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导游词范文介绍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

广东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这座古老的碉楼群。
一、历史背景广东开平碉楼建于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巨变,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开平碉楼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经了南明、清朝、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剧变,而这些剧变遗留下来的抗征文化,为街头楼轩、碉楼飞揽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
二、文化价值广东开平碉楼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群之一,曾经是广东侨乡万象城的重要地标,也是南方民俗建筑的杰出代表。
开平碉楼自明朝开始修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风雨,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佛教文化、宗教信仰、古医学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方面。
三、建筑特色广东开平碉楼重要的特色是其建筑风格与外观装饰极为独特,其形态细长,防御极强,塔角线条流畅,外壁纹饰多姿多彩、瑰丽而丰富,磐石的建设工艺,展示了闽南的建筑精华。
碉楼的内部还有七十二部宝典和唐唐宝剑等珍贵文化遗产,可以让参观者更好的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四、民俗风情在广东开平碉楼中,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居民们穿着彩衣,佩戴各式各样的首饰,共同舞动广场舞,体现了中国南方的传统民俗,充分展示了碉楼丰富的文化底蕴。
五、旅游建议对于广东开平碉楼,建议游客在午后来到碉楼群,借助阳光下的黄昏美景,享受碉楼文化的神秘气息,走上碉楼著名的楼阁,同时观赏碉楼内部的瑰丽设计和侗族春池,以及碉楼顶部的远景。
在拍照时,注意不要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遵守当地的规矩。
六、总结广东开平碉楼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南方民俗建筑的重要代表。
碉楼的建筑风格与外观装饰极具特色,内部还有七十二部宝典和唐唐宝剑等珍贵文化遗产,体现了碉楼独特的文化底蕴。
希望在游客前来广东之际,能够抽空参观这座珍贵的遗产,一同了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七、游玩建议广东开平碉楼内部与外部,都是非常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装饰,游客可以选择先随团走一遍,了解基本情况,然后再自己放开时间,到碉楼群中细细观赏。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推荐范文5篇.doc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甄导游。
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xx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刻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bèn)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此刻我与大家一齐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
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
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xx年)共同集资兴建。
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
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
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此刻你们能够自由游览。
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
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到了。
大家请带齐行李物品下车。
大家请看: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_导游词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甄导游。
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xx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刻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bèn)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此刻我与大家一齐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
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
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xx年)共同集资兴建。
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1 / 16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
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
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此刻你们能够自由游览。
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
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到了。
大家请带齐行李物品下车。
大家请看: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5篇有关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5篇有关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一)广东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距广州110公里,东北距江门市46公里,位于江门五邑中心,是著名的侨乡。
数百年来,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风。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匪盗猖獗,治安混乱;加上河流众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安,而此时恰是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期,开平许多地区的社会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一条未知的天涯之路,很多人从此一去便杳无音信。
