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看懂图意,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3、会用渐渐、挂造句。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完成练习。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软件、挂图。
板书设计:叶不动枝乱摆雷雨前(图):乌云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蝉不叫蜘蛛逃15、雷雨雷雨中(图):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天亮了空气清新雷雨后(图):雨停了彩虹蝉蜘蛛青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下天常常下什么雨(雷阵雨)雷阵雨就是雷雨。
(出示课题)板书:15、雷雨1、雷雨天有什么特点呢(雷雨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很大。
)2、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二、边看边听,熟悉课文全文内容。
(软件)三、自渎全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让学生观察雷雨前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软件图①展示)2、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观察到的景象。
如(满天乌云、天色昏暗、天气闷热。
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3、句式比较:(软件)乌云压下来。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具体说明数量,颜色。
)解:满天的:本课指空中乌云多。
黑沉沉:本课指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
板书:乌云压下来刮大风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人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谜面: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属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2、学生猜后,板书课题:雷雨。
二、自由朗读,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2、接着,我们再请大家想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色?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色?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色?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课文学习(一)学习“雷雨前”1、想一想:雷雨前主要抓住了哪几样景物进行描写?乌云(压)树叶(不动)蝉(不叫)树枝(乱摆)蜘蛛(逃走)闪电(亮)雷声(响)2、课件展示雷雨前的景物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积累为什么会打雷?雷雨天气,厚厚的云层在空中翻滚,由于气流的摩擦分别带上正、负不同的电荷,这些电荷聚集在云层的两端,并且随云层的增厚,电荷不断增加。
当电荷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穿过云层放电,正负电荷中和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空气迅速膨胀发出巨大的响声,这就是雷。
4、“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这句话写出了大雨来临前紧张、压抑、沉闷的气氛。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从这句话又知道了什么?(说明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赶快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课件出示:闪电和打雷谁在前?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二)学习“雷雨中”1、快速朗读,边读边思考:雨下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部编版《雷雨》教案优质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雷雨》人教部编版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雷雨》教学设计【课题】 16 雷雨【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雷雨、黑沉沉”等8个词语。
掌握“垂”的笔顺,能依据口诀“上下窄,中间宽千字竖压竖中线四横长短各不同最长要数第二横”正确书写“垂”。
2.默读课文,筛选出含有用词巧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在句子表达中起到的妙用,如“压”“垂”“挂”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顺文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表达顺序。
背诵课文。
4.运用“圈景物读变化”的学习方法,感受景物在雷雨前后的不同表现,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中的趣味。
5.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雨”练习说话,实现迁移学习目的。
6.结合课文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在体会雷雨过程中事物变化基础上,激发继续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大自然景象变化。
2.联系上下文或者实际生活,体会关键词的妙用。
3.渗透热爱并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德育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专题导入“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了均匀精致的柳叶,“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了大自然的趣味。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组“大自然的秘密”课文,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个专题,继续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出示课题(板书)“16 雷雨”。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延续上学期的主题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第74页,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找找自己读文感觉。
第二遍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生字。
读完以后借助拼音并多读几遍。
2.看大家学的这么用心,那咱们展示一下吧。
(1)请大家借助拼音拼读词语léi wūchuíyíng pūhùyāhēi雷雨乌云垂下迎面扑来窗户压下来黑沉沉(2)摘掉拼音帽子,还能认读下来吗?请男女生合作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44第二单元5 雷雨(节选) 曹禺(第二课时)教案

