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声多径信道研究
水声多径信道研究

1、由于水声场的时-空-频变特性,使得多途现象尤为突出,成为水声通信中
难以克服的困难。
2、浅海边界条件复杂、水中散射体多、介质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也使得增加到一定程度,将不存在直达路径,此时必须利用多途信
号才能有效的通信。
4
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
声音的速度和深度的函数及相应的海洋截面
9
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
远距离(20~2000km)信道 由于水声信道的带宽受限,作用于远距离信道的水声通信系统的
频率只能选在10kHz以下的范围。经过这样长的传播路径后,由于多 径结构的动态变化性,信道的均衡问题仍然不是很容易解决。另外, 由于经过长距离的传播后,信号的传输损失非常大,在设计水声通信 系统时,环境噪声也成为一个比较显著的障碍。
快衰落,也称时间选择性衰落,是用于描述Tcoh<Ts的信道, Tcoh是信道相干时间,Ts是一个码元的传输持续时间。因此,若信道 是快衰落的,则其衰落特性会在一个码元持续时间内改变多次,从而 引起基带脉冲波形的失真。 如果Tcoh>Ts,则信道是慢衰落的,这是信道状态在一个码元持 续时间内保持不变,传输的码元不会有脉冲失真。
19
多普勒频展
浅海声信道的多普勒频展是典型的信道衰落速率。 对于调频系统,着重考虑的是多普勒频展对于小频移窄带信号的 影响,如果选择相邻两个载频的频率间隔大于多普勒频展,即Bw>>Bd , 则可以忽略多普勒频展带来的影响。否则必须考虑对接收信号进行多 普勒频展补偿,对于接收端来说就比较困难。所以对于调频系统,码 元与码元之间的频率必须保留一定的间隔。
20
时延扩展 时延扩展Δ—多途接收信号的时域特性
10
1 水声信道的多途特性
水声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水声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水声通信是当前唯一可在水下进行远程信息传输的通信形式,由于其在民用和军事上都有重大意义,水声通信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文章介绍了水声通信的历史,分析了水声通信发展的关键技术,讨论了水声信道的特点、系统组成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最后对未来的水声通信技术作了预测。
关键词:水声通信,通信信道,声纳,正交频分复用,声纳信号处理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信是这一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进歩最快的行业。
陆地和空中通信领域包括的两个最积极、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分支--Internet网和移动通信网日臻完善,而海中通信的发展刚刚崭露头角。
有缆方式的信息传输由于目标活动范围受限制、通信缆道的安装和维护费用高昂以及对其他海洋活动(如正常航运)可能存在影响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它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另外由于在浑浊、含盐的海水中,光波、电磁波的传播衰减都非常大,即使是衰减最小的蓝绿光的衰减也达到了40dB/km,因而它们在海水中的传播距离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人类海洋活动的需要。
在非常低的频率(200Hz以下),声波在海洋中却能传播几百公里,即使20 Hz的声波在水中的衰减也只有2—3dB/km,因此水下通信一般都使用声波来进行通信。
而在这个频率范围内,声波在水中(包括海水)的衰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声波的这个特性导致了水下声信道是带宽受限的。
采用声波作为信息传送的载体是目前海中实现中、远距离无线通信的唯一手段。
海洋水下信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间-空间-频率变化、强多径干扰、有限频带和高噪声的信道,这是至今还存在的难度最大的无线通信信道。
研究水声通信必须综合物理海洋学、声学、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知识,现在水声通信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之一。
另外,海洋声学技术尤其是水声通信技术是国际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的领域,因此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声通信技术意义深远。
水声通信中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

水声通信中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中,水声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在海洋探索、水下监测、军事应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则是水声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水声通信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
首先,水声信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变的环境。
