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身边的科学现象、观察与发现。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的传播。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详细内容为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与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种子、泥土、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记录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课堂讨论:针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实验环节:进行植物种植、动物观察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列举、观察方法、思考与发现。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种子传播、观察记录。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环保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科学现象。

(2)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3)了解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增强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确保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2.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未知。

2.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遵守实验规则,保护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物质的变化1.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进行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加热、切割等操作。

第三课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 实验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等。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3. 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滴管、试剂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主要实验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主要实验设计第一单元实验一:实验名称:水到哪里去了实验材料: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2个、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6. 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第二单元实验一:实验名称:感受空气实验材料:大塑料袋,实验步骤:1.选择装空气的合适工具大塑料袋2.吹起塑料袋,扎紧袋口,感受空气,观察空气。

3.用眼睛和鼻子观察空气。

4.用手挤有塑料袋,发现袋子鼓起瘪下,发现空气能流动,容易被挤压。

5.抛气球,感受空气很轻。

6.松开袋口,发现空气容易泄露。

实验二:实验名称: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实验材料:水槽一个,矿泉水瓶改装透明水杯一个,矿泉水瓶盖两个(其中一个带孔),双面胶,面巾纸一些,打气筒一个,矿泉水瓶一个,橡皮泥一团,吸管两根,适量水。

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装入适量的水,放入一些大块漂浮的泡沫,塑料杯底粘住一个纸团。

将没孔杯子缓慢竖直的倒扣,完全按进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观察纸巾湿了吗。

2.将盖子换成有带孔的,用手按住洞口,缓慢竖直的倒扣进水中。

松开手指观察孔及纸巾的情况。

3.将打气筒连接瓶盖,往里打入空气,观察水位变化4.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水,淹没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往吸管里吹气,不能尝里面的液体,另一根吸管的出水口用水槽接住水。

我的解释:实验三: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材料::容量为30ml的注射器两个,橡皮擦,水适量。

实验步骤:1.学习注射器上的刻度。

2.将两个注射器分别吸入15ml的水和空气(达到相同的刻度)3.用橡皮擦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往下压,记录刻度。

(实验前可以将猜测画下来)。

5.松手,记录下观察的结果。

6.慢慢用力往上拉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7.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课堂活动记录画出注射器的活塞位置实验现象说明:实验四:实验名称:空气有质量吗实验材料:天平,半截矿泉水瓶,排球,瓶盖,打气筒,绿豆若干实验步骤:1.在天平两端分别放一个冲了些气的瘪排球及砝码,瓶盖,让天平达到平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探究的步骤。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需求,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详细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性,动物的保护色和伪装。

4. 《生活中的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动能和势能,太阳能和风能,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量的概念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能量转换实验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概念,认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水的特性及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及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玻璃杯、水、冰块、盖子、橡皮球等。

2.学具准备:小学科学上册教材、小学科学上册教辅资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和变化。

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水的特性及变化。

–液体的特性:流动性、易于变形等。

–固体的特性:形状固定、不易变形等。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示范实验: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是液体?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水的特性有哪些?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有哪些?2.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1.指导学生组织实验,探究以下问题:–水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总结出水的变化规律。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及变化的规律。

3.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小结部分的内容。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特性及变化。

2.指导学生进行更多有趣的水的实验,如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等。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特性及变化的小故事,包括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的图片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水的特性及变化,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1、寻访小动物2、蜗牛(一)3、蜗牛(二)4、蚯蚓5、蚂蚁6、金鱼7、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周围的材料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2、谁更硬一些3、比较柔韧性4、它们吸水吗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砖和陶瓷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5、我们周围的空气6、空气占据空间吗7、空气有重量吗三上册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1、比较樟树和狗尾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

(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二、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三、整理相同和不同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这是教学重点)大树小草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观察植物的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较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3、植物叶的大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叶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

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

(活动时间约15分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4、观察蜗牛的身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5、蜗牛的运动和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6、观察蚯蚓的身体和反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