但中国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让那些幸存的“金山伯”们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和娶亲。
“金山伯”们以他们带回来的居住国建筑的印象碎片和从国外1 / 7寄回来的“普市卡”(乡民叫做“公仔纸”)上印有世界各地风光与不同国家建筑的明信片为依据,边施工边指导工匠建造他们的“理想家园”。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开平兵贼如毛,“金山伯”们不得不考虑建楼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
因此,开平碉楼把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了“金山伯”们的记忆力和土生工匠们想象力的结合物。
在鼎盛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民间一直有“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
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五镇。
5篇有关广东开平碉楼的导游词范文(二)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导游词范文介绍

开平导游词范文介绍——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开平导游词1今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碉楼,分布于广东开平的乡村。
据考证,它们大约出现在16世纪,但20世纪开始的几年却是它们的黄金年代。
一个世纪前,广东开平的乡村忽然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碉楼,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欧洲古堡,有的像教堂,更多的是“四不像”,不伦不类。
那些古怪的楼房,似乎从欧美各地腾云驾雾而来,偶然飞落此地,顿时在南国构筑了一道奇异的风景。
19世纪60年代,开平城内兴起了华侨热,当地的治安状况也不断恶化。
1922年12月的一个雨夜,100多名土匪乔装打扮,突袭了富家子弟云集的开平中学,绑走了校长和20多名师生。
在途中他们被一座碉镂的探照灯召见,民团立时出动,打散土匪救回人质。
碉楼的神奇作用,被华侨们看得一清二楚,从那时起,这些古已有之的古怪建筑在当地被推崇备至,富有的华侨们四处修建碉楼,乃至“无碉不成村”。
事实上,从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建成起,碉楼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1884年,开平大水,村民们纷纷登上迎龙楼而得以幸存。
1908年,人们再一次躲进迎龙楼避水。
然而碉楼更多还是用于居住和防卫方面。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南侵,开平百姓为了守住先人千百年的梦想家园,决定决一死战。
1945年7月16日深夜,日寇数十艘汽艇、木帆船途经潭江,企图偷袭南楼,被驻守楼内的司徒氏自卫队发现。
7位英雄把日寇党在潭江两天两夜。
后来日军攻占了赤坎古镇,包围了南楼开始狂轰滥炸,但南楼岿然不动。
第4天,7位队员自知无法突围,便在楼内的墙上写下了遗书,表明了尽忠卫国的志向。
第8天,日军公然不顾国际法,向南楼发射毒气弹,只是队员昏厥,落入敌手。
日寇将7名英雄绑在树上,残忍折磨之后抛尸江中。
悲愤的乡民们找到6名英雄的遗体,隆重安葬,而队长司徒煦的遗体却永远地留在了潭江。
这一天,是1945年7月24日,20天后的8月15日,日本投降,7名烈士用轰轰烈烈的义举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开平碉楼导游词介绍5篇

开平碉楼导游词介绍5篇开平碉楼导游词介绍(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江门,我是你们的导游。
快乐彩铃(玲)无限音乐榜,我叫彩玲,但愿这天的旅程我能给大家带来无限的快乐。
那里就是马降龙的兴林里村落了,在2005年被联合国称为“广东最美的乡村”。
眼前的这座碉楼叫:官骏龙楼。
观看碉楼时,主要要注意碉楼的三个特点:一是层层有厨房;二是有防盗门和天窗;三是二楼有逃生窗。
层层有厨房是防洪所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那里常发生洪灾,一旦洪水来了,就会淹没到一楼甚至更高,且洪灾一发就是几天,所以就只能在上一楼做饭。
但是大家是否有留意到?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厨房烟囱都是建在房子的外墙壁吧?那么那里的为什么会把烟囱建在房子的内墙壁呢?可能大家都想不出它的缘由吧?这是因为要预防土匪从房子外面的烟囱爬到楼上去,可见当时的人们为了预防土匪的层层攻击,在建造房子时想得如此周密。
防盗门、天窗和逃生窗是防盗所需,若一旦有土匪来侵,就可立即关上楼梯口的防盗门,在楼上用石头透过天窗对土匪进行攻打,逃生窗建在二楼,请问有谁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么?呵呵,这位游客答对了,就是因为二楼不会很高,土匪来了,状况紧急时,能够从这个逃生窗跳下去,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这二楼客厅的地面是由意大利进口的地板砖而铺成的,以及这个供奉神像的神台是由潮州木雕雕塑成的。
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就能有如此精密周全结合中西文化的建筑,是有多么高超的技术和富裕的家境。
参观完这第一个碉楼,大家有什么感想阿?看来大家都有不同深处的感想,接下来我们将会参观到更加壮观的建筑,第二站:赤坎古镇的影视名城,我们视目以待吧!透过参观完这三个大宅之后,大家都就应会有更高的赞叹吧!看来游览了一个上午大家都有点累和饿了,我们要去的第三站:福纳千家,就是最适合但是的啦!那里有一个农家饭庄和一个大型的购物超市。
由名厨精心烹制的地道开平农家菜与虫草宴为特色,最适合旅游期间的休闲用餐,超市主要销售五邑地区的土特产及粤西一带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江门开平碉楼导游词(通用5篇)

江门开平碉楼导游词(通用5篇)江门开平碉楼篇1看过刚才的自立村碉楼群我们来看看赤坎古镇,它是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绵延2公里的骑楼古街临江而建,欧陆风情街是古街上最具特色的一段。
纯朴的民风,独特的西洋建筑与石拱桥、骑楼、江上休闲的小舟呈现出岭南集市“小广州”的特色。
赤坎镇中的迎龙楼,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
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
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
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
选用“迎龙”二字来命名碉楼,是因为这寄托了期望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之意。
根据“开平县志”的记载,清光绪九年(1884)年,开平发生大水灾,许多村庄的房屋被洪水淹没,三门里村人幸亏登上迎龙楼而避过劫难。
迎龙楼是全村的制高点。
楼顶是硬山顶式建筑,风格古朴,造型简洁,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
而开平最高,最豪华的就要数蚬冈镇的瑞石楼了,楼高9层25米,是钢筋混泥土结构居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称号。
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九层,占地92平方米。
瑞石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
他和儿子黄畅兰(长子)、黄赐兰(次子)一起在香港经营药材铺和钱庄,事业成功。
