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163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2014 - 12 - 03 发布
2014 - 12 - 03 实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
发 布
GD/J 060—2014
目
次
前言 ................................................................................ II 1 2 3 4 5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缩略语 ............................................................................ 1 复用器功能概述 .................................................................... 1 技术要求 .......................................................................... 2 5.1 一般要求 ...................................................................... 2 5.2 功能要求 ...................................................................... 5 5.3 性能指标 ...................................................................... 7 6 测量方法 .......................................................................... 7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最大码率输出 .................................................................. 7 接口协议符合性 ................................................................ 7 标准符合性 .................................................................... 8 音频复用 ...................................................................... 8 复用帧/复用子帧/复用器与激励器接口参数配置 .................................... 9 控制信息表参数配置 ............................................................ 9 系统信息参数配置 .............................................................. 9 配置持续性 ................................................................... 10 配置参数导入导出 ............................................................. 10 故障通道隔离 ................................................................ 10 控制信息表发送间隔 .......................................................... 11 业务码率 .................................................................... 11 业务延时 .................................................................... 11 ASI 接口特性 ................................................................. 12 ASI 反射损耗 ................................................................. 12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陈柏年)解析

7
• 3.11增补频道additional channel • 无线电视广播频段以外,仅供有线电视广播系 统使用的补充频道。 • 3.12电平level • 信号功率 (P1) 与基准功率 (P0) 比的分贝值,即: 10lgP1/P0。通常也用dBμV表示。即以在75Ω上 产生1μV电压的功率(0.133μμW)为基准。 • 注:电视信号的“功率”是指图像载波调制包 络峰值(即同步头)功率。
三、下行传输主要技术参数
• 3.1 关于输出口电平的说明
– 考虑到农村网中隔频传输的方式还存在, 故上限为80dBuv,下限为60dBuv(电视机 AGC起控点)。但对于邻频传输,实际上应 该为 64dBuv为适当,因为用户的电视机信 号按隔频接收条件而设计、生产的。 规定A/V值为-17 3dB是推荐以-17dB为中 心的优选值。
6
• 3.8干线系统trunk feeder system • 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中,用于各类前端之间或 前端与各分配点或各光节点之间传输信号的链 路。 • 3.9双向有线电视two way CATV
• 具有上、下行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
• 3.10邻频道传输adjacent channel transmission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代替GY/T10本标准规定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的术语、频率 配置、传输方式、系统的综合业务、技术参数、 测试方法、安全要求和验收规则。 • 本标准适用于频段为 5~1000 MHz有线电视广 播系统的规则设计、工程验收、运行维护。
3定义
• 3.1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CATV) • 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 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 3.2付费电视pay TV • 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方可收看 的电视节目。 • 3.3前端head end • 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用以处理需要传输的由天 线接收的各种无线信号和自办节目信号的设备。
详解调频同步广播技术