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不同,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受到吸收、散射、折射和多径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其次,水下环境的噪声水平通常较高,这包括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水流的噪声以及船舶等机械产生的噪声。
此外,由于水的密度和压力等特性,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限制了通信的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
为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实现可靠的通信,有效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显得尤为关键。
信号调制是将原始信息加载到载波上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信号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在水声通信中,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幅度调制是最简单的调制方式之一,通过改变载波的幅度来传递信息。
然而,由于水声信道中的衰减较大,幅度调制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导致信号的可靠性降低。
频率调制则是根据信息改变载波的频率。
这种调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信道中的噪声和衰减,因为频率的变化相对较容易检测。
但频率调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占用较宽的带宽,在带宽有限的水声信道中可能不太适用。
相位调制通过改变载波的相位来传输信息。
它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能够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多的数据。
但相位调制对相位误差较为敏感,在复杂的水声信道中容易出现相位偏移,从而影响解调的准确性。
除了上述传统的调制方式,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调制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水声通信中。
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将可用的频谱分割成多个子载波,每个子载波可以独立地进行调制和解调。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抗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速率。
现代水声通信技术发展

现代水声通信技术发展水声信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径传输信道,特性参数随着时-空-频的变化而随机变化,且在水声环境中,水声信道又表现出带宽窄、环境噪声高、传输时延大、载波频率低等缺点,使得传输数据率低、传输误码率高[1]。
因此,如何有效消除水声通信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诸多限制性因素,提高数据传输率,成为当下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
为实现水声载体下的水声通信,下面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首先就水声信道的相关物理特性进行分析。
1水声信道相关物理特性探究声波是当前已知的在水中传输衰减最小的波动形式,稳定性与可靠性较高,因而在水下信息传输、水下探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
在研究水声信道相关物理特性时,需要全面掌握声波在海洋中传播的复杂情况,而要想搞清楚这一状况,就需建立起多种复杂模型,在这多种复杂模型中,有一种模型立足于“信号系统”视角,将声传播的海洋环境看作是一个线性、随机时变的滤波器系统,该模型被称为水声信道。
1.1水声信道基本物理特性据探测,声波在海面附近的典型传播速率为150m/s,比电磁波的速率低5个数量级,因此,较之电磁波与光波,声波在海水中的衰减要小的多[3]。
实际上,水声信道是近似地满足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条件的,且在该条件下,可实现“短时间内”的信道响应函数基本稳定。
且实践表明,复杂的水声信道会给水声通信系统的性能带来较大影响,且作为一个由海洋及其边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介质空间,水声信道具有独特的上下表面与内部结构,可对声波产生诸多不同的影响。
总结以上分析可知,水声信道具有以下特性:①严重的多径效应。
在实际传输过程中,若实际水深小于传输距离,且同一波束内从不同路径传输的声波,会因为路径长度的差异,产生时间的延迟与能量的差异,导致信号展宽,波形码间干扰出现。
②环境噪声影响大。
水声通信中,影响通信质量的噪声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如水面作业产生噪音、水生生物活动产生噪音、沿岸工业活动产生噪音等,这些来源于不同路径的噪音无一例外会对信号的信噪比产生影响。
基于水声信道的通信方法及其性能分析

基于水声信道的通信方法及其性能分析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海洋和深海探测、水下机器人、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领域,对于高效稳定的水下通信技术越发迫切。
