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课外文言文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课外文言文高效训练一

课外文言文高效训练一

..课外文言文高效训练1、郭纯哭母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

使①检有实,旌表③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湊,非有灵也。

[注释]①使:刺史。

②度:制度,准则。

③旌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牌坊、赠匾额灯予以表扬。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群乌争来食.之(2)其后数.如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莫不竞湊,非有灵也。

3、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内容:主旨:2、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①,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②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风翼,明朝著名戏曲家,字伯起。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时人嗤之。

3.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用自自己的话回答),“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4.用哪个成语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3、吉人辞寡王家兄弟三人①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注释]①王家兄弟:指王徽之(字子猷),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③寒温:说问候起居的客套话。

[链接]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屋顶)忽发火。

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鞋);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互相依靠着)而出,不异平常。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家兄弟三人俱诣.谢公:(2)多论.俗事: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附答案)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附答案)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附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

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

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

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

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

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

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

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

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

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B.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C.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D.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薛万均》附答案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薛万均》附答案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薛万均》附答案翻译阅读用以下文言文完成问题4-7。

薛万军,本?黄人迁回北京,赵咸阳。

他的父亲史雄是隋朝末年卓县的县长。

万钧和他的弟弟万哲擅长武术,因为他们去了幽州。

随着艺术的回归,唐高祖允许万军上主国阅读以下文言文并完成4-7题。

薛万军,本黄人迁回北京,赵咸阳。

他的父亲史雄是隋朝末年卓县的县长。

万钧和他的弟弟万哲擅长武术,因为他们去了幽州。

随着艺术的回归,唐高祖将万钧赐给上渚国和永安县公爵。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

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

”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

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明,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在城垛上,万钧和万哲带着一百名死人走出隧道,盖住他们的背,人们害怕崩溃。

柴少之以万军为副手,万哲为追随者,向梁实都乞讨。

在距离新月数十英里的地方,突厥军队突然赶到,但国王的师万军兄弟袭击了他们,杀死了他们勇敢的将领,俘获了阵桓,并利用他们互相俘虏和杀害。

突厥走,遂围师都。

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即使小偷杀了主人,他也会倒下。

俄罗斯向李静乞求图玉浑。

在青海,万钧和万哲骑在对方前面死去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

还语诸将曰:“贼易与。

”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

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

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

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进潞国公。

万军和高昌女性将面临诉讼,她们迫切需要治理。

魏正月:“如果你的使节彬彬有礼,如果你说实话,罪就轻了,如果罪是空的,你就会减肥。

”圣旨不能治愈疾病。

后来,坐在清宫里的兴芙蓉园皇帝又担心又生气,不想坐牢。

皇帝感到震惊和哀悼,下令将其埋葬在昭陵。

后来,他尝了一尝塔皮,把它送给了他的大臣们。

他到了万车,误叫万军。

可悲的是,他说:“万钧,我尊敬老人,突然说出了它的名字。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此文档适合于高一刚刚接触课外文言文的学生实用。

选用的文章新颖趣味性强,能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后附教师版讲解及古代文化常识)推敲《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一、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欲着“推”字( ) 2.炼之未定( )3.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 4.与为布衣之交( )三、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 B.岛初赴/举京师C.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D.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四、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五.翻译句子。

1.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2.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

仆于途中拾一金镯。

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

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

”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

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

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

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①孝廉:“举人”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

⑤届(jiè)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2.仆叩首;且屈.指曰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二、请你为下面一句断句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大鼠蒲松龄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

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2)适.异国来贡狮猫()(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4)既而鼠跳掷渐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3.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楚子发母(节选)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异日/有/献一囊糗精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B、异日有献一囊糗精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C、异日/有献一囊糗精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D、异日有献一囊糗精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处之不易①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王冕故事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二、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C、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D、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范仲淹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读书佐酒(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好.饮酒(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3)遽抚.掌曰(4)此天以授.陛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以.一斗为率(把、用)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2.父去里所3.为其老,强忍 4.良业为取履二、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C.强忍(qiáng,勉强)D.长跪履之(lǚ鞋子。

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三、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