详解调频同步广播技术摘要本文比较详细的分析了调频同步广播原理,调频同步广播就是要求多个台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对地区实现单频率广播覆盖技术,同时也对对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设计组成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调频广播同节目;同频;同相;无缝隙同步覆盖;数字激励器;适配器中图分类号TN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92-0144-02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接收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调频接收的低成本,广播由于具有接收设备小,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这些电视设备不可取代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这其中调频广播因其优秀的音质和抗干扰性能而成为城市广播覆盖的主要手段,所谓调频同步广播,是指在覆盖区彼此衔接的发射台采用单一频率及相同的节目进行调频广播,用以扩大单一频率的覆盖范围。
调频同步广播是在不改变现有调频立体声广播格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地点发射的调频同步广播信号在技术条件上作了一些具体要求,采用调频同步广播发射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广播移动收听、减少信号交迭区干扰、提高广播收听质量、节约频率资源和加快广播专业化发展,特别给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移动人群收听带来便利,同时还可以减少电磁污染,保证广播网络的安全性。
1 调频同步广播的主要原理1.1 概念调频同步广播就是要求多个台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对地区实现单频率广播覆盖技术,能够不管是在乡间,城市,山区,隧道,高速公路还是列车都能不间断的收听节目,由于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采用的同一传输链路,即使全部采用相同的传输链路也会存在延时抖动,很难保证稳定的传输延时,所以保持时间同步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1.2 技术标准在2000年12月,生效实施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54-2000,它由广电总局科技司提出,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计量中心,联合杭州众力传播公司、青岛广电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共同起草,1999年6月开始经多次讨论、实验、修改、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审定、报批等程序,共同完成。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测试培训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与测试培训1.引言公共广播系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用于向大众传递各种信息,包括紧急通知、公共服务信息、娱乐等。
在建设公共广播系统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并进行相应的测试,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和测试培训的内容。
2.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1 设计规范•系统功能要求:明确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信息传播范围、音质要求、覆盖范围等。
•设备选型: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包括音频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等。
•网络布局:合理规划网络布局,包括音频传输网络、控制信号网络等。
•系统安全性: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
2.2 安装规范•设备安装:按照设备厂商提供的安装说明进行设备的安装,包括固定设备、接线等。
•接地保护:合理设置设备的接地保护,防止静电和地线干扰。
•线缆敷设:选择合适的线缆,进行合理的敷设,并避免与其他设备的干扰。
•电源供应:确保设备的电源供应稳定可靠。
2.3 运维规范•日常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故障处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排除,并记录和分析故障原因。
•系统升级:根据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系统功能。
3.公共广播系统测试培训3.1 测试目的公共广播系统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修复,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2 测试内容•功能测试: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验证,包括音频播放、频道切换、音量调节等。
•性能测试: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包括声音质量、传输速度等。
•可靠性测试: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验证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和突发状况下的表现。
•安全性测试: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包括防止恶意攻击和未授权访问等。
3.3 测试方法•功能测试:通过模拟不同场景和使用模拟器,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
•性能测试:使用专业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分析。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在交通广播覆盖中的应用

4分 :效果 好 ,有轻微干 扰 ;
b r o a d c a s t i n g s y s t e m)由国家广电总局 2 0 0 0 年l 2月 1日发布实施 ,该标准规 定 了调频 同步广播 系统的技
1 引 言
2 0 0 7 年 以前 ,内蒙古 电台的交通之 声等 多套调频
广 播 仅 限于 在呼 和 浩 特市 区及 周边 收听 ,而呼 和 浩
2 技术选 择
由于过 去 频率 资 源 不 紧张 ,加 之 广 播发 射 技术 限 制 ,频 率规 划 存在 频 差太 大 的 问题 ,现 在在 盟 市 所 在地 调频 发 射 中 ,中央 至 少 3套 、内蒙 古 电台节
少信号交迭 区干扰 、提高广播收 听质量 、节约频 率资