1.我们先来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雷雨》节选自话剧《雷雨》第二幕,一共有两场。
第一场写周朴园跟鲁侍萍30 年后再次相遇,通过回忆交代了30 年前发生的事情和人物关系,把“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结合到了一起。
第二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相见,鲁侍萍、周萍母子重逢,父子、母子、兄弟相见却不相认。
本课时重点鉴赏第二场戏。
2.学习目标1. 理清核心矛盾冲突支配下的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2. 分析把握戏剧冲突中的人物形象。
3. 探究多元主题,涵养悲悯情怀。
第一场和第二场地点都是周公馆的客厅。
但第一场只有两个人,空间是封闭式的;第二场则有多人参与,除了周朴园、鲁侍萍,还有鲁大海、周萍、周冲,还有几个仆人,空间的开放性增强,变成多人之间的“聚谈”。
会话的内容和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也变得更加复杂。
下面先请同学们演读。
演读要求:1. 自选一个角色;2.注意舞台说明与台词的配合;3.把握人物关系,表现矛盾冲突。
(一)第二场人物关系示意图周萍和鲁大海都是周朴园、鲁侍萍的亲生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是亲兄弟;这一点,周朴园在第一场已经知道了,而此时的周萍、鲁大海是不知道的。
知情者和不知情者将会碰撞出什么样新的冲突呢?(二)矛盾冲突我们在一起来梳理第二场的矛盾冲突。
这场戏中,主要有 5 个人物,产生了4 个冲突。
第一个冲突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冲突的起因是罢工和反罢工,结果是鲁大海被开除。
第二个冲突是周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起因是周萍维护周朴园,结果是鲁大海被打伤;第三个冲突是周朴园和周冲的冲突,起因是周冲对父亲开除鲁大海的决定提出异议,结果是周冲被呵斥,愤然离去;第四个冲突是鲁侍萍跟周萍的冲突,起因是周萍打鲁大海,结果是鲁侍萍能伤心欲绝。
在这四个冲突中,有两个冲突的戏特别重,一个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一个是鲁侍萍和周萍的冲突。
这两个冲突,双方关系复杂,有显性和隐性的:周朴园和鲁大海显性的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代表,隐性的关系是父子;鲁侍萍和周萍显性的关系是工人代表的母亲和资本家的少爷,隐性的关系是母子;对于隐性的关系,父母是知情的,两个儿子是不知情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5篇

【导语】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是⼀门基础学科,⼀个⼈只有具备了⼀定的语⽂知识,有了⼀定的语⾔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雷⾬》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雷⾬》教案 第⼀课时 ⼀、导⼊: ⼩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哗哗哗的声⾳)学⽣猜。
它有可能是⾬的声⾳,⾬的声⾳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才会是这样的声⾳呢? ⼆、识字 1、初读⽣字。
⾃由地读读课⽂,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字。
出⽰⽣字,让学⽣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不同的⽅法识字。
如,⽤动作记"压"、"垂";⽤联想法记"乱"。
联系⾃⼰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树乱摆的样⼦从⽽记住"乱"字;⽤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中的词语、句⼦巩固识字。
如: 压: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
忽然⼀阵⼤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
⼀只蜘蛛从上垂下来,逃⾛了。
虹:彩虹。
⼀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的⽣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彩"是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字旁,"蜘"的⾍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之旁,"越"是⾛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先把每个字临写⼀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个,争取第⼆个⽐第⼀写得好。
(3)⽰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条垂线上,第⼆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案优秀6篇

雷雨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雷雨前有什么不同?说说彩虹有哪几种颜色。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9篇)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一、设计思想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第二课时一、课文解析: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本文的舞台说明的作用还有: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
“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
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大海,我们走吧!”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2、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
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要点]
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场。
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场的情节。
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点拨。
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
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他们
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旦激情消失,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明确: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无锡“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
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
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小姐”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
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
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不,不,不用”。
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因为鲁侍萍是
他的罪恶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
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即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
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
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
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
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
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
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
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
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
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
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
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中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并把对周朴园性格特点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①场中,我们看到,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梅小姐”的“坟墓”等,让人感到他依然怀念已死的侍萍,但在对话中他却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小姐”,而且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
从这前后矛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高贵门第”和“老爷”
的“尊严”,为了美化自己,并掩盖其对侍萍始乱终弃的卑鄙行径。
因为在他看来,同女仆有点什么“关系”是可耻的,有损自己高贵的门第。
②当周朴园认出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侍萍后,就立即扯下虚假的面具,由对侍萍一片“深情”转而凶相毕露。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一连串的对话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卑鄙的伪君子,一个浑身散发着铜臭味的冷酷的资本家。
当然周朴园的性格也有其复杂性,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不全是虚假的,他不忘旧情,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穿旧雨衣、旧衬衫,一听到侍萍的无锡口音,便急于打听“梅小姐”的事情等,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
因为他后来的家庭生活很不如意,妻、儿都对他敬而远之,使他备感孤单寂寞,他只能用回忆跟侍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来填补心灵上的空虚。
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善良、正直、刚毅、倔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是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同时使她对现实的残酷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虽然她对周朴园的真正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她的善良的天性曾使她一度对其产生过某种程度
的轻信和谅解。
但是,她从周朴园的前后行为的变化中,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险恶本性,清醒地意识到周、鲁两家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级的鸿沟。
于是她毅然撕碎支票,表示了她对周朴园这个卑鄙的伪君子以及对不公平的阶级社会的蔑视和抗议,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
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是觉醒的工人阶级,通过周朴园的行为看清了其为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
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
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
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三、课堂小结
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哪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
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也有对
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
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
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
四、布置作业
继续准备表演全剧。
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