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藏与油藏区别
气油比划分标准

气油比划分标准
气油比是指气体与液体在混合物中的体积比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根据气油比的不同,可以将油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对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气油比在0.1以下的油藏被认为是干气藏;在0.1~2之间的油藏被认为是气体伴生的油藏;在2~5之间的油藏被认为是液态油藏;在5以上的油藏被认为是湿气油藏。
此外,气油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划分,如重油、稠油等。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正确判定油藏类型的气油比极为重要,可以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和经济依据。
因此,对于气油比的研究和划分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1. 油藏油藏是地球内部岩石中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点或区域。
油藏的形成通常包括沉积物质、油气源岩、运移通道和封闭构造等要素。
2. 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是一种闪亮、粘稠的液体烃类燃料,石油粘度较高,主要用于燃料、化工和制品加工等领域。
天然气是一种气态的烃类燃料,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余包括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轻质气体,在天然气供应、加气、烟气和工业工程以及液化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 储量储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一个油藏或天然气藏可开采的石油或天然气总量。
储量通常分为探明、可回收、可采和总储量等不同等级。
4. 采收率采收率是指从一个油藏或天然气藏中开采地下储量的百分比。
它通常与油藏的类型、特征、技术、水平、市场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5. 裂缝裂缝是指在岩层中的一些较小的或较大的缝隙或裂纹。
这些裂缝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在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人工形成的。
6. 井井是油气勘探和开采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是为了从地下油藏或天然气储层中抽取液体和气体而在地下钻掘的的孔道。
井通常由钻井设备和采油设备组成。
7. 采油设备采油设备包括人工提升设备、自动提升设备、注水设备、采气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油井产量和提取油气。
8. 压裂在压裂操作中,压力被用来强行将液体和气体注入岩石特定的区域,以便通过创建如裂缝或孔隙等开放通道来释放油藏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9. 二次采收二次采收是指在旧油井中通过注入水和化学药品,来增加油藏中石油或气的采收率。
它是油田勘探和开采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
10. 油田开发油田开发是指对油藏进行勘探、开采和提取等方面的开发。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生产和输送等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环保、安全和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油藏基本名词解释最为关键的是理解油藏、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采收率、井、压裂、二次采收、油田开发等基本概念,它们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
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AA表7-2A§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一、按产量大小分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二、按形态分: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
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
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
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
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气藏与油藏储层孔隙度下限计算及对比研究——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为例

气 藏 与 油 藏 储 层 孔 隙 度 下 限计 算 及 对 比研 究
— —
以辽 河 油 田 东 部 凹 陷 为 例
姜 振 强 ,徐 波 ( 国地质大学 ( 中 北京)能 源学院, 北京108) 0 0 3
潘 伟 义 ( 中国石 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皖采收率所, 北京 10 3 0 ) 0 8