源 和加快广播专业 化发展 ,特 别给公路 、铁路 交通干 线移 动人群 收听 带来 便利 。 3 . 2调频 同步广播技术标准 现行 GY/ T 1 5 4 — 2 0 0 0 调频 同步广播 系统技术规
范 (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F M s o u n d s y n c—
减 少 电磁环 境污 染 。
作者简介 :刘凯征 内蒙古人 民广播 电台多媒体发展办公室 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郭万军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技术 中心 主任 高级工程师
内蒙 古 广播 与 电视 技 术
中国调频频段数字广播行业标准简介资料

(2)LDPC
对应不同的信道编码率,有不同的H矩阵, 在标准的附录D中有详细描述。 由于矩阵的行和列太多,无法用矩阵的
形式直接表示H,因此,在附录中用列表 的方式表示。
例如,1/4编码率时LDPC的校验矩阵: 有6912行(从第0行到第6911行)和
9216列(从第0列到第9215列), LDPC的校验矩阵是稀疏矩阵,矩阵中1 的元素要远远少于0的元素,因此,只需说明 每一行中的哪几列元素是1就可以了。 由附录可以看出,比如矩阵的第30行中, 只有第2785、3488、3828和第4680列的元素 为1。
系统信息的处理与业务描述信息的
处理过程相同,只是不进行扰码处理。 系统信息通过多载波系统中一些确定的 子载波(标准中有规定)传送,也就是 说,这些子载波的任务永远是用来传送 系统信息的,称为“连续导频”。
“离散导频”送出的是作信道估
计用的数据,这些数据也要通过多载 波系统中的少量子载波传送,这些子 载波称为导频;又由于在不同的 OFDM符号期导频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因此,这些导频称为离散导频。
2048点IFFT变换示意图
IFFT变换器(OFDM发生器) 输出与输入信号的关系
射频频谱模式
CDR系统以100kHz为基本的频率块 (称为子带),通过选择不同数量 和不同的中心频率位置分布的子 带组合,形成不同的频谱模式, 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CDR标准定义了A(用DA表示) 和B(用DB表示)两类频谱模式。
中国调频频段 数字广播标准简介
李栋 中国传媒大学
2014年3月17日 北京
我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 268.1—2013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 第1部分:数字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 编码和调制》已经发布。
中国调频频段数字广播行业标准简介-PPT文档资料

CDR标准定义了A(用DA表示) 和B(用DB表示)两类频谱模式。 A类频谱模式的子带标称频率 (子带的中心频率)为(100i+50)kHz, i=0,1; B类频谱模式的子带标频率为 100kHz的整数倍, 即(100i)kHz,i=0,1,2。
系统信息的处理与业务描述信息的 处理过程相同,只是不进行扰码处理。 系统信息通过多载波系统中一些确定的 子载波(标准中有规定)传送,也就是 说,这些子载波的任务永远是用来传送 系统信息的,称为“连续导频”。
“离散导频”送出的是作信道估 计用的数据,这些数据也要通过多载 波系统中的少量子载波传送,这些子 载波称为导频;又由于在不同的 OFDM符号期导频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因此,这些导频称为离散导频。
子帧结构
子帧
信标
OFDM 符号1
OFDM 符号2 160ms
------
OFDM 符号SN
每个子帧包含1个信标和SN个OFDM符号, SN数量取决于所选择的传输模式,可以为56、 111或61。
OFDM符号的结构
0FDM符号间的交叠
OFDM符号产生
每个OFDM符号包含Ns个子载波 (包括有效子载波和虚子载波),传输 模式1、2和3时Ns分别为2048、1024和2048。 Ns只是IFFT变换的点数,实际需要保留 的载波(称为有效子载波)数量Nv要远少于 Ns,实际不出现的载波称为虚载波。
上述四种信号的数据复合在一起, 接着进行OFDM处理,即进行快速傅立 叶反变换,完成多载波的形成和调制, 形成OFDM符号。
在形成OFDM符号后,插入信标( 另一种OFDM符号)构成逻辑帧,逻辑 帧经过子帧分配后形成物理层信号帧 ,再经过基带至射频变换,经功率放 大后发射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3.3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3.3.1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通常采用“低分割”方案来确保下行的频率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即5MHz~30MHz为上行业务,30MHz ~48.5 MHz为过渡带,48.5MHz以上全部用于下行传输,频率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有线电视多功能业务的逐步开展,“低分割”方案的上行带宽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另外,上行信道在频率低端有严重的噪声干扰,也限制了该频段的利用。
1999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重新颁发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一1999)。
该标准对未来有线电视频率配置作了新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有线电视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对上行信号及数据传输给予了一定的考虑。
具体的波段划分见表3-1。
表3-1 有线电视系统的波段划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一1999)中规定,FM段主要用于调频及数字广播,按不小于400kHz的载频间隔配置频率点;而原来标准中的DS-l 至DS-5不再作为电视频道使用。
数字电视、数据业务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在模拟频道内安排。
3.3.2 有线模拟电视系统的频道配置有线模拟电视所选用的频道配置方案是一种与无线电视广播频率相兼容的配置方案。
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广播中,图像信号采用残留边带调幅的调制方式,而伴音信号采用调频的调制方式,每一路电视节目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8MHz。
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采用的频道配置方案完全搬用了开路电视的频率设置,即当时的所谓“全频道系统”。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双向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全频道系统不能再适应有线电视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开路电视的标准频道之外又开发了有线电视独有的可用频道。
