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论文

中国移动论文

中国移动论文移动通讯论文篇1自动监控系统移动通信论文1、短消息与通信协议的设计1.1移动通信网络的自动监控系统通常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集中式和分布式。

集中式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的优点,但它的不足在于信号电缆的长度过长,信号易受到干扰,致使信号失去真实性,由于在采集数据时通道数太多以及数据储存量的不断增加,造成监测难度很大,这种通信方式只适合相对比较集中的场合;分布式的监控方式,易于扩展、可靠性高,比较适合监测点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大的场合。

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分布特点来看,如果要想实现对任意点的通信质量进行监测,那么采用的监控系统就只能是分布式的,本文就主要针对分布式的监控系统进行分析和探索。

从体系结构来看,自动监控系统包括三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智能收集与上传;(2)网络通信层,主要是把采集终端收集的数据传输给检测中心;(3)监控中心层,管理人员最终实现管理与调度,由计算机集中完成监测任务。

1.2系统的结构终端监测仪具有离散性的分布特点可以对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分布式的监控,整个监测系统主要有通信网络、监控中心和终端监测仪组成,运用短信方式进行数据交换,终端监测仪可以在任意测试点进行分布,对所要监测的内容进行监控,同时把收集到的数据以短消息的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对于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也发送到监控中心,这主要是借助于单片机来实现传输工作的;在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主要完成监控中心与终端监测仪之间的短消息互发功能;控制中心,通过数据的交换,来获取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控制。

2、终端监测仪的功能自动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完成监控和其他一些相关的任务,终端监测仪的功能主要有:(1)采集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为了保证通信质量,移动通信网络对某一位置的通信质量的参数实施监控,通过代码来确定所监测的网络区域,对所在位置的掉话率与通话质量进行测试;(2)送达通信质量参数,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自动监控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送达通信质量参数,为了网络通信质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来,并且要尽可能地减少系统的通信压力,系统使用的送达方式也不一样。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通信技术,又称通信工程(也作信息工程、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

那么这个专业的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篇一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配对模块的研发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篇二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45、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篇三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较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17、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40、通信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措施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5g毕业论文

5g毕业论文

5G毕业论文引言5G技术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突破。

其高速、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本毕业论文旨在探讨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5G技术概述5G技术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核心目标是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网络容量。

与4G相比,5G技术采用了更高频段的无线信号传输,以增加网络的吞吐量和数据传输速度。

此外,5G技术还引入了更多的天线和更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以提高信号质量和网络的可靠性。

5G技术的应用领域1. 智能城市5G技术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通过5G网络,人们可以更快地获取城市的实时数据,如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和空气质量等。

这些数据将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工业自动化在工业领域,5G技术将推动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通过5G网络传输的大量数据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和协作,从而实现智能制造、物联网的应用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3. 物联网物联网是指将传感器、设备和其他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网络。

5G技术的高速、低时延和大容量特点将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医疗等。

4.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5G技术的高速传输能力将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融合。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娱乐、教育和培训等领域带来新的机会和体验。

5G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大量的新工作岗位,推动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据预测,到2035年,5G产业将为全球经济增加2.2万亿美元的价值。

2. 产业转型5G技术将推动各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中国移动毕业论文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先进的通信技术。

在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本文将从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中国移动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电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立初期,中国移动主要提供基础的移动通信服务,如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移动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推出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如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

同时,中国移动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全球各地的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国际漫游和国际通信服务。

二、中国移动的技术创新作为一家领先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移动推动了3G和4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用化。

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通信技术,中国移动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用户的通信质量和体验。

其次,中国移动积极探索5G技术的应用,加快了5G网络的建设和商用进程。

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移动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三、中国移动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移动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和服务质量。

首先,中国移动将加快5G网络的建设和商用进程,推动5G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移动将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推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的智能化服务和产品。

此外,中国移动还将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中国移动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运营商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国际通信服务。

通信毕业论文(5篇)

通信毕业论文(5篇)

通信毕业论文(5篇)通信毕业论文(5篇)通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放射超宽带(uwb)信号最常用和最传统的方法是放射时域上很短的脉冲。

这种传输技术称为“冲激无线电”(impulse radio,简写为ir)。

信息数据符号对脉冲进行调制,其调制方式可以有多种。

脉冲位置调制(ppm)和脉冲幅度调制(pam)是最常用的两种调制方式。

除了要对脉冲进行调制外,为了形成所产生的信号的频谱,还要用伪随机码或伪随机噪声(pn)对数据符号进行编码。

一般是,编码后的数据符号引起脉冲在时间轴上的偏移,这就是所谓的跳时超宽带(th-uwb,time-hopping uwb)。

直接序列扩谱(ds-ss)就是编码后的数据符号对基本脉冲的幅度进行调制,这在冲激无线电(ir)中被称为直接序列超宽带(ds-uwb,direct-sequence uwb),这种调制方式好像特别有吸引力[1]。

