国运动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3.教学资源:收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广大地区的贫困和落后,进而引出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部编版_八年级历史太平天国运动_课件完美版

人教部编版_八年级历史太平天国运动_课件完美版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社会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 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 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 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 丰处,以赈彼荒处。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
入全盛时期。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虽然冯云山、萧朝贵在进军途中牺牲,但队伍发展至50万人。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天朝田亩制度》 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 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天朝田亩制度》 陈玉成、李秀成等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2.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 作用。
3.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
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 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新课讲授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1)时间:1856年 (2)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3)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2、挽救措施
(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2)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3)提出了《资政新编》。
新课讲授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二、定都天京
1、定都: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新课讲授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评价:天平天国想通过此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程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新课讲授
时间:1851——1864 领导者:洪秀全 政权初步建立:永安封王 都城:天京 革命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编》 全盛时期:西征胜利 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 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时间、经过、结果等概况; 2、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和失败原因;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体会面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通过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初步感受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基本经过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近代史上这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在反抗封建统治、推动历史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就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资政新篇》的内容有哪些? 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
2、当时农民根本体会不到《资政新篇》的进步 性,它的进步性体现在哪?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资政新篇》为什么没有实行?
a.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得不到农民的 支持;
b.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和实施条件,
安庆之围: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
社会。
反封 建
土地
绝对平均主 义
北伐和西征: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
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 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 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 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
项 目
北伐 1853--1855
西征 1853-1856年
时 间
推翻年清朝
艰苦朴 素
腐败享 乐
定都天京后,战 争还在激烈进行 ,而各王却开始 大兴土木,修建 穷奢极丽的王府 , 各王还像封建 帝王一样大选民 女入宫,洪秀全 拥有88位后妃。
天王府模型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2岁病
逝,天在王美宝女座丛中生活 11年,从
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
杀天敌王,府也花不园过问朝政。11年仅颁
巩固天京
目 打到天津郊 挺进安徽、湖北、湖
的区

经 因孤军深入 石达开鄱阳湖大败湘 过 牵失制败清军 军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为西征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
意 创造条件 期
北伐形势图
——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 全盛时期太;平军西征形势图
在靖港战役 中被 太平军打败 的曾
“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天王府花园
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刘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逼近上海,遭 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 的天抵京抗陷和落反:扑。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的发展和衰落、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简单描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素材:教师收集太平天国运动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4.视频资料:教师准备太平天国运动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与探索,它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

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课前准备:
准备关于太平天国爆发、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路线图等视频、太平天国路线图动画、及有关图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
2.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3.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 太平军”。

2.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强盛时期。

3.天京陷落
(1)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
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合作学习: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是怎样分配土地的?你对《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认识:《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

两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斗争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在以往的斗争中,虽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粮”这样的口号,但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的愿望变成了系统的、明确的、有力的纲领,它是农民革命斗争的思想结晶,它标志着农民革命达到了最高峰。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着空想性。

它是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绝对平均主义,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

2.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
其原因是什么?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复习: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内容的规定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要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哪些史实?怎样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和认识也处于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

但由于各种原因,教材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解读和评析这场运动,不可能反映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教材的这种相对“滞后性”是造成学生对太平天国性质和历史地位争论比较大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思想比较困惑的地方。

因而要求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以尊重客观史实为前提,关注和合理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材料,更好、更全面的诠释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材观”。

根据这种情况,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材上有的“史实”,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没有的“史实”,则需要适当补充。

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这一环节时,通过补充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既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干瘪的历史知识丰富起来,也为客观评价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做了必要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