由于水声具有长距离传输和适应多种载体等特点,在水下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于水声信道的通信方法和其性能分析。
二、水声信道的特点水声传输信道的主要特点如下:1. 衰减大。
水声传输信道的衰减特征主要是频率依赖的、传播距离相关的、空间相关的和环境相关的。
2. 正弦成分丰富。
同时在水声信号中存在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声学噪声,加剧了信号的复杂度和难度。
3. 时变信道特性。
水下信道的物理环境和水动力学过程均产生了时变效应,影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时延和相位。
4. 多径效应和散射效应。
水声信源信号在水中经过多次反射、折射、衍射等散射现象而传输过程中,会造成多径效应和散射效应。
5. 可操纵性高。
水声信号能够被水中物体散射和吸收,使其能够被控制和操纵。
以上特点是水声信道特有的,对于水下通信系统的正确设计和信号处理至关重要。
三、基于水声信道的通信方法基于水声信道的通信技术包括传输协议、信号调制、信道估计、信号检测、编/解码和网络处理等环节。
1. 传输协议传输协议是用于在不可靠的信道上传输数据的方法。
传输协议可以用于数据传输,保证不可靠的信道上数据准确的接收,例如ARQ(自动重传请求)。
2. 信号调制水声信道的高噪声、大衰减和运动效应要求信号调制技术有很高的效率和较少的频谱使用。
调制技术的选择要根据操作环境,对抗噪声和抗多径性能等因素。
现在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脉冲编码调制(PCM)、抗多径频率移位键控(FM)等。
3. 信道估计水声信道的时变性、多径和衰减等影响了传输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正确的信道标定是确定接收信号的准确性的基础。
信道估计技术主要归纳为在线估计和离线估计两种。
在线估计是在信道变化时实时地进行估计,即时性强但计算量大。
水下声信道建模及其应用研究

水下声信道建模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海洋的探测和开发日益深入,水下通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水下与地面和空中的通信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水下环境的湍流流动、海洋生物及海底地形造成的信道衰减等因素都增加了水下通信的困难程度。
因此,水下声信道的建模一直是水下通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声信道建模方法在水下声信道建模中,主要的建模方法有统计建模法和物理建模法。
其中,统计建模法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实测数据进行建模,而物理建模法则是通过对声波在短距离内的传播进行建模。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
对于物理建模法,它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到水下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真实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可以提高水下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同时,它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声信道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但是,物理建模需要考虑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如海底地形、海洋生物、海流等,所以模型的精度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统计建模法则是通过分析实际水下通信数据中的统计分布特征,来推断出水下声信道的统计特性。
由于它不受物理环境的约束,因此适用范围更广。
但是,统计建模法缺乏合理的物理解释,对于声信道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理解较为有限。
综上所述,对于水下声信道建模来说,并没有绝对优劣之分的建模方法,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建模方法。
二、应用领域探讨水下声信道建模的研究对于水下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为水下通信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可靠性分析和改进方案的依据。
目前,水下声信道建模主要应用于水下通信领域中。
工程师们通过对信道特性进行建模来预测水下通信系统在实际环境下的性能,设计适应不同海域环境的水下通信系统,提高水下通信的传输质量,以及防范各种针对水下通信系统的干扰和攻击。
此外,水下声信道的建模也应用于声纳探测领域,如水下气体储集仓探测、水下生物探测等。
通过声波传播特性建模,可以实现对水下物体进行非破坏性探测,从而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水下资源开发中。
【研究】ofdm水声通信信道估计技术研究

【关键字】研究OFDM水声通信信道估计技术研究水声信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频变信道,其主要特征是复杂性、多变性、强多途和有限带宽。
声传播损失和海水吸收损失使得水声信道带宽受到极大限制,海洋水声信道中多径效应的存在造成接收信号的畸变和严重的码间干扰,给水声通信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信道中的相位起伏使得载波恢复和相干解调变得十分困难。
