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合集下载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思想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应该随顺自然,顺应天道。

管理者应该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帮助,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管理组织和团队,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极端。

老子强调“道之以物,物之所以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出现极端的偏见,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组织环境。

三、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修养。

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个人做起,提高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注重平衡,注重自我修养和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 1 -。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源于《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领导力道家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

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指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不强求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柔克刚,以德服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模范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团队成员。

二、尊重自然的组织管理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管理者,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运行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组织管理中。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长,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平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与和谐的。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平等、公正和协作,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压迫下属的现象。

领导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以道德约束行为道家认为行为应该受道德的约束,管理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诚信、朴重和公正,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范,引导员工正确的行为。

五、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

领导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团队。

六、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道家强调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的管理策略。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灵便应对变化,善于把握时机,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灵便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道家的管理智慧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平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道德约束行为,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的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的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的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的客戶或没有提供的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的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的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的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的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的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反向的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的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的长远策略,巩固公司的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是一致的.6.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和考虑到实用的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的严谨与霸气的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的《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看着风景,风景就是他的一切,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的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是相对的并且是相联的。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管理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原则与方法,以期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主体1. 心态与自律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心态与自律。

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严格,秉持公正和诚实的原则,以赢得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引导与启发道德经提倡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激励与赞赏道德经强调激励和赞赏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通过激励和赞赏来推动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体研究氛围和学校的绩效表现。

4. 协调与平衡道德经强调协调与平衡的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同时,管理者还应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道德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管理智慧,它强调了管理者的心态与自律、引导与启发、激励与赞赏、协调与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与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的简要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3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 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 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启示: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以简驭繁,运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精兵简政,不断简化组织形式; 给管理做减法,最好的管理是少管理 不要独揽大权,不要凡事亲力亲为,要学会放权与授权 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
案例一:子贱放权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贱,他曾经有一次奉命担任某 地方的官吏。但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 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 业旺。 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原来 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 于是他便去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 好?而我每天兢兢业业地从早忙到晚也不行呢?”子 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十分辛苦;而 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第60章)
谢谢大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8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30章)
2、有无相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假如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惟恐走入了邪路 。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路。朝政腐败极了, 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绣的衣服, 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 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 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第59章》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 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 肆,光亮而不刺耀。】
6、宽容大度
圣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第23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4章)
(第65章)
【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 。人民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认识这两种差别,就是治国的法则。】
3、顺任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1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35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0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
2、复归素朴
绝圣弃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19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第28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32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议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2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 朴。” (第57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8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9章)
3、自知之明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4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71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 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 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72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 (第33章)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
四、老子的管理法则
1、柔弱胜刚强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 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第3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二、道为管理之本
1、批判现实,批判强力统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29章) 【所以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4、谨慎处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 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 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3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 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三、管理者的修养
1、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 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第51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 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 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53章)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内容提要
一、《道德经》简介 二、道为管理之本 三、管理者的修养 四、老子的管理法则
一、《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 传为老子所撰,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文 献,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又言 简意赅的国学经典。它对中国哲学、政 治、宗教、文学等产生过深远影响,也 具有丰富的独特而系统的管理智慧,在 东南亚国家管理学界有较大影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它是除 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表量最多 的文化经典,20世纪西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 也从中吸收理论的养分。
(第43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6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 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78章)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爱惜精 力,乃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的积德;不断的积 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 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 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