20世纪初,59岁的黄璧秀因父母和妻子在家乡居住,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惜投入三万多元港币的巨资,于民国十年(1920__年)筹建家居碉楼,民国十二年(1920__年)竣工,历时3年。
楼建成后,他以自己的号取名,叫“瑞石楼”。
当时广东省有名的大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题写了“瑞石楼”三个大字。
瑞石楼是“开平第一”,不仅是高度上第一,外观上也是别的碉楼难以相比的。
开平导游词

开平导游词开平导游词1开平位于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距广州110公里。
清顺治六年(1649)设置开平县,1993年撤县建市。
开平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和碉楼之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
全市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万人,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
数百年来,尤其在十九世纪初期,广大侨胞为了防洪防匪,保护侨眷安全,纷纷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
这些碉楼与周边的村落、稻田、小桥、流水、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奇特而美丽的景观。
2024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开平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热点开平。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举目皆是,在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1800多座。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由旧中国迈进新中国,从一个世纪跨过另一个世纪,它们见证了开平侨乡从战乱走向安定,从萧条走向繁荣,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该村隶属于塘口镇强亚村委会,有农户63户,村民175人,侨胞248人。
侨汇是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平导游词范文介绍
开平隶属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开平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开平导游词1
今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碉楼,分布于广东开平的乡村。
据考证,它们大约出现在16世纪,但20世纪开始的几年却是它们的黄金年代。
一个世纪前,广东开平的乡村忽然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碉楼,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欧洲古堡,有的像教堂,更多的是“四不像”,不伦不类。
那些古怪的楼房,似乎从欧美各地腾云驾雾而来,偶然飞落此地,顿时在南国构筑了一道奇异的风景。
19世纪60年代,开平城内兴起了华侨热,当地的治安状况也不断恶化。
1922年12月的一个雨夜,100多名土匪乔装打扮,突袭了富家子弟云集的开平中学,绑走了校长和20多名师生。
在途中他们被一座碉镂的探照灯召见,民团立时出动,打散土匪救回人质。
碉楼的神奇作用,被华侨们看得一清二楚,从那时起,这些古已有之的古怪建筑在当地被推崇备至,富有的华侨们四处修建碉楼,乃至“无碉不成村”。
事实上,从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
龙楼”建成起,碉楼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1884年,开平大水,村民们纷纷登上迎龙楼而得以幸存。
1908年,人们再一次躲进迎龙楼避水。
然而碉楼更多还是用于居住和防卫方面。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南侵,开平百姓为了守住先人千百年的梦想家园,决定决一死战。
1945年7月16日深夜,日寇数十艘汽艇、木帆船途经潭江,企图偷袭南楼,被驻守楼内的司徒氏自卫队发现。
7位英雄把日寇党在潭江两天两夜。
后来日军攻占了赤坎古镇,包围了南楼开始狂轰滥炸,但南楼岿然不动。
第4天,7位队员自知无法突围,便在楼内的墙上写下了遗书,表明了尽忠卫国的志向。
第8天,日军公然不顾国际法,向南楼发射毒气弹,只是队员昏厥,落入敌手。
日寇将7名英雄绑在树上,残忍折磨之后抛尸江中。
悲愤的乡民们找到6名英雄的遗体,隆重安葬,而队长司徒煦的遗体却永远地留在了潭江。
这一天,是1945年7月24日,20天后的8月15日,日本投降,7名烈士用轰轰烈烈的义举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1948年,开平的最后一座碉楼落成。
兴盛了半个世纪的碉楼,逐渐走向落寞。
如今的开平碉楼,早已人去楼空,只有楼上那密集的枪眼,仍在含着泪,向人们叙述开平碉楼那兴亡起伏、有血有泪的往事。
开平立园从1926年动工到如今已有近80年历史。
开平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是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
载兴建的私人园林。
开平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约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这座中国绝无仅有的华侨私人园林,既有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又有中国园林最传统的亭、台、楼、阁,糅中西文化为一体,自然融汇,别致又大观,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瑰宝。
立园的主人叫谢维立。
园以主人名,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你们都这样认为。
可是一般人忽视了一个更深的含意,就是“立树立人”的含意。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园林离不开树木,可是将树人寓意于园林之中就不多见。
立园三岛中有一岛专门用来栽种果树,有龙眼,有荔枝,有杨桃,等等,就寓意着开花结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园中还有许多其它树种:苍劲的木棉,婀娜的凤凰,风骨铮铮的香梅,高风亮节的修竹,绿荫如盖的桂木,缠绵的花藤应有尽有。
其实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棕榈树。
这种树种得最多,而且大多是成双成对,显赫地对称地立在大牌坊两旁,主干道的两边,极少单独种植。
这些棕榈树经70多年的风雨雷电,树杆已经相当粗糙,可是仍然高昂挺拔,绝无旁枝,绝不弯曲,且依然生气盎然,高耸出园中一般树丛之上,就像一个个腰杆挺直,胸怀坦荡,凛凛然的正直之士屹立于立园之中。
园主的这种立意在园中楼台的对联中随处可见,如“修行笃厚能持己,立志图强可达人”,“立身清洁求高
士,处世仁慈是善人”,“立德立功立善千秋不朽,园梅园松园竹本家无穷”。
园主不仅在建园时在取名、布局上有此立意,而且有实施的雄心。
据说,立园大花园后面就计划建一座学校,让族中子弟个个受到良好教育,振兴国业,报效国家,成为社会栋梁。
但因后来日寇侵华,这计划毁于战乱,园主最后未能了此心愿。
因此,立园园名与主人名字的相同,不能说只是巧合,而乃天作之合。
开平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茂名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今天我们要去目的地就是,中国的十大古镇之一,开平赤坎古镇。
由于本人出生在赤坎,因此作为地头蛇,就让我带你领略赤坎古镇的古色古香吧!