[ 中图 分 类 号] T l 2 210 —95 (0 8 5— 0 1— 3 文 0 0 7 2 2 0 )0 0 4 0
辽河 油 田东 部 凹 陷 为 辽 河 盆 地 3大 凹 陷 之 一 ,位 于 辽 宁 省 境 内 的 下 辽 河 平 原 ,陆 地 面 积 为 3 0k 3 0 m ,该 凹陷是辽 河盆地 勘 探 最 早 的地 区Ⅲ 。已有 生 产 资料 证 实 ,东 部 凹陷 是一 个 油 气 兼产 的地
[ 收稿 日 期] 2 0 —0 —1 08 4 2
[ 作者简介]姜振强 ( 9 1 ) 1 8 一 ,男 ,2 0 年大学毕业 ,博士生 。主要从事油气 田开发工程方面研究工作。 03
实验数据 显示 , 部 凹陷储层 非均 质性 强 , 同地 区、 东 不 同一 地 区不 同层 系 、 同一 层 系不 同深 度 的 y、。 ly
实 变化范 围较 大 , 用平 均值并 不能 准确 反映 实际地质 情况 , 也会 导致 计 算方 法 复杂 和 投入 成 本 的增大 。 同 时 , 因为 y《 ) , 又 l , 一般 仅为其 几千 分之 一至几 万分之一 , 1 7 》 1 7 , 即 / / 。 故在 这次计 算过程 中, 为增强公
区 ,凹陷内平面 上不同地 区 、剖面 上不同深 度油层 、气层 间互 出现 ,形 成了 复杂 的油气分 布格局 。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气顶油藏

气顶油藏是油气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油藏这类油藏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油层内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个没有隔离的油藏和气藏,气藏在上,油藏在下;有的气藏在中央部位,而油藏在边缘地区,有的还有底水存在。
这些气态和液态的流体,在漫长的成藏过程中,它们已经相互处于一种水动力学平衡热力学平衡及多组分相态平衡的状态一旦钻开油层投入开发,原来存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油层内则出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流体流动压力传递界面移动相态转化等由于气顶油藏中发生的这些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考虑到储层本身的构造形态和非均质性,因此,在开发这些油田时,需要解决特殊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这表明,气顶油藏的基本特征影响着这类油藏的整个开发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藏与油藏区别
一天然气与石油的赋存状态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差异
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多种多样,工业性天然气在地下的赋存状态远比石油多。
除游离状态的天然气外.还有大量的油溶气和水溶气、吸附气,以及固态气水合物等。
因此,除游离气形成的常规气藏外.还有水溶气藏、水封气藏、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台物气藏等。
从油气的空间分布来说,天然气的分布远比石油广泛得多。
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凡是发现石油的地方,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形成有油必有气、油与气伴生的配置。
在许多没有发现大量石油的地区,却找到了丰富的天然气,即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存在石油。
气藏在纵向上分布很广,从埋深l4.5 m(我国长江三角洲第四系气藏)到8088 m(美国阿纳达科盆地奥陶系阿巴克尔群气藏)都有分布。
000m而常规油藏的深度分布范围比气藏窄。
世界上大多数油藏都分布于埋深1 000~ 4 000 m 的中等深度。
二气藏与油藏的成藏条件差异
气藏与油藏形成和保存条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天然气形成的多源、多阶段性;②天然气运移活跃和运移方式多样性;③气藏对储层的条件要求低而对盖层的条件要求高;④天然气混源成藏和溶解气脱溶成藏等诸方面。
天然气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源复合性
在成烃的物质来源、生成方式等方面, 天然气比石油广泛得多。
天然气的形成具有多源性(有机和无机成因)和多阶段性(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各个阶段都伴随有天然气的生成)。
而石油则大量生成于一定埋藏深度的“液态窗”范围内,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石油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生油的时空范围远比生气的时空范围小得多。
天然气形成不仅具有多源、多阶连续的特点,而且在气藏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来源天然气的复合,即气藏中的天然气往往是多种来源天然气的混合物。
这种复合或是有机气与无机气的复合,或是煤型气与油型气的复合,也可以是不同烃源岩、不同成因气体的复合,还可包括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的气体在成藏时以累积的方式聚集于圈闭中的复合等。
由于天然气在地下具有很强的运移活性,使得各种不同来源的气体在某些因索的制约下,共储于同一圈闭空间。
因此,天然气藏形成的多源复合现象具有普遍性,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一大特色。
三气藏与油藏对储、盖层的要求不同