在开路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中,DS-5与DS-6之间除调频广播频段外,还有59MHz的频率间隔;在DS-12与DS-13之间有247MHz的频率间隔;在DS-24与DS-25之间有40MHz的频率间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0123+,/4/,05/6.46789
26:.;2<.,=>760;,025/.?2<25+@
)***=*A=*A发布)***=%)=*%实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
!"#$%&’()***
前言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考虑到流动接收的需要+各地广播电台提出了建立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要求+一些省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实地的应用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标准起草小组参照-.#/0122345556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789/:;<建议书.=>024;?6米波调频声音广播规划标准78@A A?1>144B2C C D E6调频立体声广播标准7和法国8意大利对调频同步广播的试验结果+并在杭州进行了大量试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标准,
由于在-.#/0122345556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7中+已对调频单声广播8调频立体声广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规定+调频同步广播网中的调频单声广播8调频立体声广播必须满足-.#/012234555规定+调频同步网中的数据广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我国调频广播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本标准中提出了F
33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发射机基本技术要求G
33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F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计量检测中心8浙江天屹集团杭州众力传输设备有限公司8青岛广播电视科学研究所8浙江人民广播电台,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F邹峰8方庆浩8李为丰8李康8郭利刚8何根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0
)-1%2)3%#45.-’2#’),&%6)3),"78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4@A 4@A 批准?@@@4;?4@;实施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B 包括单声道C 立体声调频广播D 的技术规范E 本标准适用于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生产C 维护和测试C 验收E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F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E 本标准出版时F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E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F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E
G H :I J
K L L >M N N N 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O 定义
O P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Q R S T U V WS X V Y Z [\T ]W Y ]S ^_V ‘S X S ^a b
具有重叠服务区F 使用同一载频F 并使用同一节目源F 同时同相位广播的调频发射系统E O P ?相干区W _S ^U \[_V ‘]\a ]
在调频同步广播服务区内F 由相邻台C 站形成电波干涉现象的区域E
O P O 频率差c \a d U a V Y XW _c c a \a V Y a
在调频同步广播服务区内F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发射机载波频率之差E
O P =时间差W _c c a \a V ^^_b a
相干区内F 相邻台C 站的已调制信号到达同一参考点的传播时间之差E
O P <已调制信号相位延时稳定性^e a S ^][_f _^XT c b T W U f ]^a WS _‘V ]f g e ]S a W a f ]X
在规定时间内F 已调制信号相位延时的最大偏移E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发射机基本技术要求
用于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发射机不仅应符合G H :I J
K L L 要求F 还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E =P ;调制度稳定性h iM P j kB L l m n F 最大频偏h op j l m n
F M J 小时D E =P ?已调制信号相位延时稳定性h 优于oL q S B L l m n F 最大频偏h op j l m n
F M J 小时D E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不仅应符合G H :I J
K L L 要求F 还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E <P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各台C 站的基准频率源的稳定度h ij rL N s t :M J 小时E
<P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中各台C 站的载波C 导频的相对频率差h iL rL N s t E
<P O 在相干区内F 各相邻台C 站载波场强差h uv W H
E
89:;<!#=>???
!"#在相干区内$各相邻台%站已调制信号之间的相对时间差&
单声道&’()*+,
立体声&’-*+.
!"!各相邻台%站调制度设置误差&’/0.
!"1在用于原规划服务区内$为改善服务质量而设立的补点用同步发射机的有效发射功率23456$应小于主发射机有效发射功率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