好!我们的目的地是赤坎古镇,离市区15公里。
从市区去赤坎,近几年修好了一条一直通向赤坎的绿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骑出去赤坎,吃个煲仔饭,喝杯甜品,看看拍戏什么的。
沿途我们可以看见美丽的田园风光。
好!一下子,我们就可以到达我们第一站目的地,现在请大家带好个人物品,下车,我们已经来到了南楼。
南楼位于广东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
建于1912年,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39平方米,南楼高五层,外面布满弹孔。
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是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
抗战时期,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
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
凭楼坚守的七壮士是:司徒煦xu,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
好!在南楼游玩一下之后,我们又要坐上车,去下个一目的地,赤坎镇。
沿途再继续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
好!我们来到了赤坎。
现在请大家带好个人物品,下车了。
赤坎,这个具有浓郁南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饱浸着质朴、鲜活的历史乡土气息和中外格调建筑文化底蕴,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去感受那份古色古香。
开平赤坎古镇建于康熙、雍正年间,有着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尤其是它连绵3公里夹道林立的骑楼和罗马柱廊式建筑分布其间的景致,诉说了另一种异国文明,显示它历史上曾经繁盛的历史。
骑楼
是赤坎的一大特色,一般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底下的空间就成了人行道。
远远看去,楼房像是骑在人行道上,所以得名骑楼。
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
两大家族:赤坎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但古镇区仅3平方公里。
然而这里却清晰地被划分为两大家族的地盘。
河东区是司徒族人,河西则是关族。
其聚居区内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们互相之间绝不混住。
迎龙楼
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的迎龙楼,东距开平市6千米,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
楼顶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保存完好。
请大家接着走
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
两座图书馆分别坐落在东边的堤东路和西边的堤西路,至今仍是赤坎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两大家族的旗帜和骄傲。
两座家族图书馆集中在同一座古镇上,本身己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作为家族的符号,它们象征着在赤坎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族竞争、共存的历史事实,是人们认识赤坎古镇时不可忽视的家族文化。
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竞争的见证,
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现在依然作为地标建筑矗立在赤坎镇。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以满足族人文化需求,反响热烈。
后来有海外族人提议兴建图书馆,1923年动工,1925
年建成,总投资三万多银元,建筑风格为欧式。
落成后一年,再置美国大鈡一座。
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
此举震动了关族人,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马上于1925年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规模与司徒氏相当。
他们采用德国大鈡,也有各类珍贵藏品。
由于抗日战争影响,这两座图书馆停办长达数十年。
但1980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华侨政策,予以重开。
目前除部分楼层留作同族聚会交流之用外,其余区域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大家可以进去,找本书,坐下来,休息一下。
好!现在我们又继续出发,请大家跟上。
赤坎影视城:
赤坎古镇有着“旧香港,小广州”之称,曾是香港电影由成龙主演的《醉拳Ⅱ》和央视《香港的故事》的主要拍摄基地,也是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拍摄的第一站,《三家巷》、《滨海传》、《廖仲恺》、《孙中山》、《南下大军》等三十多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也这里取景、拍摄,因此赤坎早已有了“电影街”的美称。
而近几年新建的赤坎三家巷影视城占地总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场景的建筑都是按上个世纪20年代的广州西关侨务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
在《三家巷》影视城里,陈坤、孙俪主演的三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在这里开拍。