气藏和油藏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储、盏层条件,但由于天然气与石油性质的差异,对储、盖层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
气藏对储层的要求低,对盖层的要求高;而油藏对储、盏层的要求与此正好相反。
各种类型的岩石,只要发育一定的储集空问和渗滤通道,都可以作为储油气层。
当然,最主要的储层还是砂岩和碳酸盐岩。
储气层比储油层的要求要低得多。
但在相同的条件下,石油在储层中的渗滤能力较天然气差得多,故储油层的物性下限要比天然气高得多。
由于天然气的流动性和扩散性比石油大,易运移,在水中的浮力大,所以对气藏盖层封闭性的要求比油藏高。
能够作为油藏的盖层不一定能作为气藏的盖层,但能够作为气藏的盖层.通常可作为油藏的盖层。
根据封闭机理可将油气藏盏层分为三种:物性封闭盖层,超压封闭盖层,烃浓度封闭盖层。
对于油藏来说,主要是前两种封闭机制起作用;而对于天然气藏的形成,除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盖层外,烃浓度封闭盖层也很重要。
四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机制不同
石油在地下的运移主要是呈游离相态,体积基本不可压缩,运移过程中残留在运移通道上的数量较多。
在运移过程中若以层析作用为主.沿运移路线石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将降低;若以氧化作用为主,则相对密度和粘度将增加。
而天然气的运移相态多种多样,既可以呈游离相,又可呈溶解相,其中溶解于油或水的运移,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形式。
天然气可以大量溶解于地层水或油中,地层水中的含气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埋藏较深的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层水中溶解气量较
大。
当构造运动使这些地区强烈抬升,上覆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富含溶解气的地层埋深显著变浅时,大量天然气就会从水中析离出来,在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
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气藏被认为可能是以这种机制形成的。
运移相态的差异,使气藏与油藏运聚成藏的机制不同。
溶解气脱溶成藏是天然气成藏的一个特点。
天然气溶解于水或油后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或随地壳抬升.溶解于水中或油中的天然气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析离出来,在浅部地层中形成天然气藏,这是一种重要的成藏机制。
此外还有天然气水溶对流运移成藏,天然气多源复合成藏,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成藏。
五气藏与油藏保存条件的差异
由于天然气几乎无孔不人,在运移过程中,天然气大量散失于地层中或地表,真正聚集成藏的天然气数量只占很少一部分。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聚集效率要小得多。
因此,天然气藏要求的保存条件远比油藏的严格。
由于地壳运动,使已经形成的油藏或气藏抬升或遭断裂破坏,油气重新运移、分配。
断裂作为地下流体运移的通道,在油气大规模纵向运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天然气易于运移的特性.使其更容易沿断裂运移。
断裂对天然气与石油的封闭性能是不同的,同样条件下,对石油运移起封闭作用的断层,可能对天然气运移仍是有效的。
这说明多数断层不能够有效的封堵天然气,断层是天然气运移的有效通道。
石油沿断裂的运移与此不同。
一是石油本身沿断裂运移较天然气难,二是随运移时间和距离的增大,断裂带中的运移通道会被石油中残留下来的重质组份逐渐封堵起来,从而使开启性断层转化为封闭性断层。
天然气的扩散作用无时不在,由于扩散系数随分子量的增大而急剧减少,故扩散作用对气藏的破坏肯定比油藏的大。
通常认为,油气藏中的油气通过盖层而进人上覆含水层或到达地面而损失的气量只有一小部分。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盖层变薄、油气藏形成以后的时闻较长、或盏层质量不好等,扩散损失量会变得很大。
因此,如果一个气藏形成后,没有天然气继续补充该圈闭,则仅靠扩散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问就可使原来已形成的天然气藏散失贻尽或部分散失掉;气藏形成的时间距今越久远,气藏散失量就会越大,残留量越小。
而油藏则不会只因扩散作用而遭受破坏。
另外,在后期保存过程中,生物降解和地下水活动对气藏破坏的影响比油藏小,但气藏受地壳抬升、构造变动的影响比油藏大。
在水动力条件下.气藏的气水界面和油藏油水界面都将发生顺水流方向的倾斜。
水动力越强,界面倾斜也越大。
若为一个完整的背斜圈闭一通常在动水条件下,油藏和气藏不被水流冲走而保存下来的条件是:油水界面和气水界面倾角均小于顺水流方向一翼地层的倾角。
由于油和气在水中的浮力不同,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当油水界面的倾角小于顺水流方向一翼地层的倾角时,油藏得以保存;若为天然气聚集,则气藏也能被保存下来。
反之则不然。
即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油聚集有效的背斜圈闭,对天然气聚集也有效;但对天然气聚集有效的圈闭,对袖聚集则不一定有效。
但在一个有静水条件却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如挠曲构造,在水动力作用下可形成水动力圈闭。
此时不能说对油聚集有效的水动力圈闭对气聚集也有效。
因此,对于水动力圈闭型油气藏来说,能够形成油藏的地方不一定能形成气藏,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