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颐和园《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依照游玩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辞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娟秀风景,字里行间显露出爱好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存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掌控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写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知道。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肯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风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知道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玩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知道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乐趣,遭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体会,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遭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乐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形",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好像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知道"挺拔""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知道了课文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一、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乡村生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写乡村景色与生活的文章,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有趣,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乡下人家常见的景物,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个“探”字,将笋拟人化,写出了春笋的勃勃生机。

这些描写乡村景物的句子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学习写作手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 仿照课文描写乡下人家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乡村或田园风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富有诗意。

- 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下人家的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反思

【导语】《西湖的绿》是当代⼥作家宗璞⼀篇优秀的⼭⽔游记,⽂章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西湖美景,⽤铺陈的写法描述各处美景不同的个性特征,表现西湖丰富多彩的绿,突出 “绿”的神韵,风格细腻典雅,⽂笔优美流畅。

按照观景的顺序有条不紊的描写,极尽所能突出西湖的绿,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对绿⾊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认识本课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课⽂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和作者⼀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字说明。

1、导⼊——⾛近绿 上课之前⽼师请⼤家看⼀张照⽚,知道这是哪么? 去年冬天,⽼师有幸去了称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

这是⽼师在西湖岸边拍的⼀张照⽚,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西湖,你不由得就融⼊了⼀种梦幻的境界。

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

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浮动。

站在西⼦湖畔,⼀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墨客为西湖题诗作⽂,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

⽽现代⼥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近西湖,来领略她动⼈的风姿。

(板书:西湖的 “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家⾃由朗读课⽂,注意读准⽣字读⾳,读完告诉⽼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家很会读书,⼀遍就抓住了⽂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处绿呢? ⽣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绿得野,九曲⼗⼋涧绿得闲。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全神贯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要求的6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挚友”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重点语句,朗读感悟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3、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酝酿“全神贯注”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句话,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斯蒂芬·茨威格你知道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才是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点上)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全神贯注二、通读课文,靠近“全神贯注”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靠同学们自己学习,带着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生字多拼读几遍;(2)思考: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1)刚才老师发现个别同学这个音没有读准:吁(xu)了口气(2)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件什么事出示:课文主要写罗丹()的事。

学生试着说,交流。

(师小结:读懂课文,首先要弄清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这很重要。

)(3)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罗丹的关系吗(理解“挚友”的意思)三、细读语言,感受“全神贯注”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仔细研读。

罗丹到底是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段(出示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读这一段,划出写罗丹已经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句子交流:哪几句。

2、罗丹此时的工作状态,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课件点击)(1)这句话中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a:“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哪些东西消失了(时间、地点、挚友……只剩下了罗丹和女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_导入,抓主线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2、组内交流(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__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__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__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__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__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__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含着的情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6分钟)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好,听我讲个故事,听后给这个故事加个合适的题目。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

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

”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

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

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

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的,题目叫――17 触摸春天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中应让学生运用前面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状态的。

《全神贯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生动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通过罗丹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这一《全神贯注》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从罗丹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预习作业是:写一写自己或别人在生活中全神贯注做某事的经历。

如果写自己,写清楚当时的感受;如果写别人,写清楚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课上交流。

2、得出自己对“全神贯注”的理解,板书课题。

二、走近罗丹。

(重点)1、读课文,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1)有感情朗读,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来。

罗丹的全神贯注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读时抓住描写他的神态、动作的词句来品味。

另外,罗丹径自关门离去也能体现出他的全神贯注。

(2)预设学生提问:此时的罗丹已经异于常人,你怎样看待这如痴如醉?方法:联系生活(如预习作业)说一说。

联系读过的有关故事,如《王羲之吃墨》《牛顿煮怀表》《法布尔成“小偷”》等谈一谈。

(3)在此基础上,理解有关句子,更深入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三、感悟茨威格的话。

1、出示茨威格的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去掉一个不可以。

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

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