在常用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中,采用相位相干(PSK/QAM)调制要面对信道起伏时的相干解调问题,而且要适应收发端相对运动所带来的多普勒频移。
OFDM作为一种可有效对抗码间干扰、频谱利用率高的高速传输系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作为OFDM技术的关键之一,信道估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目前常用的信道估计算法主要有导频信道估计和盲信道估计两种。
本文主要研究在具有导频拔出情况下常用的OFDM信道估计方法,并基于相同的导频图案下,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 OFDM水声通信系统模型根据水声信道的特点,以及所传数据的一些参数要求,给出了OFDM水声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
这里有如下假设:已使用了循环前缀;信道冲击响应时间小于循环前缀;发送机和接收机完全同步;信道噪声是复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输入的比特序列经过分组,根据采用的调制方式,完成相应的调制映射,在通过串并变化和拔出导频信息后,形成信息序X(k),对X(k)进行IFFT,计算出OFDM已调信号的时域抽样序列,加上循环前缀CP(循环前缀可以使OFDM 系统消除信号的多径时延造成符号问干扰(ISI)和载波间干扰(ICI),再作D/A变换,得到OFDM 已调信号的时域波形。
接收端先对接收信号进行A/D变换,去掉循环前缀CP,得到OFDM 已调信号的抽样序列,对该抽样序列作DFT得到原调制信息序列X(k)。
从接收方的角度看,当循环前缀的时间大于信道冲击响应时间,可以将与信道线性卷积转化为圆周卷积,可以得出OFDM系统的表达式:其中,Y(k)长度为N的接收序列,X(k)是长度为N的发送序列,h(n)为信道冲击响应(不足N长的部分添零补足),ω(n)为信道噪声,H(k)为信道的频域响应。
水声通讯系统调研

0 引言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空间通信上。
近年来,由于军事和海洋开发的要求,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水下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电磁波在水中传播时衰减严重,而声波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能在水中远距离传播的能量形式,所以海洋中检测、通信、定位和导航主要利用声波。
声波是目前水中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
因此,人们对水下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声通信的研究之上。
水声通信是当前唯一可在水下进行远程信息传输的通信形式,由于其在民用和军事上都有重大意义,水声通信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文章介绍了水声通信的特点、系统组成、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 水声通信的历史水声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 年,在这一年水声电报系统研制成功可以看作是水下无线通信的雏形。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水声通信系统是美国海军水声实验室于1945 年研制的水下电话,该系统使用单边带调制技术,载波频率8.33 kHz,主要用于潜艇之间的通信。
早期的水声通信多使用模拟频率调制技术。
如在50 年代末研制的调频水声通信系统,使用20kHz 的载波和500Hz 的带宽,实现了水底到水面船只的通信。
模拟调制系统不能减轻由于水声信道的衰落所引起的畸变,限制了系统性能的提高。
7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水声通信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一代的水声通信系统也开始采用数字调制技术。
采用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可以利用纠错编码技术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次,它能够对在时域(多途)和频域(多普勒扩展)上的信道畸变进行各种补偿。
随着处理器技术的提高,各种采用快速解调的算法也随之发展起来。
数字调制技术的主流为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调制(PSK)。
随着用于空间无线电衰落信道技术的发展,水声通信的下一代系统对数字编码的数据采用了频移键控(FSK)调制方式。
作为一种能量检测(非相干)而不是相位检测(相干)算法,FSK 系统被认为对于信道的时间和频率扩展具有固有的稳健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率只能选在10kHz以下的范围。经过这样长的传播路径后,由于多 径结构的动态变化性,信道的均衡问题仍然不是很容易解决。另外, 由于经过长距离的传播后,信号的传输损失非常大,在设计水声通信 系统时,环境噪声也成为一个比较显著的障碍。
8
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
➢ 中距离(1~20km)信道 经由中距离信道传播所接收到的信号,其幅度和相位变化比较
严重,多径扩展可达到50ms~1s的量级。对于浅海情况,一般都能 够观察到由海面和海底所引发的多径。实际上,现在的大多数水声 通信系统都是作用在这类有着复杂的多径结构的中距离浅海信道的。 这种复杂的时变多径信道给数据传输的同步和均衡都带来了较大的 困难。
20
时延扩展 ➢ 时延扩展Δ—多途接收信号的时域特性
