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 大一统的汉朝课后练习第六十六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 12 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1.为了稳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A.“推恩”B.“无为”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王可在讲堂剧中饰演了一个角色,剧情中,他要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

由此能够判断,王可饰演的角色是()A.管仲B.主父偃C.董仲舒D.蒙恬3.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议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文籍特别是与孔子有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民风外,个人的爱好唯恐也是重要一面。

”“大民风”指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公布推恩令D.确定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4.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今后整个汉代以致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的历史事件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隋唐创办科举制D.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展开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以下切合主题的是()①公布“推恩令”②修建驰道,一致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北击匈奴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推恩之令”()A.扩大了汉朝的领土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促使了经济的发展D.推进了思想文化的繁华7.汉武帝为推行“大一统”采纳了很多举措,此中整改财政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一致钱币、胸怀衡C.国家一致铸币,盐铁官营D.公布推恩令,削弱封国权力8.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主父)偃说上曰:“愿陛命令诸侯得推恩分,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 1)资料一中的“上”是指哪个皇帝?(主父)偃提出什么举措?( 2)“上”公布这项举措的目的不包含()A.稳固一致B.增强中央集权C.保护皇帝威望D.赏赐亲戚资料二在中央,建立司隶校尉,督查和举报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非法行为。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同步练习: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同步练习: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原因是()A.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政权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3.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在于()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4.某同学列出的以下措施中,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统一度量衡③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④削弱诸侯国势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小明在阅读一部史书时,了解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下列对这场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咸阳的威胁B.西汉军队的统帅是卫青、霍去病C.在这场战争中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分到背上,出击匈奴D.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6.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图示中的历史】(1)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史料中的历史】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班固《汉书》(2)这段史料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钱币中的历史】(3)图片中的货币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之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评价中的历史】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试题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2)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措施: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3.结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1)政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2)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这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2.大一统的出现:汉武帝时候,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公元 25年,X秀称帝,定都某某,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的衰落:东某某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末年,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探究:(1)汉初,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无法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是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汉武帝推行的“儒术”,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4)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问题2】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探究:(1)汉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推行和巩固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命题人:孙文杰审题人:宋树桐命题单位:德胜镇二中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的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2.西汉初年,以注意俭仆而著称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向汉武帝提出“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闻名学者是()。

A.陆贾B.董仲舒C.主父偃D.姚崇4.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6.西汉时期显现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的皇帝是()。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高祖7. 阅读以下材料:“到那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饱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连年不用,穿钱的绳索烂了。

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形?(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什么缘故?(3)你以为显现这一治世局面的缘故有哪些?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归纳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采取了哪些方法?(4)两那么材料反映的史实有什么一起的目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命题人:孙文杰审题人:宋树桐命题单位:德胜镇二中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的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2.西汉初年,以注意俭仆而著称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向汉武帝提出“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闻名学者是()。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A.推行“分封制” B.开创削藩政策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行中书省2.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每州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司隶校尉 D.东厂3.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主父偃、“推恩令”D.主父偃、“削藩”4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5.假如你是一位收藏家,你收藏了一枚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应是( )A B C D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

这里的“他”是指()A.蒙恬B.主父偃C.霍去病D.王昭君7.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8.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选择题1.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

下图所示文物“汉代讲学图”是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该文物反映的基本史实是()A.汉代学校的兴办B.张骞奉命出使西域C.司马迁采访史迹D.西域政权使者到长安2. 汉武帝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文化方面的主要措施是()A.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D.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3.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A.树立皇帝权威B.重视选拔人才C.削弱贵族势力D.推崇儒家思想4.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的“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A.削弱了王国的权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5.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A.“推恩”B.“无为”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7.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懦术”的是()A.李斯B.孟子C.董仲舒D.商鞅8.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题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题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试题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B)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2.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D)A.削夺王国的一些封地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3.下图为汉武帝时期的某一政策,关于这一政策说法正确的是(B)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B.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实行盐田专卖,控制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D.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A)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5.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放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主流思想来源于(A)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7.“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8.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B)A.半两钱B.五铢钱C.铲币D.刀币9.《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鈦(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该项法规反映当时(C)A.建立了察举制B.统一铸造五铢钱C.实行盐铁官营D.统一调配物资10.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C)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之路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D.颁布“推恩令”11.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D)A.汉高祖时候B.汉文帝时候C.汉景帝时候D.汉武帝时候12.中国人喜欢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B)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创新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③推行的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并对历史起了推动作用④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⑤都推崇儒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13.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把握。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校本作业: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校本作业: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校本作业: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选择题1、从这块“汉并天下”瓦当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制造的B.这是楚汉战争时刘邦命人制造的C.这是汉武帝大一统后出现的D.这是西汉皇宫专门使用的,平民百姓不得用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4、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的官员是()A.司隶校尉B.刺史C.御史大夫D.丞相5、如果你对汉武帝非常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治国思想的小论文,你应该查找哪家思想的材料()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二、辨析题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说法对吗?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三、课外阅读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

这场变乱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

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

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 大一统的汉朝课后练习第六十
六篇
第1题【单选题】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巩固统治他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作用是( )
A、平定叛乱
B、让农民得到封地
C、排斥异己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提及汉武帝,他的统治核心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二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二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对这种状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皇亲国戚权势很大
C、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D、这种状况是由汉武帝造成的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

为形成这套价值体系,汉武帝( )
A、燔诗书,明法令
B、罢百家,尊儒术
C、立中正,定九品
D、正君心,致良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
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
C、前后近40余年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汉武帝将______ ,定为国策,大兴儒学教育,并重用______为官。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为了争夺帝位,______和______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______”。

______年,______建立______朝,定都______,史称“______”。

刘邦即位后,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______;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______,减轻田租,定税率为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

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
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根据材料一,秦朝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分别采取什么措施?(2)阅读材料二,汉初分封王国的目的是什么?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这一影响?(3)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有什么作用?(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3题【辨析题】
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王滋事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分封制”。

错误:______
理由: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秦朝统一后,为避免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的弊端,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
宰相(或丞相、相国等)是古代中国辅助帝王的最高行政官员,相权过大就会严重威胁皇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宋元明四朝尤为突出。

明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国家建设。

请以隋朝的相关史实佐证这一观念的正确性。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进步。

清朝前期的哪一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答案】:
【解析】:
第15题【连线题】
把下列事件与相应的人物连线
山顶洞人______ 三顾茅庐
秦始皇______ 农民起义
孔子______ 出使西域
汉武帝______ 建立西汉
刘邦______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______ 广收门徒
张骞______ 居住洞穴
诸葛亮______ 大一统【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