对于超宽带信号,也可以通过很高的数据速率来产生而根本不需要具备脉冲的特性。

只要uwb定义所要求的相对带宽或最小带宽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得到满意,那么,靠放射高速率数据而不是窄脉冲所产生的具有uwb射频带宽的系统,就不应当被排解在uwb系统之外。

诸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数据速率适当的状况下也可产生uwb信号。

因此,ofdm也是一种超宽带的调制方式。

本文主要争论th-uwb、ds-uwb和ofdm调制方式。

4.1 ppm-th-uwb 调制方式4.1.1 跳时超宽带信号的产生在结合了二进制ppm的th-uwb(二进制ppm-th-uwb或者ppm-th-uwb)中,uwb信号的产生可以系统地描述如下(参见图4-1描绘的放射链路) [1]。

shape \* mergeformat图4-1 ppm-th-uwb信号的放射方案给定待放射的二进制序列b=(…,b0,b1,…,bk,bk+1,…),其速率rb=1/tb (b/s),图4-1中的第一个模块使每个比特重复ns次,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b0,b0,…,b0,b1,b1,…,b1,…,bk,bk,…,bk,bk+1,bk+1,…,bk+1,…)=(...,a0,a1,…aj,aj+1,…)=a新的比特速率rcb=ns/tb=1/ts (b/s)。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篇2浅谈现代化4G移动通信技术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网络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化沟通和交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其技术本身也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对于移动终端用户通信需求进行满足,并且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用户数量剧增的形式,新的现代化4G移动通信技术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二、现代化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推进了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并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G通信技术逐渐在2010年时投入到全球范围内应用于商业使用,并且现阶段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应用成果,整体用户数量稳步上升。

现阶段4G技术发展面临着市场方面和技术方面两大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中,2G和3G产品的推广已经具有一段的时间,并且用户群相对稳定。

3G产品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时间并不长,并且部分地区3G网络建设仍然没有处于一个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整体4G的市场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4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在面临诸多限制的市场发展形式,4G网络的建设也层层受阻。

此外,4G的整体通信资费水平较高,成本因素也制约了用户的认同,这是当前4G技术市场化应用中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在技术层面上,4G网络传输速度要想达到高速标准,就必须通过20MHz的宽带系统来实现,而当前我国运营商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其带宽需求。

现行达到LTE-FDD和LTE-TDD技术其时间上与4G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不同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技术上的差距和不足需要长期的完善和改进。

三、现代化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4G移动通信技术其本身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有点,并且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全面、辩证、客观地对待不同特点,抓好优势,认清不足和劣势,真正的将这一项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发挥,更好地实现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如今的 5G 技术,移动通信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采用的是模拟信号传输,主要用于语音通话。

但由于其容量有限、通话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很快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所取代。

2G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不仅提高了语音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随着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

3G 实现了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可能。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下载文件、观看视频等。

然而,3G 的传输速度仍然不能满足一些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如高清视频直播。

为了进一步提升移动通信的性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闪亮登场。

4G 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容量。

这使得在线游戏、高清视频通话等应用得以广泛普及。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高清视频会议,与远方的朋友进行流畅的交流,或者在移动设备上观看高清电影,享受优质的娱乐体验。

而如今,5G 技术正引领着移动通信的新潮流。

5G 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在连接密度、时延、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5G 技术的超低时延使得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成为可能。

在远程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 5G 网络实时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借助 5G 网络快速获取路况信息,做出更安全、更智能的决策。

5G 技术还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工厂中的设备可以通过 5G 网络实现高速、稳定的连接,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

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频谱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频谱资源日益紧张。

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

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

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毕业论文4G移动通信技术也指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它是一种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

店铺整理了4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欢迎大家阅读!4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篇一:《试论4G移动通信技术》【摘要】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网络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人们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不断的加大,也促使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内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

伴随着4G技术的问世,移动通信也发生了一次变革性的飞跃。

文章从移动通信4G技术的性能与结构、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的研究、移动通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移动通信4G 技术的解决方案探讨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一步步地将4G技术介绍给人们。

通过对4G技术的不断探讨,为4G技术的完善献计献策,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力量。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也就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可以不依靠电缆从而直接建立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随着人们对于信息化的要求的增强,这种技术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数据的安全性和上网的快速性。

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就获得了先机,从而不断的提高移动通信的市场占有率,进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加速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移动通信4G技术面临的性能与结构1.移动通信4G技术的性能。

随着4G移动技术的发展,它逐步的实现了三维图像的高端传输,尤其在速度方面相比3G网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无论是在信息传输的级数还是使用的频率都要比以前的移动通信要高很多,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信号进行传输。