多途传输造成接收信号在时间轴上的展宽,定义为时延扩展Δ。 水声信道抗多途跳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时延扩展Δ是对多途信道 时延特性的统计描述,其含义是表示时延谱扩展的程度。所谓时延谱 是由不同时延的信号分量具有的平均功率所构成的谱。时延谱的时延 特征曲线的均方根值为时延扩展Δ。
7
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
海洋深度、传播路径长度、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深度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了水声多径传播的具体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 ➢ 近距离(<1km)信道
近距离信道包括深海垂直信道和近距离水平信道。在这种情况下, 接收信号一般是由直接路径、海面反射产生的路径(有时候也会有由 海底所引发的路径)所传播来的信号的叠加。在这类信道中,信号的 幅度和相位变化相对地较轻微,一些针对电话信道所开发的信号调制 方法和信道均衡技术也是适用于此类信道的。
① 传输媒质固有的时变性,如海面风浪和海中湍流,其中海面风浪是主 要因素,并且随着海风风级的增强而增大。
B d0.01(f7 /C 5 )W 3/2co s
W:风速;θ:信号在表面反射时的随机入射角度;f:发射载波频率; C:海水中的声速。 ② 发射-接收端的相对移动。
Bd(V/C)f
V:系统的移动速度;C:海水中的声速;f:发射载波频率。
✓ 快衰落,也称时间选择性衰落,是用于描述Tcoh<Ts的信道, Tcoh是信道相干时间,Ts是一个码元的传输持续时间。因此,若信道 是快衰落的,则其衰落特性会在一个码元持续时间内改变多次,从而 引起基带脉冲波形的失真。 ✓ 如果Tcoh>Ts,则信道是慢衰落的,这是信道状态在一个码元持 续时间内保持不变,传输的码元不会有脉冲失真。
5
水深
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
声速
发射
接收
发射
a
b
(a)深海; (b)浅海
接收
6
多径的组成
多径一般分为宏观多径( macro-multipath)和微观多径 (micro-multipath)
➢ 宏观多径一般由海面、海底的单次或多次反射形成的,可以导致 信号的强烈起伏(fluctuation)以及大的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ISI)。 ➢ 微观多径一般是由于信道中水团的不均匀性,使得声路径弯曲而 折射形成,也可以导致信号的起伏。
16
多普勒频展
多普勒频展的倒数定义为信道相干时间: Tco h1/Bd
相干时间表征的是时变信道对信号的衰落节拍,这种衰落是由 于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并且发生在传输波形的特定时间段上,换句 话说,就是信道在时域具有选择性。
17
多普勒频展
时间选择性衰落
18
多普勒频展 信道的时变特性可分为两类:快衰落和慢衰落。
13
不同距离多途振幅如下图所示。(a)、(b)和(c)分别为500米、2公里 和5.5公里的数据。总的说来,多途振幅遵从于广义瑞利分布,但在距 离较近(如500米)和较远处(如5.5公里),A/σ较小,趋于瑞利分布。这 里,A为多途振幅,σ为多途迭加噪声的标准差。
14
多普勒频展 ➢ 多普勒频展Bd—多途接收信号的频域特性
10
1 水声信道的多途特性
➢ 多径衰落-振幅 ➢ 多普勒频展-频域 ➢ 时延扩展-时域
11
水声信道多途特性
多径衰落 振幅统计特性
多普勒频展 频域特性
时延扩展 时域特性
12
多径衰落 ➢ 多径衰落—多途接收信号的振幅统计特性
水声信道中,在一个信道码元的持续时间内,接收端会接收到由不同 路径到达的该码元的多个信号复本,这些信号复本的延时或者相位是随机 的,合成的结果就会造成在该码元持续时间内,接收信号的幅度随机起伏, 这种由于多途传播而引起的一个码元时间内的接收信号幅度的随机起伏称 为多径衰落。在浅海域大深度衰落是频发性的,时常衰到小至无法检测。
1、由于水声场的时-空-频变特性,使得多途现象尤为突出,成为水声通信中
难以克服的困难。
2、浅海边界条件复杂、水中散射体多、介质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也使得浅
海中多途效应比深海严重得多。
3、当通信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将不存在直达路径,此时必须利用多途信
号才能有效的通信。
4
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
声音的速度和深度的函数及相应的海洋截面
19
多普勒频展
浅海声信道的多普勒频展是典型的信道衰落速率。 对于调频系统,着重考虑的是多普勒频展对于小频移窄带信号的 影响,如果选择相邻两个载频的频率间隔大于多普勒频展,即Bw>>Bd , 则可以忽略多普勒频展带来的影响。否则必须考虑对接收信号进行多 普勒频展补偿,对于接收端来说就比较困难。所以对于调频系统,码 元与码元之间的频率必须保留一定的间隔。
声波在多途信道传播时由于多普勒效应造成接收信号的功率谱展宽 就是多普勒频展。尽管发射频率为单频 fs,但接收信号的功率谱S(f)的却 展宽到 fs-fm 到 fs+fm 的范围。这相当于单频信号在通过多途信道时受到 随机调频。
15
多普勒频展
在浅海信道中,多普勒频展可以认为是由以下两个截然不同的 因素引起的。
水声多径信道研究
目录
1 多径的产生及组成
2 水声信道的多途特性
3
抗多径技术
4 水声多径信道模型
2
1 多径的产生及组成
➢ 多径产生的原因 ➢ 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 ➢ 多径的组成 ➢ 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
3
多径产生的原因
➢界面发射:海洋存在着海面和海底2个界面,声波传输 时会发生反射。 ➢声线弯曲:由于温度、盐度和深度的影响,不同深度 的声速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声波发生折射。 ➢海水中随机分布的杂乱体的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