从而不断的在各地建立起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除此之外它的性能还体现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通过4G移动系统中的高速移动无线信息的存取系统、移动平台技术以及安全密码技术等等,从而不断的保证移动通信4G技术的安全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课程论文LTE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年级:2011级专业:通信工程学号:**********:庞雪茹LTE技术的应运及发展摘要: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的演进,LTE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与3G采用的CDMA技术不同,LTE以OFDM(正交频分多址)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为基础,频谱效率是3G增强技术的2~3倍。

LTE 包括FDD和TDD两种制式。

LTE并非人们普遍误解的4G技术,而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 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

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

LTE的增强技术(LTE-Advanced)是国际电联认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

关键词:LTE、4G、OFDM、MIMO、FDD、TDD1、LTE的概述: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是由3GPP组织制定的UMTS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于2004年12月3GPP多伦多TSG RAN#26会议上正式立项并启动。

LTE 系统引入了OFDM和多天线MIMO等关键传输技术,显著增加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峰值速率能够达到上行50Mbit/s,下行100Mbit/s),并支持多种带宽分配:1.4MHz,3MHz,5MHz,10MHz,15MHz和20MHz等,频谱分配更加灵活,系统容量和覆盖显著提升。

LTE无线网络架构更加扁平化,减小了系统时延,降低了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

LTE系统支持与其他3GPP系统互操作2、LTE的技术特点:(1)通信速率有了提高,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上行为50Mbps。

(2)提高了频谱效率,下行链路5(bit/s)/Hz,(3--4倍于R6版本的HSDPA);上行链路。

2.5(bit/s)/Hz,是R6版本HSU-PA的2--3倍。

(3)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QoS保证,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保证实时业务(如VoIP)的服务质量。

(5)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 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paired”和“unpaired”的频谱分配。

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6)降低无线网络时延:子帧长度0.5ms和0.675ms,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时延可达U-plan<5ms,C-plan<100ms。

(7)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比特速率。

如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

(8)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系统的协同运作。

与 3G 相比,LTE 更具技术优势,具体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

3、LTE的关键技术:LTE的关键技术主要还是物理层的关键技术,LTE在物理层采用了OFDM和MIMO 等技术,极提高了系统的系统和吞吐量。

1、LTE网络结构和核心技术:LTE采用由NodeB构成的单层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实现了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

与传统的3GPP接入网相比,LTE减少了RNC节点。

名义上LTE是对3G的演进,但事实上它对3GPP的整个体系架构作了革命性的变革,逐步趋近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结构。

3GPP初步确定LTE的架构,也叫演进型UTRAN结构(E-UTRAN)。

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NodeB(eNB)和接入网关(aGW)两部分构成。

aGW是一个边界节点,若将其视为核心网的一部分,则接入网主要由eNB一层构成。

eNB不仅具有原来NodeB的功能外,还能完成原来RNC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物理层、MAC层、RRC、调度、接入控制、承载控制、接入移动性管理和Inter-cellRRM等。

NodeB和NodeB之间将采用网格(Mesh)方式直接互连,这也是对原有UTRAN结构的重大修改。

2、基本的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LTE多址技术的要求:a.更大的带宽和带宽灵活性:随着带宽的增加,OFDMA信号仍将保持正交,而CDMA 的性能会受到多径的影响。

在同一个系统,使用OFDMA可以灵活处理多个系统带宽。

b.扁平化架构:当分组调度的功能位于基站时,可以利用快速调度、包括频域调度来提高小区容量。

频域。

调度可通过OFDMA实现,而CDMA无法实现。

c.便于上行功放的实现:SC-FDMA相比较OFDMA可以实现更低的峰均比,有利于终端采用更高效率的功放。

d.简化多天线操作:OFDMA相比较CDMA实现MIMO容易。

3GPP RAN1工作组,它是专门负责物理层传输技术的甄选、评估和标准制定的。

在对各公司提交的候选方案进行征集后,确定了以OFDM为物理层基本传输技术方案。

实际上在确定这个方案的时候,3GPP部分为两大阵营:支持OFDM的和支持CDMA的。

支持CDMA的公司主要考虑的是后向兼容性,支持OFDM的公司主要是考虑到某些公司对于CDMA技术的垄断性把持。

在选择OFDM作为物理层基本传输技术的同时,大家对OFDM的具体实现上还存在分歧:一部分公司认为上行的峰平比较大,对终端的寿命和耗电量有很高的需求,由此建议上行采用低峰平比的单载波技术;另一部分公司则认为在上行也可采用滤波、循环削峰等方法有效降低OFDM峰均比。

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的艰苦的融合,3GPP最终选择了大多数公司支持的方案,下行OFDM;上行SC-FDMA。

下行用OFDM是大家没有意见的,下面我们来聊聊上行。

上行SC-FDMA信号可以用“频域”和“时域”两种方法生成,频域生成方法又称为DFT扩展OFDM (DFT-S-OFDM);时域生成方法又称为交织FDMA(IFDMA)。

DFT-S-OFDM技术技术是在OFDM的IFFT调制之前对信号进行DFT扩展,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带来的PAPR问题。

另外在是否采用宏分集问题上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同步方面的问题,对于LTE的单播业务将不采用下行宏分集,但是在多小区广播业务的时候,可以通过采用较大的循环前缀,解决小区间的同步问题,实现下行宏分集。

对于上行宏分集的看法,大家却有分歧。

这是缘于宏分集是和软切换在一起考虑的,我们知道OFDM是实际上可以看作是FDMA的方式,而软切换对于CDMA来说是利大于弊,但是对于FDMA系统来说呢,很多人认为是弊大于利。

另外软切换也需要一个中心节点来控制,考虑到网络结构扁平化,分散化的发展趋势,3GPP组织在2005年12月经过“示意性”的投票,决定LTE系统暂不考虑宏分集技术。

3、物理层技术:OFDM技术是LTE系统的技术基础与主要特点,OFDM系统参数设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载波间隔又是OFDM系统的最基本参数,经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最终确定为15kHz。

上下行的最小资源块为375kHz,也就是25个子载波宽度,数据到资源块的映射方式可采用集中(localized)方式或离散(distributed)方式。

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长度决定了OFDM 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和覆盖能力。

长CP利于克服多径干扰,支持大围覆盖,但系统开销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数据传输能力下降。

为了达到小区半径100Km的覆盖要求,LTE系统采用长短两套循环前缀方案,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短CP方案为基本选项,长CP方案用于支持LTE大围小区覆盖和多小区广播业务。

MIMO作为提高系统输率的最主要手段,也受到了各方代表的广泛关注。

LTE 已确定MIMO天线个数的基本配置是下行2×2、上行1×2,但也在考虑4×4的高阶天线配置。

另外,LTE也正在考虑采用小区干扰抑制技术来改善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和系统容量。

下行方向MIMO方案相对较多,根据2006年3月雅典会议报告,LTE MIMO下行方案可分为两大类:发射分集和空间复用两大类。

目前,考虑采用的发射分集方案包括块状编码传送分集(STBC, SFBC),时间(频率)转换发射分集(TSTD,FSTD),包括循环延迟分集(CDD)在的延迟分集(作为广播信道的基本方案),基于预编码向量选择的预编码技术。

其中预编码技术已被确定为多用户MIMO场景的传送方案。

高峰值传送输率是LTE下行链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实现系统下行100Mbps峰值速率的目标,在3G原有的QPSK、16QAM基础上,LTE系统增加了64QAM高阶调制。

LTE上行方向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控制峰均比,降低终端成本及功耗,目前主要考虑采用位移BPSK和频域滤波两种方案进一步降低上行SC-FDMA 的峰均比。

LTE除了继续采用成熟的Turbo信道编码外,还在考虑使用先进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

4、高阶调制技术:LTE在下行方向采用QPSK、16QAM和64QAM,在上行方向采用QPSK和16删。

高峰值传送速率是LTE下行链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实现系统下行100Mb/s峰值速率的目标,在3G原有的QPSK、16QAM基础上,LTE系统增加了64删高阶调制。

64QAM的频谱利用率高,但是其归一化比特信噪比与QPSK相比降低了很多,即频谱利用率的提高是在牺牲信噪比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获得的。

采用64QAM从信道利用率的角度看,可以将信道利用率提高60%,在以高速数据传输为主要目的LTE中,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64QAM频谱利用率的提高势必要损失一些抗干扰能力,为达到相同的误码性能需要增加归一化信噪比,设备复杂性和设备成本有所增加。

LTE在上行方向采用QPSK和16洲。

5、几个重要技术的进一步介绍:(1)SC一FDMA技术SC一FDMA技术是一种单载波多用户接入技术,它的实现比OFDM/OFDMA简单,但性能逊于OFDM/OFDMA。

相对于OFDM/OFDMA,SC-FDMA具有较低的PAPR。

发射机效率较高,能提高小区边缘的网络性能。

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发射终端的峰均功率比、减小了终端的体积和成本,这是选择SC一FDMA作为LTE上行信号接人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特点还包括频谱带宽分配灵活、子载波序列固定、采用循环前缀对抗多径衰落和可变的传输时间间隔等。

SC一FDMA有两种子载波映射方式:集中式和离散式。

集中式每用户在频域集中传输,传辅带宽是可变的;离散式每用户分配在频域,采用IFDMA方式,根据IFDMA的循环因数,子载波数量是可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